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越來越發達,每個人的隱私是不是暴露得越來越多?

搞笑第一名


科技越發達,用戶隱私得到的保護會越來越好,並沒有隱私暴露這事兒。只不過科技的發展,通過相關技術獲取到的用戶行為數據是越來越多,這些數據會通過人為設定的用戶行為預測模型進行測試,最終推薦相應的產品及服務內容。

隱私暴露確實越來越嚴格,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健全中。所謂的“暴露”不過是數據被傳輸至相應的數據預測模型裡走了一遍流程,並沒有被人為獲取,其實也就不存在暴露一說了。

舉個例子:我是做會員營銷的,涉及太多的數據,不過並不能被人為利用,甚至暴露一說。大多的數據,都是批量形式存在的,在獲取數據並對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的時候,都是根據自定義標籤,設計相應的營銷模型,數據在這一模型下跑出相應符合條件的人群,並針對人群設計相關營銷權益。在這一過程中,只有關鍵篩選節點,營銷執行節點被認為設計,單個人的數據是不被暴露的。

科技越來越發達,數據只會越來越安全,科技的進步是保證人民隱私的,並不是挖掘隱私,只是在數據時代,營銷標籤越來越細化,營銷對象也越來越精準,用戶感知到的便是“隱私暴露”問題,廣告越來越準確。今天在淘寶搜索脫髮相關產品,明天在uc瀏覽器就可以看到脫髮相關的知識講解。數據在瘋狂被打通中,是商家為提供更好的服務,更貼近消費者的一種舉動。

所謂的隱私暴露,都以數據包的形式存在,個體隱私在未來將逐漸完全被保護起來,數據安全危機也會在科技的發展中越來越受重視。


饞小棋


隱私和信息技術

人類重視他們的隱私和保護他們的個人生活領域。他們重視控制誰知道他們是什麼。他們當然不希望任何人隨時都可以訪問他們的個人信息。

但最近信息技術的進步威脅到了隱私,並減少了對個人數據的控制,並且由於訪問個人數據而可能產生一系列負面後果。21 世紀世紀已成為大數據的世紀,先進的信息技術允許存儲和處理數據的數據。愛德華·斯諾登的啟示表明,這些擔憂是真實的,收集,存儲和搜索大量有關電話交談,互聯網搜索和電子支付的數據的技術能力現已到位,並且經常被政府機構使用。對於商業公司而言,有關客戶和潛在客戶的個人數據現在也是一項重要資產。與此同時,隱私的含義和價值仍然是爭議的主題。新技術的不斷增強的力量和不斷下降的清晰度以及對隱私的一致性的結合引起了法律,政策和道德方面的問題。本文的重點是探索信息技術(IT)與隱私之間的關係。我們將說明IT和IT創新對隱私構成的具體威脅,並說明IT如何通過以“隱私敏感的方式”開發,本身可能能夠克服這些隱私問題。我們還將討論新興技術在辯論中的作用,並解釋道德辯論本身受IT影響的方式。

1.2隱私價值的賬目

關於隱私的爭論幾乎總是圍繞新技術展開,包括遺傳學和生物標記,腦成像,無人機,可穿戴傳感器和傳感器網絡,社交媒體,智能手機,閉路電視,政府網絡安全計劃的廣泛研究,直接營銷,RFID標籤,大數據,頭戴式顯示器和搜索引擎。對新技術的泛濫及其對個人信息和隱私的影響基本上有兩種反應:IT行業和研發中的許多人所持的第一反應是,我們在數字時代沒有隱私,沒有我們可以保護它的方式,所以我們應該適應新的世界並克服它。另一個反應是我們的隱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我們可以而且我們必須嘗試保護它。

在關於隱私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隱私性質和價值的競爭性報道。在光譜的一端,還原論者帳戶認為隱私聲明實際上是關於其他價值觀和其他從道德觀點來看重要的事情。根據這些觀點,隱私的價值可以歸結為這些其他價值或價值來源(Thomson 1975)。按照這些方針進行辯護的提案提到了產權,安全,自治,親密或友誼,民主,自由,尊嚴或效用和經濟價值。還原論者認為應該解釋隱私的重要性,並根據其他價值和價值來源澄清其含義(威斯汀1967)。相反的觀點認為,隱私本身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和重要性並非來自其他考慮因素(參見Rössler2004的討論)。

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種與新信息技術相關的隱私賬戶,該隱私賬戶承認存在一系列相關的道德主張(集群賬戶),這些主張是對隱私的訴求(DeCew 1997; Solove 2006; van den Hoven 1999; Allen 2011) ; Nissenbaum 2004),但堅持認為隱私問題沒有一個必要的核心。最近對隱私賬戶的最終補充是認知賬戶,其中主要根據知識或其他認知狀態來分析隱私的概念。擁有隱私意味著其他人不瞭解某些私人主張; 缺乏隱私意味著其他人確實知道某些私人主張(Blaauw 2013)。這種隱私觀念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被視為一種關係(Rubel 2011; Matheson 2007;S),一組命題(P)和一組個體(I)。這裡S是具有(一定程度)隱私的主體。P由主體想要保密的命題組成(在這組“個人命題”中稱為命題),而我由那些S希望將個人命題保密的個人組成。

