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哪款大口徑重炮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什麼?

小松語錄


區區幾十門德國105火炮,撐起了抗戰炮兵的半邊天

被遺忘的戰神——抗戰中的德制105榴彈炮

本文作者為煩惱的愛,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中國在抗戰中裝備過多種德制武器。手握德制武器的國軍,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家多知道著名的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彈炮,卻沒聽說過德制leFH-18型105毫米榴彈炮。其實它的作用絕對不亞於150毫米,聽薩沙說一說吧。

下圖是薩沙在朋友幫助下,混入南京理工大學博物館拍的實物。能看到leFH-18型的實物非常不容易。鳴謝一下。

由於軍閥混戰,西方對中國實施了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掐斷了中國獲得先進武器的渠道,而國內薄弱的重工業也無法生產先進的火炮,導致了抗戰前整軍時,全國只有區區400多門破敗不堪的身管火炮,而75毫米以上的火炮更是寥寥無幾。於是國民政府決定向德國採購兩款重炮,一款是著名的le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彈炮,而另一款就是今天的主角leFH-18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

leFH-18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性能優秀,堅固耐用,是當年德軍師屬炮兵的主戰裝備,完全可以抗衡日軍91式105毫米野戰榴彈炮。早在1934年,國民政府就向德國訂購了36門此款火炮。當時的德國國防軍都還未裝備此炮,也就並未同意出售該炮。等到1936年,國民政府又訂購60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但由於種種原因,抗戰全面爆發前,僅有4門炮交付中國。淞滬會戰結束,深感火力薄弱的國民政府,再次向德國追加訂購了36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而這次德國頂住了日本的壓力,1個月後就將這批火炮緊急運送到了中國。

根據戰前德國顧問的建議,這批火炮並未像德軍一樣作為師屬火炮進行配備,而是集中裝備在獨立機械化炮兵第11團和第13團,其中11團裝備24門炮,13團裝備16門炮。國民政府還為該炮進口了配套的亨舍爾Typ33G1牽引炮車和奔馳L3000彈藥運輸車,以及德制觀瞄、指揮、通訊等裝備。同時炮團配置的官兵也是精英中的精英,主要指揮官均是畢業於德國陸軍炮兵學校、英國炮兵通訊學校、巴黎炮兵兵工專門學校的“海歸”。可以說,這兩個炮兵團是除裝備150毫米重型榴彈炮的第10和14團外最精銳的炮兵團了。但這批重炮在中國的抗戰經歷卻遠比它的“老大哥”來的慘烈和悲壯。

1938年6月,為配合武漢會戰,炮兵第11團3營兩個連隊的8門105炮趕赴九江參加該炮的首次作戰。所乘輪船誤觸我軍佈置的水雷,4門榴彈炮沉入江底,來自軍校教導總隊炮兵營的第7連全體官兵壯烈犧牲。出師未捷身先死,8連的官兵來不及悲傷,帶著剩餘的4門炮趕到湖口,佈防在姑塘附近。7月下旬,日軍開始登陸姑塘,8連3門105炮連續發炮,一舉擊沉19艘登陸艦,但未能阻止日軍登陸。次日,日軍連續突破岸防守軍兩道防線,傍晚時分即推進到了8連陣地300米處。由於步炮協同失當,附近高地的守軍未能抵擋住日軍的攻勢,日軍瞬間衝入了炮兵陣地,8連官兵幾次試圖破壞大炮均未能成功,只得向九江方向突圍。105炮的首次參戰就損失了7門炮,只有退至湖口西岸的一門炮倖存了下來。

1938年9月,炮兵第11團參加了田家鎮要塞阻擊戰和信陽、羅山戰役。羅山戰役中第11團8門105炮配合第1軍和第45軍圍攻羅山縣城,9月24日,日軍火炮突然猛轟獅河西岸的我軍據點,第11團團長樓迪善親自指揮105炮還擊,一度將日軍火炮打啞。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啟用高空氣球,觀測我炮兵陣地方位,調來150重炮轟擊我軍陣地,同時派出大批飛機進行轟炸。為了保存這批來之不易的105炮,樓迪善團長指揮我軍緊急轉移,未再進行還擊。

川軍第45軍是著名的“草鞋軍”,裝備極差。這些川軍官兵抗戰一年多來,轉戰晉東、魯南、徐州等地,從沒有和機械化部隊一道作戰。這次發現有炮兵、裝甲兵配合作戰,頓時覺得腰桿子都硬了幾分。可是看到炮兵第11團捱了日軍打,還不敢還擊的舉動,這些缺乏現代戰爭意識的川軍,頗有幾分嘲笑中央軍炮兵膽怯。其實樓迪善團長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早年畢業於德國陸軍炮兵學校,是我國最早掌握大口徑榴彈炮的軍事理論專家之一。

