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毛瑟步槍是怎麼來的?

宇宙第一蘑菇頭


第一把被軍隊採用並定型的毛瑟槍是毛瑟M1871,但老王心想,其實這個題目可以寫一個“毛瑟傳奇”了。或者這也可以是德國輕武器的一段傳奇。

曾經的德國四分五裂,德意志人通過一系列戰爭,由普魯士打敗了丹麥,繼而又壓服了奧地利,然後依靠普法戰爭打敗法國,最後於1871年建立起“德意志帝國”,真正的將自己躋身於列強之林。

而毛瑟家族就是在普魯士崛起的這段歷史中,依靠為普魯士提供、研製槍支而發跡的。

當時的德國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境遇裡。將普魯士鍛造為歐陸小強國的腓特烈二世於1786年離世,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位後,企圖趁著法國大革命的混亂從高盧雞身上割肉,結果法國人大破反法同盟,漢斯們反倒割讓了萊茵河西邊的大片領土。

1787年繼位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不服氣,1806年又跑去組團反法,被拿破崙給揍得逃亡柯尼斯堡,割讓了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法國,還賠了上億法郎,簡直是跪下唱征服了。

1806年這次慘敗幾乎將普魯士打回原形,也打醒了膨脹過度的德意志人,他們開始了著名的卡爾·施泰因首相改革。普魯士王國為了喚醒底層民眾,獲得民族層面上的支持,大肆解放農奴,擴大地方自治權,因此許多工匠和具備技術的家族加入到了改革的洪流之中。柏林大學就是此時建立的,普魯士人的行為奠定了後世德國人“技術控”的一面。

除了政治改革,普魯士的軍事改革亦是如火如荼的進行開來,因為高漲的民族情感無法戰勝法國,必須還要有先進的軍隊和武裝。

毛瑟家族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崛起的。老毛瑟是個體面人,他在條頓森林的奧伯恩多夫小鎮從事著工匠的工作。黑森林裡充滿了杉木,這裡從羅馬時代開始就是歐洲重要的伐木區域,還誕生了冶煉業和玻璃製造業、製革、機械加工等技術行業,甚至還能生產極複雜的管風琴,有一大批歐洲工匠世代在此謀求溫飽。

1811年,臥薪嚐膽的腓特烈·威廉三世以皇家名義在奧伯恩多夫建立了軍工廠,為普魯士軍隊提供先進火器。老毛瑟是軍工廠100多個工匠的一份子,長期接觸的都是槍炮的製造,後來他的兩個兒子也在廠裡當學徒。

19世紀30年代出生的,名為“威廉”Wilhelm (1834-1882)和“皮特·保羅” Peter Paul (1838-1914)的兩兄弟很好的繼承了這份“家傳事業”,他們從小對武器製造耳濡目染。哥哥威廉更擅長策劃與商業頭腦,弟弟保羅則更痴迷於槍械設計。

這段時間裡普魯士也是發展的風起雲湧,頗有“武運長久”之範。先是在1813年與俄、奧組團在萊比錫車翻了拿破崙,繼而又在1815年上演了滑鐵盧的大戲。普魯士的發展此後進入了快車道,1862年腓特烈·威廉四世身死,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繼位。威廉一世拜鐵血執宰俾斯麥為首相,真正開始了德意志的統一大業。

毛瑟兄弟二人此時早已是廠裡獨當一面的資深工程師了,他們運用著自己對槍械結構的敏感,開始嘗試性的開發一些作品,因此也誕生了不少毛瑟槍的前身。不過這個時代並不屬於毛瑟兄弟,此時最耀眼的是約翰·尼古勞斯·馮·德萊塞。也就是設計了“德萊塞擊針槍”的人。

德萊塞與毛瑟兄弟的經歷非常相似,他是個老鎖匠的兒子,是個法蘭克福大公國的瑟梅爾達人。這個地區猶太人眾多,又因為“萊茵聯盟”的關係成為拿破崙的“保護國”,與法國的控制的殖民地差不多。長期以來保持著既繁榮興盛,又被法國剝削的狀態。德萊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受到了不少法國的教育,並且成為了法國巴黎炮廠的工程師。

