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而別人卻清楚自己要什麼?”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其實,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經歷一個“迷惑期”,要麼在“不知道該幹什麼”中迷茫惶恐;要麼像打了雞血一樣,緊追身邊的人,別人做什麼,你一樣也不落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忙忙碌碌,然而在夜深人靜,在某個你停下來喘息的片刻,有個聲音還是常常跳出來,說:“這並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也不知道我應該過怎樣的人生”“我該怎麼辦?”

迷茫是常見的,尤其是那些過去在家庭中,因為原生家庭的壓力,沒有學會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模式,也難以維護自己內心聲音的人。

無論是人群中普通的,還是看起來已經很優秀的,他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幹點啥就會落後,而具體要乾點啥,都是參照別人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大眾最近流行的標準。

不由自主被大眾牽著鼻子走。以大眾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來判斷對錯與否,而很少在意自己的感受。

然而,如此慌亂地決定和被動地投入去做一件事能取得預期的結果,真的能帶來成長,提升這個人的價值嗎?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人生中,出現“迷惑期”是不可避免的。

但總是沿著“別人的路徑”過自己的人生,你可能會過得越來越難受和無力。因為這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想過,你想要怎樣的人生。

這是一個值得分析的思維過程。

當我們想知道“我該乾點什麼”時,最簡單方便不用負責任的做法,就是看看別人在幹什麼。問自己,反而是困難的。

“別人都在這樣幹,我接觸的觀點都說這樣是最好的,那麼我就這樣幹唄”。

在這樣的內心獨白後面的潛臺詞其實是——“如果讓我自己思考該幹什麼,我就要為我的思考和決定還有未來的風險負責”。

我們真的害怕未來嗎?

其實我們並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在意結果”。客觀的說,無論是過大多數人的人生,跟隨他人,還是跟隨自己的內心,未來都一樣是未知的,有風險的。

這是一個基礎認知。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去做別人都在做的事呢?或者會認為別人做了而我就該做,而不想其他呢?

因為,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就意味著你不能把“過得不好的責任”,推卸給別人了。潛意識為了不承擔那個責任,很多人屏蔽了自己的思想、內心的聲音。他們對自己和他人說:我完全不知道該幹嘛,超級迷茫,別人好像都知道要做什麼,那麼我也這樣做吧。

這是真心話。不是謊言。如果你的潛意識想這樣,你一定可以完美地欺騙自己。所以只有強大的人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清楚自己要幹什麼。也只有強大的人,過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因為這類人的潛意識人格,比其他人更強壯有力,可以承受“我選擇了,然而我選錯了”,不會因自責而粉碎。所以他的潛意識,不那麼畏懼為自己負責。於是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隻能聽到別人的聲音。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逃避“我為自己負責”的獨立思考,就難以擁有你喜歡的人生。

如果沒有獨立地為自己做嚴肅思考的能力,那麼你根本無法發現自己喜歡或者熱愛的事情,也不可能把你的思想變成你的行動。那麼你當然就只能在隨波逐流中焦慮。

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有意識地可以培養的。

有的人,恐怕活到三十歲,也從來沒有好好地為自己的人生思考過,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心靈進行過一次對話,問問它的感受,還有它想要的是什麼。

比如,當你問自己,我是考研還是找工作時,先別環顧四周,忘掉那些公號文章關於就業嚴峻或者考研沒意義的論斷和數據。

你先問問自己,考研的話,你會額外擁有兩三年的學習時間,那麼你真正想學習的是什麼?你未來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嗎?

就業的話,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你有工作的激情嗎?什麼樣的工作會讓你覺得有激情,有憧憬,而這種憧憬足以抵消你可能薪資微薄並且辛苦的工作?

進行這種內心對話,你的答案的重要性,遠超大多數人的選擇、別人的道理,和你看到的所有觀點性文章。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大家的原生家庭,各不相同,因此形成的人格也各不相同,但是成為強大的人,卻是大多數人的夢想。

從哪裡開始?

