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48個朝貢國,為何清朝只有7個?

~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朝貢國最多的一個朝代,最多的時候確實有一百多個,但是這個僅僅只是在大明的前期,後來隨著大明的衰落,朝貢國也是一直在減少,特別是大明後期禁海政策以後,加上西方國家開始入侵東南亞,明朝的朝貢國就迅速的減少了。但是到後期還是有幾十個的。

中國的朝貢體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但是真正算確立下來還是在隋唐時期開始確立的,我們都知道隋文帝被稱為聖人可汗,這個時候的隋朝真的是萬國來朝,唐朝的強大很大程度就是繼承了隋朝的朝貢國,讓周邊的國家不敢冒犯大唐。後來五代,兩宋時期朝貢體系基本上崩潰,在元朝又開始確立,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朱棣等把中國的朝貢體系算是發展到了頂峰。

大明前期空前強大,當時周邊所有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大明的朝貢國,附屬國。朱元璋在的時候還把日本,琉球,朝鮮,安南,蘇門答剌、西洋國、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等15國列為“不徵諸夷”,而且還寫入了《組訓》。當了朱棣時期,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個時候東南亞,印度洋沿海的很多國家都成為了大明的朝貢國,僅僅只是在這些地區大明的朝貢國就達到了50多個。而且當時陸地上,西域,西藏等地區都是大明的朝貢國,比如說今天的不丹,阿富汗等等地區,大明的西部地區的朝貢國也達到了50多個。

到了清朝的時候為什麼這些朝貢國都沒有了?並不是說大清比大明弱了,只是說管理的方式不一樣了。大清一開始的朝貢國都是繼承的大明的,但是比如說西藏,蒙古,新疆等等地區就直接與內地來往,已經是屬於國家內務了。但是日本,朝鮮等等地區還是朝貢國,也就是清朝承認這些國家為獨立的國家。

到了大清的後期西方列強開始全面的入侵到亞洲了,光緒年間,當時緬甸,越南,琉球,朝鮮等等幾個還是中國的附屬國,但是隨著西方的介入,比如說越南被法國佔領成為法國的殖民地,琉球被日本佔了成為了日本的一個縣,還有朝鮮。緬甸也是英國人開始插手之後,自此之後大清所有的朝貢國就都沒有了。

大明之所以那麼多朝貢國一方面是因為大明的強大,而且當時大明實際控制的面積確實沒有大清的多,所以周邊小國林立,還有當時大明前期下西洋宣揚國威。大清之所以沒有那麼多,一方面是因為更改了一些國家的朝貢體系,讓他們直接受中央的管轄。另一方面大清後期的軟弱失去了很多朝貢國。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一個原因是小國家少了,比如,明朝時期光是西戎就有40多個朝貢國。但是這40多個西戎朝貢國,在清朝建立的時候,早都被準葛爾汗國滅了,然後清朝又把準葛爾汗國滅了。

第2個就是朝貢體系,就是名聲好聽,一點實惠也沒有。在明朝,那些小國和部落嚮明朝只是進貢一些不值錢的物品,但是明朝的回贈卻價值幾倍,乃至幾十倍。數倍、數十倍暴利驅使著眾多國家爭先恐後前來進貢,運來無數在本國滯銷的貨物,明王朝只能高價吃下。

比如,琉球就通過朝貢體系,得到大量低價商品販賣於他國。“若番船不通,則無絲可織,每百斤值銀五六百兩,取去者其價十倍”。這樣的中轉貿易可謂是“無本萬利”。

後來就有外國商人冒充所謂的外國貢使,跑來上貢,欺騙大明的財物。這種,“厚往薄來”政策導致,大量偽劣海外產品堆積如山,沒有辦法,只能當工資發放。其中最煩人的就是琉球,規定2年來一次,結果一年能來好幾次,天天拿著一點土特產來矇騙財物。正所謂:“一歲常再貢、三貢。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畢竟一斤龍涎香,在蘇門答臘只有1斤中國銅錢9貫,但是明會典記載,如果是朝貢龍涎香,朝廷就要賞賜1斤48貫。這種利潤,大家當然喜歡爭先恐後的來朝貢了。比如1斤錫,只有1斤500文,卻給琉球賞賜1斤8貫。1斤胡椒產地不過19文,琉球送過來,要賞賜1斤30貫,達到了160倍。

