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眾所周知,二戰傷亡慘重,無辜生命喪黃泉。當然,這其中就是戰爭所導致的,當時的二戰規模以及範圍是被世人所感慨,其震撼之大,突出的不乏是日軍的白刃戰,顧名思義,用刺刀上戰場殺敵,說白了就是炫耀他們所崇敬的武士道精神,再通俗點講就是缺彈藥,他們要求以最少的消耗來達到像槍一樣的破壞力,當然,這也不一定會實現。



對於中國來說,當時的抗戰,和日軍對抗已是困難,因為日軍所用的刺刀比共產黨的大刀要長得多,所以當大刀還未碰到日軍時,會被刺刀所攻擊,所以當時我國的傷亡比日軍要大,但這並不滿足日軍的貪心,因為白刃戰,並不是對所有國家都可用,它只是針對那些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國家。


與發達的美國來說,一開始美國可能有些輕敵的想法,結果在白刃戰上吃虧,但後來美國研究出瞭如何不在白刃戰上吃虧,他們先是引日軍衝鋒,然後用衝鋒槍對他們掃射,之後再用手槍。由於手槍的方便便捷,射程遠,可以不近身就可導致死亡,這就避免了日軍刺刀的危害,所以這方法對對付日本的刺刀十分受用。

對於蘇軍來說,人家一開始就沒有想讓日軍近身攻擊他們,因為他們的武器先進才不會允許那種低級的武器,對他們的侮辱,他們很是聰明,一開始就先用衝鋒槍殺日軍個措手不及,然後用他們引以為傲的坦克來碾壓他們,讓他們沒有還手的餘地,即使日軍也使用坦克,那也傷害不了蘇軍他們,而且白刃戰體力消耗極大,而且日本那兒也比較缺乏資源,所以沒有那金剛鑽,怎麼會用金剛鑽去做瓷器活。

日本可以來說比較驕傲,但他們驕傲的有點過頭,他們可能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抵得過他們的刺刀,但是蘇軍的武器十分發達,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而是盲目的認為自己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是最為厲害的。殊不知他們相對蘇軍來說是最差的,蘇軍的武器比他們厲害千百倍,所以日軍才不會與蘇軍比刺刀。


軍武小咖


日軍並沒有不敢跟蘇軍拼刺刀,事實上日軍不僅敢,而且很願意,只不過是蘇聯人(以及美國人)不給他們機會而已。

日本由於長期徘徊於東亞戰場,面對的都是朝鮮、中國這種戰五渣的對手,裝備一個比一個差,導致日本陸軍裝備相比於世界主流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戰術思想就更落後。

日本人崇尚武士道,認為肉搏是士兵勇敢的體現,不拼刺刀的士兵不是合格的士兵。而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軍隊的彈藥和火器比日本還短缺,所以也經常有拼刺刀的機會。

客觀來說,二戰中的日軍士兵,作為一個士兵來說,素質是相當高的。日軍對士兵的訓練注重三點——射擊、拼刺、不怕死。而日本士兵大多數都能做到這三點,日本兵槍法很準,拼刺刀也都是高手,至於不怕死嘛,武士道思想加成之下搞自殺式襲擊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日本為啥還是敗了呢?

因為士兵的素質,挽救不了戰術思想的落後和裝備的落後。

在中國戰場上,由於中國軍隊參差不齊的戰術素養,導致中日之間拼刺刀往往是中國吃虧,平均傷亡率甚至高達五比一。

但相比於蘇聯人來說,中國人拼刺刀的能力已經很強了,因為中國人至少還進行過拼刺刀的訓練。

1938年,張鼓峰戰鬥進入肉搏階段時,膀大腰圓的蘇軍士兵被日本一米四一米五的小矮個們拿著刺刀捅的哭爹喊娘,時候統計,此戰肉搏階段,蘇聯陣亡110人,日本僅陣亡4人!陣亡率達到了驚人的27比1!

