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無義戰的說法是不是有點太絕對?

龍子湖右岸


首先我們得理解什麼叫義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因為各種原因主動或被動參與戰爭,死傷無數軍民,毀壞無數房屋建築,消耗無數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從這個角度上看,還真有例外!

【左傳】記載定公十年,孔子做官的時候恰逢齊魯會盟,齊臣黎彌以為魯國重禮儀輕武備,有機可乘佈下一個又一個陷阱。

為表示誠意,兩國國君在齊魯邊境的夾谷這個地方舉辦會盟儀式,齊臣黎彌力勸齊景公挾持魯侯達到利益最大化,齊景公以為誠信為本不允。

兩國結盟禮儀如常召開,齊景公宴上歌舞助興。孔子當時做的官是大司寇,主刑法和外交,立即指出歌舞不合禮法,必須撤換。齊景公不聽。

當時東周禮崩樂壞,齊國滅國無數版圖擴張國力昌盛隱為諸國領袖,魯國向來重禮儀輕武備,版圖日蹙。兩國會盟雖說平等,實則齊國掌握話語權。

齊臣黎彌命倡優侏儒二十餘人異服塗面,裝女扮男唱【敝笱】,揭人隱私羞辱魯侯伺機劫持。

當時會盟有嚴格規定,什麼人該站什麼位置,越位者誅,澠池會盟趙國上大夫蘭相如持缶請示秦王【五步之內臣請以頸血濺大王】,實際上已經越位,秦國如果佔主動權當場可以翻臉殺人!

孔子按劍呵斥齊景公:匹夫戲諸侯,罪當死,請齊司馬行法!

齊景公不應,優人嬉笑如故。

孔子發怒:兩國同好如兄弟,魯國司馬即齊司馬。

這句話意思就是,按照禮儀規矩,我代你行刑不算越俎。

命魯將申句須,樂頎殺領班二人。

現代人覺得不可思議,沒辦法,規矩就是規矩,澠池會盟秦王令趙王鼓瑟,蘭相如就要逼秦王擊缶,不從就要五步之內以頸血濺秦王。有力維護國家尊嚴!

孔子殺倡優按照當時法律禮儀,合情合理合法打擊齊國囂張氣焰,不是胡亂殺人。

黎彌還不死心,還想邀截魯侯,斥候(偵察兵)來報,三十里外有伏兵,這才退下。

齊景公和魯侯立互不侵犯條約,獅子大開口:齊國一旦有戰事,魯國馬上派戰車五百相助,孔子趁機還價:作為盟國齊國也應歸還汶上三城以示誠意。

齊景公大怒,命士兵圍上來,魯侯嚇得汗流浹背,孔子很淡定:魯國五百戰車揮指即至。

孔子早有準備,暗令遠處士兵拖動樹枝,煙塵滾滾聲勢驚人洶湧而來。

齊景公只得說這事有的商量,孔子敲磚釘釘:【正人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你要注意身份,不能說話不算數!

魯國在超級巨無霸大國面前不屈服齊國淫威還得到實惠,有力維護國家尊嚴和體面。

後人贊曰【上戰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赤忠者無誇誇之言】

孔子按照禮儀規矩當時法律,不卑不亢不辱使命,竟然虎口拔牙奪回被侵佔的三城(鄆邑,瓘邑,龜陰邑),不損一兵一卒一米一粟一針一線,實為外交戰特例,此戰敢為天下先,實為春秋戰國義戰,沒有之一。

此戰保家衛國意義重大,不是張儀酈食其那種為外國人謀利益的外交戰。


咆哮萬里撲龍門


自孔子提倡五禮之說以來,仁義禮智信就成為世人遵守的一個底線和標準。尤其對一國之主的約束力更嚴。

在周禮下,國家之間的競爭靠的是以仁德為先,後來變成了智慧考驗,到了春秋亂世,墮落到以蠻力來決定輸贏。

春秋早期,兩個國家軍隊要約架,通常是雙方選一塊地,面對面排兵佈陣,在一方沒有熱好身之前,另一方就得等著,絕對不會搞突然襲擊,玩陰的,把對方打個手忙腳亂,一敗塗地。只有雙方準備好了,互發信息說可以開始了,然後就看誰的拳頭硬,亂拳打出權威和話語權。因為這樣顯得仁義,公平,一方輸了也沒話說。

這種客客氣氣的約架行為到了春秋戰國末期,被不講規矩的楚國打破後,天下諸侯一看,這個打發新鮮吶,乾淨利落,一氣呵成,效果顯著。如同今日東北大漢街頭鬥,一方問瞅我幹哈,另一方也不示弱瞅你咋地。話不多,然後直接幹。

