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四川省南部縣長坪山,有一家人為紅軍劉連長守墓80多年,26歲的美女馮煉是第四代守墓人。劉連長的名字叫什麼,他從哪裡來,無人知曉。戰爭年代,馮煉的曾祖母陳韓氏曾獲劉連長幫助,軍民情深。在一次與軍閥抗爭中,才25歲的劉連長英勇犧牲。陳韓氏膝下無子,視劉連長如己出,冒著危險,將他的屍體揹回家後院埋葬,囑託家人收養後代併為其守墓。

秉承陳韓氏世代守墓的遺訓,當地政府也在長坪山上建造了烈士陵園,為參加紅軍的南部兒女修墓群。專科畢業後的馮煉回到家鄉成為一名語文老師,週末回家除了做家務活,還要跟隨父親打掃修葺墓地。此外,她也會帶學生來墓地學習愛國主義。

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馮煉說,守墓是她的“家事”,烈士倒下了仍然是一座豐碑,“我守護的是一種無畏的精神”。四川省南部縣長坪山,地處南部、閬中、儀隴三縣交界。山體呈長方體,四面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山野深處有人家,今年26歲的馮煉就出生於此。

馮煉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家旁邊那座墳墓裡的人和其他人不同。墳墓主人是“紅軍劉連長”,不過名字叫啥、具體籍貫,卻無人知曉。每逢春節時,外婆就準備好水果、肉食等祭品,外公會叫小馮煉把手、臉都洗得乾乾淨淨,讓她端著供品跟著去祭拜。如果從曾祖母那代算起,馮煉算是第四代守墓人了。

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在劉連長的墓旁,是馮煉曾祖母陳韓氏的墳塋。時間倒流至80多年前,1935年3月下旬紅軍戰略轉移,長坪山是紅軍阻擊敵人重要關隘,七十四團三營二連劉連長主動請纓留守長坪山掩護大部隊轉移 。

於是,劉連長帶領1個班6人留守,在長坪鎮長坪山堅持開展敵後武裝鬥爭。劉連長在群眾中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革命武裝力量,帶領紅軍戰士幫助群眾抬水砍柴,發展生產,老百姓只知道他是河南人 ,都親切地叫他劉連長。陳韓氏也受到劉連長的幫助,由於膝下無子,於是將劉連長視若自己的孩子 。

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1935年9月,紅軍大部隊基本轉移,劉連長也準備去追大部隊。不料,當地軍閥組織了300餘人圍攻長坪山。劉連長組織紅軍戰士利用長坪山有利地形同敵人戰鬥,第三天彈盡被俘,被敵人用大刀殺死在前寨門,英年25歲。敵人揚言不準群眾給劉連長和其他紅軍戰士收屍,否則將全家處死。陳韓氏一直受革命思想影響,在劉連長被殺害的第三天夜裡,躲過敵人監視,叫上幾個村民把劉連長及其他紅軍戰士遺體偷偷運走,在家中後院用自己的棺材埋葬了劉連長。

“後來還是走漏了風聲,敵人就把我曾祖母抓起來,毒打了大約3天。”馮煉回憶家史說,曾祖母被放回家後兩個多月就去世了。在彌留之際,她囑託曾祖父領養一個孩子,世代為劉連長守墓,“不要再被敵人發現”。而後,曾祖父就領養了一個男孩,並取名“陳忠民”,意為“忠於人民”。這個人就是馮煉的外公。

2008年,馮煉16歲,她清楚地記得,因為年久,劉連長的墓碑風化了。石頭裂開,“字跡模模糊糊地還能看清一些”。這一年,家裡給劉連長換了新的墓碑。馮煉說,下雨時山水會把墳包衝平,“要給墳墓整理一遍,除草、添新土。”馮煉說,這些事以前都是外公做的,外公去世後,現在就輪到她跟父親接手了。

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為了紀念建立蘇維埃政權而犧牲的數千名南部紅軍將士,當地政府在長坪山上建立了烈士陵園。現在,以劉連長的墓為中心,830多座紅軍烈士的墳塋呈三級階梯分佈。墳塋數字仍在增加,由於戰死的烈士屍骨不全,基本上是衣冠冢。

26歲的馮煉現在是南部縣中心鄉小學的語文老師,週末會回家幫助父親打理陵園。照料這830多個英烈墳塋也變成了馮煉的“家務活”。馮煉說,清潔墓園需帶上毛巾、水桶,由於山上缺水,還要挑水上去。時間久了不清理,就會有厚厚的積塵,水泥縫深處還會長出草,這時需要用鐮刀割掉。