第二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本也依然有機會與蘇軍拼刺刀,他們埋伏在草叢中,突然襲擊蘇軍,打的蘇軍措手不及。在此戰的肉搏戰中,日本依然傷亡率遠低於蘇軍。

諾門坎之戰後,日軍與蘇聯的交手就暫停了,直到1945年蘇聯發起“八月風暴”行動,進攻日本關東軍。

可是在這場上百萬人的大戰役中,卻幾乎沒有日軍與蘇聯拼刺刀的記錄。

為啥呢?

因為蘇聯人鳥槍換炮了。

前面我說了,日本陸軍落後於歐美軍隊整整一個時代,日軍的裝備和戰術也就是一戰水平。

二戰過程中,波波沙衝鋒槍普遍裝備了蘇軍,蘇軍認可了這種槍支的實用性,生產了幾百萬支,裝備到了蘇軍的基層部隊。

拼刺刀這種肉搏戰的前提就是——你要能衝到對方面前,且對方沒有合適的武器,只能跟你冷兵器肉搏。

二戰前(比如諾門坎戰役的時期),全自動武器還沒有發明出來,各國軍隊裝備的都是打一槍上一次膛的栓動步槍。這種步槍雖然打的遠,但是火力很差,基本談不上火力持續性,如果兩個人面對面交手的話,對方拿刀,你拿步槍,第一發打不中的話,就沒有機會再開第二槍了——對方刺刀已經上來了。

但是,在我共產主義の衝鋒槍面前,七十發的大彈鼓,不存在打不中的問題。小日本端著刺刀衝過來,一梭子放到一大片,讓關東軍體會到了蘇軍の懲戒。

在太平洋戰場,美國人也發現了日本這個缺心眼的戰術,於是美國人乾脆給士兵裝備手槍。日本人刺刀練的再好,擋不住一槍放倒,更有甚者,面對著“萬歲衝鋒”的日軍步兵,美國人會直接用火焰噴射器……

所以,隨著自動火器的誕生,拼刺刀這種戰術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到六十年代珍寶島之戰時,蘇軍和解放軍冷兵器交手時,雙方壓根沒有裝備刺刀,直接用磚頭和鐵鏟交手了~


小約翰


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日本在二戰時拼刺技術他若說第二,我認為沒人敢說第一。

二戰中,有兩個國家的軍隊最喜歡拼刺刀,分別是中國和日本。中國軍隊是因為彈藥匱乏無奈採取近身肉搏,但日本人是打心底的號這一口。你說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這明顯與事實不符。

二戰時,蘇軍使用的PPS衝鋒槍每分鐘可射出800發子彈,在百米內的近戰中對付人海戰術,堪稱“大殺器”。日軍在這種情況下還非要拼刺刀,那肯定是腦袋發熱。二戰時,在日軍與蘇軍僅有的一次白刃戰中,蘇軍需要28個人才能收拾一個日軍。

1938年6月,蘇軍突然佔領了張鼓峰,並在山上修築了工事,這時正值日軍攻打中國漢口的前夕,為了避免與蘇軍的發生衝突,日軍讓三名軍人化裝成朝鮮農民到張鼓峰附近偵查,結果指揮官松島被擊斃,其餘兩人逃跑。事態升級。

7月30日夜,日軍對張鼓峰發動突襲,次日凌晨佔領張鼓峰。蘇軍於當天,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掩護下對日軍狂轟濫炸,並且在地面對日軍發動進攻。戰事僵持到8月10日,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蘇聯控制了張鼓峰。

在張鼓峰戰鬥中,蘇軍死傷2752人,日軍傷亡914人。其中蘇軍被冷兵器所殺110人,日軍為4人,交換率28:1。也就是說,在此次白刃戰中,日軍用一人能換取蘇軍28人的生命,可見日軍在二戰時的拼刺技術可以說是頂級水平。可惜在二戰後期,無論是美軍還是蘇軍都裝備了衝鋒槍,都不會給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了。

