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史小二記


“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一個自古不變的硬道理。

這兩個不太具有可比性,李世民是有實力造反,而且有預謀;朱棣是被迫造反,慌亂中起的兵。

李世民之所以敢造反,正是因為他手裡有兵權。李世民勸說自己的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年齡不過16歲,其心思縝密其父親李淵都感覺到可怕。於是在起兵反隋之後,派年僅18歲的李世民去中原打仗,爭奪天下——這在李淵看來李世民幾乎沒有勝算。殽山關以東有瓦崗寨的李密(李淵的結拜大哥)、又有又狠又硬的王世充、竇建德、薛仁杲;沒有一個不是硬骨頭。

但是,李世民確實是個奇才,不但打贏了,還收復了一大批的將領,譬如程咬金、侯君集等一大批干將。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大學士,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唐朝江山中的硬骨頭可以說都是李世民打出來的。而且,這個16歲就勸父親起兵反隋的人,其權謀心思之厲害,怎麼可能不對皇位有想法呢?在戰鬥的過程中,也是李世民發展壯大的過程。

為了穩固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淵派遣太子李建成征討河北,這些地方已經很好打了,加上太子李建成的能力也不錯。很快打下了河北,在名義上軍功和李世民相當了。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開府稱秦王(一字王,封王中最大的王),開府其實就是能夠自己組建成員班子了,並且李世民掌握著兵權。為了防止李世民造反,李淵掌握著兩支軍隊——軍神李靖和徐懋功(李績)。這兩個人的軍事能力,其軍隊戰鬥力足以打敗秦王府,但是,李淵不知道的是,李世民早已拜訪了這兩個唐朝軍隊大佬,對於皇位繼承問題,李世民試探性的問了一下,得到的回答是:這是帝王的家事……

這個回答,李世民非常滿意,他取得了兩個軍界大佬的表態——中立,不參與。沒有他們的參與,秦王府不用懼怕太子。

為了自己的威脅能夠消除,太子李建成藉口邊疆突厥來犯,調秦王離開京城,意圖一舉拿下秦王府,解除秦王的兵權。但是,取得了兩個軍界大佬中立得李世民,立刻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開始得時候,大家真不敢拿弓箭射太子李建成——誰他媽知道射了之後是什麼後果。李世民急了,親自射了三箭,大將尉遲敬德立刻跟上,射中了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玄武門之變得同時,李世民軍隊接管了皇宮得防衛,李淵都他媽懵逼了,三個兒子就剩下一個了,這出手也太狠了,自己還被軟禁了。

無奈,李淵只好傳位李世民,自己退位當了太上皇……

(這個畫像據說是清朝畫得,故意醜化了朱元璋,不過歷史上得朱元璋可能真得沒那麼好看)

朱棣所生活得環境就不一樣了,首先,朱棣沒有軍功。朱元璋打天下得時候,都是親自上陣。這個真正得草民皇帝,從乞丐這個社會最底層下面得負一層走到皇帝位置上。靠得不是運氣,而是天才得能力。

大明真正得第一名將是皇帝朱元璋,手底下更是名將如雲,徐達、常遇春、湯和、朱文正、耿炳文、傅友德、周德興……,早年連藍玉都排不上號,所以根本輪不上朱棣。朱元璋在大明開國後,朱元璋為了保住朱家江山永不改姓,對這些名將痛下殺手。

這些名將哪一個軍事才能都不比朱棣弱,一個個都死在了朱元璋得屠刀下。更不要說朱棣了,最關鍵得是大明得最主要矛盾是——保證大明江山用不改姓,是朱家與眾多功臣之間得矛盾。所以,朱棣既不敢反朱元璋——沒兵沒實力;甚至連反得心都沒有——前面那麼多公侯伯都被殺了,自己老爹手裡得錦衣衛那可不是鬧著玩得。

即使到了建文帝削藩得時候,朱棣也沒有必勝得把握。畢竟自己得兵力和中央軍相差很遠,要不然他為什麼忽悠朱能跟他一隊。要不是建文帝朱允炆和兩個書呆子瞎指揮,朱棣反叛不可能成功。



