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過年與現在過年味道有什麼不同?

師範生活


進入臘月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回家人群、超市裡各種各樣的年貨堆頭,讓人不自覺的都盤算著回家規劃,總感覺回到農村老家過年才叫做真的過年。

對於80後的我們對於小時候的過年有著特殊的情節,興奮、親切、溫暖、而又遙遠了,那時候家庭都不富裕就盼著過年、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花,有太多的自娛自樂;放了寒假就開始有了過年的期盼,和三兩發下到處奔跑玩耍、家裡打掃衛生、置辦年貨、殺豬宰羊,村裡隨處可見奔波一年陸續回家的大人們,快樂的心情不可言表。

小時候的記憶過年很冷,河裡都有很厚的冰、有時會下很多的雪,沒有冰箱但置辦的好吃年貨不會壞掉;到處的鞭炮鑼鼓、人山人海的過年集市,回想一下光是熱鬧的場景都讓人興奮。

貼春聯、掛燈籠、包水餃、撿鞭炮,大街小巷到處是孩子的身影和嬉笑聲,那時候沒有你家我家、你的我的之分,有的只是歡聲笑語、嬉笑打鬧;除夕晚上大家坐在一塊看春晚,不願睡覺;初一天還不亮就會早早起床,穿上愛惜的新衣服、新鞋,到鄰居家跑著去拜年、玩耍,不覺得冷、不覺得累,總覺得那時候的孩子沒有現在的小孩嬌慣,初二一般會跟著父母坐著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去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的就是拜年,那時候都是磕頭,收紅包,10塊、20塊的雖然不多但是特別知足,現在的孩子雖然紅包越來越多但我總覺得沒有我們那時的快樂。

那時候的過年大人們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彼此訴說下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規劃;酒裡飯間都是樸實和真誠,沒有現在的攀比和浮躁。那時老人們也會給我們小孩講一些過年的習俗和規矩,不能打碎東西,要尊敬長輩,學著大人祭天地和各種神靈,樸素的話語中充滿著真實、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總是感覺:現在的過年只能算是聚會,小時候的過年才是真的過年!

不知朋友們是否有同感?


HeHe咚咚嗆


下面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小時候的新年,那個時候物質還是很睏乏,尤其是在農村,在哪個時候感覺一年時間特別特別長,一年就像過了10年的樣子,無論老小對過年都是特別興奮緊張期待等等,沒有合適的詞語來形容,一進臘月門,我媽媽就籌備推玉米糝,攤煎餅,蒸幾鍋白麵饅頭(饅頭只是給客人吃),出豆腐,殺豬,辦各種年貨,臘月二十二是我的生日,每當這一天,家裡人把餵了一年的豬殺掉,留一部分自己吃,另一部分賣掉換些錢貼補家用,因為我們這裡逢3是趕集的日子,所以在臘月二十二殺豬趕集正好,所以說我的生日再忙也忘不了,媽媽都會拿出最好的年貨讓我美美吃上一頓。

到年三十的時候,做上一桌比較豐盛的飯菜,全家圍坐在桌前推杯換盞慶祝新年到了,那個過年濃重的喜悅氣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晚飯完畢,村裡都會放鞭炮,煙花慶祝,鞭炮完畢,還有照廳(就是點燃玉米杆就像篝火燃燒一樣)我們小夥伴會聚在一起串遍整個村莊,初一就是大拜年了,家庭與家庭結伴而行,到家族裡的長輩哪裡拜年。初二以後走親戚,親戚一走就要走到正月十五才算完畢,這樣子的過年在我的童年映像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過年,物資不再缺乏,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也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到來,一眨眼又是一年,如今的過年不再那莫繁瑣的備年貨,用1到2天的時間到超市集市網上等地方把必備的過年必需品買回家就ok了,呵呵,我的生日家人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容易忘記了,這一個事情充分說明一個實事,生活節奏太快了,物資雖然不缺乏,但是人們的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現在的年味好似也淡了許多,年三十沒有了鞭炮煙花(政府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照廳,年三十的春節晚會代替了小時候結伴而行的在整個村莊穿梭,要說沒變得只有熱鬧的三十年夜飯沒有變,依然是大家庭其熱融融,家長裡短,推杯換盞。

初一拜年的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一部手機在手,所有的拜年事情都會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搞定,走親戚也不再一走走到正月十五了,時間真的不允許,這就是小時候與現在的過年變化,過年的不一樣,這些事情都是悄然無聲的變化著的,但是用前20年和後20年一對比,變化還是很大很清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