要說起白刃戰,其實在二戰之前,俄軍白刃戰的水平是相當的高,我覺得不低於日軍在二戰時的水平。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俄羅斯蘇沃洛夫將軍那句名言: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俄羅斯軍隊自帝國時期就特別注重近戰,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帝國長期以來火力不佔優勢的緣故。

俄羅斯的軍事工業技術長期落後於歐洲很多國家,所以俄羅斯的槍械水平質量很差。蘇沃洛夫將軍時代,就連英、法這樣的軍事強國的槍械技術都存在一些不足。當時的滑膛槍精度差、射速低,裝填速度也慢,所以當時的戰法是排槍槍斃戰術。軍隊組成線列陣排槍,靠子彈牆形成殺傷,幾輪之後就轉入殘酷的肉搏戰。

俄軍的槍械質量就更差了,經常性卡殼,這就造成俄軍歷來將白刃戰視為制勝的法寶。拿破崙侵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中俄戰爭、日俄戰爭,甚至一戰,俄軍經常性的使用白刃突擊,這時期的俄軍白刃戰水平在全世界也難覓對手。

當年拿破崙東征,庫圖佐夫將軍多次依靠白刃戰打敗法軍,日俄戰爭時期,三四個日本兵才能拼死一個俄國兵,清軍面對俄軍白刃突擊基本上一觸即潰,英、法、土聯軍在克里米亞也曾讓俄軍白刃戰擊潰。所以俄羅斯帝國時期俄軍的白刃戰能力極強。

一戰之結束後,蘇聯學習西方重視火力,加之後來蘇聯重工業實力的大幅度提升,蘇軍的白刃戰能力相對於俄帝國時期軍隊有所下降,蘇聯時代蘇軍的白刃戰能力已經不及後來重視白刃戰的日軍。但隨著二戰的爆發,戰爭進行到1945年,蘇軍八月風暴中,蘇軍白刃戰能力又不在日軍之下,這主要是因為日軍精銳部隊已經打沒了,蘇軍由於戰爭的洗禮對白刃格鬥又重視起來。因此也形成了日軍在二戰時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假象,其實這種看法很片面,日軍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野史也是史


日軍不能說是不敢和蘇軍拼刺刀,而是沒有機會能和蘇軍近身,蘇軍根本不可能給日軍近身的機會,就消滅日軍了,所以造成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假象。

大家都知道,日本十分鐘愛近身搏鬥,對拼刺刀這項技能也是很熱衷,這在日本是有傳統的。這就要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說起,日本崇尚冷兵器廝殺,從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到日俄戰爭,918事變,再到侵華戰爭,日本在對外戰爭中一直沒放棄近身搏鬥,有的時候日本人在搏鬥時還會把步槍子彈退出去,再去拼刺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中國當時羸弱的國家實力有關係。日本從甲午戰爭開始,一直到侵華戰爭中前期,日本的對外戰爭都是佔便宜的。中國的國力由於滿清的耽誤,讓中國一下變成連日本這個“蕞爾小國”都能欺負的東亞病夫,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更加窮困,之後各地軍閥長期的混戰,造成經濟的貧窮,軍隊的補給都跟不上去。

中國軍人當時都是面黃肌瘦,臉大部分都是菜色,而日軍則不一樣,雖然矮小,但是身上的肌肉顯示出營養的充實,臉上都是紅光滿面,中國軍人由於營養不良,一個日本人能一個挑好幾個中國軍人。這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中國軍隊,和日軍遠處開火,兵器不行,打不過日本,好不容易貼身戰鬥,卻也佔不了便宜,所以中國軍隊前期與日軍作戰時傷亡很大。