1938年10月25日,他親臨湖北鄂城石灰窯第11團2營所屬第5連指揮作戰,面對20餘艘敵艦入侵,空中敵機轟炸掃射,全連官兵頗具懼色。這時只見樓迪善歷聲而喊:“好男兒報國此正其時,團長能死於此,諸君寧不能犧牲?”頓時全連官兵精神振奮,士氣倍增,擊沉日艦一艘、擊傷兩艘,大挫敵鋒。1941年,已升任陸軍野戰重炮第二旅少將旅長的樓迪善將軍組織了包括炮兵第11團在內的精銳力量進行河防防禦,抗敵渡河,保障鐵路通車安全。他在督戰時突發闌尾炎,但因抗敵任重,不肯離去,帶病繼續指揮,終因病情惡化,來不及手術便與世長辭,時年35歲。他在病危時還以拳擊腹喊到:“國難未酬,我身已亡。”

而炮兵第13團的作戰同樣慘烈和悲壯。1938年8月,為截斷日軍水上交通,策應武漢會戰,黃正誠團長率領炮兵第13團第1營參加了江防作戰,此役,參戰的8門105炮配合友軍各型火炮,取得了擊沉日艦8艘、汽艇4艘,擊傷各型軍艦400餘艘的驕人戰績。1942年3月,該團第1營的8門105炮配屬遠征軍第6軍甘麗初部出征緬甸。由於英軍不顧中國友軍擅自撤離,導致遠征軍的退路被日軍截斷,只得選擇繞道緬北迴國,由於運輸困難,這8門105炮只得遺棄在了緬甸。可惜這8門炮在緬甸還一炮未發,就再次上演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一幕。

到1944年時,兩個炮團只剩下了25門105炮。由於國內無法提供高質量的炮彈冷拔彈體,此後的作戰中,105炮更多隻是以2門炮的編制,依靠少量的庫存彈藥進行支援作戰。即使如此艱難,105炮還是堅持戰鬥到了抗戰勝利。

正是這區區幾十門105炮,撐起了幾百萬中國軍隊的重火力支援。更是在抗戰中。湧現出了諸多像樓迪善將軍這樣的愛國英雄。正可謂:“復我國土可百世,殺敵一毛足千秋。男兒一副好身手,拼將熱血灑神州!”


薩沙


我軍歷史上戰功赫赫的火炮當屬66式152毫米加榴炮,這張1980年代初期雲南前線炮兵陣地的照片裡的就是66式152毫米加榴炮,也是最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大炮!

66式152㎜加榴炮別看口徑比較大,但這個炮重量僅在5.7噸左右,要知道中越邊境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基本都是山區簡易公路,類似當時西方國家的155㎜榴彈炮戰鬥重量都在9~10噸左右,這在中越邊境地區重量太大道路根本承受不了……而66式152㎜炮重量輕,可由一輛8噸的解放卡或者東風卡牽引到戰區的大部分地區,這樣在反擊的戰鬥中變得更加靈活!而且152㎜彈裝藥在7㎏左右,採用直瞄射擊法打擊2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一炮一個”,給越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到了1984年後,越軍只要聽到66式的轟鳴,通常情況下都龜縮在工事的更深處隱蔽,不去招惹。


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目前仍然是我軍軍一級炮兵的主力牽引式火炮,估計還有1000門在服役,榴彈炮不同於加農炮,它的發射藥室要比同等口徑的加農炮小一些,這樣在不影響射程的情況下可以減少發射藥對於火炮藥室、炮管的衝擊和侵蝕,而且66式炮彈是分裝式發射藥,根據目標的距離遠近進行發射藥量的填裝,所以66式服役時間這樣久除了保養得當和零部件充足之外,使用時發射藥侵蝕小也有很大的關係。
這張照片上顯示66式正在發射“制導炮彈”,說明這門“老炮”已經進入到了數字化炮兵時代!火炮最終還是要發射炮彈殲滅敵人,並且炮彈的性能好壞直接影響到了戰爭的勝負,各軍事大國在當前的炮兵建設過程中都很少再發展新型火炮了,而加強對炮彈的研究,各種各樣的新式的炮彈目前不下十幾種,特別是精確制導炮彈,由於打擊精確,以前幾十發炮彈才能消滅的目標現在1~2發就能打掉,大大的提高了炮兵的精準度和使用效率!而且將來誰掌握了精確制導炮彈製造技術和數字化炮兵技術,誰就會將來的陸戰當中掌握了先機,不掌握的一方也許只有捱打的份兒。



這張照片好像是1979年在越南涼山省拍攝的,我軍59–1型130㎜加農炮阻斷封鎖射擊“奇窮河渡口”,將越軍在涼山城內的王牌3師(金星師)與後方聯繫切斷……最後該師大部分被我軍殲滅!

