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上墳?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羊美祥


中華民族追憶逝者是值得驕傲的一大優良品德。是後輩對先祖的追思紀念。具體體現在有比較傳統流行,約定俗成的“祭奠日”。清明節,逝者忌日,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大年三十,正月初三等。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各地風俗不太一樣,不過,清明上墳祭典大同小異。



清明“掃墓”——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

清明掃墓,其實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節相傳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承“清明掃墓”。


祖輩親人離世了,後輩們總是忘不了對他們的思念和回憶。因此,在特定的日子到先輩的長息地拜祭,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清明節4月5日,大地復甦,大多植物開始發芽生綠。春風吹走了冬天的寒冷,春意盎然,是踏青賞綠,戶外活動的好日子。家人有空都會相聚在這一天,共同追思先輩,話敘離別,談論家事,其樂融融。也是上天賜給華夏子民的家人團聚之日。因此,清明節上墳,有許多內涵和外延。應該流傳千古,華夏子孫不該做忘祖之輩!


何由之


《清明節為什麼要上墳,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清明上墳念祖,記念己故的親人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兒女數千年的傳統。從古到今上到聖人下到平民百姓一到清明節都要上墳記祖,懷念己故的親人。清明節上墳念祖,記念亡故的親人,給他她們燒燒紙錢,和他她們說說話,一杯清茶,一杯清酒,灑下墳頭,一柱清香,飄向地下親人的府域,他她們可以在傳說中的今天(清明)飽受陽世親人的牢魂固魂之說,也收受這天陽世親人的無限紙錢和祝福,具說:這天(清明)陽世的親人上了墳,燒了紙,點了香,地下的亡魂將不孤獨寂寞,來世他她們也能投個好人家。這天上墳我們放鬆了心情,放下手頭緊要的事惰,到墳頭和地下的親人說說我們的心裡話,把夢中的思念都在這天給他她們說說,陰陽相格倆重天,親人去後,我們再也見不到他她們了,這天讓我們把夢中的思念,心中的話在這天一吐為快,這就是清明上墳記祖的重大意義。清明上墳掃幕讓我們永遠懷念記住地下親人們在世時的功績和往事的回憶。清明您上墳掃募了嗎?忠孝傳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再忙我們也要從海外回鄉記祖,放下手中事回鄉記祖,清明上墳,讓地下的親人安息,讓活著的人繼承亡靈生前的遺願,創造更美更明亮的人生事業之峰。忠孝必富費,良知必顯盈,因為忠孝之人天必佑之,人緣也好,事業也好,朋友讓我們一起回家記祖吧!

這裡讓我們在清明這天去到烈士靈園,去為共和國和人民事業而獻身的烈士們點柱香,獻上花,恭上酒,以告慰烈士們地下之靈,我們永遠懷念他她們。讓我們清明這天記念民族英烈,記念己故的地下亡靈,原他她們安息。清明:人民英烈永錘不朽。地下亡靈永世安康快樂。懷念是人感恩的一種回報,亡靈安息!好人一生平安!清明您回鄉記祖了嗎?給烈土獻花了嗎?正是:清明時節雨,人們份份回!







用戶1774035192陳文學


先說清明節為什麼要上墳?

清明節又謂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即就是冬至後的第105天,也就是寒食節。民間寒食節也叫“禁菸節”,這一天忌菸火而食涼食。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從周朝開始,敬祖、敬天地鬼神是一樣重要的事情,因此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在一起。帝王將相有清明節祭叩先祖之禮,民間也效仿其行為,久而久之,掃墓祭祖也就成為清明節的習俗而沿習至今。



再說上墳的意義:

緬懷先祖。中國人自古孝義當先,人不孝無以立。上墳是祭奠先人行自己孝心的一種表現,以此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傳承和責任。


一種感恩。你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祖父母,依次類推。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開枝散葉,枝繁葉茂,能扎向大地的根卻只有一處。生者尋根,葉落歸根,其實就是在感恩。


