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入贛傳奇 江西的演變和流傳

北宋太史黃庭堅作為華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黃姓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黃帝。那麼,這個姓氏是怎樣進入江西的呢?又是如何在江西流傳和延續到180萬人之眾呢?對此,本報專訪了我省黃庭堅文史研究專業委員會(下簡稱黃研會)的有關專家,試圖梳理出黃姓入贛的脈絡。江西黃氏來自湖北據金溪縣《江坊黃氏宗譜》和金溪縣《溪頭黃氏宗譜》記載,舜帝57年(公元前2257年),黃帝之八世孫惠連(號南陸),受封黃姓,在封地建黃國(今河南潢川),歷時1609年。至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所滅之後,子孫奔逃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等地,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黃歇就是跨過鴨綠江逃到新羅(今朝鮮)的黃國子孫。“黃研會”副會長、《江西黃氏通史》主編黃時璋介紹,黃姓得以重新聚集的關鍵人物便是黃歇。公元前298年,黃歇由新羅遷居到楚國後受封為相,人稱“春申君”。

隨後,流離各地的黃姓族人也紛紛向楚國靠攏,聚集在江夏地區(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於是江夏便成為黃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黃姓堂號“江夏堂”便由此而來。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至東漢時,有以孝聞名天下的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列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

因此,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黃姓華人,都認定自己的祖先來自江夏,尊東漢尚書令(即宰相)黃香為大始祖。魏晉至隋唐時期,社會動盪,民族遷徙,黃氏開始了第二次大的分流,眾多黃姓族人向東南遷徙拓展,有的踏出國門,移居海外,“江夏黃”自此分流,江西的黃姓也由此而來。

入贛黃氏的中轉站據公安部統計,黃姓在全國姓氏中排第七位,人口接近3200萬,其中江西的黃姓人口有1798714人,在江西姓氏中排第五位。“黃研會”副會長黃雲仙介紹說,距今1800多年前,就有黃氏族人活躍在南昌這塊寶地上。公元164年,黃香的曾孫黃琬傾慕徐公(徐孺子)賢德高風,偕同不少鄉紳一起帶著家人來到南昌,落腳在洗馬池,這也是有記載以來最早來到南昌的黃姓族人,其後代遷移散佈於江西廬陵(今吉安、撫州、宜春地區)、豐城及信州(今上饒地區)等地。江西省譜牒研究會副秘書長黃澤民告訴記者,經過考證,入贛黃氏絕大多數都由南昌杏花村中轉。

據豐城家譜記載,距今1200多年前,金華始祖黃保義長子黃縈由金華遷豫章洗馬池杏花村居住,成為杏花村始祖。元代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豐城伯善、仲美二公思念祖地“復來於此”,與經學名士陳仲易為鄰,並以家藏圖書文獻互相研討,一時間杏花村崇尚文化學術風氣,頗有“百家爭鳴”盛象。明洪武年間,由二公後人德文,繼業在此地構建一屋,楣匾書杏(花村),杏花村便在南昌各地口碑盛傳,當時屋藏詩文數百卷,黃氏子孫日讀於此,對當時南昌的文化學術交流水平提高和教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後,遷徙至贛的黃氏宗親多先來到杏花村,再遷入江西各地或外地開基創業。

杏花村成為遷入江西的黃氏族人的中轉站,而江西也最終成為福建、浙江、湖南、四川、重慶等黃氏族人的中轉站。在黃氏大遷徙的歷史上,其發源地在河南潢川(古黃國),中心地為湖北江夏,江西則是黃氏宗親遷徙途中的發散地。遷居江西的七大宗派黃時璋向記者介紹說,江西黃氏有10餘支宗派,其中主要有分寧、豐城、盱江、南豐雙井、安義羅田、沙港和信州7大宗派,絕大多數都是江夏黃的後代。分寧黃氏來自金華,是宋元時期黃姓中最優秀的一支,為金華五大族之一。分寧黃氏的始祖黃玘,是黃香的第二十七代孫。五代南唐末年,黃玘因子黃瞻迎養徙居分寧,到第七世宋代大文豪黃庭堅時,江西黃氏達到鼎盛時期。

豐城古代屬於豫章郡下的一個縣。豐城黃氏始祖黃瑕(另一始祖由南昌遷去),為江夏黃香的第二十七代,為避戰亂,五代時從浦陽遷至豐城沇江。豐城黃氏是曾輝煌一時,史載有“九子十尚書”的佳話。與金華、邵武兩黃都有很深的淵源的盱江黃氏,是在唐代中期興起的。盱江位於今南城縣東南。盱江黃氏的始祖黃孟僯原籍江夏安陸,是江夏黃香第十六代孫。唐玄宗天寶丙戌年(公元746年),黃孟僯以七十歲高齡考中進士,不久,他在奉命南巡的途中病逝於盱江,後葬於盱江麻姑山。為了守護祖先的墳陵,黃孟僯的子孫落籍盱江,盱江黃氏由此形成。邵武黃氏始祖黃峭山是黃香之後很重要的一支,江西許多地區的黃姓子孫也屬其支派。