59式和59–1型130㎜加農炮是我軍1960年代研製的“超遠程”火炮,59–1型所使用的火箭增程彈甚至可以發射到27㎞之外,這在196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期是非常駭人的!並且該炮是加農炮屬性,火炮身管長、彈道低伸平直、發射藥裝量大……等特點炮彈的準確性也非常高!如果採用直瞄射擊摧毀敵方坦克不在話下。而且59–1型加農炮與66式加榴炮零件大部分可以互換 ,通用率在60%以上!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後勤保障的壓力。所以,59-1式和66式是一對兒非常好的搭檔,它們組合覆蓋了3~30公里內的一切要打擊的目標,構成了我軍1960年代~1990年代末期炮兵的主要火力支援力量。

前幾年消息稱59-1型加農炮退役了,但是在去年我國舉辦的“海上突擊”多國軍事演習當中又出現了它的身影,表明它沒有退役,仍然在我軍海防炮兵服役。

總之,66式、59式這兩種火炮代表了我國1960年代的火炮製造的最高水平,與當時的世界先進火炮相比沒有差距,同時這些火炮的我國自行生產的,理論上可以不受限制的製造,在後續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當中,我軍火炮充分發揮了火力優勢,在炮與彈供應充足的條件下,充分說服與教育了越軍!也使得這兩型火炮成為我軍戰功赫赫的火炮。


皇家橡樹1972


有網友問:1978年中國軍隊的大口徑重炮,是如何立下赫赫戰功的? 大炮是戰爭之神,無論一戰,還是二戰,戰場傷亡的一半甚至更多都是炮兵造成的。重炮就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火力。

二戰德國陸軍的核心就是150毫米榴彈炮,美軍核心是155毫米榴彈炮,日軍,蘇軍的戰鬥力核心也都是100毫米以上榴彈炮。我國的三野,四野具備了打大殲滅戰能力,也是建立了特縱和炮縱的原因。

在1979年對越反擊戰當中,我軍的核心火力同樣是重炮部隊。我軍在戰爭當中投入了48個炮兵團,還有若干獨立炮兵營,高射炮營等等9399門火炮。其中重炮數量為,152毫米加榴炮216門,130毫米加農炮72門,122毫米加農炮144門和122毫米榴彈炮756門。

野戰重炮在戰場上,可以進行攔阻射擊,在遠距離摧毀敵人的進攻序列。打擊敵人的前線後勤運輸,也開始阻攔敵人的增援和戰場機動。同時,摧毀敵人的堅固設防陣地,進行反炮兵作戰。

對敵人的縱深陣地,二線兵團,淺近縱深機場,後勤機構,指揮機構進行精確的摧毀性打擊。而且,除非對手擁有制空權和強大對地攻擊能力,否則,還很難進行反擊。

諒山戰役我軍30分鐘發射9000發重炮炮彈,直接將諒山炸成廢墟。在甘塘戰役,7個炮兵團對包圍圈內敵人1個師進行精確的大威力炮擊,將這個師徹底消滅。而對手根本沒有反擊的能力。

那些105毫米榴彈炮,山炮,等等中型火炮根本不具備對抗重炮的能力。只要敢於開火,很快就會被重炮在這些中型火炮射程以外摧毀,根本不具備還手能力。

我軍共出動了19個炮兵營,在半個小時之內,向諒山的市區發射了9000發炮彈,將諒山夷為平地。在甘塘戰役中,我軍集中了7個炮兵團,對步兵包圍圈裡邊的越南一個整編師進行狂轟濫炸,將這個師徹底殲滅。

簡單說,重炮可以控制整個戰場範圍。畢竟一個師的攻擊正面只有10公里。而且,幾個分散在十幾公里範圍內的重炮營,一起開火,可以實現短時間內最大的投放量。射擊相同數量炮彈的時間,比單個炮營減少了三分之二,但是被反炮兵火力打擊的風險降低了起碼十倍。


