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魏塔鐵路,又稱遼西支線。建於1970-1974年。全長246.9公里,線路自錦承線上的魏杖子站向東南引出,在刀爾登站折向東北,過金杖子又轉向東南,經過柳樹屯車站後,在塔山站與沈山鐵路相接。是沈山、錦承兩鐵路的聯絡線。全線共大小車站12座。

經過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瀋陽鐵路局、原錦州鐵路分局、原葉柏壽車務段、阜新車務段等部門的整合,魏塔線鐵路現在全線共設置12座車站(包括起訖車站),這些車站均歸屬於瀋陽鐵路局阜新車務段管轄。它們分別是(排序以魏杖子到塔山車站順序依次排列):1.魏杖子站(四等站,屬凌源市,魏塔線起點站)、2.東溝門站(四等站,屬凌源市,辦理客運但不設售票窗口)、3.刀爾登站(四等站,屬凌源市)、4.楊杖子站(四等站,屬凌源市)、5.金杖子站(三等站,屬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6.建昌站(三等站,屬建昌縣)、7.南橋站(四等站,屬建昌縣)、8.楊樹灣站(四等站,屬建昌縣,辦理客運但不設售票窗口)、9.串子溝站(四等站,屬興城市,辦理客運但不設售票窗口)10.郭家屯站(四等站,屬興城市,辦理客運但不設售票窗口)、11.柳樹屯站(三等站,屬葫蘆島市連山區)、12.塔山站(四等站,屬葫蘆島市連山區,魏塔線終點站)。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魏塔線示意圖

1969年5月,瀋陽軍區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向中央軍委提出“在遼西省西部修建三線鐵路”的請示報告。“三線”是個歷史名詞,是20世紀60年代根據戰備需要,把全國按地理位置分為一、二、三線,“三線”不臨海、不臨疆,處在全國戰略大後方,在“三線”陸續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統稱為三線建設。修建魏塔鐵路的動議就是為響應三線建設,最初考慮的是“戰備需要”。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曾經的向東化工廠(代號)家屬樓

1970年,中央軍委批准了瀋陽軍區的請示報告,鐵道部軍管會專門發出文件,將修建遼西線鐵路定為1970年鐵道部新建計劃項目。這條鐵路的修建,對遼西地區的軍工生產、戰備物資儲備和發展遼西山區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就拿興城縣來說,“三線軍工廠”錦山機械廠、錦華機械廠於1970年選址興城縣北部山區,該地交通不便,也迫切需要有鐵路線經過。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日軍留下的崗樓

1970年初,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承擔了魏塔鐵路的設計任務,同年10月,遼西線鐵路設計方案被批准,並責成有關單位分段、分期、分批地提交施工資料。當時為了對外保密,將修建遼西線鐵路的工程對外稱為“713工程”,中央軍委組建瞭解放軍瀋陽軍區713工程會戰指揮部,任命鐵道兵東北指揮部副司令員王萬祥為總指揮,瀋陽軍區駐錦州某軍政委趙光元為政委,錦州鐵路局副局長肖燕忠為副總指揮。施工隊伍以鐵道兵第九師及瀋陽軍區某師共114個連隊25399人為主,分東西兩段同時開始施工。魏杖子至甘家溝段的158公里由鐵道兵擔負施工任務。為增強施工隊伍力量,鐵道兵第九師下設建平、凌源、喀左、建昌等縣共4個民兵團,瀋陽軍區某師下設北鎮、黑山、義縣、錦縣等縣共4個民兵團,8個民兵團共有302個民兵連、43968人,總計為69367人的築路大軍,還抽調了錦州鐵路局、瀋陽鐵路局的工程技術人員配合瀋陽軍區某師施工。從1970年10月魏塔線開始施工,歷時2年時間,於1972年10月30日全線接軌通車,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發來賀電。1974年1月1日開始臨時營業,1976年1月1日正式運營。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魏塔線上唯一的縣