1809年到1814年,德萊塞都在巴黎研究後膛槍技術,它希望前膛槍這種不方便的東西能變成後膛供彈的武器,但實驗進展不大,人們並不信賴後膛槍。

1813年,普、奧、俄聯軍車翻拿破崙以後,“萊茵聯盟”宣告奔潰,帶著滿身技術的德萊塞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德意志人”的身份。所以1814年德萊塞乾脆回到了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他一邊研究自己的後膛槍,一邊靠自創的軍工廠維持生計。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德萊塞突然得到了普魯士高層的關注。1836年,他開發的後裝彈藥擊針槍被政府收購,連人也被政府“借去”,塞進了秘密研究室研究後膛槍。這時候毛瑟兄弟一個在吃奶,另一個未出生。

1841年時德萊塞在普魯士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最終的後膛槍研發,新槍不需要從前面安裝子彈,只要拉開大拴,就能從後面往槍膛裡填入紙殼定裝的鉛彈。這件劃時代的武器被稱為“德萊塞M1841”,它的射速5倍於當時的前膛槍,德萊塞本人也因此成為了普魯士貴族。

(同期還有美國的霍爾M1819,很難說這二者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聯繫,但是M1819並不如德萊塞M1841可靠,總體上還是把燧發槍。德萊塞步槍的“撞針”和“子彈”與現代的步槍概念已經基本接近了。)

正是依靠著“德萊塞M1841”,普魯士軍隊在火力上大佔優勢,於1866年順利擊敗了曾不可一世的奧地利人。可德國人的頑固性也在此體現,許多人長期公開表示“討厭”後膛槍,稱之為“灌腸器”,因為“文明人用嘴吃東西”。連葬禮鳴槍都不願用後膛槍。

金子總會閃光的,德國人的武器好壞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法國人通過1850年德國革命動亂中逃跑的普魯士兵獲得了德萊塞擊針槍,研究之後誕生了自己的“夏塞波步槍”。這把槍的設計者“安東尼·阿方索·夏塞波”是個1833年出生的年輕人,設計步槍時年僅24歲,任職聖埃蒂安兵工廠的工程師。(這家工廠20世紀做出了FAMAS突擊步槍)

“夏塞波步槍”改進了“德萊塞”上的許多痼疾,通過橡膠解決了燃氣洩漏問題,還改掉了那個傻瓜一樣的擊針和子彈底火位置。這把槍擁有更合理的口徑、更高的射程,和更好的安全性,將普魯士的武器遠遠甩在了身後。

因此德國人的“灌腸槍”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喪失了自己的優勢。科技上處於下風的德意志人嚐到了自己頑固帶來的苦果。法國人的“夏塞波”保持著明顯的性能優勢,能在對射中穩定的將普軍官兵一個個放倒。“夏塞波1866”大受法軍歡迎,一口氣生產了120萬支。

好險普魯士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德皇在凡爾賽宮登基,正式宣佈了德意志帝國成立。但“德萊塞”不能再用了,它與“夏塞波”已經完全不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可是之前還在糾結“嘴巴吃還是灌腸”的老頑固們完全沒有任何更新換代的科技儲備,大家全都傻了眼。而且德萊塞本人也走向了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個劃時代的槍械大師最後於1876年逝世於瑟梅爾達,享年89歲。

這個時候拯救德國軍工的人出現了——毛瑟兄弟在德國政府的新武器方案徵集中異軍突起,他們拿出的改進型槍支毛瑟M1867、M1869、M1871最終擊敗了“巴伐利亞雲達M1869”,受到官方笑臉關照。定型後的毛瑟M1871被稱為“Gewehr 71”。

實際上毛瑟兄弟當時所做的事並沒有太出彩,他們無非是將“夏塞波”當做模板,然後通過自己的理解,去綜合了當時各國後膛槍的問題與優點。這種“拿來主義”被兩兄弟用得行雲流水,可畢竟差距就是差距,最早的67式、69式、71式“毛瑟槍”都不算太好的武器,只能說有了個比“德萊塞”更靠譜的東西罷了。

當時的德國正進入瘋狂的大發展期,國力與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毛瑟槍”的出現,無疑讓面子上頗為無光的德國軍隊撿了個遮陽的破斗笠,甭管行不行,能護臉就行,飯總要一口口吃嘛。

