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何放任東西德國統一?

小5小8


眾所周知,德國是戰敗國的身份,二戰後被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所以,德國能不能統一,德國人說了不算,關鍵要看佔領國的態度。也就是美、蘇、英、法這四國的政治態度。

那麼當時德國統一時,四個佔領國的態度如何呢?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

法國——原本堅決不同意!但是德國給了點好處,然後就同意了。

當德國傳出要統一的消息後,法國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的。至於反對的原因,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普法戰爭、二戰,法國都被德國一通蹂躪,尤其是二戰的恥辱,對於當時經歷過二戰的很多法國人來說,都是歷歷在目的事情。更要命的是,沒有統一的西德,無論是在人口、經濟、還是工業產值上都比法國要高出一頭,這要是讓東西兩德再統一了,法國這個二戰之後的歐洲大陸霸主哪裡能接受?

於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公共媒體面前公然的發表了反對德國統一的講話。他說:

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確實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正在使我們準備法、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樣。你們將有9000萬人口,但蘇聯將轉向我們,你們將被包圍。

密特朗總統說的這話,相當的直白了。就是說如果德國人敢統一,法國就牽頭,聯合英國對付法國。並且蘇聯也不會坐視不理,就像當年的二戰一樣,法國、英國、蘇聯三國聯軍共同對付德國。

額外插一句,密特朗當年參加過二戰,是法國抵抗組織的積極分子,曾經在納粹的集中營待過,屬於二戰老兵。


只不過,二戰後的世界格局,法國人的江湖地位已經日落千丈了。當時最有話語權的國家是美、蘇,冷戰下,所以儘管法國非常想顯示存在感,但根本沒人拿它當根蔥。

德國總理科爾看到了法國人的弱點:想當歐洲老大,但是沒人搭理。

便主動說服法國,給了法國一些好處。比如德國同意在統一後,將來在使用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時,讓歐元對法國是一個較強勢的貨幣,讓法國的工業品和商品也因此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此外科爾還同意,如果未來組建獨立於美國控制之外的歐洲軍隊時,軍隊的指揮權也交由法國來領導。

法國受了德國的抬舉,再加上法國本身也單挑不了美蘇兩個巨無霸,就同意了德國提出的建議。在此之後,法德抱團,在歐洲的國際話語權提高了不少。前些年英國人忍無可忍,退出了歐盟。

基於以上,儘管歷史因素讓法國人有一萬個不願意,但現實的無奈情況以及德國人的主動抬舉,最後密特朗還是同意,並且歡迎了德國的統一。

密特朗(左)、科爾(右)



英國——最堅決的反對者,比法國更堅決。但是大哥美國不反對,英國最終也同意了。

英國原本跟法國都是世仇,只不過因為德國崛起,才讓這兩個破落戶摒棄前嫌,走到了一個戰壕。但是,德國儼然又要崛起,並且還跟法國眉來眼去,要搞什麼歐元區、歐盟組織、歐洲軍隊,這就讓英國不能忍了。

當時的英國首相是著名的撒切爾夫人,她的火爆脾氣很多人說知道的。所以當法國極力反對德國統一時,撒切爾也在公共媒體面前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讓德國人控制局勢,那麼他們就將統治東歐。這是不能接受的!其他國家應當聯合起來避免這種事態的發生!

說實話,撒切爾夫人說的這話,也是非常不客氣的。我不知道當時德國人聽了之後是什麼心態,但是如果是我,一定很生氣。因為按英國人邏輯,德國是不是就不配崛起和統一了?是不是就要一輩子都要給英、法當低眉順目的小弟了?

並且,撒切爾在發表講話後,還@了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這位黑手黨出身的意大利總理說話更直白,他說:

面對德國問題,蘇聯應該用坦克進行鎮壓,這裡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夠防止德國統一,這都是可以的。

據說德國總理科爾在聽到撒切爾和安德烈奧蒂的講話後,心都涼了一大截。這尼瑪平時都是好哥們、好姐們,怎麼一到關鍵時刻就翻臉不認人了呢!

