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國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有哪些區別?

阿里巴巴首席噴子


“太祖”和“高祖”都是廟號,首先開國皇帝都應該稱呼“太祖”,但是也有稱呼“高祖”的,那是因為家庭背景不同,所以稱呼也不一樣。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按理說稱“太祖”的皇帝,是白手起家的皇帝,而稱“高祖”的皇帝是祖上比較顯赫,為了降低自己的身份,他稱帝以後,尊先祖為“太祖”而自己死後只能稱“高祖”了。

我們就拿劉邦和朱元璋兩個皇帝來說,他們都是白手起家的皇帝,按理說都該稱“太祖”。然而,劉邦卻稱作“漢高祖”,朱元璋卻稱作“明太祖”。其實, 劉邦稱“漢高祖”是錯誤的,正確的稱呼叫“漢太祖”。劉邦死後廟號應為“太祖”,因為功勞太大,諡號為“高皇帝”。唐朝之前的朝代,一般稱呼皇帝的諡號,而不是廟號。如果,按照諡號的稱呼,劉邦應該叫“漢高帝”這個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的稱呼一樣。劉邦被稱為“漢高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史記》影響力很大,後來習慣了就稱劉邦為“漢高祖”。明朝的朱元璋廟號為“太祖”其實才是正確的,其實劉邦和朱元璋一樣,白手起家,祖上沒有顯赫的人物,所以稱“太祖”。

我們又拿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來舉例,隋朝的開國皇帝為隋文帝楊堅,其家庭背景非常顯赫,祖先為東漢太尉楊震的13世孫,父親叫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所以,父親的地位太高,為了降低自己的身份,他自己的廟號只能是“高祖”而父親為“太祖”。其實,唐朝的李淵和楊堅的家庭背景一樣,都非常顯赫。所以,李淵只稱“高祖”,在位的時候已經將“太祖”的廟號,讓給了自己的父親李虎。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很明白了。廟號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時已經追封了他的某一個祖先為“太祖”,當他駕崩後,後人不能再追封為太祖,而改用高祖為廟號。

廟號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沒有靠祖上的基業,最近的幾代祖上也沒有太顯赫的人物,得天下後,通常被稱為太祖。而相反,稱高祖的是為了降低自己的省份,對先祖的尊敬。因為家庭顯赫,多多少少靠了祖先的榮耀,所以這些稱高祖的皇帝,很早就把廟號讓給了尊敬的先人。


謀士說


要了解這個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先要了解“祖”和“宗”有何不同。

《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而宗有德”.

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意思就是有功稱祖,有德稱宗。而這裡的功,指的是開國之功,德指的是,守成之德。這也就說明了為何開國皇帝多是稱祖,而守成的皇帝只是稱宗。

廟號起始於商代,但周朝並沒有實行,真正開始使用廟號是在漢朝才開始的。也就是說,劉邦才是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

《史記》:“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很明顯,漢太祖就是劉邦的廟號,而諡號就是高皇帝。

混亂的廟號

但很多人卻把劉邦稱為“漢高祖”,包括司馬遷,這是為何?,個人認為其主要原因還是劉邦是第一個擁有廟號之人,先前的商朝可能也有過,但時間太久遠,後來之人就主動忽略掉了。加上當時的廟號制度也不完善,沒人在乎太祖是個什麼玩意,所以他們直接用諡號的“高”來指代劉邦的宗廟,於是就成了“高祖廟”,這樣一來兩個稱號化繁為簡,合成一個,簡單方便。

在宗廟的制度中,“太祖”是具有特殊含義的,所謂天子七廟,主流意思是“一祖二宗四親廟”。“一祖”,是謂始祖,即第一個受封者,在商為契,在周為后稷;“二宗”,指的是太祖和太宗,太祖是第一受命者,即第一個接受天命之人,在周即為周文王。因此在漢朝而言,劉邦是第一個受封者也是第一個受命者,所以按宗廟制度,他稱為太祖是合情合理的。

諡號與廟號弄混了

但“高祖”又是個什麼意思?這樣的稱號在宗廟制度中是沒有的,只因為漢朝初年的廟號制度不完善,這些人瞎弄,把劉邦的諡號與廟號搞混了,才弄出“高祖”這麼個稱號。但既然都已經搞出來了,就湊合著用吧。


就因為劉邦這麼一出,導致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如果有兩個功績、地位相當的皇帝,就會出現你叫太祖,我叫高祖,而這兩個稱號基本沒什麼差別。