正統初期,英宗曾“敕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等,於官庫支胡椒、蘇木三百萬斤,委官送至北京交納”。一次支用達三百萬斤,可見花了多少冤枉錢,最後沒有辦法就當工資發放。文武官俸鈔倶折支胡椒、蘇木。

因此傳教士利瑪竇認為,朝貢關係的本質,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

因此到了清朝,就主要改為通商貿易,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四大貿易港口,其中廣東專門對西洋貿易。其他港口分別與琉球,日本和南洋貿易。光是廣州港在1758-1838年,就到港西洋商船5107艘。貿易規模遠遠超過明朝。


深度軍事


糾錯。

1、明朝朝貢國多,是因為明朝版圖小,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答案明顯是錯誤的,只能說這些人還不懂歷史,基本歷史常識都能搞錯。看了一些人的回答,很多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比如有的說明朝朝貢國多,是因為明朝版圖小,只有350萬平方公里。

原文:“這麼一個嚴重縮水的帝國,是如何擁有這麼多朝貢國的呢?答案就在地圖中。今天的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而此時的明朝只有大概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的600多萬領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朝貢國。”

這是一個看似無比正確的荒謬答案,既犯了史實錯誤,也有邏輯性問題。因為明朝朝貢國最多時是永樂皇帝在位時,此時的明朝版圖也是最大時期,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不是350平方公里,這是明末崇禎自殺前夕的版圖,崇禎時期的朝貢國也是明朝最少時期。所以,這個回答的小編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拿明朝最小版圖說此時的明朝朝貢國最多?這個回答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如果拿一個朝代覆亡前夕時比較,按此邏輯,清末溥儀宣佈退位時,就剩半個紫禁城0.36平方公里了,何談附屬國?更別談朝貢國了,所以,這個邏輯也是不可取的。

2、明朝有148個朝貢國,為何清朝只有7個?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事實上,清朝藩屬國最多時至少有16個是沒問題的:朝鮮、琉球國、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撾)、緬甸、暹羅(今泰國)、柬埔寨、蘭芳共和國(今加里曼丹島西部)以及呂宋、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群島後相繼消失)、廓爾喀(尼泊爾)。此外,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與幹竺特。南亞地區的比較特別,哲孟雄(錫金)、不丹與拉達克這3個熙臧的附屬國,不直接朝貢清朝,也不是清朝直接附屬國,但畢竟熙臧是清朝的,加進去就是19個了。

清朝後期,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割地條約一簽再籤,自身都難保了,這些附屬國最後也就丟失殆盡了。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朝鮮獨立,至此,中國的所有附屬國全丟了。附屬國一般是有朝貢義務的,所以沒必要為了凸顯明朝,而不顧史實的貶低清朝,講歷史,實事求是就好。當然,提問者也有可能是明面上是黑清,實質是黑明。

3、明朝朝貢國到底有沒有148個?

這個還真不好回答,我看了大部分都沒有去認真考證,只是隨口草率的回答了。有些人根據嘉靖年間編撰的《外夷朝貢考》記載,說有100多個,這些書太專業偏僻,一般人很難去查找核實。我能查找到的是《明史》、《明實錄》、《明會典》(花了我幾萬大洋買的,又能派上用場了~~o(>_

朝鮮國:洪武元年(1368)開始朝貢,李朝君主冊封為朝鮮國王;至崇禎十年(1637)絕貢,向後金國朝貢。

爪哇國:洪武二年(1369)開始朝貢,定期朝貢至弘治十二年(1499)之後,偶有朝貢。

浡泥國:永樂三年(1405)開始朝貢,君主冊封為浡泥國王;之後時有朝貢。

安南國:洪武元年開始朝貢,陳朝君主冊 封為安南國王,洪武二十年奪取思明府祿州、西平州、永平寨,絕貢; 建文二年胡朝取代陳朝,永樂二年朝貢;五年滅安南,置交阯布政使司;宣德二年 廢交阯布政使司,仍為安南國(陳朝); 宣德三年黎朝取代陳朝,正統二年朝貢; 嘉靖六年以清化以北之地建莫朝,黎朝移據清化以南;十九年莫朝朝貢,君主冊封為安南都 統使司都統使; 萬曆二十年莫朝滅,黎朝統一安南,雖內部分裂為鄭王、阮王二個政權,但黎朝一直朝貢至明亡。

占城國:洪武二年(1369)開始朝貢,一直到明末被安南國阮王攻打。

暹羅國(今泰國):洪武三年(1370)開始朝貢,直至明末。

此外,還有:

(1)日本、呂宋(菲律賓以北的呂宋半島)、蘇祿(菲律賓)、金貓裡、合貓裡(貓裡務)、美洛居、婆羅(文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裡、日羅夏治、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舊港、滿剌加(在緬甸)、佔卑(在今印尼)、蘇門答剌、馬六甲、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郎馬神、地悶、山南國、山北國、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古裡、柯枝、小葛蘭、大葛蘭、榜葛剌、沼納樸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裡、底裡。

(2)千里達、錫蘭獅子國(斯里蘭卡)、胡馬塔(今印度南部)、失剌比、古裡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舍剌齊、加異勒、甘巴里、 急蘭丹、沙裡灣泥、彭加那、打回回、白葛達、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黑葛達、木古都束、中也門、舍利弗(在今紅海)、揚波(東非)、蘇馬(索馬里)、千里馬(坦桑尼亞)、桑結(今桑給巴爾島)、西洋花烹國、西洋、南安、渤泥、撒裡、朵甘、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剌、闍婆。

(3)大琉球、小琉球、吐魯番、失剌思、哈烈、索裡、西洋索裡、覽邦、淡巴、須文那達、娑羅、沼納撲兒、拂菻、哈密、麻林、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烏涉剌踢、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白葛達、剌撒、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兀倫、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擺音、克癿等國分別來朝。其中渤泥、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四國是國王親朝,歷史唯一。

總評:看到這個統計數據時,我相信大家都覺得意外,我也是如此,在我印象裡,明朝附屬國大概也就七八十個吧,但歷史總是這麼有趣,根據《明史》、《明會典》和《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明朝確實就有這麼多個附屬國(名單見上),當然,這也是明朝前、後期總數據的統計,不是說明朝永樂時期就有184個附屬國。

一些較明顯同一時期國名不同叫法重疊的,如合貓裡(貓裡務)重複出現的,我都有一一剔除,估計可能還是會有小部分重疊情況,限於精力,就不一一考證了。眾所周知,明朝史料浩如煙海,限於精力及史籍資料來源,肯定還會有漏掉統計的,歡迎大家評論區補充,但不管怎麼說,哪怕打個半折,明朝附屬國前後總數不會低於120個這是肯定的。如有不同意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根據史實來討論。


附錄:

(1)明朝貢期規定:

朝鮮:一年三貢(永樂年定) 琉球:二年一貢(永樂年定)(洪武朝共54次,永樂朝共63次,“天朝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安南:三年一貢(洪武年定)共74次 占城:三年一貢(永樂年定)共72次 暹羅:三年一貢(永樂年定)共76次 日本:十年一貢(永樂年定) 爪哇:三年一貢(正統八年定)共37次 撒馬爾罕:五年一貢(嘉靖二年定)共43次 魯迷:五年一貢(嘉靖年定) 哈烈:三年或五年一貢(永樂年定) 貢無定期:真臘(共14次)、三佛齊(共6次)、渤泥(共10次)、蘇門答臘(共18次)、滿剌加(共23次)、呂宋(沒完整統計數據,故不錄)。

(2)明朝洪武年間的朝貢國:

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真臘、日本、索裡、琉球、撒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泥八剌、闍婆。洪武二年《皇明祖訓》中,15國列為不徵之國: 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國、爪哇、彭亨、百花國、三佛齊、渤泥。

(3)《明會典》中記載的萬曆時期朝貢國名單(也是明朝朝貢國數量第二個高峰期):

1.東南夷:朝鮮、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臘、西洋索裡、覽邦、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索裡、淡巴、須文那達;

2.西南夷:蘇祿、古麻剌、古裡、碟裡、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滿剌加、娑羅、阿魯、小葛蘭、榜葛剌、沼納撲兒、拂菻、柯枝、麻林、錫蘭山、呂宋、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烏涉剌踢、阿丹、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白葛達、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

明朝陳誠出使西域

3.西戎: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日落、八答黑商、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耶思成、坤城、舍黑、兀倫、阿速、阿端、擺音、克癿。


可汗說事


題目中給出的這個數據是否準確?筆者並沒有確切地統計過明清兩朝的朝貢國分別為多少,但是史書還是看過。在明史或者明實錄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朝的所謂朝貢國在永樂時期達到了巔峰,此後每年固定只有十幾二十個。