不過科爾畢竟是老政治家,他心裡很清楚英國人的底氣——不就是抱美國大腿麼?只要美國美意見,英國人也不會有意見。

於是德國的統一,點頭權就轉移到了美國人的身上。


美國——高高在上,無所謂。

當德國找到美國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的態度非常簡單:只要統一後的德國不加入華約組織,不退出北約,不倒向蘇聯,美國人就支持德國統一。

美國人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德國統一的皮球踢到蘇聯那邊了。因為東德作為華約的成員國之一,蘇聯人能眼看東德被西德搶去嗎?

科爾為了換取美國對他的支持,表示:蘇聯那邊我去搞定,不用大哥操心。並且只要德國統一了,統一的德國將會繼續保留在北約的框架內,並且統一的德國將會成為歐洲安全防衛的中堅力量。為美國分擔更多的防衛負擔。

因此,美國也就沒有意見了。畢竟美國在地緣上與歐洲太遙遠,德國對美國本土造不成安全威脅。再加上美、德兩國體量的巨大差距,美國人並不認為統一的德國會破壞美國主導的國際穩定局勢。

這個時候,所有人的目光就放在了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身上了。



蘇聯——有心無力,加上西德大出血,蘇聯最終坦然同意。

在西德上躥下跳,謀求統一時。東德的領導人是非常擔心的,比如當時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就給戈爾巴喬夫打電話,要求蘇聯支援東德,並懲罰匈牙利(當時匈牙利開放了兩國邊界,導致大量東德人出逃)。但是由於蘇聯當時的經濟問題,戈爾巴喬夫認為應該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尤其是武裝干涉,允許這些國家走他們自己的路。便拒絕了昂納克的呼籲。

因此,面對德國的統一,蘇聯當時是典型的有心無力。戈爾巴喬夫希望與歐洲和好,不再搞冷戰。這樣既可以適時從東德脫身,還可以拉近蘇聯與西方的關係,讓蘇聯的經濟不再那麼苦難。

並且西德也很懂規矩,及時的向蘇聯繳納了足夠的誠意:首先,西德同意減免蘇聯所欠西方外債中的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這幾乎佔了蘇聯所欠西方國家外債的一半;其次,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十幾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共計約幾十億美元。另外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比如說,西德答應為蘇聯免費製造三顆通訊衛星等。

這些花銷加在一起,相當於現在幾千億美元的費用。西德為了能和平統一,可謂是砸鍋賣鐵了。

並且還有更關鍵的一點:西德承諾放棄對曾經德意志的故土,比如波蘭北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領土要求,以換取蘇聯對東德的控制。這也是大出血了,相當於放棄了自己國家的“龍興之地”。



如此一來,蘇聯也就不再幹涉德國統一。西德領導人科爾最終也成功說服了四大佔領國中的三國,而至於英國,儘管不願意,但也只能聽著“老大哥”美國的安排了。

為了進一步消除統一德國對於世界安全的問題顧慮。科爾還承諾,統一後的德國不用擁有生物武器、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寄以讓英國人放心。

但是,英國人還是不放心。在具體召開德國統一的談判時,英國人又拉著法國想暗地裡搞點小動作,比如建議美、蘇、英、法四國討論德國統一問題,而德國沒資格參加;再比如建議將德國統一問題交歐共體討論,讓十三個歐共體國家一起討論,然後再攛掇波蘭人反對,把會議攪黃等小動作。總之就死不放棄,一定要把德國統一給攪黃。不過這些小動作都沒有得逞。

1990年9月12日,美、蘇、英、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4+2的《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根據條約,美蘇英法四國放棄在德國擁有的特權,統一的德國獲得了完全主權。當年10月3日,東德政府解散後,正式加入西德,德國統一。

兩德統一後,過了一個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辭職卸任,從首相位置上退了下來。她離開政壇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就尷尬了。如果早知道是這個結局,他當初何必要德國死磕哦。為此,密特朗就說了一句非常自嘲的講話:

我幹嗎要同科爾吵架呢?這麼一來,我就會被完全孤立起來。

又過了一年,蘇聯解體。分裂成了十五個心懷鬼胎的國家,並且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還搞了所謂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的經濟瞬間倒退了十幾年。於是,那把懸在西歐人頭上將近五十年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也就這麼消失了。


Mer86


首先就是戈爾巴喬夫的無能,蘇聯能夠讓這樣的人當選最高領導者。實在是蘇聯的不幸和世界人民的幸運。當然,蘇聯已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


