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飛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會成功嗎?

一德格天1


岳飛效仿趙匡胤,我的媽呀,這個腦洞開得有點大!個人覺得,幾乎不可能。岳飛自己沒有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這個實力。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岳飛本身就是一個有著濃厚忠君愛國思想的人,在宋高宗趙構已經即位登基的情況下,岳飛依然不合時宜地在新老闆宋高宗面前提什麼迎回徽欽,這是岳飛理想主義的一面,而正是這一面恰恰反映了岳飛忠君愛國的思想,他本身並沒有野心,更加沒有反心。除此之外,宋高宗處置岳飛時,岳飛幾乎是束手就擒、引頸就戮,沒有任何過激舉動,從另一個側面也證實了這一點。



其次,岳飛手中的所謂岳家軍,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像私人武裝,但確實如假包換的官軍,這一點和割據的軍閥武裝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岳家軍的主要班底還是北宋末年正規軍的配置,只是在作戰過程中收編了一些其他武裝力量。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原先的舊班底。這些人之所以聽從岳飛的號令,主要還是岳飛是合法的將領,且一直打著忠君愛國的旗號在做“政治思想工作”。一旦岳飛篡逆,長期建立的信仰崩塌,合法也變成了非法,還有多少將領願意附逆,很難說。



再其次,岳家軍後勤補給的主要來源還是財政撥款,據說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宋初宋太祖趙匡胤建立的封樁庫。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說白了,丘八們就是當兵吃糧,要他們拼命,錢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而恰恰是這必不可少的東西,卻掌握在宋高宗手中。換句話說,一旦宋高宗給岳飛斷了後勤補給,岳家軍要麼作鳥獸散,要麼去搶、成為土匪武裝。因此,岳飛根本不具備造反的能力。



除此之外,南宋初年的官軍並不只有岳家軍一支,所謂“中興四將”,都不是吃素的,他們不可能坐視岳飛黃袍加身。同時,岳飛所掌握的是野戰部隊,並不是當年宋太祖手中的禁軍,想要發動第二次“陳橋兵變”,入杭州如入無人之境幾乎是辦不到的,能否成建制抵達杭州城下都很難說。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宋朝不是五代軍閥割據時期。由於宋王朝長期重文抑武,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並不高,掌權的武將更是容易招來文臣們的攻擊。而且,宋朝的體制也限制了武將們做大的可能性。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發動第二次“陳橋兵變”幾乎是無法完成的,既無民心支持,又無文臣響應,僅憑岳飛麾下當兵吃糧的丘八,難以成事。要知道,當初宋太祖麾下的石守信、高懷德這些人,沒幾個是真正的丘八出身,大多都是些世家大族子弟,是有著深厚背景和人脈的。



綜上所述,岳飛不會有黃袍加身的想法。即便有,也不可能做到,更加不可能成功。他能做的,要麼像韓世忠一樣安分交權、回家養老;要麼像後來那樣,不得善終。可是,岳飛偏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註定了他不可能像韓世忠那樣安分地回家當個土財主,他要“直搗黃龍、迎回徽欽”。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實際上岳飛的命運早已經註定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有意思







1.岳飛會學趙匡胤嗎?

“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誇,餘烈遺風至今不泯”~《追復岳飛元官詔》

孝宗在替岳飛平反的第一份官方文件中,最開始的一段話就是肯定了岳飛的忠

無論多麼能打的將領首先要“忠”,否則,越勇越是禍患



嘗竊恭睹太上宸翰,賜公無慮八十餘札。有曰“卿忠義之心,通於神明”……~《忠愍諡議》

趙構的宸翰實際應有三百多札,孝宗即位時總共還剩八十八札。孝宗說自己曾親自翻閱過,在殘存的高宗宸翰中,褒獎岳飛忠義之辭比比皆是,例如“非我忠臣,莫雪大恥”,“委身事國,竭節事君”,“國爾忘身,難如卿者”……

紹興八年三月秦檜復相前,趙構經常在戰、和之間搖擺,因受徽宗之死的剌激,趙構還腦子一熱向岳飛說過:“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



飛忠孝出於天性~呂中

平居憂國,無所不為;征討出師,慷慨勇往~何(亻甫)

至今號為賢將~李心傳

其用心如此,真是忠勇也~朱熹



岳飛出身農家,從小便受到忠義理念灌輸,在時人的評價裡,岳飛的“忠”貫穿始終

他根本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





2.岳家軍構成



“今日之兵,分隸張俊者則曰張家軍;分隸岳飛者則曰岳家軍;分隸楊沂中者則曰楊家軍;分隸韓世忠者則曰韓家軍”~紹興十年閏六月十八日.王之道上皇帝書

“X家軍”是一種以主將姓氏借指由其指揮的軍隊的簡稱,並不是說這支軍隊就是主將家的軍隊

楊沂中是殿前副都指揮使,執掌三衙,唯趙構之命是從,被稱作髯閹。他的軍隊即為趙構的親軍,也被稱為“楊家軍”。按“家軍軍閥論”,趙構早就被楊沂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岳飛麾下主要將領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1.建炎年間便跟隨岳飛作戰的將領,如王貴、張憲、徐慶、姚政、王經、李寶