實際上,明朝固定的朝貢國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撒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剌、闍婆,多集中於南亞,東南亞,其中撒馬爾罕是中亞國家。後來,明朝的朝貢國記錄中又出現了韃靼和烏斯藏(即西藏)。至於永樂時期那短暫的井噴,是因為鄭和下西洋之後,帶來了不少國家的使節,明朝 將這些國家全部算為朝貢國。

然而,很多國家連朝貢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只是單純地派使節到明朝走了一趟,就莫名其妙地成為了“朝貢國”,實際上,絕大多數國家在明朝的276年中,就去過明朝一次。

至於清朝,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屬國大約有這些朝鮮,琉球,越南,緬甸,暹羅,南掌 蘇祿,廓爾喀,浩罕布魯特,哈薩克,安集延,瑪爾噶朗,那木幹,塔什干,巴達克山 博羅爾,阿富汗,坎巨提。注意,在此用詞為“屬國”,即與清朝有藩屬關係的並且必須定期朝貢的國家,如日本這樣朝貢但不屬於屬國的,不算在內。其中多為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國家。如果算朝貢國,則更多。

由於清朝的疆域較大,將在明朝時期不屬於中央政府管轄的地區納入了管轄範圍內,如蒙古和西藏以及東北地區,所以這些地方不再算作“屬國”,至於日本,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沒有認為自己高出日本一頭,而日本也並不向任何朝代稱臣。因此,明清兩代的屬國數量並不存在大的差異,反而清朝增加了阿富汗等西亞國家作為自己的屬國。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明朝壓根不存在一百餘個朝貢國(長期),明清兩朝的屬國數量差的並不多。


庭州行者


明朝有148個朝貢國,為何清朝只有7個?其實這個題目裡所陳述的內容也不能說不是史實,但也確實是非常片面,甚至非常具有誤導性的史實。造成這種數字上看起來巨大差異的原因其實有很多,有清朝時期西方殖民者來到亞洲,中華朝貢體系走向瓦解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其實還是統計口徑和各國本身政體變化的原因。


明朝的朝貢“國”

首先明朝進貢國多確實可以說是事實,當然這個裡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成祖朱棣時代突然對在海外宣示皇權特別感興趣,在他在位期間,曾經主動向海外派出過21批宣諭使者。而大家都知道的鄭和下西洋其實可以說是這種海外宣諭活動的高潮了,當然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侷限於宣示天威,但這個目的在裡面也佔有重要比重。

鄭和下西洋大致路線圖,之後凡是有回使的政權基本就都算朝貢國了

而當時這些海外宣諭使團,主要的活動區域就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海島地區,這些地區當時的文明發展水平都不算特別高,很多地區其實還處於不同部落各自為政的狀態。而朱棣也許是為了建立自己“天下共主”的形象,對海外回訪進貢的使團給出了格外優待。最典型的一點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規定,海外入貢的國家除貢品之外,所有其它攜帶的物品也都要嚮明廷納稅,其實這種作法本身就是為了平衡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給國庫造成的虧空。但朱棣執政後卻說:

商稅者,國家以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辱大體萬萬矣!

這話其實說的很明白了,就是朱棣認為國家向商人課稅是為了抑制商業發展,而不是為了充盈國庫,現在外國人仰慕我大明的威名來朝貢,咱們哪能再侵佔他們的利益,向他們課稅又能得利多少呢?辱沒了我大明的威名才是大事!所以朱棣執政之後,其實是中國周邊東南亞和南亞小國乃至部落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的黃金時期,因為在朱棣對他們施行的“仁政”下,通過朝貢可以獲得最大利益。

明朝前期外國進貢的長頸鹿

另外對於朝貢和朝貢國家的理解,其實明朝時的水分也是很大的。比如咱們中國歷史上始終認為位於馬六甲海峽的當地王國是對明朝稱臣,明朝多次派使臣前往宣諭,對方也派使臣來朝貢。但現在在當地的馬六甲博物館,卻有鄭和護送出使馬六甲的明朝使臣集體跪拜馬六甲國王的大型雕塑群,而且當地人的記載也是認為是明朝使臣來向他們的國王朝貢。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是,當時印尼瓜哇地區的兩個貴族爭奪國王,其中一個國王還殺了中國使節170多人,但朱棣卻對他格外寬大,只是讓勒令他支付了一定的賠償金,而且之後將這兩個貴族都認可為國王,這樣本來一國朝貢就變成了兩國朝貢了,不但朝貢國沒少,還多了一個。另外公元1517年,葡萄牙人佔領了馬六甲地區的滿剌加國之後,為了和明朝做生意,也曾派一些使節來到中國,一度還被接納,這樣葡萄牙也成了明朝的朝貢國。


