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地久天長》包攬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獎,“上海出品”新春開門紅!

在剛剛結束的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中國演員王景春和詠梅憑藉電影《地久天長》包攬了主競賽單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這還是中國影人第一次憑藉一部電影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上,同時拿下男女最佳演員獎,堪稱創造歷史的一刻。而青年電影人王麗娜的長篇處女作《第一次的離別》也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兩部電影均是“上海出品”。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王小帥執導的電影《地久天長》是以一個家庭的歷史為核心,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來的種種變化。情節涉及知青下鄉返城、國企下崗大潮、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南下打工淘金等等,集合了兩代人生活經歷中的大事件。影片在柏林電影節首映時,就讓不少觀眾和影評人感動落淚。德國柏林勃蘭登堡廣播電臺在評論中說:“3小時的電影一點不覺得冗長……王小帥奉獻了一部傑出的、情感濃郁、條理清晰、技術上近乎完美的電影。”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實際上,這部電影已是王小帥導演在上海創立不到三年的冬春影業出品並獲獎的第二部作品。2017年,該公司出品、由王小帥擔任監製、青年電影人周子陽編劇並執導的電影《老獸》也曾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劇本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大獎。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2016年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導演王小帥與製片人劉璇在上海對外宣佈成立冬春影業,並公佈了公司發展規劃,其中就有《地久天長》。彼時劉璇透露,王小帥已用10年時間完成私人化敘事作品“三線三部曲”的創作(《青紅》《我11》《闖入者》),成立冬春影業後,他要用另一個十年完成更宏觀的創作——“家園三部曲”。《地久天長》就是開啟這一系列的首作,將於2016年10月開機。

當時剛剛過完50歲生日的王小帥則說:“‘家園三部曲’已經醞釀很久,劇本從三年前開始醞釀,到啟動,再到今年閉關創作多時,但願能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光影體驗。作為一個導演,在電影面前我還是個小學生,50歲,一切才剛剛開始。”

而對於自己在上海新創立的電影公司——“冬春”,王小帥透露,這個名字與他導演生涯的開啟有關:1993年,27歲的他拍攝完成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首映是他這輩子最難忘的,“當初在丹麥朋友家裡,拉了一塊白布,借了一個放映機就放了,看完大家都覺得不錯。那時我覺得這是我的第一部電影,也可能是最後一部。”因此“冬春”二字對他意義重大,經過二十多年的光影旅程,最終沉澱到他在上海創立的電影公司身上。

本次柏林國際電影節另一部獲獎作品《第一次的離別》是青年導演王麗娜的長篇處女作,全片通過傳統又現代的視角講述了中國維吾爾少數民族內兩個不同家庭之間關係的演變,讓觀眾思考親密和距離的內涵。影片拍攝於上海,製片人蔡慶增和出品人吳飛躍都是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友,他倆同時也是上海易騰影視和大象紀錄的聯合創始人。去年11月,該片已在東京電影節完成全球首映並榮獲亞洲未來單元的“最佳影片”大獎。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這部影片也是出品方易騰影視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亦是第一部劇情片),此前易騰影視創作出品的第一部作品——紀錄電影《我的詩篇》曾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等一系列重要獎項。

《第一次的離別》的孵化,是易騰影視、大象點映近幾年摸索C2B眾籌點映發行模式下的產物,也是上海電影人為更多藝術電影和新人新作提供“從創作到發行”全產業鏈支持的新嘗試。

王小帅《地久天长》包揽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角奖,“上海出品”新春开门红!

在2019年剛剛開年,《地久天長》和《第一次的離別》兩部“上海出品”的電影就喜獲國際電影大獎,不得不讓人對近兩三年不斷提升市場份額和業界口碑的“上海電影”刮目相看。實際上,上海電影的“厚積薄發”,都與上海加大發揮政府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上海電影產業鏈薄弱環節等種種舉措分不開。

2017年底上海市出臺了《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即“上海文創50條”。2018年以來,上海又發佈了《關於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以及《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些扶持政策正是以振興上海電影產業、構建現代電影工業體系、推進全球影視創制中心建設為目標,著力完善上海電影產業政策環境,優化影視產業機制,打造規範有序、繁榮發展的全產業鏈生態,繼而鼓勵和促進優質電影作品的創作、攝製和發行。

就是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之下,上海影視產業產生了人才集聚、企業集聚、項目集聚的積極效應,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和導演選擇“落戶”上海,促使更多高質量的影片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也豐富了海派電影的內涵。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一年,上海電影立項備案數量為283部,約佔全國的8.2%。共生產電影86部,同比增長4.9%。有35部影片進入院線上映,累計票房約104億元,比去年全年票房增長106%,佔全國國產片票房的27.4%,“上海出品”總票房在歷史上首次突破百億,創歷史紀錄。其中共有12部影片過億,《我不是藥神》更以31億元的市場成績創造了上海出品單片破30億的票房紀錄。2018年在全國國產片票房前十位影片中,上海佔4席

此外,去年一年上海地區影院票房36.92億元,放映場次403.16萬場,觀影人次8727.52萬人次,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42%、19.55%、5.07%,上海地區票房佔全國票房的6.05%。新增影院49家,新增銀幕330塊,全市共有影院360家,銀幕數2158塊。上海市影院票房、影院數、銀幕數繼2016、2017年後,在2018年繼續蟬聯全國城市第一名

在票房增長的同時,近幾年“上海出品”的電影在創作質量和製作水平上也有顯著提升,其中還湧現出不少口碑佳作。

2016年上海出品的《七月與安生》讓金馬獎頒出雙黃蛋——周冬雨、馬思純同時獲得最佳女主角獎。2017年,同樣是上海出品、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入圍2018年第9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單元。同年,由冬春(上海)影業出品的影片《老獸》,讓老戲骨塗們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周子陽也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影片還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大獎。上海影球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米花之味》入圍第74屆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競賽單元並獲特別推薦;《318公路》入圍第33屆華沙國際電影節自由競賽單元並獲特別推薦等。

2018年上海更有12部電影在國際重要電影節上入圍或獲獎。《明月幾時有》獲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獲 2018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我不是藥神》在第1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斬獲最佳華語故事片等4個獎項、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劇本獎。《雪暴》獲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秋田》入圍華沙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亞太電影聯盟獎。《江湖兒女》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冥王星時刻》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火山》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重鎮,上海電影近年來持續發力。在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中,這些“上海出品”的影片也提升了華語片在世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