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有一條著名的天使之路,天使之路上有一棟著名的灰色小樓,總有遊人在這裡拍照留影。這裡正是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1974年5月,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提議設立“為早慧少年進行超常教育”的特殊班級,是為少年班的最初設想。改革開放之初,1977年,當時主管科技教育的方毅副總理收到了一封長信,向他舉薦一名叫做寧鉑的天才少年。方毅將此信轉給中國科技大學,上有批示:“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這成了日後為世人所熟知的少年班之濫觴。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少年班老照片


1978年,21名15歲左右的早慧少年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時間,少年班名動天下。

在那個百廢待興,舉國上下如夢方醒急起直追的年代裡,寧鉑成為了民族心理的某種寄託,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在那樣一個科技人才嚴重斷檔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出現是服務於國家的人才戰略需求的。”中國科大原副校長尹鴻鈞用“人才戰略”來描述少年班成立的意義。

有了中國科大的探索經驗,1985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12所重點高校開辦少年班。然而,幾經風雨更替,由於生源質量、學校管理、教學質量等原因,目前只剩下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三所高校仍設少年班。

作為教育改革的“試驗田”,中國科大少年班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拓展,最終在2008年成立了少年班學院。

三分之一獲得博士學位 培養了五名院士

中科大少年班堪稱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少年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和其他領域傑出人才。截至2018年,少年班學院共畢業4140 人,其中少年班畢業1589 人,教學改革試點班2110人,創新試點班441 人。已畢業校友中約90%進入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深造。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科研機構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許多人在IT、金融、製造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四十多年來,少年班共培養出5位院士:張亞勤,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駱利群,1981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杜江峰,1985 級少年班學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副校長。莊小威,1987 級少年班學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教授。顧建軍,1987級少年班學生,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教授。目前,超過70%少年班校友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製造等領域,其中三分之一獲得博士學位,一般30歲左右就做出令人矚目的成績。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張亞勤,美籍科學家,1978 級少年班學生,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

1978年,年僅12歲的張亞勤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當屆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1989年,23歲的張亞勤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來又在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深造。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被授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曆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2014年9月,正式加入百度,任總裁。2017年11月,當選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也是該年度唯一授予的外籍院士。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莊小威,美籍科學家,1972年1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如皋市,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 。

1987年莊小威考進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1年19歲時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之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1996年博士畢業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朱棣文;2001年進入哈佛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並在哈佛大學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單分子生物物理實驗室;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駱利群,美籍科學家,1966年1月出生於中國上海,神經生物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

1981年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6年1月獲得郭沫若獎學金,同年通過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公費留學生考試;1987年進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進入斯坦福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獲得斯洛恩基金獎;2005年當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9月獲得Jacob K. Javits獎;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顧建軍,國籍中國,1972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現任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工程學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正教授、生物醫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IEEE加拿大大西洋地區電子與電器協會主席。

顧建軍教授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95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學位,2001年取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為機器人、生物醫學工程、康復助理、神經網路、人工智能及控制等,在相關領域發表了一百三十多篇國際學術論文,做過一系列的國際學術講演。主持研究的代表性課題有“水下機器人的視覺定位”、“遠程機器頭顱鑽在神經手術中的應用”、“移動機器人多傳感器數據融合”等多項課題。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杜江峰,1969年6月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5年杜江峰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後即轉入近代物理系學習;2000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04年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8年-2013年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2年-2018年先後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執行院長;2017年1月被評為201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8年5月7日,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走出210位教授,其中半數美國任教

據不完全統計,畢業超過十年的少年班校友有18.5%在科教界工作,其中約有210 人在國內外研究型大學任教授,其中106人美國任教。1996 級校友尹希於31歲即當選為哈佛大學正教授,為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教授之一;2000 級校友傅亮因在凝聚態物理學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用拓撲學理解新的物態作出的貢獻獲得2016年物理學新視野獎,該獎項是科學突破獎之一,被稱為“豪華版諾貝爾獎”。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蔡天西,美籍科學家,女,1977年6月出生,浙江省溫州市人。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正教授兼博士生導師。

1977年6月出生在溫州市有名的“博士之家”,1991年畢業於蘇州中學科少班。同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次年轉入哈佛大學繼續學習,20歲時獲得哈佛優秀博士稱號,同時因為在統計學研究上有特殊進展並獲得極大成就被授於羅伯特·裡得獎。22歲在國際生物統計學協會上又受領了“半參數隨機”獎。2002年初,26歲的天西受聘哈佛大學,成為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歷史上最年輕的副教授。28歲任該校任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35歲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尹希,美籍科學家,1983年12月出生,9歲半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當時是全班三十多個孩子裡倒數第二小的,1996年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2001年赴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並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尹希受聘擔任哈佛大學物理系副教授。2015年9月晉升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 。尹希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段鑲鋒,1977年出生於中國湖南武岡,納米材料學專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湖南大學特聘教授。

1992年段鑲鋒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1997年本科畢業後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先後獲得化學碩士學位、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03年被美國Technology Review評為年度世界百位傑出青年發明家之一;2008年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終身教授;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發佈的2000-2010年全球頂尖100化學家名人堂榜單和全球頂尖100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 ,9月獲得2010年度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2013年被聘為湖南大學特聘教授,8月獲得貝爾比獎章;2018年入選2017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邵中,中國科大“大師講席”教授。1983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8年畢業於計算機系,獲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獲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94年起至今在耶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2003年起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中科大-耶魯高可信軟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科研項目中廣泛使用的SML/NJ函數式編程語言的編譯器的主要設計和實現者之一,其中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包括基於後續傳遞風格的編譯方法等多項成果。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秦祿昌,中國籍,1963年生,1978年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94年於麻省理工學院獲材料工程理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北卡來羅納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與納米器件事業部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麻省理工學院江浙校友會傑出人物,納米材料工程專家。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李巨,1990年考入科大少年班,4年時間便完成了科大5年的學業。2000年他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05年底,獲得了2006年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李巨是第二位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大陸學者,也是首個理論計算學者獲獎。2007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材料系副教授,2011年任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系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雙聘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馬雙鴿,中國籍,1978年10月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2004年7月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統計博士學位。由廈門大學引進,現任廈門大學講座教授,赴閩後創業創新項目為大數據下複雜數據的統計方法研究及其在衛生經濟中的應用。

管俊林,中國籍,1977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期少年班,1982年獲得郭沫若獎學金,同年獲學士學位,並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錄取,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現擔任康奈爾大學分子醫學系正教授。

當年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們都成材了嗎?五位院士  200多名教授

盧徵天,中國籍1967年生於浙江杭州,現任合肥微尺度國家實驗室教授,近代物理系教授。曾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員,芝加哥大學教授,2006年12月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四十年來,少年班伴隨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探索和完善招生教學管理方式,形成了“破格選拔、因材施教、寬口徑培養、個性化管理”的辦學特色,開創了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多項第一,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守正創新,以學生髮展為本,更一直是少年班教育的宗旨所在。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卻是,少年班培養出了很多的優秀人才,有很多都選擇去了美國等發達國家任職工作生活。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說明中國是能培養出人才的,只是留不住人才而已。因此人才的培養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輸送,也應該把愛國思想嵌入到每一個國人心中才是最重要的。伯樂都能培養出千里馬,只是千里馬最後卻未必會認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