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單位的領導放棄領導職位後可以不上班?

Dragonscale777


這種制度,據說在一些國企和事業單位還是比較常見的。一些單位當中的老領導在達到了一定級別之後,可以選擇放棄目前領導的職位不上班,但是他們這個崗位的薪酬依然不會少給他們。這麼做,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大公司裡面,可以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僧多肉少的局面,一共就那麼些管理崗位,老的幹部不下去,新的有能力的人也就提拔不上來。

這樣做會出現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導致公司工作效率特別低下,同時導致組織特別的臃腫,而選擇剛剛提到的這種方式,就會讓老幹部退居二線,新的有活力的年輕人去補貼崗位,這樣做就能夠讓整個團隊煥發出生機來,也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業績。

從經濟利益角度來說,這樣做更加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樣做雖然說也有一定弊端,比如很容易有點吃\\空\\餉的嫌疑,但是總體上看還是利大於弊的。尤其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極大的鼓舞了公司人員的團隊士氣,能激發出更多人向上拼搏的勇氣和信心。

所以從長遠角度來說,這個制度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既能讓那些老幹部退休不會干預組織的內政,同時也會安撫人心,讓他們拿著想該享有的待遇。這對於新人來說也同樣給了他們一次改變自我的機會,給了他們人生的一個臺階,所以說這個制度在現階段情況下還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也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制度。


夜泊痕


對於在縣(區)工作的人員來說,多數的公務員終其一生,能混個副科級就不錯了,能升到正科級,就心滿意足了,能晉升到副處、正處,那就是鳳毛麟角了。為了爭取更多的人有進步的空間,組織部門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就是12368。具體來說,就是副科級51週歲,副科職與正科級52週歲,正科職53週歲,副處級56週歲,正處級58週歲,達到這個年齡,就可以不上班了,回家養老,工資福利一樣不少。如果有願意繼續上班的,屬於返聘,會額外獲得一份工資與補貼,雖然比工資低,也是很可觀的了。目前,針對這一塊不規範之處,組織部門正在制定新規定,但因為缺乏統一硬性要求,許多地方依然是按老辦法來,畢竟,誰也不想幹兩頭都不討好的事情。


紅紅臉出出汗


為什麼有些單位的領導放棄領導職位後可以不上班,還能領全工資?

說白了這就是一項“土政策”,嚴格來說國家是不允許的,但這種情況在地方確很普遍。在地方上,領導幹部到一定年齡後就要從領導幹部崗位退下來,俗稱“退二線”。雖然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但還沒有達到國家法定的退休年齡,不可能現在就退休手續,但總要有個安置,於是大部分人待遇提一級退到非領導崗位。

題主問到:退二線後,為什麼不去單位上班?這其實又是一個違反規定的行為了,原則上退二線不是退休,班還是要上的。但約定成俗的情況就是,退二線後不再去單位。至於說到的全額工資和福利,那也是一個不會少,畢竟屬於在職人員,在待遇上按在職對待,不同於退休人員。

事出必有因,為何會出現的情況?

一是領導職數限制問題。上級組織部門對某個單位領導職數是嚴格控制的,也就是指標就那麼幾個,也就那麼幾個位置,前邊的人不退下來後邊的人就得排隊等。現在前邊的人退二線了,領導職數就有了空缺,後邊的人就有了升遷的機會。領導幹部提前離崗,除了“挪位置”,還有就是提前給年輕幹部鍛鍊的機會,磨練幾年後,年輕幹部成熟了,退二線的幹部也就該真正到退休年齡了。

二是避免工作矛盾。退二線後不再回單位上班,首先是不再給自己任務分工,沒有了具體工作,很多人都很識趣的不再去單位。其次,就是自己已經把位置讓了出來,自己再去會給接班人工作造成干擾,不利於工作的開展。因此,退二線就相當於提前退休,也算一個隱形福利。


大白i說事


這雖然不符合規定,但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卻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

我們單位有一萬多職工,公司規定,所有科處級幹部到了55歲都必須退居二線,把職位留給後來者。只有單位老總級別的幹部,才可以不用退居二線,直接幹到60歲退休年齡。

這些退居二線的人,不用考勤,也沒有具體的工作,想上班可以來,不想上班可以不來,但依然享受科處級待遇,工資獎金一分不少,遠比那些在一線辛辛苦苦工作的工人和知識分子要高得多。可謂是最逍遙,最自在的人,直到60歲退休。

開始我也搞不懂,公司年年招人,卻為何讓這些人閒著?

後來我才明白,原來是領導崗位有限,僧多粥少,分不過來,於是就採取了這種辦法,讓急於上位的人滿意,也讓將要退休的人滿意,大家都滿意,就說明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好辦法,所以被許多單位採用。

當然也有不滿意的,那就是在一線辛勤工作的那些工人和知識分子了,因為他們的收入要比也這些閒人低的多。不過不要緊,公司有規定,工人男的55歲直接退休,女的50歲直接退休,早點退休回家養老去吧!

公司的效益就不用多說了,一年一個臺階,蒸蒸日上呀,因為新領導總比老領導有朝氣!


