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導彈能打飛得快的飛機,卻難打跑得慢的航母?

專注液壓


打擊的前提是發現,攻擊的目標不管是飛機還是航母,首要條件就是發現目標。



由於人的視力和聽力是有限的,所以搜索目標的手段大多采用雷達探測。雷達又分為警戒雷達和火控雷達,警戒雷達的探測距離遠,但探測精度不高,只能探測出目標的大概位置;火控雷達探測精度高,可以探測出目標的速度、高度等參數,但是探測距離短,所以火控雷達用於為導彈提供引導。



當飛機進被警戒雷達探測到以後,警戒雷達部門將目標信息上報指揮部,指揮部根據目標變化信息向防空導彈部隊下達防空命令,防空導彈部隊的搜索雷達開機,當目標進入導彈射程範圍內以後火控雷達開機照射目標,火控雷達鎖定目標以後發射導彈升空,導彈根據火控雷達鎖定的目標進行攻擊。



而打航母就困難多了。地球是圓球狀的,受地球曲面限制,雷達對海上的搜索範圍非常小,所以發現航母蹤跡就成為了一個難題。冷戰時期蘇聯制定的打擊美國航母計劃是這樣解決問題的——跟蹤。



用間諜船在美軍港口遊弋,待美航母戰鬥群出海後將情報發給指揮部,指揮部隨即命令潛艇進行跟蹤,然後再用圖-95戰略轟炸機接替航母進行跟蹤和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讀者朋友們是不是覺得蘇聯人很笨,萬一美軍把間諜船或者跟蹤的潛艇和飛機都幹掉,那豈不是又失去航母編隊的蹤跡了?事實上並不是蘇聯人笨,而是除此之外再無它法。



那麼可不可以用預警機甚至偵查衛星捕捉航母目標呢?大家都知道,航母編隊是一個以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航母周圍被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等帶刀侍衛簇擁著,每艘驅逐艦上的四面相控陣雷達隨時監控著200~300海里的空域情況,一旦發現空域中有異樣就會派艦載戰鬥機、預警機前去甄別,一旦發現是有敵意的目標必然會採取措施。所以用預警機跟蹤也不是好辦法。



用偵查衛星跟蹤就更難了。衛星是在外太空軌道上運行的,即便在軌道上發現航母編隊也是一掠而過,等衛星再次抵達同一區域的時候航母編隊早就失去蹤跡了。除非調集大量偵查衛星重點重複飛掠這個地區,但是又有哪個國家擁有這麼多的偵查衛星呢?美國的“鎖眼”系列偵查衛星比一艘航母都貴,在軌的偵查衛星也不過十一顆,全部變軌來偵查一個航母編隊都不夠。



最後,即使使用某一種手段發現了航母編隊並且對其發起攻擊也不一定能擊中航母,航母編隊裡的帶刀侍衛們防空火力不容小噓,像美軍的宙斯盾防空系統和我國的神盾防空系統就是為了應對導彈“飽和攻擊”而設計的。再說,縱觀全世界,又有幾個國家擁有“飽和攻擊”的能力呢?



或許將來科技進步到可以研發出具有凝視地球某一區域的低軌道偵查衛星,打航母或許會更容易一些。


兵器知識譜


導彈打飛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擊中的,地空導彈與作戰飛機之間的鬥法從來沒有處在完全上風的地位,甚至一度處於劣勢!現代作戰飛機不論體型大小,都有一套比較完備的防禦地空/空空導彈的措施,這些措施分:被動防禦和主動防禦。

被動防禦就像上面圖片那樣,發射紅外/箔條幹擾彈,通過釋放出強烈的熱源和長度與雷達波長相似的箔條,來干擾紅外製導導彈和雷達制導導彈,使導彈偏離目標。

硬殺傷就是使用“反輻射導彈”將敵人地空導彈的火控雷達擊毀,沒了火控雷達的引導,導彈也就成了沒頭蒼蠅…還有電磁干擾等措施,干擾敵方導彈的雷達。

所以,導彈打飛機算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至於圖片上沙特的F15被擊落,這是沙特飛行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旅遊”!被雷達鎖定沒采取任何規避動作,就和民航機那樣當然被擊落!目前來說在相互激烈對抗中“導彈打飛機”擊落概率大概在50%低一些,並未顯示出太高的勝面。




而導彈打航母則是難上加難,因為航母是體系作戰武器,不但自身防禦能力強大,它周圍的護航艦隻都是頂級防空裝備,基本上對於導彈的防禦是“密不透風”的!

