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大戰的謎團,交戰18天蘇軍被俘30萬,如何完成“絕地反殺”?

成喜英


這可不是什麼謎團,18天30萬也不算什麼駭人的戰績。整個1941年打完,猝不及防的蘇軍損失了400萬人員和2000多輛裝甲車輛,航空方面更是幾乎被掀了個底兒掉,粗略估算有3000架戰機被摧毀。

可以說,德軍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任何國家面對霎時間如此恐怖的損失清單,估計都會一蹶不振。就算要回血,恐怕也得費老鼻子勁兒。

蘇聯怎麼熬過來的呢?其實沒人們想的那麼複雜,無非是嚴酷的戰時經濟、戰時社會管理,以及瘋狂的戰爭動員。

與當年一盤散沙的中國比起來,蘇聯真可謂是瞬間就行動起來,全國上下卯足勁投入戰爭,幾乎沒有因為內耗而拖自己的腳後跟。

不過我們也不要太高看蘇聯,能做到如此快的全國動員,與蘇聯本身的計劃有關。20世紀30年代並不僅僅是德國人在做戰爭準備,蘇聯人同樣定下了“東方戰線”的戰略。

蘇聯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發展起來以後,國力大漲,開始覬覦西邊的土地。當時不斷向東擴張的納粹德國早就成為蘇聯人的眼中釘。但是很可笑的是,英法等西方強國並不熱衷於遏制德國,反倒寄希望於張伯倫“綏靖政策”,將德國人的禍水引向蘇聯,然後他們再行漁人之利。

明白這一點的蘇聯,乾脆就與德國秘密簽訂了條約,瓜分了東歐的地皮。波蘭被一分為二,芬蘭也劃給了蘇聯。英法到最後才明白自己給耍了。

雖然39年的蘇芬戰爭讓蘇聯丟盡了臉,也讓德三感覺看到了蘇聯的虛實,但蘇聯實際並沒那麼菜,他們只是需要時間來緩衝,同時也對東邊的局勢充滿了野心,蠢蠢欲動——既然英法讓德國禍水東引失敗了,那麼現在很明顯禍水已經西流。英法的漁翁計劃反過來也是可以被蘇聯所借用的。

所以,蘇聯實際早就做好了全面戰爭的準備,並且他們的目標大的很,除了吞掉波羅的海三國外,芬蘭、波蘭、東歐統統都要拿下來。給德國人爆菊的打算不能說完全有計劃,但通過戰爭獲得更大利益的做法是早就定下來的。

因此,蘇聯在前線佈置了大量的軍隊,卻並未向這些軍隊傳達是“防守”還是“進擊”的明確命令。

道理很簡單,蘇聯的大軍是準備摘桃子的,邊境高密度的雲集大軍,1為威懾德軍 2為大突擊做準備。所以這些部隊根本沒有構築具備縱深的防線,而是單純的窩在一起。

否則都像佈列斯特要塞那麼打,德國人能衝到哪兒?恰恰佈列斯特要塞在戰前進行了防禦性構築,使用了一些囚犯加固了部分體系。

蘇軍這種行為讓德軍撿了便宜,麻痺大意間,德軍一個閃擊戰就將蘇軍劃分成無數塊豆腐,空有密度卻無厚度的防線只能被分割消滅,大量蘇軍戰士就這樣成了甕中之鱉,只能乖乖投降。

但是呢,蘇聯人真的傷筋動骨了嗎?1941年後半段時間,蘇聯人連個突都沒打的就開始了戰爭行動,他們通過節節抵抗遲滯德國人的速度,大量的軍隊為後方的動員、集結、轉移爭取時間。然後迅速爆兵,哪怕是炮灰也要抵擋住敵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打響,蘇聯人在自己的絕地上,把德國人也拖進了絕地,然後一番鏖戰,後勤線無法有效補給的德國人最終崩潰,由此開始了戰略天平的位移。可以說,儘管希特勒進行了一系列的豪賭,但蘇聯人從始至終都牢牢把控著戰略走向。

戰爭期間蘇聯的生產也是極為到位的,比如PPSh-41“波波沙”衝鋒槍,蘇聯人儘管參考了芬蘭“索米”,但壓根看不上索米那種精工細造的活計,反而繼續琢磨著自己的“迫擊炮理論”,斯大林要求:這種衝鋒槍要簡單到能讓最低級的工廠生產。