但是到了蘇聯和日本人交戰的時候,情況可就不一樣了。雙方在日俄戰爭後第一次交手就是諾門坎戰役,當時斯大林害怕日本人從東邊偷襲,於是派了朱可夫去了諾門坎,朱可夫帶的也是精銳的機械化部隊。蘇日過招,直接就是坦克大炮對轟,日本人兵敗諾門坎,也不敢再對蘇聯有什麼非分之想,北上變成了南下,但是日軍在東北保留著大批的精銳關東軍,足見日軍對蘇聯的忌憚。

到了1945年8月9日,蘇聯為了進一步搶佔二戰的勝利果實。派名將華西列夫斯基掛帥,出動一百多萬部隊,進攻東北的關東軍。按說,關東軍還有75萬人,應該會打的比較激烈,怎麼幾天就被蘇軍砍瓜切菜般收拾了?原來隨著二戰局勢的發展,日軍逐漸抽調精銳的關東軍,留守在東北的變成了二三流的部隊。而當時的日本政府還做夢蘇聯不會出兵,即使出兵也不會這麼快集齊部隊。關東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日本人前期還打算抵抗一番,準備以巷戰的方式打持久戰,誰知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如此強勁,一夜推進好幾百公里。日軍的心裡防線一下就瓦解了,戰鬥意志完全喪失,連日本天皇是誰都顧不上了,還拼刺刀呢,沒幾天就投降了。

可以說,蘇日在諾門坎交手是沒給日本人拼刺刀的機會;到了1945年,一是沒機會,二是即使給了機會,日本人也不敢拼刺刀了。


山人維屏


在二戰中沒有小鬼子不敢做的事,他們不是不敢,只是沒這個機會,蘇軍壓根不給日軍拼刺刀的機會。

日軍拼刺刀吊打東亞各國

二戰時,日本陸軍的裝備僅三八式栓動步槍、歪把子、九二重機槍、擲彈筒、九二步兵炮等,這樣的裝備對付東亞一批農業國家,確實很有優勢。

小鬼子的戰術也很簡單,九二步兵炮一頓轟,擲彈筒炸掉對方的機槍,然後重機槍掩護步兵前進,這些步兵口喊萬歲,然後衝鋒拼刺刀,這樣的戰術吊打東亞國家屢試不爽。

東亞國家的軍事裝備實在太差,日軍的三八大蓋在蘇美兩國眼裡就是批垃圾貨,可在東亞國家的眼中就是一堆的寶貝,這些國家連機槍和榴彈炮都缺少,更別說那些坦克了。

被火力壓制無法拼刺刀

但是,隨著戰爭進入白熱化和戰場的轉移,日本的對手不在是那些武器裝備落後的農業國家,而是蘇軍和美軍。此時,日軍面對都是卡賓槍、半自動步槍、衝鋒槍等比他們更先進的武器,在這樣的火力下,日本對東亞各國的優勢在蘇軍面前沒有任何效果,蘇軍的火力完全壓著日軍打。

日軍的老戰術,衝鋒拼刺刀,碰到了蘇軍的強大火力壓制,基本上步兵還沒衝到對方面前就被擊殺,壓根就沒有拼刺刀的機會。

此外,美軍對於日軍的拼刺刀也有一套方法,他們的大兵身上都裝備有M1911手槍,在如此近的距離內,對付衝鋒的日軍效果非常的好,這樣一場戰鬥下來,日軍的傷亡非常的大,吃過虧後的日軍至此就不敢貿然發動衝鋒拼刺刀了。

蘇美兩國在前期剛跟日軍交手時吃過夜戰、近戰、肉搏、白刃戰的虧,為了針對日軍的戰術,蘇美兩軍採用了火力覆蓋,陣地兩側重機槍掩護,美軍還為大兵們每人裝備了M1911手槍,以專用於對付衝鋒過來企圖展開白刃戰的日軍。畢竟日軍的拼刺刀在二戰時是首屈一指的。