早年間蘇聯鼎盛時期對抗美國航母編隊這塊心病,想盡了辦法,就是使用大量的遠程轟炸機、可發射遠程重型反艦導彈的水面艦艇/潛艇,對航母編隊實施密集的導彈攻擊,大量的反艦導彈(據稱至少是96枚,甚至更多)堵塞航母編隊防禦武器的火力通道…在不能完全擊落來襲的導彈條件下,或許有幾枚突破航母的防禦圈最終擊中航母。


“逆火式”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機翼下掛載兩枚KH-3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KH-32的體積直觀說就和一架米格21相彷彿!同時,蘇聯的水面艦艇和潛艇也裝備的“玄武岩”、“花崗岩”這樣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就是採用立體突破方式打擊航母編隊。

但,美軍航母編隊擁有四層防禦能力,構成遠中近和末端抗擊能力,蘇/俄立體突破的辦法未必奏效。
美軍航母上E-2預警機和“大黃蜂”戰鬥機正在起飛,它們搭檔構成了美軍航母編隊400公里外的第一道防禦圈,而更早的是航程更遠和裝備了遠程攔截導彈的F-14戰鬥機…隨著蘇聯解體,美蘇在軍事對抗上美軍現在佔有比較大的優勢,航母編隊防禦圈更加完善和智能化,俄羅斯在當前劣勢條件下,不但突破航母防禦圈的能力沒有提高,反而是攻擊鏈條缺失了不少。

總得來說,導彈打飛機是“單對單”的對抗,導彈打航母則是體系之間的對抗,航母不是單個的存在,而是群體性聯合作戰,所以導彈打航母編隊在先進而完善的作戰系統當中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皇家橡樹1972


額,這個問題怎麼理解起來怪怪的,不能說導彈難打跑得慢的航母吧,如果航母只有單獨的個體,沒有眾多帶刀護衛守護的話,你看看反艦導彈打航母容不容易?單獨的一艘航母,速度慢,目標大,對於反艦導彈來說,其實跟活靶子沒什麼區別,但是,航母都不是單打獨鬥的,人家是以一個編隊的模式進行作戰,大概如下圖所示:

一個航母編隊裡面有著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潛艇、艦載機等海空一體化的作戰裝備,而航母就在這些帶刀護衛的重重守護之下,位於最中心,如果一個航母打擊群進入戰時狀態的話,那麼整個編隊展開來可以覆蓋方圓數百公里,艦艇與艦艇之間的距離都在十幾公里甚至數十公里以上,所以,一般的反艦導彈想要打航母的話,難度確實不是是一般的大,為什麼這麼說,有這幾點原因:

首先是射程有限制(軍艦雷達、直升機雷達、預警機雷達等探測距離這裡先不討論了),反艦導彈射程其實受制於很多因素,如果僅僅依靠戰艦以及艦載直升機的雷達,那麼反艦導彈射程不會超過200公里,如果有預警機支持,那麼在中繼制導的幫助下,反艦導彈射程最遠可達500公里(比如反艦巡航導彈就需要中繼制導),如果衛星能發現航母的情況下,使用反艦彈道導彈可以在上千公里外對航母造成很大的威脅;其次,除了導彈的射程以外,航母編隊強大的防空能力你要考慮,你的導彈打出去很大概率會被攔截,你的預警機、直升機等也要注意別被對方的防空導彈、航空兵給打下來。

