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2(從威海到濟南)

“第194”號海防艦-“接六”號賠償艦-民國海軍“威海”號軍艦-人民海軍“濟南”號護衛艦

本艦屬丁型海防艦,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六”號。相較於其她賠償艦,本艦很快的就配齊了艦員編制得以重新服役並得到了新的艦名“威海”,艦名取自北洋海軍誕生和覆滅的母港——山東省威海市。重新服役後本艦進行了武裝,主炮選用兩門日式十一年式120毫米45倍徑艦炮,安裝在原十年式120高射炮的位置;原本安裝25毫米機關炮的四個側舷平臺上各安裝了一門美製“博福斯”40毫米單管高射機關炮;另外在駕駛室前部平臺和艦尾後主炮後部的兩舷各設一座機關炮位,分別安裝一座日式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其餘的諸如深彈投射機和反潛迫擊炮等武器一律沒有恢復。就重新武裝的程度而言,這艘原本反潛艦出身的軍艦變成了一艘徹頭徹尾的炮艦,修復後的“威海”艦的編制列在海防第二艦隊名下。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2(從威海到濟南)

最先成軍的威海號護航驅逐艦

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艦艇在司令林尊將軍的率領下於南京江面起義,當時停泊在江陰江面的“威海”艦拒絕起義試圖向上海方向突圍而被岸上解放軍炮火擊傷,隨後被解放軍俘獲。1949年底,“威海”艦被送入江南造船廠修復後加入人民海軍序列。在華東軍區海軍的命名大會上,本艦被改名為“濟南”號並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二艦大隊,這正是同隊的“武昌”號在國民黨時期的名字。不久之後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

1950年的華東軍區海軍軍艦都採用了一種特殊的迷彩塗裝,模式不一而同,比如“廣州”號護衛艦採用的是大直線條紋迷彩,而“濟南”號採用的則是一種波浪格子紋的四色迷彩,這對筆者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畢竟筆者之前從來沒有畫過施迷彩的軍艦。最大的問題是照片是黑白,迷彩到底什麼顏色一概不知。正當僵局之際,陳悅先生給了筆者一個思路:因為華東軍區海軍的不少科班出身的海軍軍官都有留英的背景,並且都曾在英國戰列巡洋艦“聲望”號上受過訓,必然對“聲望”號等英國戰艦的迷彩色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給自己的軍艦刷迷彩的時候必然跳不出他們留學期間的認知見聞。受到啟發的筆者決定以“聲望”號的四色迷彩的四種顏色作為塗裝的參照基準色。同時通過對身塗迷彩的“濟南”艦的仔細比對,發現本艦此時的武器配備較“威海”艦時期弱化較多,艏樓末端兩側武器平臺內的40毫米機關炮不見蹤影,後主炮後部的25機關炮也消失不見,推測是被挪作他用去修復其她的艦艇,人民海軍初創之艱難可見一斑。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2(從威海到濟南)

加入華東海軍後採用迷彩塗裝的濟南號護衛艦

隨著1950年蘇制艦炮的陸續到來,“濟南”艦也開始換裝蘇制艦炮,換裝方式和“武昌”號類似:兩門蘇制Б-34型艦炮充作主炮,副炮一開始為日式九六式雙聯裝機關炮和蘇制70-К型37毫米單管機關炮或者72-К型25毫米單管機關炮3+3混裝的方式,並在六十年代統一換裝為1-2-2-1安裝模式的六門70-К型機關炮(艏樓末端兩舷平臺內安裝的兩門因為艦橋的遮擋影響了操作空間而拆除了防盾),艦尾原安裝深彈投射機的位置安裝有四座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並在艦尾安裝了一座深彈投放滑軌。艦尾安裝有煙幕發生裝置。

成軍後的“濟南”艦參加瞭解放一江山島的火力支援行動,此後很多行動卻並沒有本艦的身影,1961年本艦得到了“215”的舷號,編制改為東海艦隊護衛艦第17大隊。筆者繪製的“濟南”號即參照得到舷號並且副炮全部完成70-К機關炮換裝的式樣。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2(從威海到濟南)

1961年時的濟南號護衛艦

1974年,海軍舷號再次調整,濟南艦改為“525”,不久本艦退役。原班人馬連同原裝的兩門100毫米主炮被轉入到新服役的053H型導彈護衛艦2號艦(北約代號“江湖”I級)號上(根據海軍要求新艦暫時沿用舊艦舷號和命名,1978年新艦取消了艦名並更改舷號為“515”,1986年正式命名為“廈門”艦),“濟南”艦名則由051型導彈驅逐艦(北約代號“旅大”級)首艦“105”艦繼承(退役後停泊於青島海軍博物館供人參觀),如今,新一代052C型導彈驅逐艦(北約代號“旅洋II”級)“152”艦繼承了“濟南”艦名。525舷號由054A型導彈護衛艦“馬鞍山”艦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