嘟嘟讀讀


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搞玄武門之變,逼宮李淵,一方面是不願為人魚肉等死,另一方面是手裡有料,腰桿子硬,心不虛。他的料就是來自長年累月在唐眾將士中積累的赫赫威望。

當時整個唐的建立,可以說基本上所有奠定乾坤的重要戰役都是李世民率軍打的,唐國建立,其首功之位當之無愧。

實際上當時的形勢是,李世民雖然是唐軍心中精神領袖,但是說到底調動軍隊的兵符還是在李淵手中。


(李世民)

所以,當時李世民實際上除了其門下的死忠門人將領外,唐軍大多數將領也僅僅是對其表示支持,但是礙於無兵符調遣的原因也僅僅是精神上支持他。畢竟對於當時唐軍來說,左右如何爭鬥也是你們李家兄弟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你殺太子,逼宮皇帝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實在沒有立場厚此薄彼。

可見,李世民當時手下雖人不多,但是卻是有能殺李元吉這樣的萬人敵尉遲敬德的。唐軍雖然礙於立場不便支持,但是到底是軍心所向。李世民最大的問題僅僅是如何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便好。

陳勝有句話說的好“等死,何不舉大計而死?”

左右是要被他的兩個兄弟弄死,何不博一把?所以李世民藝高人膽大,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自大,買通玄武門卒衛,將兩人殺掉。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死,天下將領紛紛兌現承諾,無需兵符,向李世民誓忠。

而當時,李淵早就已經讓李建成監國,縱情酒色多年,離大唐正權太遠了,遠得很多人都忘記了有他的存在。

以上便是李世民敢反老子的原因。

而朱棣之於朱元璋嘛!

讓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他的反,那簡直有點開玩笑了。

朱元璋是什麼人?

瘌痢頭,開局一隻碗,東西全靠搶,創立江山,殺人無數,心眼一萬個。


(朱元璋)

反觀朱棣,他老子南京稱帝時,他甚至還沒有成年,還是滿肚子天真未經戰事的小子。即便到後來他就北京燕王,和北蒙的戰鬥小有成績,就算他的軍事能力頂了天可以和朱元璋相提並論了,但是要創立江山憑藉的又怎麼會僅僅是軍事能力?

當年大漢劉邦統兵比上韓信如何?理政比上蕭何如何?謀略比上張良又如何?都遠不如人,但卻能得天下,把這些人駕馭得服服帖帖的,以其厚黑二字。

老子到底是老子,一個開國皇帝,創立江山,殺人無數朱元璋,要說他兒子比他還厚黑,鬼都不信。再者,朱元璋到底是代表天下最巔峰權勢所在,長年累月的積累,手下精兵強將如雲,區區燕王手下又能有幾個將領能出來和他硬抗?


(朱棣)

朱元璋甚至都不用怎麼上心,只需漫不經心坐在南京和馬皇后聊著天,派個萬人敵藍玉,便能把朱棣治得服服帖帖的。

退一步來說,就算是朱標做皇帝,朱棣也沒膽量與能力造反。在朱元璋為朱標量身打造的常藍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浮雲,一吹即散。


不書公子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簡單來說,是因為這兩對父子的權力結構完全不同。

先來看李淵父子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殺功臣,為什麼?因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績、尉遲敬德等,不是他的友軍就是他的屬軍,都算是隊友。

論開國戰爭,不存在功勞甩開李世民幾條街的將領,最多隻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對而言,李淵這個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畢竟就算是長期坐鎮後方的李建成也打過仗,李淵除了起兵那會直接管過軍事,其餘時候幾乎一直是坐在長安城。

長期的功勳積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內外的影響力巨大,我們來看玄武門之變前房玄齡給李世民的建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當承大業”,怎麼承大業,殺了李建成,等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扯談,李世民的終極目標就是李淵,殺李建成是順帶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來,李世民也不可能會停止自己的行動,只不過會跳過殺兄這一環節,直接逼父,搞不好還能弒君。

槍桿子裡出政權,李世民敢於發動政變,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宮的槍桿子,禁軍已為其所用。

按照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李世民進玄武門只帶了十幾個人,就憑這十幾個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幾個人,他是怎麼帶武器進去的?