楚國做為打破戰爭規則吃螃蟹的第一人,成了霸主。讓其它國家紛紛效仿,只要能打勝仗,是沒有手段也得創造手段,什麼陰險玩什麼,什麼有效用什麼,因而衍生出所謂的三十六計。君子之禮,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面前被拋棄了。

所以後來的亞聖孟子在總結春秋戰國國家征伐之戰時說,春秋爭霸諸戰,多為不義之戰。


樂羊子說


湊個熱鬧,筆者有個習慣,古人的論點不能望文生義,必須結合典故的前後和時代的背景來看個通透。

▲這是筆者最愛的配圖

試想,戰爭有的是狗咬狗的搶地盤行為,也有的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舉,想來哪怕是夫妻吵架也總有多佔點理的一方吧?何來絕對意義上的“無義戰”呢?孟子顯然不會如此膚淺。

典故和本意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孟子.盡心上》

文中的義指的是君臣之義理,春秋則既代表了一個時代,也指孔子所著的史書《春秋》,敵國並非敵對國家,而是相對於天子而言地位相同的諸侯國們。

▲孟子論道

因此,孟子亞聖的意思是:也許戰爭的某一方的邦國或許比對方要“正義”一點,這樣的情況的確存在。但所謂徵是指上討伐下,天子可以討伐犯錯的諸侯,但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相互討伐的,因此,總體上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因此孟子並非是要將春秋大大小小的戰爭歸結於“不正義”,其背後隱喻在於春秋時代天子式微,已然駕馭不了野心勃勃的諸侯國們,也不能遵守本心地發佈征伐命令,所謂征伐往往是諸侯國的意圖。

既然沒有來自天子的命令,自然這些被強行發起的戰爭可以歸結於“不義”了。

“義戰”的淵源

孟子的思想終歸是來自孔子,不用說這要問問孔子的《春秋》了。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孟子·離婁》

上文的乘、檮杌和春秋並非車輛、兇獸和季節,而是春秋時代晉、楚、魯三國的官修史書。而《春秋》不同於前二者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單純地記述史實,而是融入了孔子自己的感情看法並繩之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也即後世所流傳的“春秋大義”,用以褒善貶惡,撥亂反正,故而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在記述戰爭時歷來是立場態度十分鮮明的,那就是譏刺不合禮法,不合道義的戰爭和罪惡,沒有合於道義而加以讚許的情況。

那麼孔子的善惡標準是什麼呢?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

孔子的標杆其實在於“禮”,既天子、諸侯、大夫和士的各盡其職,各忠其位,任何挑戰上級貴族權威的行為都將被定義為“越位”。但孔子的觀點帶有濃厚的先天宿命性質,天下為何有道?為何無道?那還不是前代周天子不斷作死的結果。一個昏聵的天子是否值得尊重,於古於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這個時候的“有道”或是“無道”已經非常明顯,當備受譏諷的“荊人”(對楚國的蔑稱)將禮樂學得有模有樣,各路蠻夷被“攘”得乾乾淨淨之時,時下貌似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威脅周天子的東西。

如果有,那就是這些各懷心思的諸侯國們了。

▲姬重耳的霸業頂峰--踐土之盟

孔子的視角面向的就是春秋爭霸階段的戰爭。他首先推崇的自然是“尊王攘夷”的齊桓管仲組合了,而對個人素質和團隊水準甚至更勝一籌的晉文公,雖然狠狠地收拾了齊桓公都拿不下的楚國,但在踐土之盟時因為違背禮制召喚周襄王參加諸侯大會,而得了一個“譎而不正”的評價,意思就是花花腸子太多了。

後面“霸主”們必然是一代不如一代,雖然離戰國時的明火執仗還有點距離,但爭當“武林盟主”並收取保護費卻是實錘,說“不義”也很恰當。

後世的解讀

1.董仲舒

“夫德不足以親近,而文不足以來遠,而斷之以戰伐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義也。”--董仲舒

董仲舒認為在那個時代各國諸侯們的霸業都不培養政治的道德基礎,因此國與國,人與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親近。對於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關心,只顧眼前,毫無遠見,更別提周朝初期那樣遠道來歸的國際道德關係了。他們只知道用武力來建立霸權,但是每次發動戰爭的時候,卻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無比,“皆非義也”的結論理所當然。

2.朱熹

“《春秋》每書諸侯征戰之事,必加譏貶,以著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為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不同於備受爭議的人品,朱熹的水準是在線的,他對孟子思想的把握相當準確。其實並不需要對這句話做針對孔孟思想或者《春秋》原文進行對應分析,只需闡發這當中的義理就足夠了。

