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最終沒能統一中國?

董姝廈


曹操佔據天時,孫孫佔據地利,劉備佔據人和。官渡之戰後孟德兄逐漸統一北方,並且佔據著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其一曹操協天子已令諸侯,在道義上佔據上風,其二曹操擊敗袁紹,軍隊士氣正盛,在軍隊思想上大家都極其熱情,其三在兵力人數上也比孫劉兩家總數還要多,可以說這時候的曹操自己對大街上的老百姓說統一不了全國我想老百姓都不帶信的。可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曹操做出了數項錯誤決策後被周瑜打的差點命喪赤壁。搭進去約數十萬軍隊,戰船就更別提了,除了燒沒得剩下都讓孫劉廢物利用了。而且更要命的是失去了對長江的控制權,荊州大部分地區都讓孫劉佔領了,此時的曹操可謂是損失慘重,剩餘兵力跟孫劉相比已經沒有多大差別,而且士氣低落,對打仗沒有了必勝心。打仗打的是錢,此時國庫也不允許曹操在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此時的曹操知道不能在南下征戰,需安撫軍心民心,發展經濟為日後統一戰爭做基礎(換句話說就是我得緩一緩)。

經過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士氣大振,軍民一心空前團結,雙方趁著這股熱乎勁開始鞏固實力,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逐漸向益州延伸,孫權也牢牢穩住了江東。從此三分天下勢力已定。

曹操雖然沒有統一中國,但他卻為統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後魏國仍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篡權的司馬家族就是用曹家的兵馬統一了全國。


小姜聊史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其實就解釋了東漢末期為什麼會分三國。在三國時期,曹操是個姣姣者,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堪稱專家。有才能有謀略,但最終他沒能一統天下,為什麼呢?一是曹操來路不正。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來過繼給了宦官曹節,十常侍之一。正是十常侍篡權亂國,才導致東漢衰敗滅亡。在東漢末年至魏晉士族興起時期,曹阿瞞的出身始終讓士族豪強們嗤之以鼻,得不到廣大士族階層的普遍理解支持。二是曹操名聲不純。曹操很喜歡許邵給自己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出名後恐怕這句評語在人們中間也廣為流傳。曹操在山東起家,徵黃巾,擴地盤,打徐州,滅群雄,清異己,曹操都殺了不少人,有的屠城,有的滅族,達幾十萬之多,其兇狠殘忍度可見一般,敢怒不敢言的人們內心是不屈服的。唯才是舉,不注重品德,也讓一些潔身自愛的高士羞於與之為伍。三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人視為奸邪。早期荀彧建議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正在逃難期,流離失所,收留天子是正義之舉。但後來曹操掃滅群雄,安定北方後,專權跋扈,隻手遮天,天子只是傀儡擺設,讓人最終看透了曹操的醜惡用心,最忠誠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最後也對曹操的行為所不恥,寧死明志也不願再與曹操共事。曹操陣營離散之心,已讓曹操操透了心,時刻預防著謀反反叛事件的發生。四是地廣人稀,不便於遠距離的統治。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是我國人口最少時期,三國加起來總人口不足八百萬,如此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廣袤大地,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極不適合統治者的有效管理。五是國力不厚,軍力不濟,難以進行大規模的統一戰爭。曹操在北方掃滅群雄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等都消耗了曹操不少精銳軍力,對西方北方防禦也要牽制不少兵力,再加連年征戰,百姓難得數年休養生息,資源、兵源都很拮据,很難短時間恢復足夠的國力。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戰戰敗後,再沒有迅速組織力量去征伐蜀吳,致使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六是江南巴蜀,江湖星羅棋佈,河叉縱橫,地勢偏遠,道路崎嶇難行,以有限的兵力和不足的軍需,大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嘆,鞭長莫及,在曹操有生之年很難在征伐中取得效果。七是三國智、力相匹,一方進攻兩方很難成功。以智遇智,則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則勇者不足畏也。由於孫劉聯盟結合的好,雙方人才智謀勇武均不相上下,再加孫劉的地理優勢,沒有特別強大綜合國力的曹操,也只有望江興嘆的份了。綜合以上原因,曹操雖“北臨碣石,以觀滄海”,“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鞭指東西,馬踏南北,卻最終未能一統天下,只留下個“老操”千古讓人謔言。😊


sunjin72976689


三國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亂戰時期,英雄豪傑輩出,經過不斷的征戰,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對峙的局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為何綜合實力最強的曹操沒有一統三國,推進歷史進入新篇章:

眾所周知:一統天下需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三點,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且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達到了在政治上先聲奪人的目地,我們可以認為曹操得到了“天時”;孫權佔據長江以南,有長江天險的庇護,實在是難以被侵略,由此,地利被孫權佔據;劉備有“劉皇叔”之稱,以復興漢室為己任,並且說出“勿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千古名句,對待百姓更是全心全意,劉備敗退新野之時,10萬民眾扶老攜幼跟隨劉備,竟無一人覺得不值,所以,劉備佔據了“人和”,三大要點被三個國家分別佔據,因此才會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時機不足,根本無法統一啊。

魏國依仗北方富庶之地,綜合國力超過吳蜀兩國總和,但是最後魏國能一統三國(此時應該叫晉朝了,畢竟司馬懿已經當家做主把歌唱了),仍然是等著時機到來,才能一舉成功,統一天下。滅蜀,是因為蜀國發生黃皓亂政、民生凋敝;滅吳,是因為吳主孫皓實行暴政,吳國百姓民不聊生,實力沒有達到能夠一舉剿滅對手的時候,那就必須保證自己不犯錯誤,然後靜待對手出昏招,這就是所謂的“時機”。


其次,那就是曹操本人視生命如草芥,公元一百九十三年,為了報仇居然屠殺整個徐州城,這是什麼行徑,這是強盜啊,只有強盜、匪徒才會做屠城這種天怒人怨的事情,如果為君,那必定是暴君,在官渡之戰中亦是如此,袁紹部下有七萬多士兵投降,可惜曹操卻將其全部殺之,如此一來,失去了民心,更被百姓冠以“暴虐”的名號,如何能得到大統,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那便是鬼才郭嘉的去世,使得曹操無法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而且失去了這麼一個曠古奇才的輔佐和提醒,曹操也變得更加容易犯錯,曹操年齡的逐漸增大,也使得其變得更加自我,更加聽不進去意見。當初張繡投降後,曹操實力大增,結果就因為看上了張繡的嬸嬸,還用強,使得張繡率領部下進行反擊,最終使得忠心耿耿典韋也死於此地,大將典韋沒有戰死於沙場,居然死於此地,哎,侮辱啊!


盪漾飛劍356


曹操確是雄才大略,至少放在三國曆史上看,無人出其右。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國,提筆寫得下文,撥劍殺了人,可謂文武全才。但雄才大略的其為何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有些人把原因歸於赤壁之敗,認為曹操此戰大傷元氣再無力南下,實際上此戰曹操的損失並不大,真正的損失是丟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也有人把原因歸於劉備孫權兩位強勁的對手,但實際上,曹操南下之時,劉備東奔西逃尚無立足之地,江東孫權雖歷三世,但無力擴張待守而(孫策一死東吳已失去擴張之心和爭天下的能力),就象土財主守著一畝三分地,志不在天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雄才大略的曹操沒能完成統一大業?個人認為,一是沒有完整週詳的統一戰略規劃及路線圖。也許,曹操本無統一的雄心壯志,當時謀士郭嘉為其制訂的僅是統一北方的規劃,敗劉備,擒呂布,滅袁紹,定烏恆,無一不是按照規劃一步步實現。可惜郭嘉早亡,否則也許會為其再製訂平定南方的戰略規劃?這也是曹操戰敗後痛郭嘉的原因。有人說荀彧,程昱,賈詡等人智謀不輸郭嘉,確實如此,但他們沒能拿出統一的戰略規劃。二是朝廷內部的反對勢力。曹操初迎獻帝時,是尊天子以徵不臣,尊擁漢室正統的士族群體是擁護支持曹操的。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特別是統一北方,個人野心和權欲膨脹引起了士族群體的警惕和反感,朝中出現了一批反曹勢力,在曹操稱魏王時最盛,導致了曹操帶兵在外常常心卻在朝,顧及後院安危。如曹操進軍漢中之時,張魯降曹,司馬懿勸其乘劉備立足未穩取西川,曹操說,人苦心不足,既得隴,復望蜀。就撤軍回朝。個人認為,曹操很大程度是擔心後院的安危!三是勝利衝昏了頭腦,戰略目的不清晰。事實上,曹操南下荊州,劉瓊投降,荊州全境歸曹操所有,要知道荊州可是戰略要地,還有精銳的水軍。若此時的曹操有冷靜的頭腦,好好經營荊州,修書結好孫權,派兵追剿劉備讓其無喘息之機,結果真不好說!實際上,此戰曹操最初的目標只是荊州,卻不想這麼容易,劉備又被打的抱頭鼠竄,僅有的東吳,內部還有一大批主張投降的,誰能保證孫權不會象荊州劉琮?但曹操錯了,孫權就是孫權,而後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之句。所以,荊州之戰變成了赤壁之戰,對手由劉琮變成了孫權,周瑜,劉備和諸葛亮,豈能不敗?以上僅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最終沒能統一中國?

