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日本在今天正式公佈新年號“令和”,也為“平成廢柴”的寬鬆世代劃上句號。

自公元675年的第一個年號“大化”(注:出自《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以來,日本歷史上第248個年號。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日本西部大阪,女子在智能手機屏幕上展示日本新年號/視覺中國

按照日本官方解釋,“令和”年號的出處為《萬葉集·梅花歌三十二首》序言:“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

《萬葉集》成書於7世紀晚期到8世紀晚期,是日本本土最早的詩歌集。這也是日本第一次打破了年號採用中國古書的舊習,轉而採用日本古書。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但很多網友發現,“令和”二字不只存在於《萬葉集》,更廣泛存在於中國典籍中。《禮記·經解》有“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漢朝張衡《歸田賦》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唐朝薛元超《諫蕃官仗內射生疏》有“時惟令月,景淑風和”。應該說,只要想找,漢語典籍這個龐大的漢字寶庫之中肯定能發現蛛絲馬跡。

但日本這一次卻明確選擇了《萬葉集》,按照首相安倍晉三本人所言:“《萬葉集》收錄詩歌不僅涵蓋天皇、皇族、貴族,也有防人(邊防軍)乃至農民,是象徵了我國國民文化與悠久傳統的古書”,很明顯體現出一種本土化、平民化思路。

日本人如何看待新年號?

針對嶄新年號,日本推特上出現了很多惡搞調侃圖片。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有人把“令和”二字平放,做了一個空氣動力學分析,提出這兩個字的空氣阻力比較小 / 推特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有人分析了“令和”的日語寫法,認為其中夾雜著片假名“安倍”(アベ),認為首相安倍晉三在年號裡夾雜了“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有人發現“令和”二字在朝鮮是個很常見的女性名字 / 推特截圖

當然也有人發現了一些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比如即將成為天皇的皇太子德仁生於2月23日,而2月的別稱正是“令月”。那麼在制定新年號的過程中很可能考慮到了新天皇的意見與態度,安倍晉三也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嶄新的‘令和’時代,我們要與即將成為國家與國民團結象徵的殿下一起共同前進”。當然,由於日本憲法規定天皇及皇族不能干預政務,那麼新天皇究竟有沒有影響過年號的選擇,也就不為人知了。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因為“令月”指農曆二月,所以有網友猜測新年號與新天皇的生日相關

還有就是日本自民黨的派系。在1989年“平成”(Heisei)年號出現時,日本首相竹下登所在派系為“經世(Keisei)會”,兩者讀音基本接近;而目前首相安倍晉三所在派系為“清和(Seiwa)會”,那麼新年號“令和(Reiwa)”的讀音似乎相似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日本過去曾採用大選舉區制度(一個選舉區可以有多人當選為議員),同黨之間很可能會在選舉期間針鋒相對,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便逐漸形成“清和會”、“經世會”等黨內會派。當然,目前日本已經改革為小選舉區制度(一個選舉區只有一人能夠當選議員),黨內會派的存在感也隨之減弱,但如果“平成”真與“經世會”有關係,那麼這一次安倍晉三利用“令和”來給“清和會”站臺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國民的呼聲也是本次年號制定的關鍵點。早在“令和”年號公佈之前,日本各大媒體便針對新年號展開了投票預測。雖然不同媒體投票有著不同結果,但大體以“永”、“安”、“和”、“久”、“平”這些取意良好的漢字為主。網絡投票最高的“永和”雖然沒有得到採納(中國、日本歷史上都有過“永和”年號),但“和”字仍然保留在新年號之中,顯示出日本國民的聲音也上達政界高層之聽。另外,這也是日本年號史上第20次使用“和”字,與“應”字並列日本年號用字排行榜第五位。

筆者曾在2018年12月的一次預測中提出,日本有可能使用過去年號的“廢案”,即曾經的候補提案作為新年號選取的基礎。而滿足日本當下年號規定的“廢案”有“承延”(1652年“承應”的候補)、“令德”(1864年“元治”的候補)兩個題案。雖然沒能猜中全部,但“令”字如今首次在日本年號中出現,也標誌著本次年號的選取思路有可能以“廢案”為基礎進一步發揮。

日本人如何對待年號傳統?

“平成元年是那一年?”

