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話之當然不止閩南語

你是否遇到這樣情況:在外地求學或是旅遊的時候,介紹自己來自福建,別人就會說起閩南語、《愛拼才會贏》......似乎有很多人都覺得福建的方言就只有閩南語。雖然,閩南語是福建的主要方言之一,敢拼會贏是福建精神,但是,

福建方言不僅僅只有閩南語哦!

今天,南北君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福建方言。

福建方言綜述


福建話之當然不止閩南語

福建漢語方言地理分佈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複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佔有其五:閩語、客家語、贛語、吳語和官話。

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

從總的方面說,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論,福建方言是多來源的;就方言差異的積存和共同語的影響而論,福建方言是多層次的;就內外關係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論,福建方言是多類型的

福建七個方言區

閩東方言分佈於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

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

莆仙方言區分佈在宋代的興化軍,明清的興化府,全境為木蘭溪流域,以莆田城關音為代表。又按莆田、仙遊二縣,分為南北兩片口音。

  閩南方言分佈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龍巖二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佈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原龍巖州二縣由於受客方言影響成為西片口音,後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的代表方言。

福建話之當然不止閩南語

閩北方言主要分佈於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

閩贛方言區就是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於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渡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後來的延平府,屬於金溪流域。

閩中方言區是原來的南劍州、延平府,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

閩客方言分佈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佈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則處於沙溪上游的九龍溪兩岸,寧化音較有代表性。整個區可以舊府城

長汀音為代表。

福建話之當然不止閩南語

福建話之當然不止閩南語

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如山東話、河南話、東北話,都很容易聽懂,南方的方言,如閩南話、莆仙話等福建方言,都很難聽懂,這是為什麼?

一、地理因素。北方總體地勢平坦,多平原高原,便於經濟文化溝通交流。

南方多山地,部分地區甚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居民相互之間溝通交流不便,方言各自發展,久而久之造成相互聽不懂的“五里不同俗”的局面。

二、歷史因素。歷史上北方處於權力中心,特別是中原地區,很多朝代建都於此。距離權力中心近的地方,政令執行落實情況好,經濟文化等與中央一致性高。

南方歷史上長期處在天高皇帝遠的未開發地區,中央頒佈的“車同軌書同文”的一些政令,執行效率和效果比北方差得多。

三、民族因素。北方民族比較單一,整個中原地區自先秦以來都是漢族佔絕大多數,即使五胡入主,也很快被中原文化同化。

南方民族眾多,而且長期保持各自的語言風俗,即使漢族南遷,也未形成較強影響力,例如客家文化。

四、人口因素。北方人口經歷了多次大遷徙、大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文化習俗也逐漸融合,比如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河北人補山東,洪洞縣大槐樹人口大遷移……北方人走到哪裡都能遇到老鄉,語言交流不成問題。

南方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較少,雖然也發生過湖廣填四川,中原人南下,但是遷徙之後,由於高山阻隔等原因,相互之間交流很少,語言的發展與文化傳統的傳承也大不相同。

雖然福建方言很多,但是更多年輕一輩的人已經越來越少運用了。只會聽不會說,甚至聽說都不會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方言是需要我們傳承的,是我們根的傳遞。

“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