在前蘇聯六個衛星國裡,東德的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經濟水平都是第一位。但八十年代末期,東德經濟逐漸衰退,來自蘇聯的援助也日益減少,東德發生動盪。在89年8月,匈牙利解除邊境限制。上萬的東德人通過捷克進入匈牙利,然後經奧地利進入西德。導致東德的人口急速極速降低。當年十一月柏林牆倒塌。十二月,東德政府解散。實行多黨制。當時東德高層的意思是依舊保留東德,但東德社會和老百姓不幹。他們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我們是一個國家!統一之聲高漲。而此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了大政治家,大戰略家的能力。他立即宣佈:德國只能統一。隨即他聯繫東德高層的統一派系開始接管東德政府機構。


而此時最不希望德國統一的居然是德國最親密的盟友法國(看來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都是虛幻)。英國就是攪屎棍。美國倒無所謂。法國總統密特朗前往東德蘇聯商討對策阻止德國的統一。但蘇聯居然沒有任何規劃。對於戈爾巴喬夫的作為,簡直了,用密特朗的話說就是,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俄羅斯會這樣的的主人。

在關於德國統一談判的中,英法希望搞不利於德國的4+0方案,但戈爾巴喬夫則完全傾向於德國方案。唯一的要求就是德國統一後不加入北約(幼稚的可以)而戈爾巴喬夫之所以傾向於德國,一是因為要甩包袱。減輕自己的經濟負擔。二是爭取德國的援助進而與德國結盟。因為戈爾巴喬夫認為德國一旦統一必然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就算擺脫,德國也一定不會和蘇聯結盟)。可以說,在國際大戰略佈局上,戈爾巴喬夫太無知,太無能。就戈爾巴喬夫個人而言,能讓美英法都反對,去噁心他們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當然,這時候的蘇聯實力已是江河日下,戈爾巴喬夫最無奈下的選擇,應該說,也是當時一個比較適合的選擇,這也是德國至今都感激俄羅斯和戈爾巴喬夫的原因。再就是德國統一是德國上下一致的願望。為此,科爾一次性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無息貸款。同時,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特別價格向蘇聯供應數萬噸的牛肉,豬肉、黃油、奶粉和奶酪。由此也可見戈爾巴喬夫治下的蘇聯窮困潦倒到了何等地步,和乞丐也沒有啥區別了。

在政治上,雖然英法(尤其是法國)竭力阻止德國統一,但德國總理科爾表現出大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他告訴法國任何阻止德國統一都是不可饒恕的。在東德宣佈,原東德民眾的東德馬克可以按1:1的比例兌換西徳馬克,這樣雖然科爾政府復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但迅速安定和收復了東德的民心(對比一下老蔣光復南京的做法)這就叫成大事不計小費。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東西德國統一的問題,蘇聯並非是放任不管,蘇聯的態度表面看起來很重要,實際上卻沒那麼重要,主要來說,蘇聯針對德國統一經歷了由反對,到妥協,最後被迫贊同的過程。

蘇聯開始並不同意德國統一

作為二戰中的戰勝國,以及和德國打的最兇的國家,最不希望看到德國統一的就是蘇聯了,當德國提出想要統一的時候,蘇聯當時毫無思想準備,也可以說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準備。

1989年11月西德總理提出德國統一,使得蘇聯領導人極為震撼和被動,然而,蘇聯對此卻沒有做出任何應對措施,大概在戈爾巴喬夫看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對於德國統一的問題,主要還是當時四大強國,美蘇英法四個國家來決定,在冷戰的大背景下,英法還是沒有多少話語權,主要是在美蘇。

美國對德國統一十分感興趣,因為美國認為只要德國統一,那麼華沙條約必然崩盤,北約將稱霸世界,而東德是華約中重要的一個國家,為了保持華約的安全,蘇聯在東德境內駐紮38萬人的部隊,一旦德國統一,蘇聯的西面將會倒下一個巨大的盾牌,所以蘇聯根本就不希望德國統一。

1987年戈爾巴喬夫就公開表示過:有關恢復“德國統一”的聲明, 用德國人的話說, 這根本不是一個“現實主義政治家” 的話。

蘇聯當時內外交困,根本沒有過多的精力插手德國事物

實際上,蘇聯的堅持反對持續的時間並不長,1990 年1 月30 日, 戈爾巴喬夫就明確表示:“德國人有權統一” , “不排除今後兩個德國重新統一的可能性。十天之後戈爾巴喬夫同西德總理科爾會晤時又說:“現在蘇聯、西德和民德在德國統一問題上沒有分歧。”