明朝外國使臣來朝想像場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明朝的朝貢國就非常多了,有148個一點都不奇怪(有些數字說是65個國家和部族)。因為有些國家可能自己並不認為是在對明朝進行朝貢,只是認為是在做生意,另外一些“國家”其實可能只是一國臨時的割據政權,甚至只是一些很小的部落政權,而他們在明朝的記錄裡都算“國”。但桃花石雜談這樣說可不是要否認明朝初期在東亞、東南亞乃至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因為畢竟當時歐洲殖民地才剛剛來到亞洲,征服的區域還有限,明朝前期在這些地區擁有巨大影響力,朝貢國的數量的區域都比清朝大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可否認的。但嚴格地說,東亞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瓦解,其實也是始自明朝末年,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葡萄牙人佔領滿剌加國等事件,歐洲殖民者在亞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之後,東亞的朝貢體系也就逐漸走向崩潰了。

清朝的朝貢國

而其實關於清朝的朝貢國,確實相對於明朝少了不少,但也不是像題目裡說的只有7個。因為在清朝時期,向清朝有過朝貢行為的地區,至少有過朝鮮、越南、緬甸、琉球、廓爾喀、南掌、蘇祿、暹羅、浩罕、拉達克、哲孟雄、不丹、坎巨提以及中亞、阿富汗和尼泊爾的其它一些政權,另外還有華人在南洋建立的蘭芳共和國。

乾隆時期的萬國來朝圖


所以總數加起來至少也有二十幾個,而且這些政權相對來說規模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像位於中亞地區的浩罕等政權還是清朝時期新納入的。就算朝鮮和琉球等和清朝關係極其密切政權的不算朝貢國,整體上也會有十幾個。另外清朝對於朝貢貿易的熱情也明顯不如明朝,比如清朝是專門制定政策,限定周邊政權的朝貢次數,當時清朝要求暹羅(泰國)只能3年一貢,南掌和蘇祿都只能5年一貢,而緬甸甚至只能10年一貢。而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算成了朝貢國,他們可以8年一貢。

所以清朝的朝貢國少其實跟其統治者對這種朝貢貿易興趣不大也有關係。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統計口徑也不一樣,比如在清朝乾隆時代,英國人也曾派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商談通商事宜,如果按照明朝的標準,英國肯定也算是清朝的朝貢國了,但清朝卻沒這麼算,或者只是籠統地把他們都歸成了“西洋人”而已。當然和明朝的葡萄牙等國一樣,其實這種國家算不算進去也都是沒有意義的了。

描繪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參拜乾隆景象的畫作

當然到清朝後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清朝對外戰爭的一敗再敗以及周邊朝貢國相繼被列強佔領,到清朝滅亡時朝貢國也就基本不存在了。具體而言,幾個主要朝貢國裡,琉球和朝鮮分別於公元1879年和1895年被日本侵佔,越南公元1885年被法國侵佔,緬甸公元1886年被英國侵佔,中亞各國先後在公元1750年代到1870年代之間被沙俄侵佔,最後一個對清朝進行朝貢的廓爾喀在1908年之後被英國阻止再向清朝朝貢。3年之後,清朝滅亡,次年早已被荷蘭殖民者佔領,但名義上仍然維持對清朝貢關係的蘭芳共和國被荷蘭正式吞併,東亞朝貢體系最終走向了終結。


所以總體來說,明清兩代,至少是明朝中葉以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處在不斷衰落的過程之中了,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歐洲列強的崛起和對亞洲地區的殖民。所以其實明清兩朝之間的差別並不算特別大,所謂朝貢國家數量的差別其實跟統計口徑以及“國家”的定義有很大關係,和明清兩朝之間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強弱程度反而沒有太大關係了。


桃花石雜談


朝貢說白了只是一個面子而已,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就喜歡這個面子,歷朝歷代不知道吃了多少這樣的虧了,沒有多大實質意義,每次的回禮都是朝貢的數倍,什麼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全是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從古至今就沒真正對中原友好的邦交友鄰,有的只是利益,