面對蘇美兩國專門擬定對付衝鋒拼刺刀的戰術,日軍在吃過幾次虧後,也不敢喊萬歲衝鋒了。

關於拼刺刀

拼刺刀這個問題,在抗日戰爭中,我國烈士經常與鬼子近戰交鋒,從健在的抗戰老兵口中就經常提到鬼子的厲害。

抗戰時期,有次小規模戰鬥,雙方都衝鋒拼刺刀,三個人對付一個落單的鬼子。其中一人上去一刺,立馬就被鬼子挑開,然後迅速往我方士兵腿上一刺,就是一個對穿,從此這個腿就瘸了,鬼子的刺刀技術確實厲害。

日軍從入伍服役開始就會學習拼刺刀技術,對於刺刀搏鬥經驗豐富,在佔領各國後他們甚至拿活人訓練,以熟悉如何有效的刺入對方關鍵部位造成嚴重傷亡。

老兵說,能與刺刀抗衡的還是當時的紅纓槍比較好用。


大國布衣


除非迫不得已,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雙方會使用刺刀進行白刃戰,要麼就是在影視劇裡面,為了襯托出英雄氣概,才會出現拼刺刀的畫面。誰也沒有那麼傻,有槍不用用刺刀!


拼刺刀,我軍抗日戰士並不是日軍的對手

論拼刺刀,最吃虧的應該就是我國抗戰初期的戰士們了,當時我國是小米加步槍,冷兵器居多,抗戰時期的中國,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戰爭連連無絕期,家人被日軍殺害,很多人去參軍要為國家和家人報仇,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趕走日本侵略者。


抗日初期,那時候是真的窮啊,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武器,武器裝備很差。甚至連我們的戰士們的服裝都不統一,每次和日軍作戰,子彈打完後,就得拼刺刀,日本男子從小就要接受各種拼刺練習,更何況日本士兵了。


所以,經常導致我軍戰士,明知自己刺刀和拼刺技術不如日軍,還要硬撲上去,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日軍的刺刀,以此方式與日軍同歸於盡。

抗戰期間,我軍部隊的刺刀數量很少

再說,那時候抗日部隊一個連,也才3把刺刀,數量少的可憐。日軍人人一把長達1.28米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在裝接上30多釐米的單刃刺刀,整個長度達到了1.65米,中國軍人和這樣的日軍拼刺刀,簡直就是自殺式對抗。虧得中國軍人頑強的鬥志,最終戰勝了日本。(加上刺刀的三八大蓋長度比日本人身高還高)


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如果日本士兵拼刺刀對象不是中國軍人,換成威猛高大的蘇聯士兵,或者美軍的話,他們就懵了。因為二戰期間的蘇聯,比我們富裕多了,人家國家有錢,軍隊自然武器裝備好,重武器種類多,人家蘇軍壓根就不用刺刀,有的是射不完的子彈!


蘇聯軍隊要論單獨的拼刺刀技術,那肯定是不如日軍的,但是蘇軍不笨,他們有槍有子彈,不會和日軍玩拼刺刀。(蘇軍有射速900發每分鐘的人民衝鋒槍,會和你玩刺刀?)


所以,日軍和蘇軍打仗的畫面是這樣的:

在一個開闊的戰場,日本士兵舉著刺刀,拼命往蘇軍方向高喊“萬歲!萬歲”,蘇軍用射速900發每分鐘的衝鋒槍,對著日軍就是一頓掃蕩。日軍根本沒有和蘇軍拼刺刀的機會,人就倒下了。


再說說太平洋戰場,美軍和日軍開戰,戰場基本是在島嶼上,地形特殊,不適合用重武器,美軍被迫與日軍進行白刃戰。但是美軍也不像中國軍人直接用大刀,他們會用手槍和日軍撕殺,拼刺刀對他們來說,是非常落後的戰術。

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是因為蘇軍武器裝備好,不用刺刀跟你玩。一梭子子彈掃過去,滿地盡是日本鬼!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不是不敢,而是沒機會