可見,蘇聯對德國統一態度的轉變,這種轉變,實際上蘊含著當時蘇聯的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兩德要統一的時間段,正是東歐劇變,蘇聯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當時蘇聯經濟幾乎要崩盤,為了扭轉危機,蘇聯債臺高築,僅1989年蘇聯政府內債就高達4000億盧布,具體表現在各種物資的短缺,就連洗衣粉這種生活用品都出現了脫銷的現象,可見當時蘇聯的經濟出現的問題有多大。

人們對蘇聯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戈爾巴喬夫的個人權威也不斷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想要統一的訴求,相對於其他加盟國想要脫離蘇聯來說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

尤其是當時東德的政治經濟情況也不容樂觀,不但不能為蘇聯的輸血,反而要蘇聯填坑,當時東德國內反蘇勢力日漸擴大,也讓蘇聯頭疼不已。

德國為蘇聯提供了很多援助,讓蘇聯“拿人手短”

當然,蘇聯即使再不堪,想要阻止德國統一還是很有影響力的,迫使蘇聯最後做出妥協,甚至支持德國統一的重要因素,還是錢的問題。

為了讓蘇聯同意德國統一,西德決定對蘇聯進行援助,以改善兩國的外交關係,比如1990年2月西德為蘇聯提供了2.2億馬克的財政補貼用於援助蘇聯的食品短缺,光送去的豬肉和牛肉就多達10萬噸。

同年6月份,西德又提供了5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隨後又說服歐共體為蘇聯提供了150億美元的援助貸款。

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在得到了西德的大量好處後,蘇聯領導人認為德國還挺夠意思,與其魚死網破,不如想交結好。

在西德表現出一大堆的“誠意”後,蘇聯最終決定讓步。

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外交“新思維”

在經過一系列的磋商後,兩德統一已經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德國統一後的聯盟歸屬問題,柏林牆不止是東德和西德的分界,也是華約和北約針鋒相對的地方,東德是華約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德是北約對抗華約的先鋒,一旦兩德統一,勢必會對整個華約和北約的戰略平衡引起衝突。

蘇聯同意德國統一,但是明確要求統一後的德國不可以加入北約,為此蘇聯由蘇美英法四個國家共同進行商討,也就“4+2”的模式,西德堅持,兩德的問題應該由兩國來決定,統一後的德國想要加入哪個組織就加入哪個組織,為了讓蘇聯同意,德國還保證德國不發展具有破壞性的武器。

蘇聯之所以會選擇妥協,其實也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新思維外交有關係,在新思維外交中,戈爾巴喬夫主張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建設統一的“歐洲大廈”,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蘇聯積極改善和歐洲以及美國的關係,從而想要重新融入這個世界,來解決蘇聯自身存在的問題。

同時,一個新統一的德國必然是新型的蘇德關係,對於蘇聯將來在整個歐洲中的地位中,都佔有一席之地,當然,蘇聯後來不再了,所有的政策都被解讀為戈爾巴喬夫的愚蠢。


史論縱橫


1990年10月3日,東德以東部5個州的名義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兩德實現統一。在兩德統一過程中,蘇聯作為華沙條約組織的主導國,並且蘇聯在東德境內擁有15萬駐軍,因此蘇聯在兩德統一中的立場和扮演的角色無疑非常關鍵。東德加入西德,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蘇聯從東德撤軍,這實際上增強了北約的實力,削弱了華約的實力和蘇聯對東歐的影響力,那麼蘇聯在當時為何還要支持東德和西德統一呢?