你強大的時候,人家就來稱臣納貢;你弱小的時候,人家就反叛、背後捅刀子、對你攻城掠地燒殺搶掠。

還是趁自己強大的時候,以武力佔領征服,然後以文化參透,使之成為自己的領地,才是硬道理。

就現在而言,全世界又有幾個邦交國家對中國是真正友好呢,邦交國家之間從來都是利益至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就拿大家都吹噓的那個什麼巴鐵來說吧,如果沒有印度,巴鐵中的這個‘鐵’,恐怕還沒開始鐵起來,就已經生鏽了,


丟失在世界的角落


這個問題讓人很無語啊。

題主的意思是想告訴我們明朝比清朝要強大,因為朝貢國比清朝整整多了143個,整整多出20多倍啊。

聽起來是挺唬人的,且不說明朝的朝貢國到底有沒有148個,咱們就談談明朝為何有這麼多朝貢國。

1、懷柔以遠的不良後果

對比明朝和清朝的疆域,我們會發現明朝疆域比起清朝小了很多。而在仁宣之治後,明朝的疆域更是縮水的不像樣。

下面是明朝中期實際控制的領土: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漢地的兩京一十三省之外,東北北部、長城以北、河套、青藏高原中西部以及整個新疆地區,都遊離在明朝的疆域之外。

那麼,這麼一個嚴重縮水的帝國,是如何擁有這麼多朝貢國的呢?答案就在地圖中。

今天的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而此時的明朝只有大概3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剩下的600多萬領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朝貢國。

從朱元璋開始,明朝雖然在青藏高原設置了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但是青藏高原仍然不是明朝的疆域,這裡和半島、安南一樣,都向明朝朝貢,算作明朝的朝貢國。

而北元滅亡後,後起的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都對明朝稱臣,這又是三個朝貢國。新疆東部的吐魯番汗國,也是明朝的朝貢國。

而在東北地區,三部分的女真又可以算作三個朝貢國。

而以上的朝貢國,清朝是沒有的。不是清朝孱弱,而是清朝已經將這些地區納入實際統治的疆域中了。甚至包括明朝沒有涉足到的新疆西部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被清朝納入版圖中。

這裡沒有揚清貶明的意思,“靜Yes”只是想強調,朝貢國的多少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更不能體現一個王朝是否強大,因為不同的時期,面對的周邊形勢是完全不同的。


2、鄭和下西洋的短暫福利

明朝初期,朝貢國有占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撒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剌、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剌、闍婆等。

明朝朝貢國增加最為迅猛的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此時的朝貢國有南安、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渤泥、占城、真臘、朝鮮、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

朱棣時期,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主要得益於1405年開始的“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有感於大明的強盛,最重要的可以通過朝貢賺取更多外匯,因此各國紛紛跟隨船隊來到中國,他們都是鄭和下西洋帶來的福利。

而隨著明朝下西洋活動的終止以及明朝國力的衰落,這些遠在天邊的朝貢國也很多失去了蹤跡。

清朝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成就,歸根結底是因為閉關鎖國,清朝在1820年之前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可以說不具備明朝那樣的機會發展遠洋貿易,而且此時西方國家已經崛起,清政府採取了比較粗暴的防禦形式,即拒之門外,實行閉關鎖國,因此清朝的藩屬國基本都在清朝周邊。

事實上,明朝的朝貢國遠沒有達到148個,因為很多政權比如中國文化圈內的烏思藏地區以及女真都不能算入朝貢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此時的日本處於長期分裂的狀態,小小的日本列島甚至可能有上百個大小不一的政權,這些如果都算的話,那明朝朝貢國超過148個是沒有問題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談到明代朝貢國數量的問題,我們不能輕易被數字迷惑住。如果探究起這些所謂的“朝貢國”與明朝關係的實質,就會發現這148箇中多數都水的驚人。

在這148個所謂的朝貢國中,很多都只是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招徠的海外國家,與明朝只存在一兩次的交涉往來。隨著下西洋的結束,這些國家也就斷了與明朝的聯繫。很顯然,面對這種極不穩定的關係,就不能把對方算作是朝貢國。

最典型案例莫過於明萬曆年間編纂的《明會典》。在統計東南亞的朝貢國時,《明會典》竟然把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等31個永樂年間遣使的國家,算作是明朝的朝貢國。

除此以外,明朝還把自己也搞不清由來的政權,甚至於地方性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算成是國家層面的朝貢關係。以上做法都等於在無形中給數量注了水。

簡而言之,真正與明朝有穩定的朝貢關係者,只有:朝鮮、琉球、安南、占城(被安南吞併)、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真臘、渤泥和撒馬爾罕等十幾個國家。

與明朝相比,清朝固然沒有那麼多數量的朝貢國,但是這主要由於兩個王朝的特點不同。

例如,明朝當時在西域有數十個朝貢國,但是清朝直接統一了天山南北,使西域徹底成為中國的版圖。這種成就豈是隻求朝貢虛名的明朝所能相提並論的?