銘記歷史。清明掃墓是個人與歷史連帶的精神“臍帶”,既是人們尊重生命的反映,也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敬畏,對先人奮鬥和辛苦的敬重。我們應當尊重歷史,銘記歷史。

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回頭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給我們一個不忘根本,感恩祖先的機會和理由,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繼續傳承下去。


為生活而提神


清明節上墳是中國千年來的傳統,這種傳統已經深入人心,上墳的意義:是對先人的懷念。

對先人的懷念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上墳,是拜祭先人,那麼為什麼要上墳呢?上墳是因為,人都是有情感的,通常在長輩親人死亡後,活著的人會思念“亡人”,這是清明節上墳極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想大家都應該體會過思念“亡人”的感覺,這種感覺無處發洩,所以就要在清明節上墳,來發洩一下思念的情緒。

上墳為什麼燒紙呢?

上墳燒紙,又稱為“燒紙錢”,意思就是把紙錢燒下去給亡人,讓亡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更好,能有錢花。很多人說:“這種做法事愚昧,迷信”但是,真的是愚昧,迷信嗎?不見得,在我個人來看,這是“孝道”的體現,更是一種感恩。一個人能抽出時間,然後花錢去買紙錢,到墳前燒給亡人,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愚昧”的人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是個孝順的人,肯為父母與長輩付出,懂得“孝道”的人。上墳的時候,大多數人會對著墓碑說話,聊一些事,說一說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彷彿兩個人在聊天一樣。其實這更多是我們這些“生人”的一種感情需要!

綜上所述:清明節要上墳,是因為人們對先人的思念,上墳的意義,是讓人們找到一種安慰與孝道的表達。


金吾文化


清明節為什麼要上墳,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除了哲學課,就只有清明節回家鄉祭祖,才會想到這個問題,才會找到這個答案。

你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祖父母,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

開枝散葉,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

回鄉祭祖,就是尋根問族,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恆古不變的道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說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這世界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之所以傳承幾千年,就是因為家族、血脈、以及那些族譜上一排排泛黃陌生的名字。這就是生命傳承的意義,也是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現在的社會,由於快速的發展,許多人在外創業、安家,家族、輩分概念越來越淡化,近年,也出現網絡上代為掃墓甚至不去掃墓的現象,更有人說上墳掃墓是封建迷信。筆者不甚贊同。

來到這世間,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更是中國文明的傳承。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就明白了上墳的意義所在。



東風那個吹不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古詩詞是小學年級必背的,讀的滾瓜爛熟,卻不知情緣悼念之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

對於我們潮汕地區的小夥伴,清明節日比春節更加重要,即使遠在四方也需買一張返鄉的票,因為這是一年中唯一一個可以對逝世親人的見面日,惦念日,表示我們生人對他們的牽掛之心,讓他們知道我們這一年的豐收,使他們地下有知祈禱我們明年的健康平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學業進步。

所以,我買了一張2019年4月1號14:30分的車票回家。

祭拜最愛的人兒,我想您了。


靜爺爺爺爺


清明節上墳是中華文明傳統習俗之一。已流傳幾千年,它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禮儀風俗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社會的文明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此,我有以下四點看法:

一, 清明節的起源和發

展為社會增添了文明的綠葉。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

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很感激,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焚火燒山尋找無著,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畄言,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了,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己經超出節氣的涵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成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到了唐朝,唐玄宗直接將清明節和寒食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後來,清明節逐漸吸取上已節踏青的習俗,逐漸由二十四節氣上升為一個重要節日。

二,清明節中的各項活動

豐富

了民間生活。清明節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己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節氣中處於春分之後,正值楊春和暖萬物復甦,大自然生機盎然的季節,這期間有許多民間活動。

1,掃墓祭祖。給祖先上墳燒紙,叩拜祭祀,以表達對祖先的紀念之情。同時剷除墳墓周圍的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禱祝。