史書給出的答案是收買了守衛,其實李世民不僅收買了守衛,皇宮宿衛也已經成了他的人,在尉遲敬德逼宮李淵那會,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已經聽說政變,向皇城發起進攻,《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時宿衛及秦府兵與二宮左右戰猶未已”。

本應保護李淵的宿衛卻跟秦王府的軍隊聯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淵正對著全副武裝、一身鮮血的尉遲敬德。

李世民是優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無勝算的事,我們覺得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他在背後做了非常多的動作。玄武門之變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經掌控了朝廷,並用最快的速度大換血,同時鎮壓住關東地區可能出現的叛亂。

三個月後,換血完畢,李淵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於年齡,李淵起兵造反的時候,李世民18歲,參與了其後唐王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絕大多數大規模軍事行動;而朱元璋造反的時候,朱棣可能還在地府沒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的時候,朱棣也才9歲而已,開國戰爭跟他毫無關係,即便是之後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歲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鳳陽體驗生活。四年後,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這才開始參與明朝的北方軍事活動。

朱棣的軍事戰果也是很輝煌的,兩次率師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軍隊中頗有影響,但也只是有影響而已,而且只侷限於北方軍隊,從她日後造反的支持度來看,這種影響並不能讓北方軍隊全都為他賣命,不一起來揍他就不錯了。

由於錯過了開國戰爭,朱棣的威信只侷限於北方,確切地說,只能讓他燕王的屬軍為之賣命,其他王爺的軍隊他管不了,寧王的軍隊還是他騙來的。

朱棣對於南方軍隊的影響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衛,他是不可能施加影響的,不僅僅是鞭長莫及,還因為朱元璋不是李淵可比。

朱元璋從草莽之中崛起,狠厲殺伐遠比李淵這位貴族皇帝要重,為了廢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為了給孫子清場,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點手段,乖乖在北平抵禦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兒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鐘剁了,再不濟,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會去冒這個毫無勝算的風險,畢竟他也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平沙趣說歷史


李淵和朱元璋分別是唐朝和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他們的兒子都通過造反的方式當上了皇帝,但李世民卻敢在李淵活著的時候造反,朱棣卻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反,為什麼呢?

我覺得我們看待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

一、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二、李世民和朱棣各自的勢力對比;

三、李世民和朱棣所面對的阻力分析。

由於兩個人相處的時代和經歷不同,我們分析的結果只取主要特點,進行對比,請諸位慢慢看來。

對比

李淵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區別

李淵出身高貴,七歲便襲封唐國公,而且他性格猶猶豫豫,又和隋朝皇帝關係不錯,這也使得他對於隋朝的態度非常被動。他一方面不看好隋朝的局勢,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背叛隋朝。他的性格適合守成,而不是開闊基業,當隋煬帝懷疑他結交豪傑的動機時,他很乾脆慫了,連隋煬帝下的讓他去朝見的聖旨都稱病不去了,事後更是用酒色、收受賄賂的方式自汙以求保存。

在起義和對待後代問題上,李淵也是很被動的。李世民平日裡收攏農民起義軍,他不可能不清楚這樣做是怎樣的後果,但他選擇置身度外,保持沉默。李世民利用他晉陽宮監的身份設計了一出好戲,李世民讓裴寂邀請李淵喝酒,並且找來了幾個妃子陪酒,而李淵最終沒有拒絕。酒一喝多事情就不對了,李淵僭越制度睡了妃子,此時他再也沒法保持沉默,只有被動造反了。

長安城內,李淵已經成為了皇帝,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才剛剛開始,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淵又一次選擇了沉默,然後被動接受結果。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平民,衣不遮身、食不果腹,開局沒有一條狗,只有一個破碗。小時候的日子雖然很苦,但父母俱在,還有疼他的哥嫂,也勉強可以堅持下去。但無奈禍不單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覺得朱元璋所受的苦難不夠。