因此,如果是正常的海戰,想要利用反艦導彈打擊航母,那麼己方艦隊可能突破航母編隊1~2重防護圈(外圍的驅逐艦、潛艇等先幹掉),然後使用飽和攻擊,也就是幾十上百枚導彈砸過去,不然僅依靠一兩枚導彈,妥妥的被攔截,然後保證有預警機中繼制導的情況下,使用空射巡航導彈等遠程反艦導彈對航母進行打擊,這樣的話,你的導彈就有可能擊中航母,不過這種可能性還沒被攔截的可能性大,因為我們平時所說的反艦導彈,目標基本上都不是人家的航母,而是各種編隊艦艇以及艦載航空兵,只有先把他們幹掉,才有機會直接打擊航母,不然還是洗洗睡吧,用彈道導彈打的命中概率更高!


所以啊,除了使用彈道導彈直接打擊航母以外(前提是能提前發現航母的位置),普通的反艦導彈想要打航母真的很難,這跟空戰不一樣,飛機面對導彈的鎖定,除了釋放一些干擾之外,就沒什麼其他的防禦手段了,跟導彈比機動性?想多了,等戰鬥機飛行員能隨隨便便承載30個G的過載再來說機動性吧,不然所謂的機動性在導彈面前跟尬舞沒什麼區別,被導彈鎖定的戰機,gg的可能性遠大於擺脫導彈!


哨兵ZH


快速飛行的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那麼基本要被擊落,但是龐大而緩慢的航母卻很難被擊中。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航母和戰機不一樣,作為艦隊乃至國家的重器,航母是被許多武器所重重保衛著的。

雖然說戰機速度快,但是現在的導彈絕對比你更快。受限於人的生理問題還有技術水平,有人駕駛的戰機速度一般在3馬赫以下,最大過載9G左右,例如三代戰機飛行員選拔標準是無抗荷措施承受持續10秒的4.25G過載,而殲-10戰鬥機飛行員身穿抗荷服可以飛出持續15秒9G的高過載機動,從而在機動性上完勝蘇-27戰機。

而空對空導彈的速度基本在4馬赫以上,地對空的導彈則要更高,由於沒有駕駛員的生理限制,導彈的過載設計可以放寬到30G以上,從而擁有比飛機強的多的機動性。所以說,在對抗導彈的時候,戰機的速度和機動性都沒有什麼用處,尤其是現代化導引頭的導彈,被鎖住了基本也沒太大希望逃脫了。

航母和戰機完全不一樣,航母體積龐大,目標明顯,而且最大航速只有30節,比戰機的速度慢得多,相對於反艦導彈來說,簡直如同靜止的。但是航母決不會獨自出擊,一定是要有大批的軍艦和潛艇護衛。以美軍為例,至少兩艘宙斯盾驅逐艦或者巡洋艦負責防空掩護任務,對空的導彈有上百枚之多,來襲的導彈很難突破這層防空網。

更重要的是,航母自己攜帶大量艦載機,艦載機會為航空母艦提供很大的防空範圍,艦載機可以提前攔截進入航母防空區的敵機,在很遠的距離先幹掉攜帶導彈的敵機,或者驅逐敵機,讓敵機沒有機會發射導彈。因此,即使航母再慢,也不是孤零零的反艦導彈能夠打到的目標。


科羅廖夫


第一有款飛機打不到,就是美軍的“黑鳥”,這是世界最囂張的軍事飛機,曾經在俄羅斯上課肆無忌憚的搞偵查,那機體摩擦空氣產生高溫在俄羅斯的雷達上清晰的再不能清晰顯示,但是俄羅斯就是拿它沒有辦法。

那就說打航母吧,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用導彈打航母的國家,都沒有去打航母。想打航母的國家,都沒能力打航母。

一旦美國與有能力打航母的國家發生衝突,美國航母只能收縮在美軍基地附近,藉助地面基地反導能力追求掩護。

導彈打飛機要求的是導彈飛的夠快,一般戰機機急速飛行速度在2馬赫左右,而對空導彈的飛行速度都超過這個數,只要在範圍內鎖定目標,導彈能快速接近目標,一轟到底!