比如:

  • 魏:(曹操,太祖);(曹丕,高祖)

  • 晉朝:(司馬懿,高祖);(司馬昭,太祖)


  • 十六國:(後招石勒,高祖);(石虎,太祖)

  • 南北朝:(劉裕,高祖);(劉義隆,太祖)

  • 隋朝:(楊忠,太祖);(楊堅,高祖)

  • 唐朝:(李虎,太祖);(李淵,高祖)

這樣混亂的廟號制度,也正說明了當時的太祖和高祖沒有什麼卻別,有的時候高祖等級高,有的時候太祖又比高祖高。

消失的“高祖”

從宋遼之後,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全都成了始受封和始受命者,全都設為太祖,從此再也沒有“高祖”這個稱號出來了。

這時候肯定有朋友要問了,“為何順治是宗,而康熙卻成了祖”

先前說到,有功為祖,有德為宗。開國皇帝皆是有功,因此都是祖,但如果後世子孫如果也有開創之功,自然也可稱祖。如劉秀中興漢室,有開創之功,謂之漢室祖。康熙和順治的這個廟號倒不是他們亂來,順治入關,一統漢人江山,這自然是開創大業之功。

至於康熙:

《清史稿.聖祖本紀》曰:“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賜,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日守成,實同開創焉。

因此,康熙被視為“聖祖”。

這裡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祖,就是明成祖朱棣,他原廟號太宗,但到嘉靖皇帝時為了把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硬是把朱棣升了一級,贊他靖難有功,實同開創,也應稱祖。

至此,高祖、太祖、宗的區別都介紹完畢。如果不用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布衣將一一回復。


大國布衣


祖宗十八代的來源。

對於姓氏家族成員的稱呼,我們中國人是根據古書《爾雅·釋親》中的定義來稱呼的,這個是我們中國禮儀文化的特色。

我們先來看看這古書中是如何去定義。以自己開始算,往上次序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往下次序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耳孫。

由此,古人編排好了十八代的各種稱呼。



開國皇帝中,太祖與高祖的區別。

一般的意義上,太祖與高祖都能稱為開國皇帝,可是嚴格來說,兩者有著的區別,太祖是廟號,而高祖是諡號與廟號並列。

太祖是廟號,只有功勞非常大的皇帝才能享有,例如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一般來說,太祖就是開國皇帝。 《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而高祖最早也是稱呼劉邦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呼劉邦為漢高祖,而漢高祖則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所以這個高祖是諡號與廟號。 但是在當時高祖和太祖混用,人們也不大區分二者,所以可以說從漢代開始,兩者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如唐代,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為了追封李淵的爺爺李虎為太祖,就只能稱呼李淵為高祖了。 從宋遼開始,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始受封與始受命,全部為太祖,不再使用高祖,才結束了這種稱呼。

太祖是指事物的原始,而高祖並沒有這個意思。 如《文子·道原》:“夫無形者,物之太祖。”(意思是那沒有形狀的東西就是太祖。)

而鼻祖,是我們中國人認為人在胎中成人形時,是鼻子最先形成,所以叫鼻祖。


醉墨客林世偉



在開國皇帝中,最常見的廟號是‘太祖’和‘高祖’。兩者的區別是:太祖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高祖是出身貴族。其先輩頗有權勢。依靠先輩留下的良好基礎,統一天天下。如李淵。

先說白手起家的太祖們。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漢高帝。司馬遷將劉邦的諡號與廟號合併,稱為漢高帝太祖。簡稱漢高祖

趙匡胤雖然出身布衣。卻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竊取了大周的柴家政權。故其廟號原本為中宗,諡號為景皇帝。以表示對郭威、柴榮功績的肯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改其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

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諡號是神聖文武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三位皇帝都是出身庶人。趙匡胤卻不是白手起家。

再說高祖們。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隴西郡公、北周時期代西魏追封唐國公。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追諡李虎廟號為唐太祖。諡號是景。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李淵的廟號只能是唐高祖。


楊朱學派


太祖、高祖都是廟號,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後面的繼承者給他們立廟,廟的名號。

首先,廟號起源於西漢,秦始皇就沒有什麼廟號,可以說,劉邦是第一個有廟號的皇帝,而他真正的廟號是“太祖”,他理應被稱為漢太祖而不是漢高祖,他之所以被叫成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而司馬遷稱之為高祖也不是毫無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混淆了劉邦的廟號和諡號,劉邦的諡號是“高帝”、“高皇帝”,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太祖高皇帝”這一說法,這是稱呼劉邦比較全也比較準的。