今天銘蘇先生具體為大家分析一下蘇聯支持兩德統一的原因:

第一、兩德統一是大勢所趨,蘇聯無力阻止。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西德和東德兩國關係得以發展,兩國採取了開放邊界,共建經濟共同體等舉措,使兩國的聯繫日益密切。1989年,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使兩德統一逐步提升日程。

(德國總理科爾)

由於二戰後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實施分區佔領,其後在英法美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因此德國的統一必須要取得以上四個佔領國的同意。根據當時各國的公開表態,美國和法國對德國統一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美法兩國支持德國再次實現統一。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擔心德國統一以後,實力再次增強,歐洲均衡狀態有可能會被打破,所以對德國統一持反對態度。但是美國和法國都支持德國重新統一,英國最後也就沒有堅持下去。當時蘇聯在東德有15萬駐軍,所以只要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那麼東德和西德要想實現統一還是比較麻煩。

當時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推行新的改革,緩解同西方國家的對抗,減少對東歐國家的干預和控制,進行核裁軍。面對德國出現統一的問題,戈爾巴喬夫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應對。根據當時戈爾巴喬夫同法國總統密特朗的談話來看,戈爾巴喬夫傾向於和平過渡路線,讓德國人自己確定發展方向,不會對德國的統一進行軍事幹預,並將德國統一問題看作是歐共體進程中的問題。所以蘇聯在德國統一的趨勢面前,並沒有阻止德國統一。

第二、美國和德國堅持強硬立場,蘇聯步步退讓。

雖然蘇聯對德國的統一併未反對,但是蘇聯對德國統一後的政治軍事地位問題從開始一直持反對態度。美國和德國認為德國統一後,繼續留在歐共體和北約內,這是蘇聯不能接受的。蘇聯認為德國統一後,領土上不能駐紮外國軍隊,軍事力量構成要以本國的國防力量為主,不能加入北約,這實際上就是讓德國在北約和華約之間保持中立地位。因為蘇聯清楚,一旦德國實現統一,將使北約、華約和歐洲發生重大變化,北約的軍事政治力量將得以加強,而華約的政治軍事力量將被削弱。

(推倒柏林牆)

但是隨著東德社會政治危機的加深,居民大量外逃,西德積極推進德國統一進程的加快,使德國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再加上蘇聯推行不切合實際的社會改革,導致蘇聯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日益惡化,這極大的限制了蘇聯對外政策的靈活性,使蘇聯逐步改變了原來一直堅持的立場。最終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和德國堅持的方案獲勝,蘇聯不再反對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

第三、蘇聯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援助。

蘇聯由於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蘇聯國內經濟形勢惡化急需來自德國的貸款和經濟援助,因此在1990年5月5日在波恩舉行第一次“2+4”談判時,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就請求德國給予蘇聯200億馬克的貸款。在蘇聯有求於德國貸款援助的情況下,即使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蘇聯能夠站得住腳嗎?所以,德國為了能夠說服蘇聯支持兩德早日統一,也對蘇聯打起經濟牌。德國總理科爾決定向蘇聯以優惠的價格供應5.2萬噸牛肉罐頭、5萬噸豬肉、2萬噸黃油、1.5萬噸奶粉和5000噸奶酪。在此之後,德國政府決定為向蘇聯提供的總額50億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

德國對蘇聯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軟化了蘇聯不同意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的立場,蘇聯在多個領域同德國開展合。,德國的示好使蘇聯認識到一個統一的德國對蘇聯也沒什麼壞處,如果此時跟德國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那麼對蘇聯來說是有利的。

兩德同英法美蘇“2+4”談判的後期,蘇聯除了經濟形勢的惡化,在政治領域也是風雨飄搖。1990年3月立陶宛、愛沙尼亞宣佈獨立,5月拉脫維亞也宣佈獨立,此時戈爾巴喬夫急需西方國家的支持,而此時美國和西德趁機向蘇聯施壓,戈爾巴喬夫基本上已經接受德國加入北約的條件。

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承諾放棄對現有領土以外的領土的要求,放棄製造、運輸、擁有和控制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不允許外國在東德領土上駐軍等,由此兩德在分裂40多年後再次實現統一。

2005年6月,因為在德國統一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德國統一委員會向戈爾巴喬夫頒發“阿爾法檢查站”德國統一獎。

綜上,蘇聯在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本身並沒有打算使用武力阻止德國的統一,但是由於蘇聯作為華約的老大,害怕德國統一後加入北約,壯大了北約的實力,削弱了華約的實力,在德國加入北約這一立場上持反對態度。在各國的博弈過程中,蘇聯的反對最終為蘇聯爭取到有利的經濟援助,當作了蘇聯獲取利益的籌碼。



銘蘇先生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柏林牆的轟然倒塌,德國再次統一!

而事實上,以蘇聯一直以來的強勢之勢,他是不可能對德國的統一不管不顧的!

