社交電商捲土重來,曾經遇到的坑,你踩過嗎?

今天我們聊起社交電商,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殊不知社交電商起步於2014年,階段性爆發於2017年,歷時3年時間。在短暫的3年時間裡,給中國的電商模式帶了巨大的變革,甚至動搖了傳統電商平臺壟斷的商業格局,由此帶動了諸如自媒體、網紅、KOL、達人等一系列小微創業者的崛起,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加入到移動互聯網社交電商的紅海中來。

社交電商捲土重來,曾經遇到的坑,你踩過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在過去的這幾年當中,從社交電商中獲利的人群都有哪些?

  • 創業導師:通過培訓、會議營銷,一場收入也有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 網紅&KOL:通過直播或者自媒體渠道帶貨,一晚上的銷售額可能就有幾十萬;
  • 軟件開發者:線上賣貨一定是要有軟件平臺做為支撐,相關的軟件產品開發,也讓一些有眼光的技術人才得到了施展拳腳的機會;
  • 社交電商創業者:最直接受益、有經濟頭腦的人群,年入百萬,甚至千萬的大有人在。

隨著行業監管,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越來越完善,這種繁花似錦的局面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2017年中、下旬開始,各類創業者的收入逐步開始下滑,進入了洗牌期,從事社交電商以及相關行業的人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總結分析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商業價值的逐步下滑

朋友圈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礎上社交場景,通過朋友圈的分享,增加朋友之間的認知和交流,建立友情。不少做社交電商的人,選擇直接在自己的朋友圈賣貨。初期朋友可能出於對你的信任,或者好奇心,會產生買賣交易,但如果每天都在賣貨,甚至是刷屏似的發朋友圈,把朋友圈當作一個擺地攤的地方,特別是一些情商不高的人,除了硬生生的發圖、打賣貨廣告以外,不跟朋友產生任何的互動交流,久而久之,不是被朋友拉黑就是被屏蔽,不僅疏遠了朋友之間的關係,還會影響到朋友之間的感情。

作者觀點:社交電商的用戶轉化,是在站在用戶角度上輸出的內容,如果內容沒有價值,過多的無效內容必然使朋友圈的價值走向衰落。

二、內容輸出的匱乏

想在朋友圈賣貨,最起碼要了解一些人性層面的內容。每個人都有幾個基本特性: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對自己有相關內容的主動參與性,對共鳴內容的互動性。

比如:如果朋友圈的內容只是單一的商品,然後不斷的曬圖,試想有多少人願意去買,甚至願意和你交朋友呢?

  • 化妝品銷售:即便你的朋友肯定你的人,接受你的產品,但產品品類受限,一樣無法形成用戶粘性。只有產品種類豐富,並附帶有價值的產品使用說明及內容,才會對用戶產生價值,值得用戶的關注。
  • 農特產品銷售:農業產品,又稱時令產品,受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如果想銷售此類產品,必須有全季節可供銷售的產品種類,這樣才具有支撐朋友圈社交電商的基礎。同時,還要對產品的產區、質量、售後服務做到有效把控。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能單獨斗的把農特產品這一品類做好的。

以高端農特單品燕窩為例,用戶不可能天天在你的朋友圈買燕窩,從品類上講,這屬於低頻消費的商品,且非剛需產品。做農特需要高頻與低頻結合,打造組合拳。

作者觀點:只有通過高頻消費拉動用戶,低頻消費拉動客單價,有效的商品組合銷售才能實現持續的商業價值。因此,所售商品類別不夠豐富,是內容輸出匱乏的主要原因。

三、誇大其詞、透支信用

在社交電商的創業者中,很多人都喜歡在朋友圈吹牛逼,誇大產品效果和價值。比如:偽造一些虛擬的交易訂單,拿照片到豪車上拍照等,以此來炫耀自己,吹噓自己。殊不知,在互聯網時代,很多事情都是很容易去驗證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朋友圈炫多了,反而容易讓用戶失去對你的信任。少一些炫耀,多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展現,多一些有內容、有溫度的文字,再多一些有創意的產品體驗,反而更容易贏得用戶的關注和傳播。

作者觀點:社交電商和傳統電商也有相似的地方,任何的營銷行為都應該有一個度,適合的展現方式更容易得到用戶認可,給產品銷售帶來更好的效果,如果過度的吹噓,反而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四、假貨盛行,失信於人

社交電商,注重的是口碑相傳,所作所為不僅對自己,更要對朋友負責。對於那些朋友圈過度誇張、不負責任的商品推薦,生意必然不會做的長久,也會失去朋友對你的信任。

由其頭幾年,不管是化妝口、保健品,還是農特產品,都有類似的案例發生,最終導致朋友反目的結果。需要提醒的是,儘量不要在新加的朋友那裡產生購物行為,沒有信任基礎的朋友買賣,風險較大。