還有,明朝採取“厚往薄來”的政策,對海外朝貢國提供很多賞賜和貿易便利,才招來大量的所謂朝貢國家。這種做法於國家財政、民眾生計無益,只滿足了皇帝的虛榮。相比而言,清朝更為務實,對這種“厚往薄來”的策略並不熱衷,所以海外朝貢國的數量才會縮水。


HuiNanHistory


先來說說朝貢體系,這是長期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等級網狀政治體系,以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

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發端,到19世紀末期終結,中間是經過不斷髮展的,其中明清的朝貢體系大體類似,可以進行朝貢國數量上的比較。

但這種比較並不能直接體現國力的高低,畢竟隨著國力的變化,朝貢國的數量也是會跟著變化的。

明朝的朝貢國有沒有148個不好說,但清朝的朝貢國大多數時候都不止7個。

明清的朝貢體系基本都依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規則,朱元璋在明確規定了15個不徵之國(如無明顯挑釁,不得征伐),又確定了"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賞賜一定要比貢品多),由此確立了東方世界通行的朝貢關係體制。

在這個體制中,中原帝國成為一元的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

明朝滅亡後,清承明制,除了將朝貢國手中的敕命換過,並無其他改變。雖然制度相似,但兩個王朝建立性質的不同,導致皇帝們對朝貢這事的態度不同。

明太祖時期

眾所周知明朝是推翻元朝建立起來的,但元朝當時只是殘了,還沒死,高麗還嚎著要聯合北元進攻明朝,可見元朝還有一定號召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消除蒙古統治在海外的影響,告訴那些國家改天換地了,樹立新王朝的華夏正統地位和朱元璋自己的天子形象,顯得非常重要。

朱元璋的做法很普通,你不是遠嗎?還不知道元朝已經被我趕跑了,那我就派人告訴你。在洪武二年(1369)正月和二月,朱元璋先後派遣兩批使者詔諭日本、占城、爪哇以及西洋諸國,將元明鼎革、新皇登基的消息告知海外國家。

當然,朱元璋也知道喊不如給的道理,這些使臣,都帶有《大統歷》及各種絲織品,專門用來賞賜諸國國王,讓他們遣使嚮明朝稱臣納貢。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朱元璋統治時期,與明朝保持朝貢關係的國家有占城、爪哇、西洋、安南、渤泥、高麗(後為朝鮮)、三佛齊、暹羅(今泰國)、日本、真臘、瑣裡、琉球、撒裡、闍婆、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達那、撒馬爾罕、墨刺、哈梅里、別失八里、緬甸、泥八刺等二十幾個國家。

其中被記入《皇明祖訓》的15個不徵之國分別為: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國、爪哇、彭亨、百花國、三佛齊、渤泥。

明成祖時期

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數十年治理(朱允炆的四年可以忽略),明朝國力日漸上升,以至於有永樂盛世之說,而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最為著名的莫過於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去管,反正這數次遠洋航行,明朝船隊甚至抵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在大明王朝的國威吸引下,嗅到了金山銀山味道的各國紛紛跟隨船隊來到明朝。

此時明朝仍然處於海禁時期,也就是說這些國家不能大大方方地明朝做生意,那怎麼辦?大老遠來了總不能不賺錢吶,於是他們藉著朝貢的機會開展特色的朝貢貿易,比如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

這幾乎是這些國家同明朝進行貿易往來的唯一手段,在利益驅使下,許多國家聞風而來,明朝朝貢國數量迅猛增加,只不過沒有明太祖時期那麼實在了。

當然也有真正仰慕明朝文化的朝貢者,如渤泥、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四國是國王親朝,如果做生意,也不用國王親自出馬。蘇祿國的東王巴都葛叭答剌還病逝葬在了中國。

此時的朝貢國也有南安、暹羅、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蘇門答臘、渤泥、占城、真臘、朝鮮、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柯枝、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別失八里、失剌思、哈烈等數十個。