後周廣順元年(公元951年),他的第二十個兒子井公遵父命舉家由福建邵武禾坪,遷至南豐縣龍池鄉二十七都雙井頭,締造了南豐雙井黃氏。另一大支為安義羅田黃氏。江夏黃香第十六代孫克昌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為避亂由蘄羅遷至安義縣石鼻鎮約五里許,亦稱“羅田”,其後裔昌盛,有“小小安義縣,大大羅田黃”之說。沙港黃氏,也是江夏入贛的重要一支,始祖黃俊伯自唐代遷徙江西以來,人才興旺,有“一門五進士”美名,現後裔主要聚居在江西都昌、九江、彭澤等縣市。至於信州黃氏,則由黃琬曾孫廣公東晉時躲避戰禍遷居上饒開創。這些黃氏宗派,有的傳入閩粵,有的傳入浙江金華、浦江等地,各自成為當地黃氏的重要一支。在江西填湖廣時,又有許多回遷至湖南、湖北,再後又傳入四川。

據考證,湖南省的黃姓始祖便是江西人。黃庭堅締造分寧旺族江西黃氏史上分量最重的一支是分寧黃氏,它因宋代詩詞、書法界的翹楚黃庭堅而聞名於世。黃時璋介紹說,分寧雙井地屬修水縣,作為金華五大族之一的分寧黃氏,繼開基始祖黃玘以來,屢有光顯門楣之人。第五代時,同族兄弟十三人中,竟有十人成為進士,時譽為“十龍”分寧黃氏至此輝煌榮顯一時,而至黃庭堅時分寧黃氏達到極盛,兩宋時分寧黃氏共有52人中進士。據文獻、族譜記載,黃庭堅出自分寧黃氏第5代黃湜之後。

黃庭堅自幼受父親和舅父的薰陶,深得黃氏家學淵源,他雖在宦海浮沉,仕途坎坷,卻在書法與詩歌創作上有著傑出成就,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文學家之一,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同被譽為“書法四大家”。黃庭堅不僅書法自成一家,還創造了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宋詩鈔·山谷詩鈔〉序》稱讚黃庭堅的詩“自成一家,雖隻字半句不輕出,為宋詩家宗祖,江西詩派皆師承之”。黃庭堅去世後,被賜諡號“文節”,史稱“黃文節公”。後人學習黃庭堅的詩文風格,並形成風格相似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黃庭堅死後,分寧黃氏從此衰落,但卻人丁興旺,至今居於修水的分寧黃氏子孫,已傳至黃庭堅的第三十六、三十七代孫。由分寧黃氏分派出來的支系,不計其數。後世對於黃庭堅詩文、書法的研究,也是我國北宋時代文史研究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如今江西黃氏的研究也大多從黃庭堅出發。

歷經滄桑的江西總祠在江西黃姓的發展歷史中,不得不提到一座祠堂,那就是江西黃氏總祠。據已故的黃昌保會長考證,原坐落在南昌市中山路段黃家巷江西黃氏總祠(現淵明南路、淵明北路交會處附近),建於清代乾隆丙子年間(公元1756年),經崇仁、南昌、豐城等地十多位黃族前輩首議籌集鉅款,在杏花村祖地興工建造宗祠,佔地7.25畝,主房面積近5000平方米,擁有氣勢磅礴的大樓群,為當時南昌五大建築之一。新建地區黃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家苻給記者拿出了8本發黃的《黃氏祠譜》,這些都是民國時期的舊譜,上面記錄了建祠的目的:“一以春秋湮祀德共報祖宗功德之隆,一以考試臨期且堪為子孫寄住之便”。

可見,建宗祠有緬懷祖先,聯絡黃氏宗親親誼,以及為本族後裔考生免費提供食宿學習之便。幾百年來,江西黃氏總祠為江西的文化教育發展、人才選拔做出了不小貢獻。不幸的是,1938年日寇入侵南昌城,黃氏總祠被飛機炸去大部分,所剩部分又被日寇佔用為兵工修理站。抗戰勝利後,黃氏總祠進行了返修,解放後又被徵用充公,後又被企業接管,最終難逃拆遷,如今變成了酒家、居民房等建築。延續百年的祭祖團拜活動每個宗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祭祖朝拜方式。“黃研會”常務理事黃進平說,解放初期,家譜、宗譜被視為“封建遺毒”,很多祭祖修譜的活動一度被迫中止。如今人們重新審視姓氏宗譜的意義,它蘊含著大量人文歷史資料及豐富的風土人情,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亟待發掘的一部分,隨著江西的經濟發展,各地的祭祖活動也逐漸熱鬧了起來,並在新時代賦予了積極的意義。“黃研會”副會長黃建庭和常務理事黃百文說,延續了百年的豫章六團冬至祭祖活動,最具代表性,它在1949年一度中斷,2005年恢復。

如今的冬至祭祖大會也有了新的時代特徵,祭祖大會也變成了動員創業大會。新建地區的黃氏人丁興旺,68個村中黃姓宗親約有兩萬多人,是江西黃氏家族祭祖活動最為活躍的一支。新建地區黃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家苻告訴記者,1991年又開始興起的團拜會活動,十幾年來從未間斷過。每逢正月初八,新建地區(包括蔣巷等地)所有村的黃氏宗親代表都聚集起來參加團拜會。活動的內容有慶祝豐年,為來年祈福,也有互相交流致富經驗,解決宗親之間的矛盾,適應了國家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要求。此外,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黃氏宗親還會聚集在瑤湖,拜廟、划龍舟,家家戶戶拿出自己釀的酒給大家品嚐,以紀念封神榜中的四大天王之一——黃飛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