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在職場上,工作的間隙或是午間的聚餐,投資理財是一個大家頻頻提及的話題。小智住在二線城市,在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工作,這裡的高級白領們討論最多的是,“最近你買房了嗎?”,“房價會不會漲?”,“買哪隻股票好啊?”,“哎,我買虛擬幣虧進去了幾千塊,還好不是幾萬塊”,“聽說P2P暴雷了,你投的平臺沒事吧?”,“黃金最近漲了啊,你要不要也買點?”,“咱們公司什麼時候上市啊,有戲嗎?”。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同事們提到的這些理財方式,會幫助他們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嗎,還是說也有可能把他們帶進溝裡翻船呢?其實哪怕在小智待的這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同事們也未必真的懂得理財。今天小智就斗膽和大家談談“財富自由到底是什麼”的問題。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小智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位經濟學老師,是復旦博士畢業的高材生。有一天上課,他向我們抱怨自己的媽媽,因為媽媽覺得他雖然是復旦博士畢業,但是比起她的那些小姐妹的兒子,實在是賺得太少了。老師和我們吐露說,自己其實是想要過有比較多閒暇的生活,這是他願意選擇的生活。這個故事其實告訴我們的是,理財的目標其實也是生活的目標,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可以以此為依據去選擇一份合適的工作,獲取到相應的收入。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圖片僅示意,與文章內容無關

所以說,理財不僅是賺錢,更是要梳理自己的生活目標,傾聽自己內心的渴望和需要。

你可能會說,小智啊,你太不接地氣了,我們這個社會就是唯利是圖、見錢眼開,沒有錢你就沒地位,什麼都沒有,還談什麼自己想要的生活呢。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既想要過自己期待的生活,也總是想要更多、更多、更多的錢。既要、又要、也要,可能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可是拜託,你也要清醒一點,我們又不是生活在童話故事裡,你許一個願望,就能實現夢想。所以我們要真正地理解財富運動的規律,知道獲取不同程度的財富意味著什麼,從而為自己選擇一條可行的財富之路。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接下來,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個“致富錦囊”,可以讓你“一夜暴富”,那麼你可以關閉窗口離開了。因為我給出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財富運動最本質的規律就是: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沒錯,更多價值,更多財富。

小智的老家在溫州,對,就是那個以炒房聞名全國的城市。可是,你知道他們炒房的錢是哪裡來的嗎?據小智的觀察,身邊的親戚中比較有錢的,無不是通過實業創業而致富的。致富之後又趕上了2000年以後的房市牛市,所以很多人都實現了財務的自由。而那些從事一般性職業的親戚朋友,則相對來講沒那麼富,但也大多過上了小康的生活,其中的很多人也在房市中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是財富選擇了他們嗎?還是他們選擇了財富?我們不妨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個村落,我們將大家的財富完全的均分,在均分之後不久,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快,財富又會出現不均等。因為有的人拿了這個錢去揮霍,而有的人則選擇了投資開張一家飯館。財富一定會向那些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的人那邊轉移。

其實,“一夜暴富”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性太小。比如買彩票是你最常能想到的可以“一夜暴富”的辦法,但是就是這個辦法,被很多經濟學者稱為是智商稅,非義務稅。如果你去追蹤那些真正中了彩票的人,你會發現,很多人在若干年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甚至更糟。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財富運動的規則,他們的信念中財富就等同於“運氣”,財富是可以“無中生有”的。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別以為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不會陷入財富捷徑的陷阱。很多P2P理財平臺提供15%、20%,甚至更高的年化回報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龐氏騙局”,是一個擊鼓傳花,看誰成為倒黴蛋的遊戲。這其中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傻傻相信真有這麼高的回報,還有一類人是明知是騙局,但就是有自信自己可以逃脫。如果對理財這件事不採取一個謹慎、敬畏的態度,被財富懲罰也是必然的。

換個角度看財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財富自由”

小智最後來簡單總結一下,理財是為了過上我們力所能及的理想生活,整天在想一夜暴富的辦法不是理財,也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財富自由。存有賭博心態的投機行為必須控制其風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踏實地掌握財富的規律,理性地進行投資,就有機會過上理想的“財富自由”的生活。

預告:後續小智會聊到不同理財方式的預期回報,和不同理財渠道的特點,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