明神宗時期

根據《明會典》記載,明朝的朝貢國數量在明神宗統治時期即萬曆年間,迎來了第二次高峰。

此時明朝的朝貢國有被列入東南夷的朝鮮、日本、大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渤泥、索裡、西洋索裡、覽邦、淡巴、須文那達。

被列入西南夷的蘇祿、古麻剌、古裡、滿剌加、娑羅、阿魯、小葛蘭、榜葛剌、錫蘭山、沼納撲兒、拂菻、柯枝、麻林、呂宋、碟裡、日羅夏治、合貓裡、古裡班卒、打回、忽魯謨斯、甘把裡、加異勒、祖法兒、溜山、阿哇、南巫裡、急蘭丹、奇剌尼、夏剌比、窟察尼、烏涉剌踢、阿丹、魯密、彭加那、舍剌齊、八可意、坎巴夷替、黑葛達、白葛達、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千里達、沙裡灣泥。

被列入西戎的撒馬爾罕、魯迷、天方、默德那、日落、八答黑商、俺都淮、亦思弗罕、黑婁、額即癿、哈辛、哈烈、哈三、哈烈兒沙的蠻、哈失哈兒(疏勒)、哈的蘭、賽蘭、掃蘭、亦力把裡(伊寧)、乜克力、把丹蘭、把裡黑、俺力麻、脫忽麻、察力失、幹失、卜哈剌、怕剌、失剌思、你沙兀兒、克失迷兒、帖必力思、果撒思、火壇、火佔、苦先、沙六海牙、牙昔、牙兒幹(莎車)、戎、白、兀倫、阿速、阿端、耶思成、坤城、舍黑、擺音、克癿。

被列入北狄的韃靼部的8個部分。

被列入東北夷的女真部的2個部分。

總數加起來非常龐大,遠在148個以上,當然這些朝貢國有不少都很不穩定,比較常來的大概有幾十個。

清朝的藩屬國

清朝並沒有類似朱元璋曉諭海外的舉動,除順治初年頒佈過一個歡迎“遣使入貢”的詔書外,並無其他的舉措。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閱罷沙俄“朝貢”表文,對身邊的大學士說:‘外藩朝貢,雖屬盛事,恐傳至後世,未必不因此反生事端”。

康熙的這種思維很大地影響到了後世,所以雖然明清朝貢制度並無太大分別,但導致的結果卻很不一樣。其中一點,明朝雖有貢期限制,但執行並不嚴格,以朝鮮為例,規定是三年一貢,但朝鮮少則一年一次,多則一年三四次,明朝也不怪罪。而清朝則嚴格執行非貢期不準貿易的規定,來也趕回去。

與明朝相比,清朝只是借用前朝的朝貢制度,依據清朝由滿族建立王朝的特點與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清朝的朝貢國,也有朝鮮、琉球、安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南洋群島的蘭芳共和國、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等。

當然,在晚清風雨飄搖中,這些藩屬國在列強的干預下,一一失去。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有148個朝貢國,雖然說是朝貢國,我華夏是宗主國,你們得向我臣服得向我進貢,但是事實上大明對於那個朝貢國回饋的禮物明顯要高於這群朝貢國朝貢的禮物的價值,這麼一來大批的小國都會來中國朝貢,名義上認個宗主國,其實大明又不管你國傢什麼,就圖了個面子,何樂而不為呢。在古代中國都以天朝上國自居,而朝貢體系不過就是維持上國顏面的虛無東西,只要得不到好處那群小國自然就不來了,而清朝由於自身實力到了後期捉襟見肘,自己都顧不好,那群小國自然就脫離了。

大明朝貢國多的原因主要在於明永樂年間的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讓南洋那群國家見識到了我華夏的強悍國力,鄭和船隊在當時基本上就是無敵的存在,如此強大的海軍,讓南洋與印度洋各國意識到與明朝不能硬拼硬,滿足明朝天朝上國的美夢還能拿豐厚的回報,一個個都像明朝俯首稱臣,畢竟好漢不吃眼前虧。而反觀清朝,一開始就是實行閉關鎖國,對於海外就沒想好好的去經營,經營的國家都是周邊的國家,那麼自然沒有明朝那麼多的朝貢國。

關鍵原因就是國力的強弱導致的,你強的時候大批國家想要你的庇護,你弱的時候早就跑的比兔子還快,所以加強國力建設才是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