於是,1343年,濠州發生了一連串的災難,旱災、蝗災、瘟疫給這瘡痍的大地再添上一筆溝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在災害中不幸去世,而他卻連給父母處理後事的能力都沒有,買不起棺材、找不到墓地。這個時候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田地,然後用一卷破席子草草處理了父母的後事。

那一年,他走出了自己的家鄉。一個心裡懷揣著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少年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他給地主放過牛、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當過小兵,而他絕對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職業終點竟然是帝國的開國皇帝。

朱元璋很弱小,他的敵人大元帝國、張士誠、陳友諒都比他強大,可最後的勝利者卻是他。這是一個複雜的男人,在沙場上他一馬當先,絲毫不懼敵人的強大;面對貪官,他殺其人、剝其皮,百姓稱快;面對百姓,他輕薄賦稅、與民休息。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手下將領對他忠心耿耿,百姓也為他歡呼。

他想起父母的經歷,對無家可歸者,實行“保障房”試點,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此之外,他還設立了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漏澤園)和免費公墓(養濟院)。

李世民和朱棣對比

李世民

李世民從設計李淵起事起,便一直在前方浴血奮戰。在李唐王朝的政權中,李世民西平薛家父子,北敗宋金剛、劉武周,又殲滅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李世民的軍功無疑遠遠高於太子李建成,再加上他對待部下非常和善,有功必賞,可以說朝裡朝外都有著很高的聲望。

李淵下令李世民可以在天策府設立官署之後,更是如虎添翼,以天策府為核心,開設文學館,跟隨他的班子這下子就齊全了。

我們來看看天策府都有哪些人才: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侯君集、秦瓊、蘇定方、長孫無忌、柴紹、羅士信、史萬寶、李勣、劉弘基等等。

而太子李建成一方卻顯得十分淒涼,太子身邊負責計時的親信王晊都選擇了背叛他。

朱棣

朱元璋在外征戰時,朱棣還是孩童,那時候的他錯過了建立威信最好的時刻。等到他開始參與朱元璋的軍事集團時已經21歲,此時的他從能力和威望上顯然都不能讓朱元璋的老臣對他高看一眼。

朱元璋在時,他是萬萬不敢造次。

按明太祖規定,每個藩王領兵一萬六千人,而此時朱棣要一邊防止蒙古士兵,一邊防止自己的侄兒。朱允炆採取削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藩王不滿,朱棣就藉此以清君側為緣由,拉攏朵顏三衛,聯合其餘勢力推翻了自己侄兒的統治。

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最主要還是體現在李淵和朱元璋的經歷、做法上,如果換成朱元璋,李世民想必也不會這麼容易成功了。

如果您喜歡,期待您的關注,每天都會有不一樣的精彩與您相遇。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明史》《明太祖實錄》


腦洞趣味歷史


個人看法,這個跟老子有重要關係。

其一,朱元璋和李淵比較,朱元璋個人魄力要大於李淵。朱元璋從貧民到皇帝,可謂是奇蹟,除了手下有一幫能征善戰的武將外,個人能力和手段也是很優秀的。而李淵也不一樣,本來就是貴族世家,在起兵造反以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世民在謀劃!所以,李家的天下可謂是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在兩人得江山的過程中,朱元璋是靠自己打下的,而李淵多半是靠李世民打下的,所以,在得天下時,李淵比朱元璋顯得遜色多了。


其二,朱元璋能震懾住王子和功勳,而李淵掌握的實權相對較弱。朱元璋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殺開國元勳,基本上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基本被殺得差不多了,在武將中掌握的權利大大降低。另外,給個王子掌握的兵力也不多,就拿燕王朱棣來說吧,雖然說鎮守北京,掌握的兵權實際不多。李淵也不一樣,兵權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上,雖然被收回幾次,但是一到戰爭,就不得不用李世民出征,所以在軍事上,李淵得仰望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其三,兄弟間的友誼不同。朱棣和哥哥朱標之間的情意,算是比較厚重的,朱棣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尊重朱標的,如果朱標不死,可能就沒朱棣什麼事了,朱棣奪位的另一個原因更是因為要向自己的侄子稱臣,更是心有不甘。而李世民跟哥哥李建成相比較,李世民在歷史上的名氣要大於李建成(不排除歷史有篡改的可能),李建成在軍事控制上遠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玄武門之變,這是跟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情意是有關係的!當然在權利面前沒有親情沒有情義可言!