2,踏青。清明節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

3,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以插柳而驅避溫疫。

4,遊樂。人們借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祖之機,踏青插柳、遊樂。

5、牽鈞。春秋流傳下來的拔河運動。

6,放風箏。

7,蕩鞦韆。

8,射柳。古人流傳下來的射箭活動。將鴿子裝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掛在柳樹上,彎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以鴿子飛的高低來定勝負。

9蹴鞠。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類似踢足球的活動。

10,鬥雞。這是一種從古代宮庭延習到民間的活動。

11,蠶花會。是一種蠶鄉特有民俗文化活動。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宗等地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每年逢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觀賞民間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杆、唱戲等十多項活動。

三、 清明節為什麼要上墳,意義是什麼?

I、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畄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它弘揚了道德、親情文明,寄託了後輩對前輩的記憶念懷之情,促進了家庭感情仍至民族感情,凝聚了團結的精神和奮鬥的力量。

2、掃墓活動中經過剷除雜草維修缺殘既淨化了環境又保護了墳瑩。

3、傳承了中華優秀民俗文化。激進了詩文化、民間文學和道德倫理文化的發展。

4、借清明踏青的大好時光領略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為明天更好的工作放鬆了心情,增添了愉悅感。

四、注意安全,過好清明節。安全重於泰山,安全是和諧、文明、穩定的保障。為了過好清明節,我們必須注意安全,做到防患於未然。

1,注意防火、避免火災。以往的清明節時有發生火災現象,特別在農村最常見,小則造成損失,大則造成傷亡事故。因此,清明節上墳時不要在行程中亂仍菸頭,亂點火,亂燒紙,燃放爆竹時注意墳前墓後的草木,臨走時注意把火苗熄滅。

2、注意行程安全、車輛安全,避免車輛行程事故。

3、注意天氣變化,做到未雨籌繆。

4、妥善安排好旅行生活,自備餐飲,不要在野外飲露天水,以防不測。

5、行程途中注意隨身攜帶的物品是否有易燃易暴物品,特別放置好行禮。

以上這些是我們必須注意的,保障出行順利,讓我們共同渡過清明節。


東昇6398


這個問題不算一個新問題,兩千六百多年前,就有人問過孔子了。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有人問孔子,為什麼要祭祀。孔子說,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如果讓別人替自己祭祀,那還不如不祭祀。

孔子的意思是,我們不能確切的知道祖先是否能看到我們的祭祀行為,但是我們就當祖先在那裡,我們誠心去祭祀,以此來正我們的心。


誠意、正心,這就是上墳的意義。


延伸閱讀:


知更圖書館


關於清明上墳的原因有多重講法,比較正統的說法是這樣的:話說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殺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害怕也被殺害於是在一干心腹的保護下逃出了皇宮四處流浪,由於生活流離失所,所以很多的心腹都紛紛逃離,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便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吃,多年後,重耳做了國君,就是著名的晉文公。後來某一天,晉文公突然想到了介子推,派人去請未果,便親自登門,介子推不願再出山為官,於是帶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後來有人給晉文公獻計說只要放火燒山,介子推肯定就出來了,晉文公照辦,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後來進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樹已經死去。晉文公看到後不禁大哭,後來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了寒食節,告訴人們清明這天不能生火,後來逐漸演變成紀念先人。這就是上墳的由來。

至於意義,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孝文化。

第二,清明節後,萬物復甦,百花齊發,春天正式開始。人們也祈禱家人平安,風調雨順。

第三,對現代人來說,清明節的意義是告訴人們,要成大事,必先心靜,靜下來,到先人的墓地走走,與親人聚聚,更利於每個人一年的順利發展。



老王的金融江湖


4月5日,農曆3月初一,是今年的清明節,放假3天。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

一、可以緬懷祖先。

二、可以增進家族團結。

三、可以繼承祖先留下的優良傳統。

四、可以激勵自己努力向前。

五、可以祈禱祖先保佑平安。

六、可以讓自己有一種精神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