而對於航母來說,目前還沒有人用反航母導彈打過航母。由於航母作為海面基地存在,遠離一線戰場,近程導射程都不夠,打航母基本打不到。另一方面,航母戰鬥群上擁有大量的攔截武器,專門為攔截大型導彈而準備。

至於真的很難打跑的慢的航母嗎?未必!只因為誰也沒有打過,中國東風21D,俄羅斯“匕首”等導彈,都是為美航母量身定做的反航母導彈,難道美國就敢讓這些反航母導彈試試?


真兄弟旗艦店


題主的這種說法就有問題:首先,飛機、航母跑得快慢,這並不是難不難打的原因,與兩者的速度沒什麼關係。其次,飛機的防禦措施極為有限,航母戰鬥群卻擁有多層防禦網,防禦範圍超過400公里,想要打到航母,必須先突破這層層防禦。再者,導彈分很多種,雖然都叫導彈,但彼此之間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

攻擊飛機的導彈是空空導彈、地空導彈、艦空導彈,打航母的導彈是反艦導彈、反艦巡航導彈、反艦彈道導彈。打飛機的導彈打不了航母,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東西。雖然飛機飛得快,但卻遠不如那些對空導彈的速度。現役戰鬥機的最大速度可輕鬆突破音速,有史以來最快的飛機如美國的SR-71和蘇俄的米格-31、米格25,最大速度都超過了2.5倍音速度,以色列雷達探測到米格25的速度達3.2馬赫,SR-71更是達到了3.35馬赫。但是在現役的對空導彈面前,這速度仍是不夠看——現役對空導彈速度都在4馬赫以上,最快的達6馬赫!



飛機一旦被導彈鎖定後,再想要利用速度來擺脫導彈的威脅?開玩笑。無論是飛機,還是航母,速度都不是決定其是否容易被攻擊的因素。現代戰機追求的是“先發制人”的打擊,讓敵方戰機不再有機會發射導彈。戰鬥機在導彈面前都沒什麼機會(不超過10%的存活率),其它飛機就更不用說了,那就是活靶子——不給對方發射導彈的機會,才是克敵制勝的關鍵。現代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可採取的措施就是施放干擾彈等進行干擾,同時進行機動動作規避,別無它法。



航母就不一樣了,其作戰半徑最高可達2000公里,就是“非接觸作戰”。想要在這麼遠的距離上仍能對其進行精準定位,已是一大難題。況且,航母可不是單獨作戰的,擁有水下、水面多艘護衛艦艇,再加上航母本身搭載的預警機、艦載機、反潛機等,可組成多層防禦網——想要突破多層防禦網的難度相當大,400公里外有能力對航母發動攻擊的國家更是屈指可數。如果航母沒有這些護衛艦艇,想要將其擊沉實際上容易得很——沒了多層防禦,航母也是一個活靶子。


航母本身的抗沉能力就極強,或者說是“抗打擊能力”,以美國海軍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可承受15枚戰斧導彈的攻擊而不沉,或遭5枚重型魚雷攻擊仍能保持不沉。但這可不是說其就無法擊沉,只要那些反艦導彈能夠突破航母的防禦網命中,15枚沉不了,那就多來幾枚。打航母的難點有兩方面:一、如何在茫茫大海發現並鎖定航母。二、如何突破層層防禦並擊中航母。目前,美國的航母戰鬥群的防禦最強,其它國家還差得遠。如果是印度、意大利等國的航母戰鬥群,打起來要容易得多。



美國航母戰鬥群早已形成了體系化作戰,想要對其進行打擊,並不是與一艘航母作戰,而是涉及到了海、空、天、電等多領域,是體系之間的對抗,難度當然要大得多。實際上,現在能夠威脅到航母的武器已經不少了,遠程反艦導彈、反艦彈道導彈、超空泡魚雷等,都是以突破航母戰鬥群防禦網為目標所發展出來的武器。想要打到航母,要麼就是先把那些護衛的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攻擊型核潛艇、艦載機等全部打掉,要麼就是突破層層防禦。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著“導彈能打飛得快的飛機,難打跑得慢的航母”這個問題。