作者觀點:真正的好產品一定是口碑相傳的,有信任背書的產品才靠譜。如果加了好友就直接賣貨的人,這種大多是營銷類的賬號,購買產品的風險很高。

五、社群的世風日下

社群主要有兩種模式,線下會銷和線上的微信群。基本操作都是先引入流量,然後在社群裡組織活動,推廣營銷。隨著群體的不斷擴張,很多社群已經氾濫,甚至成了死群,也失去了本來的商業價值。

  • 作為普通用戶,接觸的社群太多,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精力已經被透支;
  • 社群的運營者,營銷套路死板,生搬硬套,用戶沒有粘性,僅憑著用戶一絲的好奇心根本不具備持續性;
  • 同業競爭過於激烈,魚目混珠,擾亂了整個市場環境;
  • 思維固化,思想懶惰,總想著賺快錢,失去了對運營的基本耐心。

作者觀點:社群的蕭條不是社交電商的致命傷,但社群要如何變革,擁抱未來的趨勢,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六、魚龍混雜的導師

在社交電商發展初期,沒有財富積累又想賺錢的普通人,為了找到快速進階的捷徑,去報各種速成班。一些對行業似懂非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所謂營銷大師,看到了商機,稍微包裝一下自己,就成了行業大伽,一個個口若懸河、激情澎湃的到處培訓、演講。為什麼會這樣呢?

  • 沒有錢,又想賺錢的人,成就了這些所謂的導師;
  • 這些人根本不具備持續學習、積累的能力,大多曇花一現;
  • 一切以賺錢為目的,缺乏對行業的深度理解,淘汰也是必然;
  • 經不起推敲的培訓,最終自然會被淘汰。

作者觀點: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是從營銷開始,先入行的人自然就成了導師。但參差不齊的導師必然會經歷從草莽式的發展進入到洗牌期,最終發展到規範運營階段。

七、不懂團隊管理

社交電商,利用社交工作可以快速的組建團隊,但這樣的團隊缺乏面對面的運營管理體系,鬆散、無組織、無配合、不確定性決定了團隊建設的困難程序,更談不上什麼企業文化了。大多數社交電商的創始團隊所經歷的路徑大體概括為:

  • 代理,用戶轉化成代理,代理通過利潤空間驅動銷售;
  • 合夥人,這個詞有點偷換概念,其本質上還是渠道代理,簡單點說,就是合夥人被社交電商濫用了,所謂的合夥人,就是“合夥賣貨”。真正的合夥人是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
  • 聯合創始人,前面兩種模式迭代到最後,便發展成為了聯合創始人。這只不過給人帶來了榮譽感和歸屬感,本質上還是銷售,只不過賦予的頭銜有差異罷了。

其實,很多的社交電商團隊都是很短命的,為了銷售賣貨,快速組建團隊,一旦沒有了利潤驅動,當即散夥,一切都是利益捆綁。真正能夠做出規模、做出品牌、成就事業的微乎其微。

作者觀點:做買賣容易,做事業難。能夠把事業做的長久,必定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合夥人合的不光是錢和資源,更是志同道合,彼此的思維、價格觀、格局的合拍。社交電商要想做大,必須深度理解合夥人的關係。

八、供應鏈管理

有一些不錯的社交電商團隊,每年可以做幾千萬的銷售規模。規模越大,遇到的問題自然就越多,團隊成長,商品品類,渠道管理,由其是供應鏈的支撐,都有可能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攔路虎。這樣的團隊,從最早期的單品類發展到多品類;從單一的物流配送,發展到地域性倉儲+城市配送;從單一的客戶服務,發展到整個售後團隊。團隊發展的後期,最終都會遇到供應鏈的問題,並且可能會成為企業的短板。

試想:曾經在淘寶上紅紅火火的淘品牌,最終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的,比如韓都衣舍、三隻松鼠、以及太平鳥,這些品牌最終的成功都歸結於供應鏈的管理上。

作者觀點:能遇到供應鏈問題,且無法逾越的團隊,也算是英雄了,因為很多人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到這一步。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創始團隊的學習能力、預判能力、格局就顯得尤為重要。

2018年,社交電商重燃戰火,捲土重來,由其是某多多的成功上市,又給蠢蠢欲動的創業者打了一針強心劑。很多人說2019年是社交電商的元年,經歷了2018年的重新洗牌後,社交電商又該何去何從,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繼續探討。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我是“雲麥大鵬”。


如果您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我們一起探討。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