西漢時候為皇帝立廟比較嚴格,不是說是皇帝都有廟的,所以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漢中宗宣皇帝劉詢。

從中我們也能看出,開國皇帝稱為祖,後面的皇帝大部分是宗,祖,又以太祖和高祖為多,太祖,一般是指白手起家的那一代,開始顯貴,這也是劉邦是“太祖“而非“高祖”的原因,劉邦的家庭八輩農民,從他這裡開始變成皇帝的,變成貴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

高祖,一般也是開國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他建立了大唐,但是他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時就是重臣,上柱國,唐國公,為他起兵奪得天下奠定了基礎,所以被李淵追尊為唐太祖。

到了隋唐以後,廟號就是皇帝人手一個了,所以唐代宋代皇帝大都有一個什麼宗的稱呼。




磨史作鏡


所謂太祖,是指一個皇朝家族宗廟體系中居中的那一位祖宗,屬廟號體系,《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可以說,太祖是廟號中的最高級別了,一般都是給開國皇帝或者王朝奠基者的,為什麼有的開國皇帝叫高祖,這源於一個錯誤。

最開始,是沒有高祖這個廟號的,高祖是對曾祖父之父的稱謂,後來也可以用來尊稱曾祖父等,《尚書·周書·康王之誥》記載:“無壞我高祖寡命”,這裡的高祖指的是周文王,周文王是周康王的曾祖父,卻被尊稱為高祖。

這或許可以解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劉邦為高祖的原因,因為劉邦正是漢武帝的曾祖父,司馬遷以皇帝角度尊稱劉邦為高祖,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也不排除司馬遷只是將劉邦的諡號高皇帝和廟號太祖混合,班固在《漢書》中作高帝紀。

《史記》稱劉邦為高祖是不正確的,劉邦的廟號為太祖,但等到三國時期,高祖這個稱號真的被搬進了宗廟,成為一個廟號,而且其地位僅次於太祖。

首創高祖廟號的是曹魏,曹操作為曹魏奠基人,被曹丕尊為太祖,但曹丕作為開國皇帝,卻被曹睿尊為高祖,顯然曹睿是將高祖作為開國皇帝的廟號了,這一想法也被後世採用。

不過三國時期一結束,高祖和太祖的地位就來了個反轉,司馬炎尊司馬懿為高祖,尊司馬昭為太祖,雖說這兩人都是西晉的奠基者,但司馬懿的地位明顯要比司馬昭高,高祖後來居上。

有這兩個例子,後來高祖和太祖的廟號議定就有些飄忽。

一般來說,太祖是白手起家的開國之君或者王朝奠基人,高祖是繼承勢力或者自己認為繼承建國的皇帝以及將王朝改頭換面的皇帝。

像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都算白手起家。而唐高祖李淵、隋高祖帝楊堅都是繼承,唐太祖是李淵祖父李虎,隋太祖則是楊堅之父楊忠。像北魏高祖元(拓跋)宏、北周高祖宇文邕,這是將王朝改頭換面的。

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不少特殊的,如南朝宋高祖劉裕認為自己的漢室後裔(劉邦弟弟劉交後裔),雖然是白手起家,也被尊稱為高祖,但其子宋文帝卻被尊稱為太祖,南朝宋跟西晉是唯二的太祖比高祖地位低的朝代。

還有那些太祖高祖變換的,北齊高歡,也是白手起家,廟號開始是太祖,後來改成高祖。


平沙趣說歷史


在閱讀中國古代文獻時,中國古人的一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給今天的讀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其中,某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混雜兼用,給後人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而出現了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或做法。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多數人很自然的稱其為漢高祖。即便知識淵博、學識明鑑的專家學者,亦有不察之時。如張舜徽先生等認為,劉邦死後廟號高祖。(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頁)