儒道之主


航母一打一個準,可是航母難的不是打準,而是打中和突防,反艦導彈命中精度很高,甚至可以選擇航母上的某個部位打擊,比如用反輻射導彈打雷達觀通設備。



航母不會單獨行動,他有護衛艦隊提供保護。

可是航母可不會單獨出去行動,他總是和大量的驅護艦,甚至是巡洋艦組成航母特混艦隊進行作戰,這個時候艦隊中往往有一兩艘區域防空艦,多的可能有四艘,他們裝備先進的相控陣對空搜索雷達,如美國的伯克和英國的45型等驅逐艦,他們還裝有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區域防空導彈,如美國標準2,我國的HHQ9等。



航母上的戰鬥機很多,他們掌握戰場控制權的話,反航母平臺就很難安全行動。

此外,艦隊中還有點防空導彈為主要防空手段的護衛艦,這些護衛艦搭載的防空導彈射程從10公里到70公里不等,他們可以為友艦提供防空保護,對漏網的戰鬥機和反艦導彈進行攔截。攔截不住的,航母的護衛艦還有近防炮進行攔截,比如美國密集陣系統和我國的1130近防系統等。

最後,航母自身具備強大的攻防作戰能力,搭載有幾十架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可以在遠程就消滅那些試圖用導彈襲擊航母的飛機和軍艦,奪取戰區的控制權,這樣一來,別說是成功打擊航母了,能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都難呢。



航母的戰鬥機才是航母戰鬥力的來源。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如今主流空空導彈,艦空導彈,地空導彈的速度已經超過了3馬赫,美國的“標準”6攔截彈的最高速度已經達到了4馬赫以上,射程300千米。對付各種飛機的黑科技層出不窮,但面對航母,基本上只能靠一個:依靠大量反艦導彈形成飽和攻擊,以求1-2發能夠穿透航母戰鬥群的層層火力防空網,摧毀/癱瘓其甲板,令航母戰鬥群失去發起空中攻擊的能力。

反艦導彈分為巡航式和彈道式兩種,目前擁有實用化的彈道式反艦導彈的只有中國,分別是東風21丁和東風26。但是目前只能以陸基發射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國門之外的實戰中作用不大,更多的只是沿海部署,近海防禦。但灌頂式攻擊,依靠本身速度+重力勢能,往往能夠給敵方航母以毀滅性的打擊,唯一的遺憾就是在進入俯衝攻擊模式後難以進行機動。

航母剛問世,還是屬於輔助類大型軍艦使用的,在船舷兩側加裝大量高炮用於防空。而戰後製造的第一代航母,顯然已經成了主力了,航母戰鬥群這一概念也差不多形成。按照美軍的在2000年時的標準,一個航母戰鬥群一般會有2-4艘驅逐艦,1-2艘護衛艦,1-2艘巡洋艦和一些輔助艦艇組成。如今“佩裡”級和“提康德羅加”級退役,“阿利伯克”級成了絕對主力。一個航母戰鬥群,會由起碼6-8艘阿利伯克負責防空,為航母撐開一把保護傘。

顯然,一發導彈要穿越如此堅固的防空網,首先得突破遠程艦空導彈/攔截彈,這層的防空導彈密度不太大。若是進了中距艦空導彈的射程,那絕對會打得日出江花紅勝火。能突破這層防空網的導彈也所剩無幾。隨後,還有近程防空導彈,數量比較少但絕對管用。最後才是近防炮。近防炮彈幕還得先由外圍驅逐艦打光了彈藥再到中心的航母,這就是為什麼飛機好打航母不好打的原因。(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首先要了解一點:導彈攻擊戰機容易,但攻擊航母不易,跟航母跑得慢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導彈首先要克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航母戰鬥群一整個防護體系。

攻擊航母?導彈要突破防護網

航母不是單獨在海上行動的,就拿美國航母戰鬥群來說,在航母的最外層是核潛艇,然後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負責警戒天空可能出現的戰機和導彈,然後是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用於監察反艦導彈。攻擊航母的導彈被稱為反艦導彈,反艦導彈需要突破以上航母戰鬥群的層層防護,才有襲擊航母的機會,這還沒算上航母本身的偵察機和艦載機可以保駕護航。

