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大家都知道京杭大運河,卻很少有人知道,元、明兩代曾開挖過“京杭”第二運河,最終功敗垂成。

京杭大運河在南北交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北京需要的糧食等,主要通過大運河運輸。但因運河狹窄,運力不足,自元代起,一大部分糧食等物資也開始通過海上,從南方運到北京。元朝海運曾三次修改航線,但不管怎麼調整,南北航行的船都必須通過威海的成山頭,成山頭地勢險惡,海浪洶湧,海船在此作大方向轉舵,極易發生事故。為此,元人探討能否開闢京杭第二運河,也就是膠萊運河的可行性。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左圖紅線為元人三次修改的海航路線,右圖為威海市海岸線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大運河蘇州城段(寒山寺前)

元人發現,山東半島有兩條河分南北入海,南河從平度姚家村分水嶺向南流入膠州灣,北河從高密向北流入萊州灣。如果在平度打通分水嶺,使兩條河接通起來,海船就可以從膠州灣直接進入萊州灣,避開了成山頭,既保證了安全,還縮短了航運時間。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膠萊運河走勢

最早提出開挖此運河的是萊人姚演,他建議疏通南北兩條河,開挖兩河之間的陸地,三河相通,做為海道使用,後人稱此為膠萊新河。姚演的建議得到了元世祖的批准,並且制定了浩大的開挖計劃,從公元1280年開始,安排姚演作為總管,開挖運河。第二年,元朝的一個官員叫阿八赤接手了這項工程,安排了兩萬多名士兵,一直開挖了五年時間,一直到公元1285年停止。開挖運河的士兵有一萬人安排到江浙行省練習水戰,另有一萬左右的人去運糧進京了。最終,膠萊運河只留下沒有通航的河道,如今還殘存遺蹟。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膠萊運河河長282裡,入口叫”石落港“,進運河20裡後有陳家閘、吳家口閘、玉皇廟閘等9處閘口,在平度縣誌中均有記錄。清朝的時候平度知府杜志攀對運河進行了考察,看有沒有再修運河的可行性,發現運河各處水深均在2-6尺之間。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到明朝萬曆年間,又有人提出開通膠萊河的提議。1681年,山東巡按畢懋康正式上奏,建議續開通運河。明朝官員對此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分為開挖派和廢棄派兩派。直到嘉靖年間,爭議停止,朝廷決定放棄膠萊運河的開挖。

膠萊運河有沒有通航,至今仍有爭議。運河相通是確定的,但這麼小的徑流,想要支撐大規模的運糧船隊,是不可能的事。那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運河通航了呢?主要是因為山東有許多地方誌記載運河開通,便誤以為投入使用。那這麼好的一條運河,既已投入這麼大的人力物力,規模初成,為什麼又功敗垂成呢?

元明兩代開挖京杭第二運河,如果成功,膠東半島已獨立成國?

今日美麗的膠萊河

第一種說法是資金缺乏。元、明兩代均考慮到開挖運河,投入巨大,與產出不成正比,特別是明朝到了嘉靖年間,國庫空虛。兩代還借鑑隋朝開挖大運河亡國的教訓,最終不再開挖。

第二種說法是地勢太高。明人普遍認為,山體過高,如果要挖到和海平面一致,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一級一級地建立船閘,或是用小船轉運、或是兩河之間用車輛轉運,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三種說法是潮汐的影響。這種說法認為,漲潮的時間,推高河面,船易進入運河;如果是退潮了,運河水也跟著下降,會導致船隻擱淺。

第四種說法是害怕膠東半島獨立成國。據說元、明兩代均有官員認為,如果把膠萊運河開挖成功了,那膠東半島以運河為界,三面環海,一面臨河,就成了獨立王國了,萬一天下形勢有變,就有被割據甚至獨立的危險,這是朝廷不能容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