首先先跟大家說明一點,在二戰中日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尤其是日本關東軍,其巔峰時期的戰力更是不可小覷。

1939年5月11日,日本關東軍與蘇軍在諾門罕地區爆發交戰,這就是著名的“諾門罕戰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都認為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是大獲全勝,但根據後來的解密文件顯示,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在火力和兵力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僅以慘勝告終,傷亡甚至比日軍還大。

與盧溝橋事變相似,諾門罕戰役的爆發也是由一起突發事件引起的,也是日本關東軍“以下克上”的經典案例。在戰爭爆發後,日軍狂妄自大,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連彈藥都沒有備齊,前線兵力也不充足,有很多參戰部隊還是邊境巡防部隊,並非精銳。但就是如此一支準備不充分的日軍,卻給予蘇軍以重創。

由於雙方的戰場位於平坦的大草原之上,蘇軍統帥朱可夫調來大量裝甲部隊,其中坦克數量更是有7:1的優勢,但到了前線的蘇軍發現,日軍根本不怕坦克。面對蘇軍的裝甲部隊,日軍利用工事頑強阻擊,並且多次在夜晚組織反擊,用燃燒瓶擊毀大量蘇軍坦克。

眼見在正面戰場上無法突破日軍防線,朱可夫緊急從歐洲地區往遠東運送大炮軍火,而為了調運軍火,整個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快崩潰了。(為了壓制日軍,蘇軍調來大量機槍和火炮)

平心而論,在諾門罕之戰中蘇軍完全就是用鋪天蓋地的火力把日軍擊退的。但面對戰力爆表的日軍,蘇軍的亡則大幅高於日軍。據俄羅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傷亡共計2.5萬人,而日軍傷亡只有1.9萬人。

在整場戰役中蘇軍共計消耗彈藥81000噸,而日軍則因為輕敵,且當時日軍的主力在關內與中國軍隊作戰,火炮和彈藥均儲備不足,以至於最後被迫撤退。但是即便如此,日軍步兵仍舊多次打退蘇軍裝甲師的進攻,並多次與蘇軍發生肉搏戰。

當時日軍的單兵戰鬥力非常厲害,絕對不怵人高馬大的蘇軍,在雙方的刺刀較量中蘇軍更是徹底完敗,不存在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的說法。

日軍是二戰時期最重視單兵格鬥的軍隊,日軍在二戰初期時的兵員素質也非常高,格鬥技術在各國軍隊中都是拔尖的。而且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也非常適於近戰肉搏,該槍加上刺刀全長166.3釐米,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軍日士兵的平均升高,這在肉搏戰時很佔優勢。無論是美軍還是蘇軍,日軍都是敢於向前近戰的。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皆是帶刺刀衝鋒)

不過礙於軍事思想的落後以及國內資源的枯竭,日軍非常輕視突擊步槍和衝鋒槍的使用,直到戰爭後期才開始給前線部隊配發衝鋒槍。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大量使用湯普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根本不給日軍貼身近戰的機會,而蘇軍也在1941年開始裝備了大量波波沙衝鋒槍。雖然日軍也在同時期研製百式衝鋒槍,但由於該槍造價十分昂貴,使得裝備的數量並不多,這導致日軍在戰爭後期經常遭到美蘇兩軍的火力壓制。

(百式衝鋒槍,由於設計問題和造價高昂,該型衝鋒槍只造了3萬把,而相比之下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則造了600萬把)


千佛山車神


題主所問是二戰中的日、蘇交手,拼刺刀的事。二戰日蘇交手,就只在後期,蘇聯部隊進入東北,對關東軍發起進攻這一次了。

在此之前,日、俄為搶佔我東北利益,交手過好幾次,之前的日俄戰爭,日本的乃木希典,就是在這個戰爭上被奉為日本軍神的。當時,日本沒任何信心打贏這場戰爭,東鄉平八郎都認為是決定日本命運之戰,要求全國動員,傾全力一戰。乃木希典率軍攻打旅順,組織上萬人的敢死隊,用人海戰術,不計傷亡的瘋狂進攻,號稱用“肉彈”贏得戰鬥勝利。打贏日俄戰爭後,日本國內更加推崇武士道精神,刺殺術成為重點操練課目。