深度軍事


我知道很多網友肯定首先會想到李雲龍攻打平安格勒,導致二戰全球戰局發生結構性轉變的意大利炮——




實際上雲龍兄這門炮並不是意大利炮,而是法制1897式75mm野戰炮,也被稱為法國小姐。




在整個抗戰中,國軍裝備的火炮不過幾百門,種類五花八門,而服役於一戰時期的“意大利炮” 確實是國民黨的正規裝備之一,因為自己很難生產,又被封鎖難以進口,所以視為珍寶。


1944年,國民黨第一戰區炮團某營撤退時遺失12門“意大利炮”,營長被送上軍事法庭。美國大記者白修德描寫1944年湖南戰場時專門寫到,“當發起進攻時,他們得到了2門大炮負責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生產的75毫米炮。只有200發炮彈,所以用起炮彈來好像一個守財奴數金幣一樣。”


抗戰中,國軍的炮雖然少,但時也用到了幾款赫赫有名的火炮,而國軍當時還是比較會挑,進口的一些火炮都是在世界戰爭舞臺上吃茶風雲的,在這裡小編就來給大家八一八它們的歷史——



1. 博福斯M1930 75毫米炮


此炮為瑞典博福斯兵工廠生產,博福斯是德國著名火炮企業克虜伯的子公司,所以這款武器也就帶有一點德國血統。1930年問世,是當時最先進的山炮。

作為一款山炮,M1930的特點是非常便於分解組裝,炮身可以被拆解為8塊,對於道路條件落後,車輛稀缺的國軍來說,哪怕是用騾托馬背,也能夠迅速轉場,而射程9150米,可發射榴彈,破甲彈,地雷彈,高爆彈,煙霧彈,照明彈,燃燒彈,榴霰彈等,可適應戰場各種需求。

1930年末,國民黨購入12門M1930,每門1.6萬美元,炮彈每發20美元,裝備到了最精銳的教導總隊炮兵連和炮兵學校練習隊,淞滬會戰爆發後,這款火炮和防守上海的國軍士兵最先浴血,因此被譽為“國軍第一山炮”。後來,這款火炮大量裝備國軍,1934年圍剿蘇區時對紅軍造成較大傷亡。


2.8.8cm-FlaK 18/36/37/41 88毫米高射炮


二戰中德國的88炮性能卓越,是盟軍的噩夢,特別是被髮揮起來打坦克,更是別有一番效果。1937年,國軍根據資源換武器協定,向德國進購了20門88炮用於裝備江陰要塞,南京保衛戰等,主要是用來抵禦日軍戰略轟炸機,還沒有發揮多大的效果,就被自毀或繳獲。



3. Schwere Feldhaubitze 18 榴彈炮

榴彈炮是二戰火炮中口徑相對最大,火力相對最強,殺傷力相對最大,射程相對最遠的一種。SFH 18 是當時德軍的主力榴彈炮,又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炮身,克虜伯生產炮架,被德軍稱為“常青樹”。

這款火炮還可以採用火箭增程,最遠射程達到了19000米。

1934年,國軍向德國訂購24門SFH18, 要求射程必須達到15000米,當時30倍口徑的SFH18 射程只能達到13000米,因此萊茵金屬公司專門為國軍生產了32倍口徑,射程達標的火炮,被稱為“32倍15公分重榴”。1934年,因為德國外交政策變化,這批火炮被扣押,直到36年才交貨,童年,國軍又訂購24門,當時這批火炮上還印有德軍的編號,是德國把自己裝備部隊的火炮優先賣給了國軍,如同M35鋼盔。

國民黨圍繞此炮訓練組建了陸軍摩托化重炮團(炮兵第十團)。


3. PAK 37 戰防炮

生於德國的37炮設計理念在二戰時已經顯得落後,37毫米口徑已經很難應付當時戰場上的火力情況。但是這門炮有幾個最大的優點,第一是輕便,吉普車,摩托車就能拖拽,實在不行四個炮兵也能推動。其次是比較便於隱蔽。所以被國軍引進和仿造後,還發揮了一些作用,打日軍的小豆丁坦克足夠。