下雨時,馮煉和家人比較犯愁,樹的枝葉會掉下一大片,如果剛打掃完,那就白費功夫了。雨下久了,山上的土還會變鬆,石頭滾落下來會把墓碑砸裂。馮煉父親會買來專用膠水“癒合”裂縫。“有時某處塌方也要清理一個上午。”馮煉說,830多個墓,不可能一次打掃完,“每週都要集中清理兩三天。”

2002年馮煉外公去世,在廣州做包工頭的父親馬全民(備註:馮煉隨母姓,馬全民當年結婚隨妻子安家)趕回了老家。“老丈人臨終前囑託我和愛人,就是我老婆,要守住這個陵園。”馬全民說。家裡沒有兒子,所以就把女兒當兒子養,“我跟她說長大了一定要頂替我的任務”。

馬全民在老家依靠養家禽和種果樹維持生活,“生活不是很富裕,能將就著過就好”。“修建陵園,用了我們家的農用地,由於地裡有種莊稼,政府補償了一些苗費。”馮煉說,“此前,民政部門給了我們一萬元錢,一方面是打理墓園的花費,一方面也是佔用了我們的地。其他的就沒有了。”

馮煉也覺得自己是家中長女,要擔起責任,“雖然都是空墓,但墓主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烈士,不管別人怎麼看,我覺得守墓是有意義的,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馬全民說,“我和馮煉講過這個故事, 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了今天。在老丈人還沒去世的時候,我就教她做人要講良心,戰爭年代老百姓都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我們每一代人要記住這種艱苦。”

烈士李維海是李天財母親的第一任丈夫,於戰爭年代病故,享年30多歲。上世紀50年代,李天財的母親去世,“母親留下遺言,說一定要找到父親的墓”李天財向南都記者回憶。

七八年前,李天財的兒子因工作關係無意中發現長坪山的烈士陵園,家人終於從中找到了李維海的墓。“我在瀘州工作,專門跑到這裡來看。”李天財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見到親人墓,真的非常激動。”現在,每逢清明家人都會來掃墓。

在李天財印象中,馮煉一家人“好得很”,“我們去掃墓,即使很早到,他們都會幫忙辦得規規矩矩 ,我和兒子去掃墓,香和紙這些都準備得很好。”李天財不太清楚馮煉一家四代守墓的故事,只是覺得這個姑娘很不錯,“盡職盡責”。“還了母親的一個心願,我們也要世世代代紀念下去。”他說。

家族四代為紅軍守墓80年,90後美女放棄男友和城市生活,扛起使命

在中心鄉小學,身為語文老師的馮煉把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給了學生,每當烈士紀念日或建黨節, 她都會帶學生到長坪山烈士陵園掃墓。她從黨史館、文史館和縣誌辦查找資料學習,對南部縣的紅色歷史也頗為熟悉。父親馬全民說,有好多來參觀烈士陵園的遊人,“我的普通話講不好,就叫馮煉來接 待。”

馮煉男友周恆現在廣州工作,去年上半年她隨男友在廣州打工。“可能從小還是有一個教師夢。” 馮煉說,那段時間帶著複習資料,經過兩次考試,如願回家鄉當了教師。學習電子商務的周恆也有回家的想法,因受專業限制,“要在廣州先深耕一段時間,最後還是要回去的”。

周恆說,南部縣是一個貧困縣,“很多家庭環境都不是很好,孩子們懂事比較早。”他覺得馮煉是 一個“乖乖女”、“品德好”,“對女孩子來說,在家當老師也挺好的。”

長坪山的環山公路通了,山上不再缺水,馮煉一家人默默守望著陵園。陵園也從一座紅軍孤墳變成革命紀念園,越來越多的烈屬前來尋親。相比之下,劉連長的墓卻顯得冷清。

馮煉小妹妹見狀,會從英雄烈士紀念碑前摘下鮮花,拿到劉連長的墓前,“別人都有他沒有”。“還是挺遺憾的,我也想知道他有沒有親人。”馮煉說,“為他守墓,是我們的家事。”

一個90後的美女,正值青春年華,很多人更懷揣著去大城市打拼的理想,但是隻有馮煉,人漂亮不說,還有一副熱心腸,願意堅守在農村教書,為培養祖國未來的園丁貢獻力量,願意在山中守墓,為這位不知道從哪裡來,找不到家的紅軍守墓,這份信念值得宣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