第二次是諾門坎戰役的交手。此戰日軍指揮系統混亂,一線戰場上,日軍依然希望靠武士道精神與蘇軍拼殺,大量出現自殺式攻擊。可蘇軍這時已是鋼鐵武裝的軍隊了。大口徑火炮,坦克,機槍在遠距離上,就對日軍造成大規模殺傷,還加上天上的飛機攻擊,日軍己很難近身,發揮肉搏拼刺刀的優勢了。

到百萬蘇軍衝進東北,關東軍番號雖在,但部隊士兵軍事能力己遠不是原來那支精銳部隊。而且失敗已是日軍內部共識,兵將(除少數死硬分子)都無死戰之心,部隊幾乎一觸即潰。戰術上,日軍與美軍海島戰中,被衝鋒槍、火焰噴射器等武器壓制,己無多少肉搏戰機會,日軍軍中是有戰情通報的。蘇軍裝備不遜於美軍,彈藥充足,也不會給日軍拼刺刀的機會。

這不是怕不怕的問題,是能不能的問題。





淨月暖陽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解釋:一是戰略戰術不同,蘇軍主要是機械化軍團作戰,即步坦組合,依靠強大的火力致勝;而日軍主要是步炮組合,拿下陣地最終還是步兵,所以單兵格殺很重要。二是與火力和兵員素質有關,為戰勝德國,蘇聯生產近10年的戰略物資儲備,但歐戰5月就結束了,歷經殘酷衛國戰爭的蘇軍在進軍東北的作戰中火炮20000多,坦克5000多,飛機3000多,火力之強大如摧枯拉朽,根本就不必和敵人玩刀;反觀日軍,先不說兵力,關東軍精銳大多損失在南洋戰場,剩下的老弱病殘雖說也有百萬,但從單兵素質上根本不能滿足戰役級量的要求,何況大廈將傾士氣不足。三是單兵武器的差距,蘇軍普遍裝備的波波莎突擊步槍,彈匣容量大,射速高,近距離火力兇猛,就是一個步兵班裝備2把,近戰時也相當於2挺機槍,秒殺日軍沒商量,根本不可能給對手拼刺刀的機會;而日軍單兵主要配備三八式步槍,就是槍法準面對大兵團也是束手無策,何況在飛機炸、大炮轟、坦克碾的情況下,戰鬥意志是否能支撐單兵格殺值得思考?四是人種方面,日本兵平均身高不到165,但身體比較墩實,下盤穩,加上長期的拼刺訓練,拼刺刀時可謂天下無敵,我的姥爺是八路軍,他說過,如果拼刺刀時,2個日本兵背靠背,一群中國兵圍著拼還要死傷幾個,一般都是亂槍幹掉,可見日軍拼刺之兇悍。而蘇軍身材高大,肉搏時自然不吃虧,可拼刺刀就笨拙了許多,所以,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邊防軍和日本玩刀吃了大虧,後來朱可夫靠火力壓制才擊敗日軍。我想,歷經重大戰役洗禮,損失30萬才拿下柏林的蘇軍在對日作戰時一定總結過這個經驗教訓,那就是,用鋼鐵和血肉之軀對話!