2.原偽齊降將,如孟邦傑、胡清

3.原盜寇,最有名的莫過於楊再興

4.忠義社首領,如梁興、喬握堅

5.拔隸將領,起點高,陣容龐大,如牛皋、傅選、李道、董先、趙秉淵、李山、郝(曰政)、王俊、任士安、焦元、杜湛、李興、吳錫……


岳飛用什麼辦法把他們捏合成一個整體呢?

“用兵者,無他,仁、義、智、勇、嚴,五事不可不用也”~岳飛

“與將校語,必勉忠義節孝,士皆願效死力”~鄂王行實編年.遺事


岳飛在軍中大力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忠、孝、仁、義治軍。顛覆思想的後果必然是崩潰





3.糧餉供應


兩宋實行募兵制,當兵吃糧天經地義,不但自己吃,家屬也要跟著一起吃

以劉錡為例

“十年,金人歸三京,充東京副留守,節制軍馬。所部八字軍才三萬七千人,將發,益殿前司三千人,皆攜其孥,將駐於汴,家留順昌”

(料就不暴了,看過順昌大捷史料的人自然知道我要說什麼)

劉錡率軍出發去汴京時,軍額共四萬,都拖家帶口,順昌戰後,護送家眷和傷員返回的是兩個軍



岳飛部控扼上流,是南宋與偽齊、金國作戰頻繁的地區之一,離主產糧區浙江比較遠,又沒有川陝的便利政策,糧餉供應一直比較困難。紹興四年岳飛部便開始試營田,紹興六年正式獲得許可,但僅憑營田收入遠遠無法滿足軍隊所需。這個問題曾經在私信中與朋友作過交流
在另一個答案中曾大概估計過,如果發生戰爭,僅靠岳飛軍中存儲的錢糧,約能支撐半年

如果南宋發生內亂,金國勢必不會袖手旁觀。荊襄將陷入東有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西有胡世將、吳璘,北有金軍的困境




答案就是

岳飛不會去學趙匡胤;岳飛從來沒有去打壓其他人培養自己的勢力;岳家軍不具備造反的條件;岳家軍始終是南宋朝廷的軍隊





為國釣魚


筆者以為應該不會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岳飛一直是以精忠報國的正面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一旦黃袍加身,擁兵造反,便被南宋軍民認為是亂臣賊子,不但立即喪失道德高地,而且其手下將領是否都能追隨其一條道走到底也得打個大大的問號。這裡不能排除其手下有個別甚至更多的將領反戈一擊,置其於危險境地的可能性。

二是岳飛常年領兵在外,不可能像當年趙匡胤那樣,在發動陳橋兵變之前已掌控了後周軍政全局。與趙匡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既缺乏對朝中文臣的控制力,同時也更不可能把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吳玠、劉琦等同行抗金武將收其帳下,充其量只是控制了他本人所率之軍隊(其實如上所述,一旦公開造反也未必)因此,岳飛一旦起兵造反,只能是單打獨鬥,最終孤掌難鳴,必然走向失敗。

三是岳飛一旦從抗金前線起兵造反,必然要回師臨安。那這一路打過來,不可能像趙匡胤那樣一兩天就能解決問題的。屆時趙構必然要調集各地勤王之師迎戰岳飛叛軍,戰爭必然會陷入持久作戰。而岳飛也不同於當年起兵造反的安祿山,安祿山曾擔任數鎮節度使,長期盤踞地方,軍政一把抓,集聚了足夠的兵馬錢糧。岳飛僅僅擔任的是武職,沒有任何地方行政職務,沒辦法指揮地方行政長官為其所用,所以也就沒辦法解決大軍的糧草、軍餉等後勤保障問題。

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如果岳飛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淮上秋陽


不會成功,因為

一、岳飛受到的教育是“盡忠報國”,註定了他不可能黃袍加身,當劉豫、張邦昌一類的人物。

二、由於岳飛一直忠君愛國,他一直都沒有像趙匡胤結拜十兄弟一樣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

三、岳飛的部將也沒有要擁立的意思,甚至在岳飛被誣陷時,部分將領為自保而參與誣陷,部分將領則服從了朝廷的安排轉隸其他將領。

四、岳飛統領的是南宋的野戰部隊,而不是像趙匡胤統領的拱衛京師的禁軍,這樣的野戰部隊還有好幾支,如韓世忠、張浚、劉光世等,一旦岳飛黃袍加身,他們肯定群起而攻之,像苗劉兵變的主角一樣迅速失敗。