但在1990年,蘇聯已經是自顧不暇。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美國用“星球大戰”計劃將強大的蘇聯給拖垮,而蘇聯也確實入了這個坑!


為了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進行對抗,蘇聯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太空當中!

到了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計劃經濟體制已經無法支撐起蘇聯龐大的國家機器,為此,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進行全面的改革!

然而他錯誤的改革措施,使得蘇聯國內在思想、政治,經濟方面的持續惡化,最終,蘇聯走向瞭解體的邊緣!

在上世紀90年代,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反對派不斷與戈爾巴喬夫爭權奪利,當葉利欽掌握了俄羅斯的最高權力後便公然與蘇共決裂,完全轉向了西方的“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

蘇聯國內政治局勢不斷惡化,蘇共已經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蘇聯的崩潰和解體已經註定!

這時候的蘇聯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已經是自顧不暇的蘇聯根本無暇顧及德國的統一,而東歐鉅變及德國統一又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1990年10月3日,東德西德統一,僅僅是在一年後的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汶與川


誠邀,如題。如果可以,蘇聯也不想放任德國統一。至於東西德國統一的原因有很多,小編在這就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東德自己發生內亂,蘇聯力不從心

其實德國統一,不止蘇聯不樂意,歐洲大陸的英法更不樂意,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對英國和法國的地位會造成嚴重挑戰,但二戰後世界總歸還是有秩序的,兩德統一前夕,東德爆發大規模騷亂,政治局全體辭職,兩德人民統一願望強烈,東德以自己屬下的6個州加入西德完成統一,合理合法合民心,英法兩國極不情願,卻也不得已承認兩德統一事實,何況已經對外力不從心的毛子了。

其實當德國統一的時候,也即是1990年,這一年距離蘇聯解體不過一年。蘇聯自己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危機就是蘇共中央放棄了憲法賦予的一黨專政權力,使得蘇聯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和親美跡象,蘇聯先軍政治的帶來的問題也爆發了出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問題,蘇聯早已經自顧不暇,哪有精力顧得上德國。

其次,德國雖然實現了統一的夢想,但是付出的代價極大。

第一,當時蘇聯缺錢,於是西德就同意減免蘇聯所欠數百億美元外債,這幾乎是蘇聯外債的一半;第二,蘇聯軍隊臨走之前還敲詐了西德幾十億美圓用於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第三,西德保證北約不在原東德領土上駐紮和建設軍事設施;第四,統一後的德國放棄被波蘭佔領的領土要求。德國對英法付出的代價估計也不小。正是因為如此巨大的代價,德國才能在蘇美眼皮子底下恢復統一。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不能說是放任,這是蘇聯的衰落和西德努力、退讓的結果!



內因

兩德本就是一家,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爭霸的產物,這種分裂是外力作用的,人民渴望統一。

西德經濟實力強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繁榮,而且西德給予了東德很多的利好。如此,統一之勢越發不可收拾!隨著兩德關係的緩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兩德在1972年時候簽署了《兩國關係基礎條約》,互設常駐代表機構。80年代,擴建兩國高速公路、放寬東德去西德旅遊條件、開放兩國邊界、建立兩國經濟共同體等舉措。80年代末,兩國分別提出“十點計劃”和“四步方案”,兩德統一被提上日程,人們第一次看到了統一的曙光!



外因

80年代末期,蘇聯國內工業、軍事、農業、經濟等方面發展嚴重不平衡,外債高起,國內經濟困難、混亂,入不敷出,改革舉步維艱,經濟即將崩潰,蘇聯處於內外交困中。當時蘇聯的形勢是自身難保,解體已經為期不遠。



戈爾巴喬夫在1988年領導蘇聯後,戰略上放棄了對美國的進攻,對東歐各國儘量採取不干涉內政的政策,放鬆了對東歐衛星國的控制,傾向於西方的戈爾巴喬夫在德國統一問題上不想得罪西方,而且還想以此來緩和與西方的關係,從而獲取西德和西方的經濟援助。所以蘇聯對德國的統一沒有過多的干涉。

德國的努力和退讓

德國的統一,蘇聯的態度至關重要。德國為了獲取蘇聯的支持,對蘇聯到期的債務進行延期,與蘇聯進行經濟、安全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時任德國總理科爾向蘇聯供應成千上萬噸的生活物資,而且拿出2億德國馬克進行補貼。德國還為向蘇聯提供的總額50億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西德還提出了為蘇聯償還外債,甚至負責其從東德撤軍的費用。多達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蘇聯也就順水推舟了。

德國放棄製造、擁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並在三四年內將軍隊裁減至37萬人。統一後的德國需留在北約和歐共體內。

確認德國和波蘭之間的奧得河-尼斯河界線,德國放棄對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但澤和東普魯士的領土要求,將“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寫入德國的憲法。



所以說,正是因為蘇聯的衰落和西德的努力、退讓,才有了德國的統一!