由於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義既相近又有別的稱謂,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由於對“太祖”、“高祖”廟號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太祖”、“始祖”含義的異同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瞭解,因而對有關歷史問題的詮釋,難免出現差錯。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時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棄,皆無父,為母感神靈(契系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系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雖然,我們今天依據民族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此古人頗難理解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時期的一典型特徵,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後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階段,且這一社會轉型宣告完成之時的生動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大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由西周初周公據以往喪服禮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的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出現“始祖”這一稱謂。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著名儒家學者鄭玄有密切的關係。鄭玄註釋《周禮》、《禮記》時,也採用“始祖”這一稱謂。由於鄭玄經書詮釋風靡一時,後人多沿用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直至五代後晉張昭遠始糾其謬。這一說法不準確。張昭遠並非發覺上古時僅有“太祖”,無“始祖”稱謂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張齊賢就明確提出,太祖就是始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秦漢以後,中國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為廟號者。這說明,在古代中國,“始祖”僅僅是對久遠最早的祖先的一種尊稱。

太(大)祖,在周代禮制中,是作為宗廟的“始祖”來使用的。《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系三昭三穆祖先廟與大祖廟合而為七。鄭玄也注說,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過,鄭玄註釋《禮記·喪服小記》 時,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意義相同,並無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廟”中的“太祖”廟萬世不毀。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於漢高帝劉邦。劉邦卒後,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

此後,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父親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逐漸被賦予“遠祖”含義。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之二四《髙祖》中已經指出了這一問題。

無獨有偶,清初學者閻若璩在《潛邱札記》卷五《補正日知錄》中也指出:先秦時人有時籠統地通稱曾祖父以上的祖先為“高祖”。顧炎武、閻若璩的研究表明,古籍中記載的“高祖”,不單純是某人對父親祖父的稱謂,還有可能是對遠世祖先的一種籠統的稱謂。

秦漢以後,“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以往多習慣稱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宗廟廟號為“高祖”。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高”乃劉邦去世後,惠帝及眾臣僚為其追加的尊號、諡號。邦宗廟廟號應為太祖。惠帝以後的漢朝人稱呼劉邦,嚴謹的合乎禮儀的稱謂是“太祖高皇帝”。

司馬遷混淆劉邦“高皇帝”諡號及太祖廟號,稱其為“高祖”。相比較而言,班固則較為審慎,沒有使用“高祖”這一混雜諡號和廟號的稱謂來稱呼劉邦。所以,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中對司馬遷隨意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諡號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始於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此後,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蕭衍、陳陳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後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並採“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於“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於其子曹丕。其後,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於“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後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後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於太祖。


青年史學家


【漢太祖劉邦】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平日裡我們都習慣的都稱劉邦為漢高祖,其實真正的說法是漢太祖高皇帝。

劉邦出身農家,年輕時以遊手好閒的作風聞名,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為他提供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雖然劉邦手裡的牌看起來沒有項羽的好,屬於楚強漢弱的格局,但他善於用將,並完成了逆地反擊,楚敗漢勝。

劉邦攻入咸陽時便廢除秦朝的苛法,與民約法三章,深得民心。他採取的寬鬆無為政策使百姓得以生息,國家得以鞏固,親手締造出漢民族與漢文化的昌盛時期。

【魏太祖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精通兵法,征討四方,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面對劉備、孫權這樣不世出的梟雄,曹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據天下雄勝之地,實在難得。

後來的西晉三分歸一統,還是曹操打下來的,只不過司馬懿父子換了塊招牌而已,其運作核心首功還是曹操。西晉的勝利,就是屬於曹操的勝利。後來他的兒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宋太祖劉義隆】

劉義隆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他是太祖中唯一搞文治的皇帝。他執政30年解決了自己能解決的所有政治問題,穩定了國家局勢,史稱元嘉之治。

劉義隆的對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是一個極為強悍的梟雄。兩方過招劉義隆雖有過慘敗,不過總體上能和拓跋燾打個平手,當時宋朝略呈衰弱之勢,但還能保持著相對強勢。可惜47歲的他被太子弒殺,後世子孫也不爭氣。

【後周太祖郭威】

有人說趙匡胤統一了五代十國,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趙匡胤只是做了柴榮沒完成的事情,而柴榮接的是養父郭威的班,中原對南方統一的大幕由郭威拉開,再由柴榮發揚光大,和趙匡胤關係不大。

郭威曾擔任後漢的鄴都留守,因他軍功過高,被後漢隱帝劉承祐猜疑,派人去鄴都刺殺郭威,郭威被逼至無路可退,不得不反,成立後周王朝。成為皇帝之前郭威生性節儉、謹小慎微,成為帝王的郭威仍未絲毫鬆懈,謀事於國,心懷百姓,他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區經濟、政治形勢趨向好轉。郭威為人仁厚,後漢劉承佑殺光郭威全家,郭威反撲後,待劉承佑的母親就像自己的母親,堪稱千古仁帝。