說起三國時期有名的英雄人物,隨便就能說出幾個,比如曹操,比如劉備。就拿曹操來說,他從20歲開始就討伐黃巾軍,為國家立下非常多的戰功。這樣一位有能之士,但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他未能一統江山?那是因為他兩個機會都曾失去了。



當初他在擊敗了袁紹之後,他曾經有過兩次絕佳的機會讓他可以讓他拿下天下,一次赤壁,一次是漢中。當初赤壁之戰的前夕,他已讓北方安定,荊州也已投降,就連他的最強敵人劉備也一路的逃亡。這時候他只要拿下還在搖擺不定的江東政權,他就真的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但實際上,他才剛剛收服荊州,下一步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安撫百姓,休整軍隊。但曹操太過於激進了,他被能夠將要打下天下的想法刺激住了,於是急急忙忙出兵攻打江東。但他低估了孫權的能力,也低估了江東人捍衛自自己的決心。因此,失敗就成了曹操的必然結果。



之後與劉備的漢中之戰,成為了他的另一個契機。如果當初曹操聽從了建議繼續帶兵進入蜀漢,他很可能就藉此拿下這個地方。當初司馬懿提出建議,表明劉備剛剛才拿下益州,還並未扎穩根基,這時候若能趁勢出擊,必能有大大收穫。他們之後就可以借得漢中的勢力來圖謀西川,到時候可以讓對方自動瓦解。但曹操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是在得隴望蜀。也許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教訓,因此他這一次選擇了比較保險穩妥的方法,希望先讓中原慢慢富足起來,養足精力再去攻擊。但想法雖好,可他卻低估了劉備的能力,劉備僅用4年時間就反擊回來,讓曹操失去了漢中,之後經過了一年的時間,曹操便去世了。



在這4年當中,曹操一直沒有行動,其實在朝堂上也有一些原因限制了他。在最初的時候,曹操也算是一心為國,但隨著時間,他漸漸的看清了王朝的落寞,而且隨著年齡不斷增大,他也想要為後世子孫開始鋪路搭橋,因此才慢慢的生出了野心。

既然想要拯救王朝,那他自然就要攬權,可他又並非皇室成員,權利一到身上,自然就會有不少的罵言出來,有人認為他是漢賊。但在另一方面,大家又把他當成了主心骨,希望他能領著眾人一起開創輝煌。於是就在這樣夾雜的矛盾當中,曹操的處境也極為不好受,又要忙著解決內部的矛盾,又要去訓兵打仗,想要繼續出征,那當然就極為困難。因此到了最後,劉備專心的訓兵4年,而曹操心力交瘁無暇顧及兵力,就給了劉備趁機帶兵反擊的機會。


紫禁公子


其實有時候看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真的覺得挺遺憾的。


在我看來,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兩個人任何一個人統一三國這段亂世,總是符合我的心意的,唯獨東吳的孫權讓人有點厭惡。