霧影wy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德國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投降,按照協議德國必須放棄法西斯主義重新改組國家政治體制。而在這個期間德國由四國共同監管。分別是美、蘇、英、法四國各佔一地實行對德國的監管。本來也沒什麼不不了的,但是由於當時的國際形勢惡化。陣營對立更是特別突出明顯。而作為被兩大陣營國家監管的德國自然而然也受到了影響。其中由美英法三國共同監管的地區建立了聯邦德國由美國為首的北約控制。然後在蘇聯的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德國被正式分為兩個主權國家。德國的分裂是德國所有人不願意看到的。但是他們作為戰敗國沒有反抗的權利。


雖然德國被一分為二。但是在德國人心中德國依舊只有一個德國。這種被迫的分割在德國人民心中是站不住腳的。而且戰後的德國也不甘願淪為美國的小弟。所以二戰後美國控制的西德就主動和蘇聯示好。因為當時蘇聯蘇聯實力強大,但是機械製造業等十分落後。而德國有相應的技術可以援助蘇聯。而且蘇聯也想要親近歐洲共同排斥美國。所以西德和蘇聯關係變得親近了起來。

再到後來,德國內部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而蘇聯方面對於德國的統一併沒有抗拒,甚至還表示支持。蘇聯認為認為,蘇聯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更多領域與德國合作。戈爾巴喬夫在他的書《我與東德和西德團結在一起》中寫道,德國的統一是德國自己的事情。蘇聯對德國統一的支持使德國的統一進程順利進行。蘇聯之所以有如此舉動都賴於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倡導所謂的“新思維”政策,主張東西方和解,不對抗。其次蘇聯國力下降,蘇聯對東德的控制力減弱。在兩德人民要求統一的大勢之下,前蘇聯不得不做出了讓步。也順勢以同意統一換取一些好處。而英法兩國雖然強烈反對德國統一。但是在美國同意的前提下英法都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畢竟英法需要依靠美國。



從那以後,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德國的領導人舉行了多輪“二加四”會談。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兩個分裂了40多年的德國實現了統一。但統一後的德國依舊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這也是必然的。畢竟發動過戰爭就必須要承受一定的後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一、此時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作為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到處宣揚、甚至用本國來實踐了"全人類利益放高於國家利益“的理念。換而言之,那麼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就高於東德或者西德的國家利益,所以從蘇聯當時流行的理念上看,沒有阻止的理由。

二、長期的冷戰對峙,軍備競賽(比如30年代裡根用於拖垮蘇聯的“星球大戰”計劃)和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讓蘇聯的經濟長期停滯,揹負外債,國家虛弱。甚至難以維持經互會的正常運轉(以蘇聯為首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經濟合作組織)。這種情況下,蘇聯特別缺錢,而西德就以大量的資金援助和補償作為了突破口,於是有了第三點解釋。


第三、為了換取蘇聯不干涉東德和西德統一,西德政府願意為蘇聯支付大量的金錢,和領土的捨棄,以收買蘇聯。

1)蘇聯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被一筆勾銷。2)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幾十億美元。

3)二戰後,蘇聯佔領了的德國東部領土,得到了西德的正式承認,包括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首都——加里寧格勒。在東西德在統一前夕,在柏林和英法美蘇四國簽署了條約,德國保證承認東部邊界,放棄領土聲索權。協定承諾“德國的領土疆界永久固定為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疆域,德國永久放棄對周邊鄰國的任何領土要求”。這些被蘇聯佔領的原德國城市才正式合法成為了蘇聯領土。