儒家所謂義戰,必用天子之命,所以說“徵”乃是“上伐下”。地位相同的諸侯國互相征戰,那就是藐視天子,目無王法,是“擅興之罪”。

朱熹進而解釋孟子“彼善於此,則有之矣”之意並舉“召陵之師”為例。“召陵之師”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功遏制了楚國(當時被認為是蠻夷之國)北上擴張,維護了中原諸國利益並取得和平勝利的一次行動,所以被引為範例。

3.南懷瑾

而南懷瑾先生也認為《春秋》這本書並不是非戰論,相反它特別強調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認為戰爭應當是為義而戰。


南先生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的戰爭哲學,所謂“惡詐擊而善偏戰,恥伐喪而榮復仇”(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孟子自己也認為“彼善於此,則有之矣。”,《春秋》對於鄭人伐衛,楚公子申伐鄭等戰爭也採取了贊同態度。

但這些都是就具體的事情而言的,然而並不能改變孔子對春秋諸侯戰爭的總體看法,更不能改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事實,雖然“彼善於此,則有之矣”,然而終究還是“春秋無義戰”。

其實,三位大家的觀點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非義戰是整體情況,

<strong>迴歸上帝視角來看

春秋之時諸侯之間兼併和爭霸的戰爭此起彼伏,周天子被徹底架空,是一個所謂“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混亂時代,歷史文化的破壞和政治道德的沒落都十分嚴重。在二百四十餘年的歷史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從必然性看來,春秋的“禮崩樂壞”是歷史進展的必然,西周時代曾經的國家和階級之間牢不可破的藩籬被逐漸打破,勢必帶來原有道德體系的奔潰。主因在於周天子的無能為力,內因則在於人類膨脹的野心,於今天而言並無二致。

與今人而言,這是一段很少有人能夠耳熟能詳的歷史,當年的變遷至少還有孔孟的先賢去憑弔,而今天則很少有人會認同曾經的圭臬了。沒有戰爭哪來的統一?哪來今天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國人呢?

歷史成其為歷史在於已經發生且不可更改,然而這兩個問號放在當下的全世界來看就有點不好說了,未來又會如何評價當下的戰爭行為呢?

▲這就是本質

本來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義戰”,戰爭的根本動機在於利益的追求,也就是《鹿鼎記》裡的經典描述。

當下的世界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顯得安寧,但背後的博弈和黑手卻比過去的疊加還要多,一個國家也許能夠抵抗住船堅炮利的攻擊,卻不見得能在文化侵略和經濟掠奪中倖免。

同時,國家和民族之間總歸是一些存在排他性的,合縱和連橫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腦殘的決定。從來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施捨,哪怕只得了一份道德意義上高點,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打擊,哪怕是損人不利己。

至此,筆者彷彿又多了一層對於“春秋無義戰”的理解。


涼州七里


這夲身是今天看耒有爭議的,即多同意是無義之戰,但也有認為具體問題中也有正義的成份,不能千篇一律。我簡述後談我的看法。一,此言是孟子說的,見"孟子.盡心下″,因儒家推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即是春秋乃周天子分封子女,親臣為褚候國,都應聽周天子為禮,僭越禮,樂的行為,只能由天子判斷,討伐也只能由天子耒決定,即只能上伐下,下面互打均為不義,下打上,更是泛上作亂為世人不恥。從此大家長分的天下背景下,加之儒家的仁政之道,春秋無義戰是有道理的。且齊,晉,宋,秦,楚,加之吳越,都力稱霸於戰,百姓被塗碳,打出耒的霸權極不穩定,對國對民都無益而當然皆無義之戰。從而強調仁義,強調和為貴。二,但在春秋交戰也立下了一些經驗,和有益規則傳世。如孫子兵法,兩國交兵不斬耒使,但也有假仁義的如不趁人之危,敵未備陣不宜攻之等,在大不義中立些仁義之規,看耒孫子兵法是脫離了此儒家觀點的,因此為千世之名篇。三,社會的發展是需運動變化的,表現在形態上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重在進步。戰爭又是政治的最後手段,所以,春秋在從奴隸制向封建過渡,即從奴隸主向封建集權邁進是會有激烈反抗鬥爭的,奴隸主之間打鬥也是為稱霸而想減少分離,最終向封建集權邁進的,而春秋小戰使數十個褚候國進而成十耒個邁入戰國,秦又將七國統一為中國第一封建王朝,因此從社會發展講,春秋無義戰不全對。


黃親國旗


這個觀點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春秋戰國以前,打仗是沒有多少陰謀詭計的。特別是自周朝提倡周禮之後,大家都是啊按部就班的來做事,有什麼事都擺在明處,兩方打仗,都是提前打招呼,你比如,宋國看不慣蔡國,就會提前下通知,我今天要打你,你做好準備,咱們當面鑼,背面鼓的幹,裁判就是中央周室。再比如鄭國看不慣齊國,卻又打不過,就會告訴齊國,我要上週室哪裡去,讓周室召集周圍的方國都來評評理,大家都敞開公平道義來說話,所以說那是在有周室的情況下,大家都以周室的周禮,效仿古人聖賢來做事。