可以從學習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開始。

比如經常進行上面那樣的內心對話,而不是遇到一個自己的問題,馬上就用別人的一個答案去回答它,從而回避掉真正的自我思考。“他們說”“文章裡說”“爸爸說”“媽媽說”,把這些放在一邊,想想自己的聲音是什麼,自己的感受和願望是什麼,畏懼是什麼,如何克服。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人,一邊猛烈地攻擊著自己強勢的父母干擾了自己的人生,總是替自己做出決定,卻看不到,對於一個有手有腳的成年人來說,如果你真的要去做,父母又怎麼能攔得住你。

你的潛意識,有沒有不想為自己負責的部分?你的內心是否還是個完全沒長大的孩子?父母“強勢地迫使”你過了你不想要的人生,那麼你就不再需要思考以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的人生好與壞,責任都是爹媽承擔了,你那句“都是你們選的!都是你們害的!”早已在心裡等著他們了。

無論人生如何,你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迴避掉了失敗和自責,至少你是個他人思想的受害者,你可以去批判可以去指責甚至討伐。

但失去的,則是你自己只有一次的人生機會。內心住著一個小孩,和內心始終只願意當小孩,請別劃等號。我們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孩,有我們過去的傷痛和回憶,等待我們去擁抱接納,但我們如果一直固執地讓人格停留在孩童階段,抵抗成長,我們就永遠失去了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機會,找不到存在的意義。

一個不想為自己負責任的孩子,就只能依附他人,她的世界,必然是不能由自己做主的。

當你允許你的人格成長,或者有意識地去進行獨立思考,去促進人格的成長,鍛鍊自我的力量,那麼你才可能願意為自己做主。

一個孩子,即使跌跤,也甩開父母的手,往前走去,跌倒、爬起,再前進。他就這樣朝著他的方向走進了他的世界。強大,是這樣一步步到來的。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做你喜歡的事情,才能擺脫隨波逐流的焦慮。

做到了為自己負責的“獨立思考”,我們才能發現我們喜歡的事情是什麼。

“如果你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你就會不再迷茫畏懼,可以擺脫隨波逐流的焦慮。”——主持人汪涵,在《開講啦》裡面,就分享了他的人生領悟。

他說他當時只是中專畢業,我們都知道,即使名牌大學畢業,有過硬的關係,要進電視臺也是很難很難的。

可是他喜歡,所以他就從打雜開始做起,搬搬抬抬、訂訂盒飯,一點點接近他的夢想。

和自己崇拜的人一起工作,在自己夢想中的地方工作,即使他沒有去到那個中心,但是向著目標努力,一點點靠近的過程中,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

這也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條關於幸福的“遞進法則”。

作為一個打雜的中專生,他在節目現場每次也拼命鼓掌,臺領導注意到了他,看到了他因為鼓掌而發紅的手掌,欣賞他的投入,提拔他做了帶領鼓掌負責暖場的副導演。

這在電視臺,其實也是個比較低的職位。比打雜搬抬稍好一點。但是這是一個轉折,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做出自己的選擇,沉浸投入在自己選擇之後的努力中,這個過程,成功了是好的,即使失敗了,你也一樣會擁有一種自豪感,因為你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了。在這種過程中,我們會變得尊重我們自己,變得更能承擔,變得更強大。

很多人,不敢選擇自己的夢想,除了害怕對自己負責,其實也害怕著自己如果投入去做了,但最終“一事無成”的感受。什麼叫做一事無成,或者失敗呢?如果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領域,你總是和別人比較,那麼永遠都會有人在你前面。

“比較”不會帶來幸福和平靜,只會帶來對自己沒完沒了的不滿意。如果不和人比較,那麼你就可以沉下心去投入過程,而不會用一個對結果不斷打分的機制搞得自己意興闌珊或者嚇得自己乾脆不敢投入。

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大人”,為自己承擔責任,找到熱愛的事情,去做,那就是你最佳的存在,也是最好的人生。

心理分析:為什麼我總是很迷茫,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畢竟,“我們的存在除了意味著充分地、徹底地成為我們自己之外,還可能有什麼別的意義呢?”——約翰.麥克馬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