四、戈爾巴喬夫所謂“新思維”改革,從根本上放棄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讓蘇聯和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陷入了混亂,同時導致蘇共的政治威信一落千丈,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上連續出現一系列戰略性失誤,導致人民不滿,社會形勢持續惡化,政局動盪不安,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各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離心力也越來越大,蘇聯內外交困,德國統一問題上,某種程度上也已經顧不上了。

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要優先考慮本國利益,全人類利益要各國坐下來協調一致細細的談。一國單方面為所謂全人類利益犧牲本國利益,最終只能導致自己的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被踢出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蘇聯並不反對東德與西德的統一,這與很多人的認知正好相反。在1980年代之後,東德已經成為蘇聯巨大的政治包袱。眾所周知,蘇聯在1945年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性大國,其工業實力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但此時的蘇聯,在總體實力方面依然被美國壓制。

1947年,美國政府拋出“杜魯門主義”,對蘇聯實施“遏制戰略”,成為“冷戰”的開端。美國政府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藉助核武器的優勢,對蘇聯實施“核訛詐”,逼迫蘇聯政府在關鍵利益方面進行讓步。所謂的關鍵利益,就是當年羅斯福與斯大林所劃分的“戰後勢力範圍”,而美國企圖在東歐獲得壓倒性優勢,就把目光放在了德國身上。美國政府在一開始,就將德國定義為遏制蘇聯的橋頭堡,對其寄與了厚望。

1949年8月,蘇聯原子彈實驗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美國政府的核壟斷被打破,其“核訛詐”戰略也宣佈徹底破產。自此之後,蘇聯逐漸拉平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陸軍方面,蘇聯在歐洲保持絕對優勢地位,其裝甲軍團可以迅速踏平歐洲。1955年,聯邦德國加入北約,美蘇之間的力量平衡再次被打破,為了反制美國的威脅,蘇聯政府於該年牽頭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該組織的創始成員國民主德國,波蘭和羅馬尼亞等歐洲民主國家。

華約成立後,民主德國,即東德的戰略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前只是作為戰略緩衝地帶,現在被看作前線,隨時準備面對美帝國主義邪惡勢力的入侵。東德成為了捍衛蘇聯及東歐國家民主制度的橋頭堡,既能防止美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也能有效阻止北約邪惡軍隊的入侵。

歐洲局勢也恢復了平衡,西德和東德的地位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歐洲受挫後,美國政府將目光轉向亞洲,於1965年發動入侵越南,並從此深陷戰爭泥潭。1973年,美國政府被迫撤出越南,但美蘇之間的力量對比被顛覆,此時美國陷入了衰落期,而蘇聯處於上升期,國際上稱這段時期為“蘇攻美守”。蘇聯人很好的抓住了這個機會,積極尋求全球擴張,繼續打擊美帝國主義的霸權,這段時期也被蘇聯人稱為“蘇聯巔峰期”。

在這段時期,蘇聯的軍事實力全面超越美國,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全面超越美國人民,而美國人民卻飽受戰爭之苦,繼續為資本家的錯誤買單。在1970年代,美國人普遍嚮往蘇聯,而東德在蘇聯陣營中,是一個發達國家,其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指數,都處於較高水平,美國人民也羨慕東德人民,過著幸福的生活。

只可惜,好景不長。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致使大好形勢再次逆轉,走向了國力的衰退期。1980年代後期,在蘇聯“投降派”一系列錯誤政策的引導下,蘇聯被迫向美國服軟,而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和平演變”,徹底逆轉了“冷戰”的形勢。

東德內部也出現了深刻的危機,因為蘇聯實力的衰落,致使東德失去了強大的靠山,而對面的西德,卻依然有美國作為靠山。因此,蘇聯政府無力支援東德,而繼續賴在東德不走,就要得罪美國,很可能引起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這不是他們意見到的。

此時,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投降派,對美國政府的態度感到不安,為了爭取美國資本家的援助,投降派不斷讓出自己的底線,放任東歐各國拋棄蘇聯式的民主制度,拋棄了各自的人民,走向了資本主義這條不歸路。

東德內部的投降派,也對蘇聯失去了信心,他們樂意和西德走在一起。這一點,蘇聯投降派無法阻止,而刻意阻止,就會引起他們主子,即美國資本家的不滿,所以他們也不敢阻止。這就意味著,東德成為了一項包袱,這牽扯到美國資本家的援助能否到位,如果為這件事得罪他們的美國主子,這群投降派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最終,東德和西德實現了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