但自周室衰落之後,無人制衡下面強大的的諸侯國,各方諸侯國一開始還是秉持周禮,無多少逾越之意,到時間長了,大家發現沒有裁判了,有人耍孬種,不按套路出牌了,那就只有各耍詭計,不然就被滅國,特別是初秋諸子百家興盛以後,什麼陰陽家,縱橫家,法家,不是你陰我,就是我陰你。自周室以後的戰爭都是為了一己私慾,周室衰落以後道德崩潰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大家不在是奉行堯舜之美德,一人為惡,同仇除之,所以說春秋以後確實無義戰。



騎驢爬樹


春秋無義戰,是儒家的一種說法。按這種說法,天子征伐諸侯,是正義的。諸侯之間發生戰爭,是不應該的,不正義的。

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勢逐漸衰落,諸侯勢力逐漸壯大。諸侯間為了爭奪地盤或其他利益,彼此間時常發生戰爭。總體上說,這種兼併戰爭沒有什麼正義性,但在具體的戰爭上,卻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例如小國對於大國侵略的反抗。例如對於被侵略國家的援助等等,就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下面試舉幾例。

齊魯長勺之戰。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魯莊公時,齊國攻伐魯國。魯國在曹劌的指揮下,成功地擊退了齊國。象這種小國為捍衛自己國家而反擊大國入侵的戰爭,就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楚宋泓之戰。宋襄公想做霸主,楚成王反對。宋襄公恨楚成王,但惹不起楚國,就去欺負鄰近的和楚國關係好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國出兵,擊敗了宋國,救了鄭國。象這種戰爭,也是有正義性的。

再如孫臏與龐涓的戰爭。孫臏與龐涓是師兄弟。龐涓在魏國為官。魏王聽說孫臏賢,便聘來孫臏欲重用。龐涓怕自己失勢,殘忍地將孫臏致殘,:誘其寫兵法,準備在寫完後將孫臏殺害。後孫臏被齊國救走,做了齊國軍師。再後來,龐涓攻擊趙國,被孫臏用計戰敗殺死。孫臏對龐涓的戰爭,顯然也是有正義性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類似於上面的很多。由此看來,春秋無義戰這個觀點,是並不完全正確的。

歡迎點評。


WM曉奇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候出。而孟子說,春秋無義戰。

那麼義戰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不管是什麼時代,保障華夏的整體利益,不會受到傷害,以周朝來說,諸候在王室的統領下,服從一個規則,和睦相處,和諧發展,不徵不戰,人民自然安居樂業。如果遭受到外族的侵犯,天子有徵伐,齊心合力,戰之能勝,也許就是義戰了吧。

然而,春秋時期,天子名存實亡,連號召諸候的力量也沒有了呀,那麼“自天子出”無從談起。各諸候為自己的利益爭戰不休,遊戲規則變成了大魚吃小魚。

不過,後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幾次戰爭,應該說近於“義戰”了。因為孟子的祖師爺孔子就說過,如果沒有管仲,我也披髮左衽,穿戴成夷狄的樣子了。

如此一來,孟軻也就很難說會成為孟子,所以說亞聖的話,也不完全對的。如果非要一個答案的話,春秋無義戰這話有點太絕對了!


錢君史話


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從古至今皆然,無義戰出於孟子之口,春秋戰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亂世,爭奪兼併土地,為利益最大化而進行侵略吞併,孟子憂心忡忡周遊列國遊說君天仁政,但老孟忘了人類在利益面前往往喪失仁義禮智信。戰爭是政治延續,在奴隸制社會沒有加強中央集權,致使權力掌控在諸侯手中,最終引發戰國亂悠悠,諸侯爭地而戰,殺人盈野,秦將白起曾屠降俘四十萬之眾!春秋有無義戰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掠奪情懷無限擴展!


用戶375234117768小草


春秋無義戰出自《孟子》,意思就是沒有正義的戰爭。其實更多表達的是儒家的思想,強調上下尊卑有序,批評當時諸侯之間的互相征伐。

兵家代表人孫子曾說過:春秋無義戰,如果不能實現和平,那就重視戰爭,積極應對,保存自身。

在我看來,孟子春秋無義戰過於絕對:

首先,春秋爭霸確實是諸侯掠奪人口土地的非正義戰爭,給人民帶來重大的災難。

其次,戰爭意味著禮崩樂壞,統治者放鬆了對思想的控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學大爆炸時代,同時也促使各國人民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更有利於後來的國家統一。



懂球帝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