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厓山之後無中國”,是流傳已久一句話。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陸秀夫抱小皇帝跳海

這句話的出處,尚無確考。有一種說法是由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詩中 “海角厓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一句衍化而來。至於是如何衍化的,也無從可考。

但這句話的意思,卻是很明確的,是指1279年,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覆沒於厓山海面,這不僅是南宋的滅亡,也是中國文化的滅亡,這不僅亡國,而且是亡天下了。

說到亡國與亡天下,人們都會想起顧炎武的那句名言:“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雖然亭林先生的亡天下是政治哲學問題,強調士大夫的學理修養和處世行為,認為不堅持儒家正道,而如魏晉士人一般去“清談”,如去信奉孟子所斥的“楊墨之言”,那就是“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也”。但後世的人們還是更願意將亡天下視為文明的中斷和文化的湮滅。

如以此來看,歷史上確實有過“亡天下”的事件。比如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亡薩珊波斯帝國,波斯曾經的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被毀滅,波斯人被迫皈依了伊斯蘭教,古波斯文明被打斷,從此成為伊斯蘭文明之一部分,這對波斯人來說,算是亡天下。公元1532年,西班牙開始入侵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到1572年,最後一任印加皇帝阿馬魯被殺,印加滅亡,而與之一起滅亡的,還有古印加的文明,連印加人也因瘟疫的傳入幾乎滅絕,這也是亡天下。

元朝代替南宋之後,是否是這樣的“亡天下”?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忽必烈

有關元朝是亡天下的論據,常見有這些:第一,人口大滅殺,天下戶口減半且始終未能恢復;第二,儒學遭到譭棄,不開科舉,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說;第三,種族壓迫,人分四等;第四,專制加深,打斷了宋朝走向憲政的可能。

讓我們看看,這些論據是否站得住腳。

先說人口問題。每次朝代更迭之際,都有大量的人口損失,元朝也不例外,但要說人口未能恢復,則並不是事實。一般認為,元代人口高峰期有一千四百餘萬戶,五千餘萬口。而宋、金時期,南北方人口則是二千餘萬戶,九千餘萬口。也就是說,元代鼎盛時期的人口也僅有前代的68.8%。

不過,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惟一具體記載元代戶口的《元史·地理志》本身存在極大缺陷,其對戶口統計的範圍很不完整。在全國十一個行省中,僅記有八個行省的戶口數字,其中遼陽、陝西、甘肅及四川四行省,以及中書省多有殘閡,不足以反映全貌。已有學者考證,元朝在極盛時,達1831萬戶,倘按《地理志》平均每戶4.47口計,則為8185萬人。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八千多萬人口,不算少,但與宋金時代近億人口相比,還是少了一千多萬。不過,這只是隸屬戶部管轄之內的戶口數字。元代不隸戶部管轄的還有幾類人戶,比如嶺北行省及中書省北部的蒙古部民,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的人口,山澤溪洞之民也就是西南少數民族,宣政院轄地也就是西藏及甘、青、川藏族地區人口,蒙古諸王貴族私屬人口中的“投下戶”以及奴婢、遊民等。這些人戶,總數達720萬戶。尚按《地理志》全國在籍平均每戶4.47口計,則有3218萬餘口。

所以,元朝極盛時的人口數,是2335萬戶,11408萬口,已經超過了宋金全盛時代。

再說所謂對儒學的譭棄。元朝確實科舉不盛,這其實是前朝反思科舉的思潮在元代的反應。科舉自隋代開始實行六百多年以來, 已經流弊眾多。廣大讀書人潛心於科場學問, 疲於仕途競奔,竭心費神,卻並不著意於經世致用。而權貴借科考私授官位、結黨營私,科場舞弊之風橫行。在宋代,有識之士對科舉制度便已經有了激烈的批評:“今奔競之風大熾,請託之弊公行,監司郡守以權勢高下為論薦之先後,孤寒之士無所求知,或賄賂以於義私,或曲諂以阿其意,僅而得舉。”大儒朱熹便認為“科舉之弊極矣!”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朱熹畫像

所以,宋元之際的儒者,鮮有對科舉有好感,學者胡祗遹便認為:“記誦章句、訓詁、註疏之學, 聖經一言, 而訓釋百言、千萬言, 愈博而愈不知其要, 勞苦終身而心無所得, 何功之有!” 曾經和文天祥一起並肩作戰,失散後隱居鄉里的宋末詞人趙文在其《學蛻記》中也認為沒了科舉實在是對讀書人的大解放: “四海一, 科舉畢。焉知非造物者為諸賢蛻其蜣螂之殼而使之浮游於塵埃之外乎?”元世祖忽必烈曾為開科舉之事諮詢大儒許衡,許衡直截了當的回答:“不能!”