蘇聯人根本不願意拿太多的工時來應付一把衝鋒槍,它再優秀,也得為生產工時讓道。簡化的工序讓這種武器被瘋狂的製造了600萬把之多,而生產它們只需要婦女、兒童、低級技工再配合低技術生產線就可以,為坦克、大炮、飛機空餘出了高級機械、高級技師和產能。偏偏“波波沙”性能並不差。

正是靠著PPSh-41這樣的武器,蘇聯人給整師的新兵進行了兇悍的武裝。本就在戰前擁有大量射擊俱樂部以及軍訓項目的蘇聯平民對槍械本就不陌生,再搭配上一口氣能平穩掃射71發的衝鋒槍後,連訓練時間也給省略了。

反正拿著PPSh-41的新兵們只需要衝到200米以內,然後對著那些拿毛瑟98k的德國老兵們瘋狂潑水就行了,在火力面前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這點美國二戰後才在阿伯丁陸軍武器試驗場徹底探明——射擊精準但火力不足的老兵,與射擊不咋地但火力賊猛的新兵完全沒啥差距,火力猛的永遠佔上風。

有了這些大量用衝鋒槍武裝起來,並通過武器性能相對抹平了訓練差距的新兵,蘇聯人才得以滾雪球似的讓部隊擴張起來。隨著戰時動員的加強,大量的年輕人被送上戰場為國而戰。

最後,蘇聯人連妹子也不放過,拉了80萬女人上了戰場。她們除一部分從事醫務、文職外,許多人就是戰場上的戰兵,從步兵到航空隊到坦克軍,蘇聯的妹子像男兵一樣為國捐軀。甚至有婦女自己買了坦克,上戰場為亡夫報仇。

當然,少數民族也是相當重要的力量,有些文學裡喜歡渲染諸如蒙古人、哥薩克人對蘇聯的憎恨,然而事實是這幫人得到蘇聯英雄金星勳章的足有幾百號。兇猛的哥薩克在戰場上令德軍極為膽寒,因為這幫人更加野蠻,簡直毫無人性。

最後,來自西方國家的援助也不得不提,按照租借法案,美國為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成千上萬的坦克、飛機、武器以及食品、機器、油料。蘇聯人把美國人支援的優質油進行勾兌,一份能變成三分燃油。即便這樣也比德國人坦克裡燒的東西要強的多。

實際上德國人的慘敗很可能從1939年就已經定下了,他們過於瘋狂的發動戰爭,卻連自己都沒準備好,國內經濟危機相當大,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福利,欠下了大筆公債。再加上亂七八糟的工廠生產、兩線作戰的戰爭局勢,他們想弄贏蘇聯人實在太難。


王司徒老百科


題目裡的交戰18天俘虜蘇軍30萬,應該指的是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發動的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一舉殲滅蘇軍西方方面軍主力,30多萬蘇軍在此戰中全軍覆沒。

然後,中央集團軍群按照既定戰略以蘇聯首都莫斯科為主要目標繼續向東挺進。從7月下旬到9月初,德軍經過激戰又攻下了莫斯科西部的門戶——斯摩稜斯克,又殲滅蘇軍二三十萬人。此時通往莫斯科的路上蘇軍已經很難組織起有效防禦,但是德軍卻沒有繼續進攻,原因是擔心南面基輔方向上的蘇軍另一個戰略集團——擁兵60餘萬的西南方面軍從側翼發動反突擊,於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止攻勢行動轉為防禦,並且抽調精銳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先打基輔。

於是就有無數的戰史專家說德軍進攻基輔延誤了攻打莫斯科的最佳時間,等到德軍一個月後回頭重新進攻莫斯科,蘇軍已經在斯摩稜斯克至莫斯科大道上佈置了125萬大軍、7600們火炮、1000輛坦克、700架飛機嚴陣以待了。然後就是德軍進攻受阻,等到艱難的行進到莫斯科時突然遭遇了嚴寒,最終功虧一簣。

實際上,真正讓蘇聯“絕地反殺”的絕不是什麼嚴寒,要知道嚴寒影響德軍,同時也會影響蘇軍。

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德軍本身力量已經消耗殆盡了。

基輔戰役結束後,德軍雖然取得巨大戰果,卻也損失慘重,僅實力最強的中央集團軍群就損失了23萬人,為了進攻莫斯科,德軍統帥部從南方、北方兩個集團軍群抽調了大批力量補充中央集團軍群。等到戰役發起之前,中央集團軍群的總兵力達到192萬餘人,裝備18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萬門火炮、1300架作戰飛機,攻擊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

但是,如此龐大的兵力兵器還要前進幾百公里,需要多大的後勤保障力度?即使是放在今天擁有現代化的後勤體系為這樣一支遠離後方的部隊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恐怕也不見得是一件輕鬆的差事,更可況在當時?