觀眾發表不同的看法,謝謝!


滄桑語滄桑人


李世民何來的造反一說?李世民那是叫奪權,並非叫造反!
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朱棣是為了自保,發動了“靖難之役”,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但是朱棣和李世民兩個人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他們倆的相同點就是都是雙面人,具有不可揣測的複雜性人格。


先說說李世民

題主說的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其實是錯誤的結論。而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那場玄武門之變只能說是李世民已經快成為了東宮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砧板上的魚肉,再加上當上太極宮上空又有太白星異常的星象。


高祖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雙重壓力,李世民為了求存自保,才悍然出擊,發動了政變。


而當時的李世民,還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突厥侵犯邊境,李元吉為行軍統帥,要抽調秦王府的所有戰將,這對於李世民來說無疑是將自己的臂膀砍了一半,更何況,李元吉的這種行為是有高祖李淵的默許的。


這一套組合拳實在是讓李世民措手不及,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


再看看朱棣造反的背景


朱棣要造朱元璋的反?這算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吧?


古往今來,在沒有危急到自己生命的時候,有誰會奮起一擊?所有的起義、叛亂一般來說均是受到了外界的重重壓力,而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恰恰是對朱棣這位四皇子最好的時候,而朱元璋的夢想是幫自己的大明皇子皇孫們打造一個萬年永固的太平盛世。


所以,他對自己的眾多兒子是充滿了信任的。朱元璋的一生都對自己的子孫十分的信任,他防範的是那些驕兵悍將,那些懷有異心的外姓官員。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上臺就不一樣了,當時的燕王朱棣,作為大明王朝最有實力的藩王,他手下的黃子澄、齊泰也力主削藩,所以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年輕的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怎麼進行的削藩?


湘王被他逼得自焚而死,周王被流放,燕王朱棣還得裝瘋賣傻,但是朱允炆就是鐵了心的想要他交出兵權,可是朱棣能同意嗎?交出兵權還不和等死一樣?所以在死亡面前,人們的共性思維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超強的求生慾望。


一個是大唐帝國的二皇子李世民。一個是大明王朝的四皇子朱棣。


他們的性格卻截然相反,朱棣在歷史上的罵名可比李世民多了去了,這就是他們作為帝王的格局。


歷史總探長


因為李世民有向李淵造反的資本,而朱棣沒有向朱元璋造反的資本。

李淵從晉陽起兵反隋,實際上李世民功勞最大,甚至在評選大唐第一名將的話題裡,唐太宗本人的得票率也是非常高的。李淵起兵時,李世民任右領軍大都督,率軍攻下長安。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又帶兵南征北戰,包括在淺水原之戰戰敗隴西薛仁杲;打敗並汾地區的宋金剛、劉武周勢力;虎牢之戰殲滅王世充和竇建德,在隋末割據勢力中這兩人勢力相當強大;重創劉黑闥和徐圓朗。

在不停的領兵征戰中,李世民與將領的關係變得密切,而且成功也使他樹立了威信。李淵也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開府。正是因為李淵本人也沒有刻意壓制,所以讓李世民的資本更雄厚,所以釀成李世民和李建成最終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甚至最後還反過來控制了李淵。

而朱棣呢?明朝建立的時候才八歲。。。。。。十歲就被封為燕王出鎮,雖然後來帶領燕軍多次征伐蒙古,在燕國本土還是有威信。但是和統一全國的朱元璋又怎麼比呢?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林屋公子


<strong>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要說李世民是和朱棣的“造反”是不一樣的事情,李世民事直接從他老爹手裡奪得權力,代價是把他老爹趕下臺而已。而朱棣則是從他的侄子手裡奪得權力,並不能說是向朱元璋造反。