五、以當時的形勢,南宋在南,偽齊劉豫在北,一旦岳飛起事,宋和偽齊一定會夾攻岳飛,岳飛沒有地方可以建國,最多隻能割據一個小地方,最終陷於失敗。

總體來說,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是對岳飛的不尊重。


洞庭一葦1188


首先,岳飛的忠義決定了他不會效仿趙匡胤那樣黃袍加身,不過倒是趙構會有這個顧慮;其次,當時也不具備黃袍加身的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之所以能接連發生武將謀反,是因為各地武將擁兵自重,有實力的不是割據一方,就會心生叛逆。但自宋朝以來,趙匡胤提倡以文治國,杯酒釋兵權,根治了藩鎮割據的弊端。此後,北宋各地軍事長官皆有朝廷任命,雖然這導致了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尷尬,使得軍隊戰鬥力不斷下滑。但卻能使軍隊始終掌控於朝廷之手,杜絕了擁兵謀反的再次發生。


而這種體制走到了北宋末年,已經相當成熟,雖然因為靖康之變,使得北宋滅亡了,但南宋各地重新組建起來的抗金軍隊,也始終無法形成割據。

其次,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那次契丹入侵很可能是假的,但金軍南下卻不是開玩笑的。當時正值國難,所以大家都團結在了大宋的旗下。因此,不管岳飛再怎麼厲害,也不具備這個基礎。關鍵是搞這一套,沒準只會便宜金國。

因此,這是不可能的!

不過事實上,趙構對岳飛的處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擔心這個。其實,趙構與岳飛一直再做軍隊指揮權的爭奪。岳飛有他的志向,他希望北伐,這就需要一支強有力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就需要一個核心的、具有絕對權威的軍帥。但趙構在局勢稍穩後,焦點就放在了地方軍權的問題上。兩人在這方面的不同,最終導致君臣反目。


這些歷史要讀


我們先來看看岳家軍的組成,班底是岳飛在宜興當土匪時的幾千人,主力是投降的偽齊軍和收編的農民起義軍,少數正規軍牛皋,董先,傅選等都是高宗皇帝護持岳飛當節度使,“派”給岳飛指揮的。

再來看看岳飛的防區襄樊,左有吳璘,吳玠兄弟,右有韓世忠,前有張俊,劉錡,後有楊沂中。這幾個南宋大將沒有一個是岳飛惹得起的,自己軍中有牛皋,董先,傅選等朝廷命官,岳飛造反除了死路一條,還是死路一條。

從岳家軍十多名將領舉報謀反來看,岳飛在軍中並不得人心。

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

戰鬥力又是最弱的,岳飛如果造反,只會招來滅族之禍。


曉風2016


岳飛如果造反就是亂臣賊子,岳飛所掌握的部隊還是少數,還有韓世忠等將領的部隊一定會圍攻岳飛!岳飛黃袍加身,必敗無疑!況且岳母從小就教育岳飛精忠報國,岳飛也不會做出忤逆不道,莫權篡位的事!岳飛是一位悲情英雄,空有一身力氣,沒法北定中原,卻被自己的皇帝害死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大家覺得我說的好的,加個關注點贊!



翠樓看天下


問這樣的問題的人其心可誅!比秦檜那個奸臣賊子還要壞!秦檜殺害岳飛還只是用了“莫須有”的罪名,其人卻用假設的罪名欲加罪與幾百年前的忠臣良將民族英雄!實在比秦檜還要惡毒百倍,希望廣大讀者擦亮眼睛,譴責這種賣國賊的醜惡嘴臉!


順其自然85309541


岳飛當時的情況學不了黃袍加身。趙匡胤所屬年代是唐後期和五代十國,由於唐皇過於依賴胡人將領,慢慢演變成節度使權力過大,軍政權都在手中,後來變成手裡有兵的都能變成割據的軍閥。而軍閥老了,如果兒子太小,或者才能有限不能繼承父業,軍閥手下最有勢力又年富力強的部將往往會取而代之。趙匡胤就是害怕黃袍加身再次發生在自己的後裔身上,特地搞出杯酒釋兵權,自此帶兵的武官權力被大大削減,文官管著武官,導致宋朝一直積弱。到岳飛的時代也是如此,岳飛在軍隊中並不是象趙匡胤有壓倒性的威望,所謂中興四名將都有自己的勢力。而岳飛雖然有軍隊卻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中央只要不發送糧草,除非去搶劫金國或者搶劫宋國老百姓,軍隊就要餓死。


王醫生徒手醫學


第一趙構和秦檜不是當年的孤兒寡母,第二岳飛只是當時武裝力量的其中之一,不像趙匡胤是唯一最強的軍事集團。第三即使岳飛用突襲的手段拿下臨安,還要抵擋韓世忠等人的圍攻,勝算不大,所以不會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