曹操所在的年代是個戰火紛飛,天下也幾近分崩離析的時代,在這個戰亂的年代中,曹操還是興兵起義討伐董賊,也是是年輕是的滿腔熱血,也是是為了自己的那一點點私心。總而言之,曹操在這種大是大非的面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尤其是官渡之戰以後,這一站幾乎完全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雄主帝位。


可是,讓人遺憾的是曹操遇到了人生的滑鐵盧,赤壁一戰讓他跌倒了人生的低谷,這個時候朝堂上的那些漢臣不僅僅沒有安慰這位一掃北方群雄的雄主,還冷嘲熱諷的說了不少的風涼話,為了緩解這種情緒,曹操說出了那句讓人感動的話: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是啊!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些話就是曹操在讚美自己,覺得曹操是在炫耀自己對漢室的功德。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現實真的是如此!


沒有曹操,這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還要在北方遭受多少的戰火?多少的家破人亡?


曹操做到了,他讓北方的百姓有了一個溫暖的避風港灣。


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沒能一統天下,一道長江水,一座秦嶺山,將他死死的擋住了。


曹操沒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不是他不行,而是對手和他處在了一個量級上,他們之間誰也無法撼動誰。劉備和孫權可以說是他的宿命之敵,三個人之間你來我往,誰也打不過誰,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人都是開創之君,都是天下的雄主。


同為開創之君,卻也同樣會用人,不僅會用人,而且都是一等一的謀臣。無論是雄主、謀臣、武將在三方陣營中都被命運悄然推進了歷史的洪流中,他們相互制衡,也也相互依存。


(PS:這於和偉的演曹操的時候演技真是炸裂啊!)


歷史總探長


曹操為何未能一統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只能說是統一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都尚不具備,從四個方面加以略述

首先:整個社會政治基礎完全被破壞,經濟也完全被破壞,沒有統一的政治技術和經濟基礎。

從永康元年(167年)開始,漢桓帝之死開始,就以引發了一場戚宦之爭,漢桓帝沒兒子,劉宏繼位,做了皇帝,這就麻煩了,為了爭奪皇權,以為己用,以竇氏為主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打了起來,且長達百年,在整個漢朝末年,戚宦把持朝政是一大特點。經過戚宦之爭,黨錮之爭,平定黃金起義後,國力衰減,最而在平叛過程中的各路豪強權力膨脹,這就為以後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形成,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

平定黃金起義後,各軍閥之間的連年混戰,導致經濟和各派力量均有削弱,“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可以看出,在兵力嚴重不足,經濟不足以整個統一戰爭這點上,曹操無論多麼努力,終究只能是悲壯一生。

尤其是在貧瘠的北方,如何能夠同時與富庶且聯合起來的劉備和孫權,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很難做到。

第二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弊

在《三國演義》和陳壽的《三國志》想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陳壽是尊魏為正統,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以尊漢為正統,誇大了曹操奸雄的性格特徵。

荀曾曾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

在當時亂象叢生的前提下,曹操勤王多年,卻無力挽救漢室天下,試想而知,在一個政治,軍事方面有著無限才能的曹操眼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又何嘗不是被逼到牆角。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也給自己造成特大的政治壓力,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挾天子”就意味著曹操代表漢室統一天下,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另外一方面,劉備以正統自居,周瑜罵他為“漢賊”,這讓曹操在處理漢室的關係上而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的策略,甚至把三個女兒都進獻給了皇帝,只為了一個政治的正統名號,從漢獻帝始終保留這一點上,就已經看出他的猶豫和矛盾,漢室天下,正統之爭從未斷過,倒不如罷免漢獻帝以絕內耗。

第三點:戚宦之爭的後遺症

宦官和外戚長達百年內耗,期間宦官曾經專權數十年,黨錮之爭,皆以宦官勝利而告終,黨錮就是門閥士族,而曹操不幸背上了宦官之子的名號,加之實行的的政策都嚴重於長達數百年的士族門閥一貫以來的規矩不符合,甚至是背到而弛,因此難以獲得這些人的支持,經濟和政治多難以為繼。

第四點:從地理位置上來講

從地理位置上講,蜀國之地易守難攻,而南方多湖泊,農業發達,經濟富庶,兩派聯合起來,曹操一方很難與之長期對戰,赤壁之戰後,江東沒有威脅到北方的實力,而曹操精銳盡失,也沒有繼續戰爭的兵力,這就更夯實了三國之勢的穩固。

