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您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嗎?


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最初晉文公為晉國公子,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為人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之人。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娶了個小老婆,叫驪姬,驪姬生了一個兒子叫奚齊,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小兒子放上爵位,使用離間計,挑撥了獻公和太子申生,公子重耳的關係,重耳受到迫害,在趙衰,介子推等人的護送之下,逃出晉國,到處流亡……

驪姬的兒子系齊即位以後,派人到處追殺重耳,而重耳先是來到衛國,衛國不待見他,於是重耳又流落到齊國,齊國桓公厚禮招待了他,並且把族裡的少女齊姜嫁給重耳,於是重耳在齊國安逸的生活,後來齊國內亂,桓公去世,於是重耳又離開齊國,流落到曹國,曹國國公厚禮款待了重耳,但是曹國公是個同性戀,趁重耳洗澡時,偷看重耳屁股,於是重耳一怒之下離開曹國,到了宋國,宋國太子吧,重耳覺得得到不發展,於是又到了鄭國……就這樣,重耳在整個諸侯國之間流浪,終於有一天,重耳長期奔波,累倒了,累到的重耳,體力不支,長期捱餓,馬上就要死了,手下的介子推,趙衰等人到處找吃的,也沒有找到……眼看著重耳快不行了,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了一鍋肉湯餵給了重耳,救活了重耳。

後來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在其他諸侯國的幫助下成為了晉國的君主,成為君主的重耳賞賜了當初跟他一起共患難的手下,而此時的介子推不慕名利,在重耳功成時身退民間,帶著母親隱居起來,重耳也把介子推忘在腦後,後來其他和重耳一起流浪的手下,為介子推打抱不平,找到重耳,重耳這才想起自己的救命恩人,於是派人尋找介子推,而介子推此時擔心自己的存在讓重耳落下忘恩負義的名聲,而帶著母親躲到山林里居住。重耳派人到山林尋找,怎麼找也找不到…這時重耳的手下給重耳出了餿主意,讓重耳用山火把介子推逼出來,而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放火燒了山林,可是整個山林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沒有出現。重耳失望而歸,這時手下發現,在山林的一顆大樹底下發現兩句屍體,仔細一看,就是介子推和他母親,兩個人被活活燒死,重耳大為悲傷和後悔,於是下令從此以後每年這個時候,晉國老百姓三天禁止煙火,吃能吃寒冷的食物,加以紀念介子推。

幾年後,重耳舊地重遊,看著光禿禿的山林感慨萬千,當重耳走到介子推被燒死的地方時驚喜的發現,當年的枯樹又發出了一株翠綠的枝芽,清新明亮,重耳認為是介子推在天有靈,於是回去以後好生祭拜了介子推,並讓整個晉國在寒食三天以後,聚在一起,緬懷先人,此三天命名清明時節。

故事情節,非喜勿噴……


秋水一瓢


此習俗來源於重耳與介子推,春秋時期,重耳流亡國外,衣食無著,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煮湯給重耳吃,重耳知道後大受感動,後來重耳當上國君,封賞有功人員,卻把介子推忘了,然而介子推卻甘心隱居,不為名利所累,而重耳執意尋訪,介子推始終不見,後來重耳放火燒山,三天之後發現介子推和其母親抱著一棵樹被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就將介子推死去的日子定為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