李淵的江山怎麼來的大家或許都清楚一些,不都是靠的他的幾個兒子麼?沒有李世民的聰明才智,哪兒有李淵的稱帝地位。然而李淵稱帝后,最大的受益者成了太子李建成,甚至不惜想要除掉李世民。為求自保,李世民也是別無他法,畢竟和性命王位比起來,家人算什麼呢,所以才有了玄武門政變。

朱元璋的江山是怎麼來的,雖然也是利用了一些人的心血,但是好歹也是他自己辛辛苦苦一城一池打拼來的。和他的幾個兒子沒有太大的關係,反而他兒子的榮譽地位都是他給的。

對比李淵和朱元璋兩人,雖然同為開國皇帝,但是兩人的身份地位不可相提並論。李淵的兵馬分散在幾個兒子手裡,而老朱則集兵馬控制權於一身。李淵生性膽小謹慎,但老朱則是雷厲風行。李淵像一隻狐狸,聰明狡猾,但是朱元璋則是一隻老虎,而且爪牙鋒利。

相比之下,李淵之所以能夠被李世民扳倒,不是沒有道理的。然而朱棣卻不敢直接對老朱動兵,這就是差距。

李世民逼李淵退位,他只能服從,因為沒有話語權。朱棣逼老朱退位,估計他得回孃胎回爐重造了。這就是實力的對比,不服不行。

歷史上能夠被受人敬仰的皇帝不多,但是朱元璋一定是其中一個。大唐盛世雖然著名,但是和李淵確實關係不大。


<strong>


看點兒歷史


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不算複雜。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1.李世民的基礎大大好於朱棣。

第一,李世民擁有絕對優勢。在以唐代隋的偉大事業中,李淵同志更多的是起旗幟性質的作用,真刀真槍打天下的是他的乖兒子李世民。李世民也很聰明,正好是利用這個機會,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底-天策府,這個府可不是知府,而是一個軍政集團,其重要成員有杜如晦、房玄齡、李靖、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長孫無忌、羅士信、李勣、劉弘基等等,這些都是在歷史上金燦燦的人物。李淵時代的唐朝,相當於是一國兩府,一個是李淵的朝廷,一個是李世民的天策府,他們都可以向全國發號施令。而且,李世民有自己的軍隊,出生入死帶出來的鐵打的基本盤,所以李世民造反,基本上是熟透的桃子,手到擒來。

第二,朱棣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朱棣小時候根本沒有李世民這種打天下的實戰,更沒有李世民這麼好的班底。朱棣長大的時候,明朝已經建國,他的軍事經驗主要在對少數民族作戰世形成的,朱棣那時也只是替朝廷領兵打戰,部隊是朝廷的。明代的藩王和漢代不一樣,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藩王沒有自己的管轄領土,沒有自己的王國,只有王府,沒有行政權力,權力要比漢代的藩王小得多。明朝的藩王要造反,難度相當大,朱棣以後漢王、寧王、安化王造反,都沒有對朝廷形成大威脅。當年朱棣造反成功,其實是個小概率事件,和朝廷昏招迭出有關。朱棣一開始名義上有3個護衛的軍事力量,不到1萬兵馬,但就是這不到1萬兵馬,還=都是要服從朝廷調動的,並不是朱棣的私人部隊。朱棣對抗朝廷、發動靖難之役的本錢就是800名親兵,以這800名親兵起家。

2.朱元璋的實力大大強於李淵。

第一,李淵是世襲勳貴,統治經驗和基礎不足。雖不是紈絝子弟,但是缺乏基層經驗。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真正出力的不是李淵,他是旗幟而已,就工作班底、基本盤、統治經驗等各個方面而言,都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朱元璋白手起家,統治經驗豐富、班底紮實。從要飯開始,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和成熟的作戰經驗,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等,玩得過洪武大帝嗎?到了洪武時期,更沒有人有資格可以和朱元璋抗衡,擴廓帖木兒厲害嗎?一代名將,很厲害,玩的過朱元璋嗎?不行。不要說朱棣一個藩王,就是所有兒子都加起來造反,也不會有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