在說回導彈攻擊戰機,現在的很多導彈都是制導導彈,主要通過雷達或者紅外線來引導導彈攻擊相應的目標,導彈襲擊目標的全過程如下:雷達掃描、探測到目標、鎖定目標、導彈發射至導彈自導距離、自導頭雷達開啟並實施追擊。整個過程關係到飛機的影身性能,紅外引導技術,以及導彈的機動性能了。

可以看出,相比航母,還是正面剛戰機比較容易。

逃脫的掉嗎?

再來說導彈在鎖定航母或者戰機之後,目標成功逃脫的可能性。

拿戰機來說,一般來說導彈的推進劑在抵達目標附近期間會被消耗完,剩下的導彈飛行只能靠自身的慣性了。因此很多戰鬥機飛行員就是靠著這個原理,通過翻筋斗,掉頭或者俯衝等動作來消耗導彈的燃料,從而實現躲避導彈的目的。此外還可以使用電磁干擾和釋放誘餌干擾彈,投放很多能在瞬間提高自身溫度的物體,讓導彈找不到追擊的目標。

而航母想要躲避反艦導彈的話,則分兩種。以鷹擊-18為例,它在接近目標是將進行超低空飛行直至突破距目標16到18海里的雷達探測範圍,而DF-21則是先飛出大氣層,再進入大氣層進行自上而下的垂直打擊。

當它們突破航母的防護網之後,火控系統操作手會啟動武器系統,選擇合適的攔截模式。每艘船多有遠中近,主動被動,多種應對策略,來解決威脅。比如,當也門發射反艦導彈襲擊美國海軍時,美國的梅森號驅逐艦發射了標準2導彈和ESSM麻雀導彈,如果反艦導彈突防成功,或者距離太近,艦上的CIWS近防炮就會發動密集攻擊,CIWS近防炮每分鐘能發射4500發炮彈,形成一堵鎢合金的銅牆鐵壁,打落來襲導彈。

總之呢,跟戰機比起來,導彈要攻擊航母,面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防禦體系和多艘軍艦組成的防護網,誰讓航母貴呢。


數鴿


首先,航母艦隊擁有體系而飛機沒有。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最大警戒防衛距離幾乎高達500公里,最大升空攔截作戰距離幾乎超過1000公里。而同時期,各國的常規反艦導彈普遍射程都不會超過500公里,所以僅從攻擊航母來講,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相反的,飛機的自主防衛距離一般都不會超過20~30米,也就是干擾彈能丟多遠,戰機的自主防衛距離就有多遠,所以導彈才能打到飛的快的飛機,而很難打到跑的非常慢的航空母艦。

並且,即使有賈斯姆-E型、東風-21D型這樣的遠程防空導彈從航母警戒圈外進行攻擊,但是航母的艦對空防空導彈以及近防炮系統也不是吃素的,理論上一個標準航母編隊可以對抗百枚左右反艦導彈的打擊。而相應的,戰機在面臨超視距導彈則會顯得特別無力。其一,超視距導彈制導方式的根本差距使得機載預警雷達很難發現其的行蹤,最新的AIM-120D型導彈甚至可以使用斷續制導使得敵方戰機錯過最佳的干擾彈發射時間,所以導彈打飛機很容易就不奇怪了。

此外,飛機和航母的根本區別就是其戰鬥編制組成。一個飛機小隊頂多是主機和僚機的配置,只要來襲的空空導彈和格鬥彈的數量超過了這兩架飛機最大的干擾彈發射能力,這兩架飛機就會很輕易的被擊落。而一個航母編隊一般由數十艘水面艦艇組成,並且整個航母編隊在組成時就考慮到了抗飽和打擊能力,一般的反艦導彈打擊幾乎很難殺傷航母編隊。通俗來講,飛機雖然快,但是自衛能力不足,航母雖然慢,但是抗飽和打擊能力則更強,雖然導彈打飛機易,打航母難也就並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