1937年,戰防炮營下轄4個連,每個連裝備6門37炮,後期還仿製不少,在淞滬會戰中,擊毀日軍17輛坦克裝甲車輛。


5. 四一式山炮


本來是早年日本賣給國內的一些老古董,但是後來被國內仿製,比如大名鼎鼎的晉造12/13式。


性能雖然有限,但是卻也在抗戰中發揮了作用。



6. 92式步炮。

92步炮堪稱步兵炮裡面的奇葩,口徑70毫米,射程2788米,輕便,便於拆卸,人拉馬馱都能帶走,這門火炮性能平平卻數量氾濫,廣泛活躍於上個世紀30-50年代,不僅日本用,國軍,共軍,包括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都喜歡拿來用。抗戰時期,共軍試圖仿製,但是資源有限,技術不達標,1948年後接管了日軍兵工廠,仿製上百門。



在二戰中各種大口徑榴彈炮的用武之地其實都不多,還都帶有很多悲壯色彩,但是92步炮這種小而廉價的東西,在給中華大地帶來災難的同時,也被聰明勇敢的抗日軍民反加利用,如同c96毛瑟手槍一樣被髮揮到了極致用以打擊侵略者。



接下來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獲得了

1. 96式150毫米榴彈炮

雖然只有24倍徑,射程11000米左右,是各國榴彈炮中口徑最小的,但是在亞太戰場上,被日本人自己視為“最優秀的”。


2. 美式M101 (M2A1)155毫米榴彈炮


這是二戰中最出色的榴彈炮之一,從1941年問世以來在各戰場擔任師級支援火力的主角,被大量生產,供美軍和盟邦使用,特點是廉價,簡便,穩定,火力適中,至今還在一些國家的炮兵部隊服役。



國軍在抗戰勝利後接收了日軍100個炮營,美軍援助的100個炮營,擁有日、法、美、蘇等國幾十種火炮,然而背不住腐敗墮落,失掉民心,有好武器也白瞎。





朝鮮戰爭中,M101 (M2A1)被我軍視為最先進的榴彈炮,用於保家衛國。直到70年代,萬炮轟涼山都還在使用。




千年文明的昌盛和衰落,特別是近代百年的屈辱,從只能進口,仿製外國火炮,到今天,我們能自行生產和出口火炮,革命先烈,各族兒女浴血奮戰,中華民族在炮火中涅槃,正如那響亮的歌詞——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HannibalLecter


解放軍是一支非常注重炮兵運用的軍隊,歷史上有很多型號的火炮立下赫赫戰功,但是要說大口徑火炮就非PL66式152mm加榴炮莫屬。


PL66式152mm加榴炮於60年代末裝備我軍軍屬炮兵和炮兵師,用以壓制和殲滅敵有生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裝備,破壞野戰防禦工事,擊毀裝甲目標。該炮是60年代初按照蘇聯D20 152mm加榴炮仿製的,並且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多次改進。經過改進後的PL66式性能有了明顯提高,特別是勤務使用性能提高較大,節省了人力,簡化了操作,機構動作和使用性能更加可靠。該炮的特點是:

1、 威力較大:主要彈種配備了殺傷爆破榴彈,彈丸重43.56kg,最大射程可達17200m;

2、 精度高:射擊精度距離偏差(按照最大射程計算)65m,方向偏差10m;

3、 機動性也較好:行軍全重5720kg,能夠在牽引車牽引下在公路上以60km的時速運動。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歷經十年的對越作戰中,PL66以其威力巨大,精度可靠,射速快捷等優勢,打的越軍魂飛魄散,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了所有參戰部隊的一致好評。 廣州軍區炮1師26團,參加了1979年對越作戰,1984年、85年、86年靠矛山炮戰。1979年2月20日,在進攻越南高平省復和縣的戰鬥中,炮1師26團配屬162師作戰,9時10分對01號目標射擊,敵人一個連隊守衛的高地,2個炮標準,即每門炮12發炮彈,射擊口令下達後,炮陣地一陣山崩地裂的急促射,短短的3分鐘,炮聲戛然而止,36門152加榴炮將400多發炮彈,近19噸鋼鐵砸向了敵陣。炮火準備完畢後,步兵一個衝鋒,就拿下了該高地,越南守軍死的死,傷的傷,其他的還沒有清醒過來,就做了俘虜。

直到現在近半個世紀,由於PL66式加榴炮性能優異,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維護方便,仍然在陸軍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近些年,還配備了半主動激光末制導炮彈,能夠更加精確的點殺目標,可謂老樹又逢春。PL66式榴彈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鼎盛軍事


解放戰爭裡有個天才用汽油桶改得叫沒良心炮,據說火力極大,


小主宰嗚啦啦


任大炮 …… 👰


月光小百合


應該是海帶炮最厲害。十來年了。反著打很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