行業動態觀察


這種情況以前比較普遍,也算不成文的規定,一般是到了一定年齡(多數科級男53歲,女50歲,處級56歲),組織部門會找談話,要求二線,這樣一是使幹部隊伍年輕化,二是空出崗位安排新領導。二線後不用上班,工資按在職發放,即便這樣也有領導到二線年齡留戀領導崗位,不願二線,要求繼續做領導,甚至極個別的在組織部領導談話時痛哭流涕。所以個別地方為促進幹部二線的積極性,承諾只要同意二線工資待遇按在職的情況下,再在原有基礎上上浮一級。十八大以後,退二線的情況有所改變,尤其是延遲退休呼聲很大的背景下,不再強制二線,但只要本人申請,仍照批不誤。


文竹客666


請實名舉報,單位,職務,還有不上班的證據,工資照常發放的證據。然後去紀委。 但是有幾點你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上面沒有人,還是別捅馬蜂窩,因為就算紀委處理了,結果會變得很輕也會很讓你無法接受。還有如果你就是本單位的人,就更難過了,自古以來愛告狀的人所有領導都是不待見的,也就是決定了永遠都不能被提拔去進入到核心秘密領導階層,而且周圍的同事害怕被牽連也會對你避讓三尺,如此下次會讓你接下來的職業生涯每天都坐如針氈生不如死。所有勸告你一句,這個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很普遍,不要被已經曝光的其他宣傳衝昏了頭腦,在沒有觸犯你本人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千萬別去做得罪人的事情。因為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準NPC


能當上領導很不容易。行政事業單位(企業的領導一旦被免收入一下就下來了)的領導,付出的一定比沒當上領導的人多。有人會說本人工作能力比自己的處長強多了,其實強多了並不一定工作乾的多。領導往往喜歡將重要的工作交給喜歡的部屬,久了先提科長處長的肯定是這個部屬。你說自己工作能力強,領導不給你展示的機會,不但不能展示能力連工作量你都沒法比了。可以肯定的說工齡相同年齡相同的人,先幹上科長處長的付出的工作辛苦也一定比別人多(還不包括人情付出)。所以人家不幹領導了不來上班,工資照拿也說的過去。


海中生物


縱觀若干回帖,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本末倒置,不敢苟同。藉此平臺,談點看法,以拋磚引玉。首先,大家必須要明白,一、領導幹部退居二線,那是組織行為,絕非個人所願(個別情況除外)。本質上講,這是組織行為的一種“過度模式”,作為個人,必須要自知之明,自覺維護,才能讓“接班人”正常履職;二、退居二線是什麼慨念?那是“權力”的交接,是“不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俗稱坐“冷板凳”。這是新老交替的必然結果,你個人必須無條件接受;三、退居二線的領導“不上班”,同普通員工“不上班”不能相提並論。換言之,“二線領導”本身就在“冷板凳”崗位上,處於無所事事,無法作為,不便插手的尷尬境地,“不上班”絕非個人所願,而是無可奈何;四、從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政治層面及安定團結方面考慮,幾十年來,無論是國家機關或者是企事業單位,領導幹部退居二線後,客觀上處於“休眠”或“半休眠”狀態,實屬正常現象,無可厚非。


沉沙37


很多事業單位和國企都存在這樣的現象,但中央巡視組提出過這是不符合規定的,這些都是單位自己制定的政策。



為什麼會這樣做

只要是做到領導基本上都想再進一步,但有些晉升的條件就涉及到年齡和其他方面問題,那些感覺晉升無望或者迫於各種壓力的人,就會選擇這樣的方式。

這個有很多種稱呼,一般稱為“內退”、“改任”、“改非”。

內退——好理解,就是沒有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但可以不來單位上班,照樣拿工資。

改任和改非——改任非領導職務,一般會改任為調研員、協理員等等。

一般是比退休年齡提前5年,或者提前3年,每個單位的政策根據自己的情況都不一致。

這樣做了有什麼好處

好處有幾個:

一是位置空出來了,便於下面的人員上升。

二是不作為的幹部有地方放,可以作為一種懲罰措施,工資肯定不會全額髮。

三是優化人員結構,想幹事的人上來,不想幹事的人改任。

但這樣做,極大浪費了國家資金,給人一種吃空餉的感覺。

你們覺得這個政策怎麼樣呢?


HR江湖圈


第一,本該到退休年齡從領導崗位退下來,但為了給中青年幹部空出領導位子而提前退出崗位,作為交換和補嘗,少乾點事也正常,這算是合情合理的交易。

第二,退居二線後,單位和部門的其他人好意思給曾經的領導安排多少具體而繁重的工作嗎?誰這樣安排誰就得背一個人走茶涼,甚至忘恩負義之輩的評價,何必呢?

第三,作為曾經的領導,誰又願意被從前的下屬呼來喊去?況且有不少領導還真不會多少業務工作,幹也幹不好,但又習慣性地愛評價和比較,如果整天在單位而且又被安排較多工作,必然會與現任領導與同事發生矛盾,甚至其影響力還會有意無意地阻礙單位的大局小局工作,所以,與其整天在單位上待著,不如讓退二線領導多休息,只要不給現在的領導和工作帶來麻煩就行。

第四,年齡也較大,身體狀態或多或少有毛病,而且大多不懂現代辦公,那閒著就閒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