對於《三國演義》之中多做醜化,不能苟同,曹操戎馬一聲,六十餘歲遺憾終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通過作於公元208年初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的這首詩歌,我們可以看出他不甘衰老、不信天命的宏達理想。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具體原因,主要原因在於大勢所趨,歷史尚未到了統一的那個節點,英雄遲暮的悲壯在曹操生前的這首詩歌裡,可以讀懂一些唏噓的無奈。


咪咕閱讀於小於


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沒有一統三國,但統天下有其2,就不錯了,主要是曹操太愛才了,愛才愛的敵友不分的瘋狂地步,明知劉備是自已的竟徵對手不殺,讓奸佞狡詐的劉備,拿著假皇叔的名片到處騙吃騙喝,到處宣傳做自已的政治口碑工作,如果早期殺掉假皇叔,就沒有後來的麻煩,俘虜關羽,而放虎歸山,面對趙雲,不許放冷箭,讓趙雲逃之夭夭,劉琮歸降·荊州歸魏,中周瑜奸計,如果不誤殺蔡冒,張允荊襄水軍都督,也沒有赤壁慘敗,赤壁不敗,孫·劉結不成盟友,孫權·周瑜會逼走一無是處的劉備和專門搞破壞的諸葛亮,無路可走的劉備和諸葛亮會投江自盡,荊襄在曹操手中經營穩定後,可向西蜀用兵,劉璋,張魯自然歸降,孫權在張昭等降將派的推動下,乖乖歸魏就沒有什麼小割劇政權了,如果曹操不患頭疼病,壽延長十年,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以曹操的能力會趁蜀漢狼敗之季,揮師收復漢中,直逼成都,可一統三國。


鄉村音樂曹輝平


我覺得曹操沒有統一中國的原因有很多,我接下來列舉一下。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缺一個厲害的軍師。孫權有周瑜,魯肅,劉備有諸葛亮,龐統,臥龍鳳雛都讓他收下了。這樣的謀士短缺讓曹操沒辦法統一中國。曹操有一個郭嘉,還英年早逝了,所以在智謀這裡邊就缺了一環。

其次,曹操有病。他是真的有病,頭部這麼嚴重的病,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華佗有機會給他治好,結果他還殺了華佗,這影響了曹操的壽命,使得他沒辦法在有生之年統一中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多疑。他的多疑讓他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人,也讓他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曹操能夠改掉多疑的毛病,那他就能夠在統一天下的時候多一分成功的幾率,想得太多,有時候就會患得患失。





歷史還有哪些事


原因很簡單,就是首席軍師郭嘉病死了!

郭嘉加盟以前,曹操也是敗多勝少,比如二打徐州都沒打下,還丟了老窩兗州。那時候在北方,曹操基本上誰都打不過。

郭嘉死了以後,曹操再次幾乎每戰必敗,赤壁之戰、漢中之戰都敗北了,先後丟失荊州、漢中,還有東三郡。後又被關羽水淹七軍,關羽還和很多山賊、義士約好準備攻打許昌,眾謀士素手無策,曹操準備遷都。幸虧孫權倒戈一擊,不然曹操再次難保。

而郭嘉活著的時候,曹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見關鍵因素就是死了郭嘉。

郭嘉為啥那麼關鍵呢?因為他有驚人的判斷力和做決策的能力。

曹操帳下謀士如雲,完全不缺計策,相反,每次都是大家獻的計策太多,大多數都各有各的道理,很多是互相沖突的,但是採用哪條計策呢?曹操自己寫道:“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也就是郭嘉是幫助做最後決策的人。曹操稱讚郭嘉“謀攻為高”。

袁紹兵多將廣,為啥失敗呢?因為紹多謀而寡斷,也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決策。

諸葛亮七出祁山,為什麼次次敗北呢?笑到最後的司馬懿評價道:“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意思諸葛亮也是多謀而不能及時做決策。

可見,多謀不是最重要的,做決策才是最關鍵的能力!!!

換到現在,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其實也就是意思:做決策最重要!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