把武器專利賣給國家的毛瑟兩兄弟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於是他們離開了皇家兵工廠,在1873年自建了一家工廠,這便是“毛瑟兵工廠”的前身。但是很奇怪的是,毛瑟兄弟的工廠開工沒出一月就因為生產事故燒成了白地。

走投無路的毛瑟兄弟最後仍然回到了皇家兵工廠,他們用M1871式步槍的生產訂單和自籌的資金為底牌,找威廉一世商議入股皇家兵工廠事宜,德皇很爽快的答應了他們,並且又派發了多達10萬支步槍生產合同以示鼓勵。

奧伯恩多夫皇家兵工廠從此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毛瑟兄弟的制式步槍成為該廠的主力產品,這個100多人的凋敝小廠也因此吹氣球般擴大,迅速搭上了德國崛起的戰車。

但是,這時候毛瑟兩兄弟中的“威廉·毛瑟”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個善於經營的兄長於1882年1月去世,年僅48歲。

弟弟“皮特·保羅·毛瑟”繼續著武器的設計工作,在1884年推出了改進型的毛瑟1871/84式步槍,不過這槍其實也就是個炒冷飯改彈倉版的平庸之作。保羅不能把自己分成兩半用,這時期他將大部分的心思放在了哥哥曾規劃的“槍械的品牌產業化發展”理念之上,這條路線使得毛瑟幾乎成為德國步槍的代名詞。一句話——產品有恙,名氣補上。

當時正好是我大清朝的“洋務運動”期間,對國際情況不甚知之的朝廷很快鎖定了正威風八面的德國。李中堂等洋務派為德國軍工送來了雪片般的訂單,從克虜伯大炮到步兵槍械、鐵甲艦無所不包。毛瑟也沾了光,明明性能很一般的毛瑟1871/84型步槍被大清看中。

兩廣總督張之洞派出四國大使洪均(護國名妓賽金花的老公)和許景澄(義和團時噴慈禧“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後被處死的官員)出使斡旋購買了大批毛瑟軍械,並且還拉回來一條1871/84型步槍的生產線,據稱可日產50杆毛瑟槍。

這其實也就是中國人最早知悉的毛瑟槍了,對於德國而言也是第一把被制式化裝備的毛瑟槍。毛瑟的故事本該到此,但後面其實才是更精彩的部分。如果覺得離題可以不用看,反正看看也不要錢。


後來的事兒:法國人搞出了發射無煙火藥的“勒貝爾M1886”,這把經典武器被一直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政府甩開保羅·毛瑟,通過“軍事委員會”開發出了1888式委員會步槍。這把槍後來掛著“毛瑟”的名頭拿去騙李中堂,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漢陽造”。

不滿政府指手畫腳掛羊頭賣狗肉的保羅·毛瑟開始拼命設計和改進新型步槍,開發出毛瑟M1892、M1893、M1894和M1895,這些性能優良的毛瑟槍被賣得全世界到處都是。保羅·毛瑟也最終在1897年收購了皇家兵工廠的股權,成立了“Waffenfabrik Mauser AG”,也就是“毛瑟兵工廠”。

次年,老保羅又設計出一款毛瑟槍,命名為M1898式,軍方制式化名稱為Gew.98。它便是後來Kar.98k的原型。

1901年,仍在設計臺上奮鬥的保羅·毛瑟做出了一款半自動步槍,他用這把槍試射到第79發子彈時發生了炸膛事故,飛濺的金屬碎片打瞎了他的左眼。

1914年,保羅·毛瑟逝世。

1945年,在毛瑟廠長大的埃斯蒙德·黑克勒窮困潦倒的回到了奧伯恩多夫鎮,他在倒閉的毛瑟兵工廠門口徘徊了許久,想著能找點什麼破爛加工一下賣錢,然後遇到了好朋友特奧多爾·科赫和亞歷克斯·塞德爾。

H&K公司在毛瑟的廢墟上誕生。


王司徒老百科


兔哥回答。毛瑟步槍,是1867年由德國人威廉·毛瑟和保羅·毛瑟哥倆發明的一款採用了旋轉式閉鎖槍機的步槍,該槍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槍機旋轉完成上膛閉鎖,擊發,利用槍機旋轉後拉退殼的步槍。早期的毛瑟步槍的彈倉為單排,後期的改進型為雙排彈倉。