貔貅旗


日本軍隊在二戰期間素來以擅長白刃戰刺刀戰,不怕死不投降著稱。懷有軍國主義崇拜和武士道精神的他們,似乎對刺刀這種冷兵器,非常鍾愛。

那麼在東亞戰場上,將此刀的威名殺出來的日軍,為何不敢和蘇軍拼刺刀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

日軍為何偏愛刺刀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為何刺刀在日軍裝備中大行其道。首先日本作為一個具有悠久的武士道精神的國家,把武士的榮譽看得很重,相對於不需要太多技巧的槍械,他們認為擅長冷兵器才是一種值得尊重行為,這也是為何我們看戰場上很多日軍士兵在開始白刃戰之前會首先要退出槍膛裡的子彈的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人心理具有天然的焦慮感。日本這個民族是處在多災多難地理位置的一個民族,他們內心深處就有著一種對生存的精細,當然這也是他們向外擴張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地狹人稠資匱乏,也要求日本人將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日本人認為,不必要的槍械和子彈的浪費,會造成本來就匱乏的資源極大的縮減,甚至會嚴重拖垮日本國力。因此,白刃戰刺刀戰,也就成了每個日本士兵都要必備的技能。日本新兵入伍刺刀訓練是必修課,要求十分嚴格,日軍的制式步槍是38式,槍身較長,再加上刺刀,將近1米7的長度。

東亞戰場逞威名

二戰之時,日本對中國這些落後國家的侵略戰爭所使用的白刃戰,刺刀戰使其聲名鵲起。關鍵原因是,這些貧窮國家的工業過於落後,以及士兵的訓練不正規和營養跟不上。抗戰期間,中日之間在工業上的巨大差距戰場上顯露無疑。在步兵裝備上,中國軍隊的單兵裝備基本上是步槍,步槍的型號多為漢陽造,中正式,這些槍老舊且故障率高,性能較差。

沒有重要火力的中國軍隊,又缺乏嚴重的營養和完整體系化的訓練。即便面對身高1米5的日本士兵,面對他們訓練精良,營養充沛的情況,我們拼刺刀是完全處於劣勢。在抗戰中,我軍和日軍拼刺刀的結果往往是,好幾個人才能和一個日軍打成平手。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說日軍就害怕29軍的大刀隊。大刀隊夜襲喜峰口一戰,砍傷砍死日軍超過千人,繳獲坦克11輛,可以說是抗戰以來振奮人心的大捷,打破其不可戰勝之神話,日本《朝日新聞》稱: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但是此役大隊500名士兵,也僅23人生還,即便是深夜偷襲大大刀隊也殺敵一千,自損500,可見日軍刺刀確實非常的強悍。

折戟於裝備更加精良的蘇美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的精銳,以及有經驗的老兵都很多被抽調進太平洋戰場。由於日軍的裝備相對於美軍來說,不在一個量級上。他們更寄希望於自己引以為傲的近戰神器,拼刺刀。

可裝備精良的美國人,又怎麼會給他們這種機會呢?二戰時期的,美軍大部分都是以衝鋒槍卡賓槍這種子彈射速特別快的武器。一開始美軍也和日軍進行過刺刀肉搏戰,但眼見白刃吃虧的美國人很快就懂得了避實就虛,利用起了自己的武器優勢。此後日本人很難得到與美軍近戰的機會,這也就導致了即便日軍是個個擅長搏鬥的刺刀高手,也沒辦法發揮這些優勢。

後來的蘇聯紅軍在抗戰末期加入針對日本關東軍的戰爭,同樣是武器出色,裝備優良的軍事大國的蘇聯,也聽說過日軍的刺刀技術十分精湛,所以根本就不給他們近身搏擊的機會。用炮火和武器優勢,直接將日本幹趴下,蘇聯紅軍甚至利用德國的閃電戰,以機械化坦克作戰再加上6000架戰機,直接在6天之內分割包圍60萬關東軍,快速瞭解決戰鬥。

就算日本想拼刺刀,人都在坦克中,還拿刺刀跟坦克飛機拼?再有武士道精神的他們也只能身上綁著手榴彈去,炸蘇聯的坦克了。所以並不是害怕與蘇聯拼刺刀,而是人家根本就不給你這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