另一個有用的區別是歐洲和美國方法之間的區別。文獻計量學研究表明,這兩種方法在文獻中是分開的。第一部分概念化了“數據保護”方面的信息隱私問題,第二部分是“隱私”(Heersmink et al.2011)。在討論隱私問題與技術的關係時,數據保護的概念是最有幫助的,因為它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保護對象是什麼,以及通過哪種技術手段保護數據。同時,它邀請了為什麼數據應該受到保護的問題的答案。因此,信息隱私在個人數據保護方面得到重塑(van den Hoven 2008)


Google諾仁技術小子


何為隱私就是:不願告人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私事。

所以說網上那些你自己公開的事情別人知道了不算你的隱私。

那麼只能說通過網絡科技、想要知道你個人資料信息會越來越多(而不是隱私)

很多人都說在網絡上面我們是赤裸裸的人,那麼你錯了!

其實網絡之所以能有這麼多人的信息我想大家也非常清楚明瞭,一份簡歷、一個朋友圈、一個快遞地址、再加上各種社交軟件的註冊,你說只要用心去找,個人信息能沒有嗎?

至於個人那些重要信息呢,這些網絡上面都有保護,舉個最基本的例子“身份證”這種信息每個正規軟件和網站都會有保護。

如今談得上是個人隱私的都不會放在網上面,時代變了隱私的性質也會改變,自己寫日記的日記本,自己手機上面的軟件,微信聊天記錄等等吧!

老話也有說: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為!



左撇子蒲神


這個從現實社會的角度來講,的確是這樣的,以前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年代,找人和聯繫人都是那麼的難,人與人之間沒有網絡,不認識的人猶如相隔在各自不同的世界,如今有了互聯網有了智能手機,你在哪,你在幹嘛,只有鼠標一點,手指一按立馬就可以把信息傳給對方。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通過電子終端和網絡及軟件就可以追蹤人的蹤跡及窺探人的隱私,你隨時都可能能被“人肉”。

近幾日,華為剛出Pro30手機高倍率變焦拍攝效果令人震撼,通過調焦,可以在幾十米開外把你拍的清清楚楚,簡直是“拍你沒商量”。科技的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自身隱私可能隨時被窺探的煩惱,可以說你的吃、穿、住、行及與人交往的數據和記錄都可能隨時隨地被追蹤。


這就需要人類社會通過健全和完善法制來進行約束,最根本的還得靠人類自身文明素質程度的提高來更好的規避這樣問題。


IT人社


在大數據面前,我們都是透明人

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大數據,它又是怎麼偷窺我們隱私的呢?

大數據(big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eracity(價值)。

它是怎麼偷窺我們隱私的呢?

1.從微觀角度以大數據的偷窺方式來看這個問題!我們看下面這件真事! 海口一設計公司員工徐曉東告訴記者,去年7月,他認識了現在的女朋友,被女孩父母知道後,就在網上搜索徐曉東的相關微博。就這樣,女朋友父母把曉東瞭解得徹徹底底,就連他的性格品行也被列入參考之中。“這件事一直影響著我和女朋友父母的關係,雖然誰都有過去,但被人當面看破,真的很尷尬。”徐曉東無奈表示。


2.從宏觀角度我們再來看大數據沒有隱私這個問題!

你的手機比你還了解你自己!你幾點睡覺,平常在幹什麼,消費習慣,行為習慣,都已早早被掌握!大數據可以通過平時你的購買習慣分析你的喜好,通過你平常使用的社交軟件瞭解你的性格,通過你購買的東西分析你的消費能力,月收入,通過你平常搜索內容分析你現在的情況...等等,可以說在大數據面前你就是透明的。


薛國能Steven


掌握科技的是人,有矛就有盾。矛是先進了,然而盾也會先進的,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好獵手。


保大青天


未必會暴露的越來越多,只是使用痕跡會越來越多,隱私變現的通道跟方式也會越來越多。

有變現的通道就會有人去做。所以大部分流出的隱私是被賣出去的。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大家使用的多了逐漸也會重視起隱私保護這一塊,這一塊將會越來越嚴格,規範。

當然這也使灰市場隱私更緊俏價格會更高……


用戶106789877432


想太多了,大多人的隱私都是用來汙染隱私池的。


沉棋


做好頂層設計與違法和道德的邊界設定!


虎子80978276


現在不是感覺已經非常明顯了嗎。大數據時代,喜好都能給你算,何況生活圈子,手機號更別說了,每天的騷擾電話曉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