該步槍於1871年被採用成為標準的制式步槍。命名為1871式步槍,這是歷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自該槍以後大多數的步槍設計都借鑑了這款槍旋轉後拉式槍機原理。可以說毛瑟步槍是所有後拉旋轉槍機步槍的鼻祖。

後來這款步槍經過多次改型,並製造出了標準型,即我們熟悉的98型(1924年式)並推向市場,中國在1930年代採購了一批該型步槍,並得到了圖紙,1935年以標準型步槍為基礎,製造出了該槍的仿製型,即中正式步槍。中正式步槍是中國第一種制式步槍,並與漢陽式步槍(1888式步槍)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部隊主力步槍。



這也是毛瑟步槍來中國的原因,是花錢買來的,正規渠道。其實,中國對於德國的輕武器還是非常有緣份的,自清朝末以來就開始引進,仿製德國的毛瑟步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從名義上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各軍閥割據的狀態,於是武裝軍隊就需要有統一的現代化的步槍,當時,國民政府和德國軍工合作比較密切。


其軍隊都是按照德國的軍事顧問的建議整編的,抗戰中的“德械師”就是其中的代表。不過所謂的“德械師”只不過是德式步槍,毛瑟軍用手槍,德式手榴彈(M24手榴彈)。和真正的德國軍隊沒法比,也沒有什麼重武器,就是準備統一換裝的中正式,因抗戰暴發都沒有實現,只是部分換裝,當時的漢陽造依然很普及,其實這個漢陽造也是仿製德國的1888式步槍。

1934年國民政府曾經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德國標準型步槍,首先裝備到武裝稅警,也就是後來的新編第三十八師。隨後就由當時的河南鞏縣兵工廠開始仿製,當時的名稱為二四式步槍,即後來的中正式步槍。而雖著抗戰的發展,除鞏縣兵工廠,廣東第1兵工廠,第一兵工廠(原漢陽接收鞏縣第11兵工廠)、金陵兵工廠也加入到生產中正式的行列中來,各廠的工藝質量也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毛瑟步槍來中國的原因。也是中正式的原型。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指正,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一併謝過!)


兔哥42928


毛瑟公司的前身為1811年國王腓特烈一世在德國黑森林一個叫奧伯恩多夫的小鎮建立的皇家兵工廠,該兵工廠僱傭了100多名工人,專門為普魯士軍隊生產武器。威廉.毛瑟和保羅.毛瑟兩兄弟從小就跟隨自己的父親在這家兵工廠當學徒,毛瑟兄弟從此走上了槍械設計的道路。

毛瑟兄弟利用當時的最新成果,在英國、 美國的全金屬彈殼、 中心發火彈成果基礎上, 研製出了11.15×60 毫米槍彈,1865年毛瑟兄弟設計了發射金屬彈殼槍彈的後膛單裝步槍。1869年, 普魯士為了找到能替代德萊塞步槍的新槍, 成立了步槍選型委員會, 毛瑟提供的樣槍和槍彈系統在與巴伐利亞的M1869沃德步槍、 瑞士馬蒂尼步槍和維特利步槍的對比試驗選型中獲勝。1871年12月2日, 普魯士訂購了2500支試用。因此,毛瑟兄弟設計的這款步槍被命名為毛瑟M1871式步槍,該步槍對後世槍械的設計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後來毛瑟兄弟在M1871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了供彈機構,新的改進步槍被命名為M1874,全槍長 1 295毫米, 槍管長 800毫米, 全槍重 4.6千克, 初速 435米/秒, 管式彈倉容彈 9發(含入膛 1發)。毛瑟M71/74步槍前後陸續生產出了95萬支, 當時每支55馬克,合13.5美元。該步槍使用時間很長, 直到1917年才從德國作戰部隊中退出。


歷史軍魂


1888年德國的毛瑟兄弟研製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優良的彈倉式步槍,也被公認為世界歷史上第一種真正的步槍


草根朽木


最早的步槍來自德國,由再位德國人毛瑟兄弟造出,時間大概是1887年~1888年間,所以取名叫毛瑟步槍


13557836819


1888年毛瑟兄弟研製了一款優良的步槍,也就是這隻步槍被公認為現代步槍的鼻祖,也是世界上第一款近代步槍,在1895年引進到我國,既著名的漢陽造在我國大量生產,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大量使用。


折折哥


天下文章一大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