魏塔鐵路和沈山鐵路不同,它通行的地方有很多是山區,地理條件惡劣,當年的施工人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鐵路的修築任務。先後有一百多名施工人員在修築鐵路的過程中因公殉職。一位當年參與修路的原鐵道兵戰士這樣回憶:“我們師在修遼西魏塔鐵路的時候平均4天犧牲1名年輕的生命(包括民兵),現在有時候想起來心裡就非常難受。”殉職的施工人員有的是被炸藥炸死,有的觸高壓線後遭電擊身亡,有的被土石壓倒致死,還有的因勞累過度而引發突發性疾病。今天的興城市藥王鄉葉屯村烈士陵園、建昌縣烈士陵園、凌源市烈士陵園,都安葬著修築魏塔鐵路而犧牲的烈士們。建昌縣烈士陵園在建昌鎮西轎頂山腰,建於1972年10月1日,陵園內有墓碑的12位烈士中,有11位是修築魏塔鐵路而犧牲的,犧牲時間從1971年2月14日至1972年12月18日,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尹燕爽、姚德順、唐富有、雷永謙、周大元、何貴遠、於貴德、程良富、李向文、劉建清,其中職務最高的是於貴德,吉林海龍人,曾任某部副排長。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魏塔線上的丘陵

魏塔鐵路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修建的,見證了一段火紅的歲月,也留下了許多紅色記憶。最初分管這條鐵路線修築的瀋陽軍區副司令員蕭全夫是被稱為“飛虎將軍”的勇將,35歲時即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志願軍46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拿出戰爭年代衝鋒陷陣的鬥志,多次到魏塔鐵路修建的第一線視察、指導,身先士卒;具體指揮鐵路修築的兩位首長王萬祥、趙光元都曾經戰功赫赫,趙光元在遼瀋戰役時擔任東北野戰軍三縱七師二十團一營營長,率部攻下錦州城北的配水池,為後續部隊解放錦州掃除了障礙,一戰下來,趙光元所帶的600多人只剩下26人,可見戰爭的殘酷,王萬祥、趙光元奉命率部修建魏塔鐵路,他們發揚戰爭年代那種不怕死的精神,帶領施工部隊攻堅克難,保證了鐵路線提前竣工;鐵道兵第九師政委李際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錦西楊家杖子戰鬥,這次肩挑重任,又回到了熱愛的遼西大地;築路大軍中人才濟濟,著名版畫家張衍海、“鐵道兵”作家陳軍都參加過魏塔鐵路修建,當時還是鐵九師普通一兵的陳軍後來在散文《我在鐵道兵十四年》中,深情追憶了魏塔鐵路修建中的感人故事。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蜿蜒的火車線

時至今日,許多參加過魏塔鐵路修建的人們仍把那段經歷當成美好的回憶,將其寫入回憶文章中。還有一些文學愛好者在文學作品中也不忘提及魏塔鐵路,如網絡寫手“梧桐樹下”在散文《難忘那歲月》中寫道:“在我剛剛記事時,當年我們的小山村曾經駐過兩次軍隊,記得修建魏塔線鐵路的部隊番號是992部隊。因為營房居住困難,也為了增進魚水情誼,一部分戰士被安排到貧農家住……每天清晨聽部隊起床的哨子,晚上聽熄燈的哨子,每次看戰士們飯後回到老鄉家,這些都是很愜意的事。那時,居住在左鄰右舍的戰士們晚上回到農戶家,便幫助他們挑水掃院子,然後在院子外和小孩子們玩,有時把一群孩子們組織站隊,訓練走步……”可以看出,修建魏塔鐵路的解放軍戰士們帶給文章作者的是永生難忘的童年記憶。

歷史不該忘記——魏塔鐵路記

難忘的革命友誼

今天,魏塔鐵路依然存在,由於時代的變遷,它早已結束了“三線鐵路”的歷史使命,現在每天僅通行一對列車、四對貨車。隨著公路交通的發達,魏塔鐵路線上通行的慢車也告別了昔日的擁擠,很多人選擇了更加快速、便捷的出行方式。儘管如此,每年都有一些人要特意乘坐一次魏塔鐵路線上的慢車,以找尋童年的歡笑、青春的記憶,在他們的腦海中,魏塔鐵路已不單純是一條鐵路,而凝結成一種情結、一種文化、一種寄託,他們中的很多人還記得那首曾被數萬築路大軍傳唱的《魏塔鐵路之歌》“從遼河之濱到渤海灣,從燕山腳下到山海關。縱橫千里的鋼鐵運輸線把遼西走廊貫穿,那裡有我們閃光的精神,那裡有我們熱情的笑臉……”(感謝百度百科,鐵路論壇df42404提供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