而對儒學本身,元朝不但沒有譭棄,反而極為尊崇。孔子的尊號是“大成至聖先師”,“大成”的尊號就是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所加封。到第八任皇帝元文宗時,更是對儒門先賢集體加封:“孔子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太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河南伯程顥豫國公,伊陽伯程頤洛國公”。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孔門十哲之五

對於傳播儒學的書院,元朝“學制尤備,郡若州邑,莫不有學”,即使對元朝成見很深的錢穆也承認:“書院之盛,上凌宋,下躐明。宋以下一千年來之書院林立,惟元最盛,莫與倫比。”學術方面黃東發、王厚齋、胡三省、馬端臨、吳澄、劉因、許謙、鄭玉、蒙卿、柳貫、虞集等等大家群星璀璨。民國史學大家,《元西域人華化考》的作者陳垣先生便感嘆:“以論元朝,為時不過百年。……若由漢高、唐太論起,而截至漢唐得國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論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計乾隆二十年以後,則漢、唐、清學術之盛,豈過元時”。

至於“八娼九儒十丐”之說,是宋遺民對元朝的牢騷之言,清代便有學人考證“知其為不然”。及至近代,一些元史大家,如陳垣、姚從吾、邵循正等先生也都曾指出“九儒十丐”說出於南宋遺民詆詞,不足為據。元朝設立戶計制度,無論什麼職業都要編戶,比如匠戶、獵戶、軍戶等等,士人也被編戶,稱為“儒戶”。各個戶計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儒戶的義務是“就學”,也就是在書院裡教書學習,並且在國家遴選吏員的時候參與考試。而儒戶履行就學備選的義務,便享有免除兵役、勞役以及領取獎學金性質的“廩金”的權利。在元朝諸戶計中,儒戶的地位與僧、道、也裡可溫(基督教)、伊斯蘭教信徒等戶計相同,僅次於皇族和官員。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人口和文化問題說完,可以說說“人分四等”了,所謂人分四等,是說元朝蒙古人第一,色目人第二,漢人(北方漢人及契丹、女真等)第三,南人(南方漢人)第四。這是最讓今人痛恨的制度,也是“亡天下”最有力的證據。

可惜,這也是不存在的。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元代的法令和規制上有過人分四等的證據。

最早提出元朝人分等的,是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魏源提出的元朝用人“人分三等”。之後,日本學者箭內亙於1916年寫出《元代社會的三階級》,提出“蒙古、色目、漢人三階級”。到1934年,史學家屠寄於1934年出版的《蒙兀兒史記》中才正式提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人分四等,可也並沒列出來源。

元朝繼承了兩宋以來對繁榮發達的工商業的扶植與參預,也繼承了唐宋以來持續發展的海外貿易事業,鼓勵經商,便會促進社會流動和階層變動。那麼,所謂人分四等只能在官場上表現明顯,但這也是古代皇權制度的通例,即按照征服的次序給予信任,例如唐朝時,朝廷任官便有著關隴、山東、江南的區別,金朝任官則依次是女真、渤海、契丹、漢人。而在社會上各色人並沒有被這種等級所影響,漢人、南人富甲一方,權勢赫然的大有人在,而蒙古平民因為窮苦賣身為奴者也比比皆是。正如《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中所言,因為“元代政治之粗疏放任”,所以“漢人、南人之地主富商更易發展,財富之數量日增,潛在之勢力日大”。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最後,可以辨析一下元朝專制加深,打斷宋朝的憲政進程的問題了。

不可否認,宋朝有“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者”的“祖宗之法”,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看似很有走向君主立憲的可能。但是,皇帝不願意濫權與不能濫權是兩個問題,宋代皇帝大多數寬仁懦弱,權力慾不盛,但在制度上宋代皇權是比前代大為擴張的。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宰相之權既已分削,又設參知政事互為牽制,相權日益減弱,而皇權卻由此加強。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與士大夫治天下

同時,皇權的加強是與社會原子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兩漢時代,豪門士族勢力龐大,因此選官用察舉制,皇帝只有任命權,而察舉權卻在士族。唐朝的科舉並未完全實現“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設想,士族仍能很大程度把持官僚體系。待到宋朝,經過黃巢之亂與五代十國,士族徹底衰落,科舉才能真正大興。官員的選舉和任命都在皇帝手中,官員對皇帝的依附性加強了。

宋以尊行“祖宗之法”著稱,在宋仁宗這樣的皇帝治下,自然可以維持,而到了宋徽宗時,便是“祖宗之制墜廢殆盡”,宰相在皇帝面前,也是“每聞將退免,輒入見祈哀,蒲伏扣頭,無復廉恥”,至於“虛己納諫”的祖宗之法,也成為“變祖宗成憲,使人君無兼聽之明”了。

而元朝因為保留著濃厚的草原貴族封建制的“漠北舊制”,皇帝權力受制於貴族勳戚,集權皇權未能真正建立。在地方上,採取的又是間接統治,社會控制力也僅浮於上層,統治粗疏,崇尚放任,以至於被推翻它的朱元璋總結為“失之以寬”。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當然,即使如此,元朝的政治也不可能走向君主立憲,但皇權比元朝更大、社會控制力更強的宋朝,也無可能。所謂打斷憲政進程云云,借古喻今則可,考察歷史則大謬不然。

總之,宋元易代,只是“亡國”而非“亡天下”,僅是一次易姓改號而已。唐朝皇帝即是皇帝又是天可汗,統治中原江南草原西域,元朝皇帝即是可汗又是皇帝,統治草原西域中原江南。所以,元代宋,何談亡天下。

“崖山之後無中華”?沒這回事! | 班布爾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