蘇軍在撤退的同時,帶走了沿途絕大部分的居民和物資,帶不走的也就地銷燬,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沿途的道路交通。德軍雖然佔領了不少地方,但是不僅達不到“因糧於敵”的目標,同時還要修修改與歐洲不接軌的蘇聯鐵路。實際上早在斯摩稜斯克戰役前中央集團軍群就面臨嚴重的後勤危機了。不然為什麼前十八天就噼裡啪啦敲掉成建制的蘇軍30萬,打個斯摩稜斯克面對七拼八湊的蘇軍部隊就耗時近兩個月?9月份中央集團軍群停止進攻後很大的一個任務就是幹這個,在此期間部隊的後勤運輸完全靠汽車和馬車。不過倒黴的是此時正值秋季,秋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堪。這就給德軍的汽車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在停止進攻的這段時間裡,在希特勒的親自關注下,德軍一共修復改造了2.5萬公里的鐵路、4000座路橋,運輸工具重新換成火車。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滿足中央集團軍群龐大的開銷。按照當時第4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元帥的記錄,在“颱風行動”開始前15天,因為優先供應彈藥、燃料,目前的口糧僅僅夠部隊餬口,根本填不飽肚子。190萬德軍官兵正是在這種半飢半飽的狀態下發起了“颱風”行動。不過面對倉促集中起來的125萬蘇軍烏合之眾,德軍的閃擊戰和鉗形攻勢又一次讓蘇軍遭受了明斯克、基輔之戰後有一次慘痛損失,50萬——60萬的部隊在合圍圈中被殲滅了。但是德軍的力量也受到巨大的損耗,特別是後勤補給線,又一次變得細長了。古德里安指揮下的德軍第2裝甲集群算是集團軍群最強大的一支機械化軍團,原本是從南面的圖拉方向進攻莫斯科,結果在圖拉遭到一支蘇軍民兵部隊的頑強抵抗,直到戰役結束也沒能攻下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坦克缺乏燃料無法開動了......氣得古德里安這位坦克兵上將直接去找希特勒要補給。

德軍到了強弩之末,那麼蘇軍呢?

從戰爭開始直到基輔戰役結束,短短四個月內,損失的兵力是題目所說的近10倍,達到300萬人,還有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更嚴重的是,失敗主義情緒在蘇聯軍民中像瘟疫一樣蔓延。但是作為蘇聯最高統帥部特別是最高統帥斯大林,始終沒有喪失信心,繼續“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苦撐危局。

在德軍行動開始之前,蘇軍最高統帥部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調集了125萬部隊在莫斯科以西300多公里的地段內進行部署。結果沒想到德軍故伎重演,一口吃掉了一半。面對長驅直入的德軍鐵騎,唯一能起作用的就只剩下一條戰前修築尚未完成並且只有4個師固守的莫扎伊斯克防線。蘇軍統帥部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從全國各地調集一切可用的作戰力量向這裡填補並且把號稱“救火隊員”的朱可夫大將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到這裡。即便如此,等到德軍發動進攻前的10月中旬,聚集在這裡的蘇軍部隊也僅僅只有9萬人。

就是這不到10萬人的部隊在莫扎伊斯克防線上頑強的堅守到了10月底,迫使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德軍耗盡了最後一點力量,也就為斯大林鼓舞全國軍民的士氣在莫斯科舉行戰時閱兵式贏得了時間。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斯大林敢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敢於堅守莫斯科,就是特得到前敵總指揮朱可夫的保證,並且利用東部發達的交通網絡爭分奪秒的調集兵力到莫斯科,當然已經不再完全滿足於固守莫斯科,而是準備反擊了!

11月上旬,得到有限補充的中央集團軍群繼續發動進攻,結果苦戰到12月初,在距離莫斯科還有40公里的地方,中央集團軍群這臺德軍最龐大的戰爭機器終於熄火了。正如集團軍群司令博克所說的那樣,“我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蘇軍則不失時機的發動全面反擊,在嚴寒的幫助下,徹底將德軍趕出了莫斯科州。


大將軍威武K


蘇聯地大物博,五年計劃為蘇聯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蘇聯重工業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再加上諸如朱可夫,崔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鐵木辛哥等一大批優秀名將,以及鋼鐵一般的領袖斯大林,獲勝也是情理之中。


用戶1879148369236


蘇聯的的戰略縱深,堅毅果敢的民族性格。還有美國的支援,以為嚴寒的天氣都是抗住德國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