2011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遊玩時,筆者曾與一名日本女孩相識同行,當時日語尚不純熟,只能半英半日交流。當對方問及年齡時,我為了適應日本風俗而提到了“平成元年”,但沒想到對方卻一臉疑惑,我只能解釋自己是1989年出生的。

本以為一說年號,日本人就會心生默契,誰承想這種試圖“入鄉隨俗”的舉動卻並沒有完全能夠入鄉隨俗,之後不得不更改說法:先說1989年以示準確,再解釋“平成元年”以示親和。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日本橫濱八景島海洋樂園裡,一頭海獅叼著毛筆寫下新年號“令和” / 視覺中國

這恰與現代日本多數紀年方法相似:以公曆為主,以日本年號為輔。

筆者遇到的這個例子也可以看作日本人對年號態度的縮影。進入1989年以後,幾乎所有新聞媒體都在一夜之間把日本年號更改為公曆紀年的模式。隨後便是鐵路車票、飛機票、金融證照、政府報告,然後日式簡歷也在日本年號之外增加了“西曆”(公曆)紀年。

從2019年3月開始,日本駕駛執照也要改以公曆為主的模式。而就在4月1日今天,筆者一位在日本NHK電視臺工作的資深媒體人朋友還發了一條朋友圈:“每年今天路過此地,都可看到這塊照片上寫有‘平成’年號,今年第一次改為西曆”。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NHK集團新員工集體入職儀式的字板上,首次只印著公立年份

《每日新聞》2019年2月5日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只有34%左右的日本人在多數情況下會使用日本年號,而這一數字在1975年高達82%,即便是平成時代剛剛開始的1989年也是64%。誰承想僅僅過了30年,經常使用年號的日本人就減少近一半,想必隨著時間推移,日本年號的影響力也會逐步減少。

畢竟日本年號的使用確實有很多亂七八糟的麻煩。與古代中國改元經常以“明年元旦”開始使用新年號有所不同,日本年號更改一般都在年中進行,也就是所謂“即日改元”。

以2019年為例,從1月1日到4月30日為“平成三十一年”,但5月1日到12月31日為止就是“令和元年”,那麼出生在前半部分日期的人就必須牢記自己不屬於“令和”。而在考察這一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時,也必須要標記“H31(平成三十一年)/R1(令和元年)”兩個年號。

計算年齡也是如此。1975年的日本年號使用率高達82%的主要原因是“昭和”年號使用時間漫長,“昭和嬰兒潮”(1950年代前後)也是當時日本的主要勞動力,那麼計算年齡只需要看一眼現在是昭和多少年,減去自己出生的昭和多少年即可。但進入到“平成”時代,日本逐漸進入少子化時代,而老一輩人在計算年齡時首先要算自己在昭和年間活了多久,再加上一個平成年份才行,這就比公曆要更加不方便。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即將於五月一日繼位的德仁親王 / 網絡

既然從“昭和”到“平成”已經讓人倍感不便,那麼短短30年後再改為“令和”自然就更加不便。更何況,如今皇太子德仁親王已經59歲,是日本近代以來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太子,執政時間別說超越祖父昭和天皇,就算超過父親也不是很容易,那麼“令和”年號究竟能持續多久其實很不好說。

雖然首相安倍晉三在“令和”年號中寄託了“文化產生併成長於人們心靈相通的美好過程中”這一含義,但不得不說,年號本身在未來日本的影響力很可能會越來越弱。(文/蕭西之水 責編/朱凱)

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新年號的講話全文翻譯

今天,內閣會議決定了修改年號的政令,新年號為“令和”。

年號引用自《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

同時,“令和”之中寄託了文化生長於人們心靈相通的美好過程中這一意義,《萬葉集》是1200多年前編纂的日本最早的歌集,不僅收錄了天皇、皇族、貴族的詩歌,也收錄了防人(邊防軍)、農民等多個階層的詩歌,是象徵著我國豐富的國民文化與漫長傳統的國書。

悠久的歷史與芬芳的文化,四季交替的美麗自然,日本的這種國家形象應牢牢傳承到下一個時代。嚴寒過後,春天來臨,梅花持續盛開,意喻著每一個日本人都能心懷對明天的希望、綻放起心中之花。為了能夠看到這樣的日本,我們決定採用“令和”。

懷著對培育文化、愛護自然之美的和平時代的感恩之念,我們希望能與國民一起開創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在制定新年號之時,我們都再度堅定了這一決心。5月1日皇太子殿下將要即位,從這一天開始我們將要使用新年號,希望各位國民能夠給予理解和幫助。

政府將會盡可能準備萬全,保證200多年來第一次歷史性的皇位繼承儀式順利進行,保證國民能夠共同給予祝福。

年號與皇室的悠久傳統、與對國家安泰國民幸福的深切期盼一起,貫穿了我國近1400年的歷史,不僅融入到日本人的心情,也支撐日本國民精神上形成一體。我衷心希望新的年號也能廣泛為國民所接受,深深紮根於日本人的生活中。

(呂利對本文亦有貢獻)

日本年輕人如何看待新年號“令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