【元太祖鐵木真】

有人說鐵木真不是中國人,有人說是中國人。鐵木真做為“世界的征服者”,影響力非常大。鐵木真在軍事上的確厲害,當時的蒙古高原四分五裂,是鐵木真合眾為一,形成鐵拳。

金朝當時的實力遠強於遼末,鐵木真與金朝作對,並沒有絕對勝算。直到公元1211年8月的野狐嶺一戰,蒙軍大破金軍精銳,導致金朝衰落。新繼位的金宣宗完顏珣被迫放棄中都故土,南遷至開封,最終還是被鐵木真打造的蒙古軍事機器消滅掉。而且,鐵木真在臨死之前,還滅掉了在西北立國200年的西夏。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逆襲成帝王,一路走的相當不易,被稱為乞丐皇帝,他是中國封建王朝中真正的農民起義成功的皇帝,且從南到北統一中國,也是封建王朝唯一的一次。朱元璋本是農民出身,瞭解民間疾苦,所以對官員要求嚴格,不容得一粒沙子,不僅制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公務員歷史最低工資標準,對大臣說殺就殺。

電視劇上常常見到百姓“擊鼓鳴冤”就是從朱元璋這個時代興起的,明朝百姓可以扭送不法官吏,朱元璋雖然對體制內刻薄了些,殺伐過重,但他對百姓很好,甚至還有免費養老院、免費醫院和免費公墓,他還在南京郊外試點修築公房,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限於當時的社會未能推廣,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房了。

我國曆史上廟號為太祖的皇帝還有不少,我們就先盤點到這裡,以上六位太祖皇帝,你最佩服誰?


地圖帝


太祖和高祖都屬於廟號,廟號起源於商朝,但周朝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廟號的正式使用是在漢朝,且漢朝也是廟號最嚴謹的朝代。

廟號原本只有太祖,沒有高祖。

天子七廟:一祖二宗四親廟。

一祖是始祖,使受封。

二宗是太祖和太宗,太祖是始受命,即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


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這便是漢太祖高皇帝的由來,劉邦實際上是第一個正式有廟號的皇帝――太祖。

廟號最初是沒有高祖的,但廟號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多數人搞不清楚廟號和諡號,包括司馬遷,《史記》便把諡號和廟號混用,稱劉邦為漢高祖,所以“高祖”相當於是司馬遷創造的。

既然有高祖這個廟號了,漢朝之後的朝代便開始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已經被用亂了。


曹操是魏太祖,曹丕是魏高祖。

劉裕是宋高祖,劉義隆是宋太祖。

所以,太祖和高祖區別不大,經常混用。

至宋朝趙匡胤後,廟號重新規範化,取消了高祖,開國之主就是太祖。


心向青山


1、“太祖”和“高祖”都可以指稱“開國皇帝”,兩者的區別在於:“太祖”是廟號,“高祖”是諡號+廟號。

“太祖”是廟號,只有功勞很大的皇帝才享有,比如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一般來說“太祖”就是開國皇帝。

《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而“高祖”最早也是稱呼劉邦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呼劉邦為漢高祖,而漢高祖則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所以這個“高祖”是諡號+廟號。

但是在當時“高祖”和“太祖”混用,人們也不大區分二者,所以可以說從漢代開始,兩者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如唐代,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為了追封李淵的爺爺李虎為太祖,就只能稱呼李淵為“高祖”了。

從宋遼開始,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始受封+始受命,全部為“太祖”,不再使用“高祖”,才結束了這種混用。

2、“太祖”和“高祖”在表示親屬稱謂上也有所不同,“太祖”指的是烈祖的父親,而“高祖”則指曾祖的父親。

如在《爾雅·釋親》中,“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說的就是生自己的人稱為父母,父親的父親稱為祖父,祖父的父親稱為曾祖,曾祖的父親稱為高祖,高祖的父親稱為天祖,天祖的父親稱為烈祖,烈祖的父親稱為太祖,太祖的父親稱為遠祖,遠祖的父親稱為鼻祖。

3、“太祖”還可指事物的原始,而“高祖”並沒有這個意思。

如《文子·道原》:“夫無形者,物之太祖。”(意思是那沒有形狀的東西就是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