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日本要叫這個名字?

隨風而逝277762621


不妨回顧一下日本的國旗形狀,就可以大概琢磨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日本人對於太陽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日本天皇也自稱為天照大神之子。所以“日本”兩個字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太陽昇起的地方”。


早在我國的隋唐時期,日本國的使者來到我們中國向隋朝皇帝覲見之時,就有“太陽昇起之國的皇帝向太陽落下國家的皇帝問好”之類大喇喇的言語,聽起來就給人一種佔便宜的感覺。當時的隋朝皇帝一聽被揩油,當然是心裡不痛快,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直接對自己手下的人說,以後這樣的文件就不要再呈上來了,這種人也從此不必見到。

所以,日本國在隋朝時期沒有和我們中原王朝建立真正的外交關係。那麼他們真正和中原王朝產生聯繫是在什麼時候呢?唐朝的武則天時期。

唐朝歷史上湧現出了一批很著名的遣唐使,我們已經在過去的歷史課堂上了解過。我們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常常會把日本人稱作是“倭人”,“倭寇”。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據說與我們古人的口音有關,當然也可能是日本人的口音,反正兩者不在一個頻道,但也與日本在古代沒有自己的文字有很大關係。 在日本的一部史書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日本人來到中國,漢人就問他:“你是從哪裡來的?”日本人回答:“吾國。”漢人卻聽成了“倭國”,自此,倭國的名字就在漢人當中確立下來。



當日本從中國學會漢字之後,他們對漢字有了一定的瞭解,回頭琢磨過味兒來了,就開始嫌棄自己國家名字中的“倭”字有礙觀瞻。極具美感的漢字當中,為什麼會有這個“倭”字看起來這麼彆扭的一種操作?充滿了莫可名狀的屈辱感?太不平等了!

於是在之後的外交活動中,他們從國家的名字上就已經開始尋求同唐朝的平等地位。再後來到中國拜訪的日本人就會說自己是來自日本國,是從原來的倭國分裂出來的一個新的國家,日本人用這樣的方式,順利地混淆了視聽,變身成功。

在《舊唐書》中有這樣的文字,對日本人的行為做出了一番評價:日本國是倭國的別種,日本國的人因為嫌棄自己原來國家的名字,而改名為日本。


哈哈,原來唐朝的中國人並不是上當,而是懶得戳破而已。看破不說破,還有朋友做。

舊唐書中,提到了日本人普遍膽子很肥,說話也不著調,可見當時的唐朝人,對日本人也保持著充滿懷疑的態度。日本從中國學習到漢字之後,就不斷的想要從官方稱呼中改掉自己國家的名字,甚至幾次向中國皇帝上書,請求可以批准日本國這個名字。但是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日本這個國名才最終被中國皇帝承認,這件事情也被記載在了中國的史書當中。

根據以上歷史記載來看,日本人把原來的國名改成日本,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尊心,這樣的行為看起來也特別諷刺。日本學習了中華文明的偉大文化之後,他們的心理總體上比較矛盾,一方面想要擺脫中國對他們的影響,但是又一定要得到中國皇帝的承認,他們才會覺得自己的國名名正言順。這樣的事情在當時隋唐人的眼中看起來,幾乎與跳樑小醜無異。

到了明朝的時候,中原王朝迭遭遊牧民族打擊,日本人的心態也開始膨脹,我國沿海地區也為此沒少遭受日本人侵擾,那時候我們還把他們親切地稱作“倭寇”。 可見這個“倭”字本該源遠流長,不該被人遺忘。



歷史發展到今天,日本的軍國主義又有復甦的跡象,無論是內心的卑微、崇尚暴力、崇尚強者的思想,在日本人心目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在過去的時候,他們就不願意承認歷史,看起來在今天他們依舊是這樣。

想要輕描淡寫曾經在中國的惡行、不敢承認面對自己歷史的國家,在將來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想要在將來同我國和東北亞周邊其他國家和睦相處,建立務實良好的合作關係,日本必須直面歷史,敢於認錯。他們要做的還遠遠不夠,要走的道路依然很長。


歷來現實


“日本”,顧名思義,“日”指的是太陽,“本”則是“國家”,也就是說日本的意思是“日出之國”,象徵著像日出一樣朝氣蓬勃,這和日本人非常喜歡的吉祥物“鯉魚”相得益彰,因為鯉魚也是喜歡逆流而上。

而日本為什麼要改這個名字,真正的原因就是以前的名字實在太難聽了。

我們知道日本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倭國,從西周時期,當日本人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它的名稱就是“倭國”,意思為“綿延的山峰之國”。所以漢武帝時期,當日本使者來朝的時候,才會被賜予“漢倭國王”的國印。


本來這件事也這樣相安無事的,但是隨著時間的遞進,日本逐漸由一個個分裂的小國家組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島國。並且隨著漢語語意思的變化,“倭”這個字,逐漸從一個普通的名字轉變為了一個略帶貶義詞,於是當日本人被中國人叫做“倭人”的時候就非常不爽。


雖然那個時候日本和中國還是友好睦鄰,但聽上去“倭人”總覺得是罵人的。於是經過討論,日本正式向當時的大唐王朝申請更換國名,不過當時的唐高宗並沒有理會,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最終同意了日本的更換國名,於是就叫“日本國”了。


三觀粉碎機


日本作為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給國人留下的印象十分不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當年的抗日戰爭,現在在老一輩的口中對日本人還是特別痛恨。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已故的文學家季羨林先生就說過了,對日本人要辯證看待,真正發動戰爭的是那些可惡的右翼和軍國主義分子,大多數日本人民還是友好的。

而且日本的文字脫胎於漢字,在文化中也有相通的部分,在唐朝時我國和日本來往十分頻繁。而且日本這個國家本來的名字不是日本,它改名字的過程還和武則天有很大關係。

日本國的原名是什麼?什麼原因讓它要改名字呢?

在日本還不叫現在這個名字之前,它的名字叫倭國,簡稱倭。後來明朝時戚繼光迎擊外敵,打的就是倭寇。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倭就是日本的名字。

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源,日本的史書《日本書紀纂疏》記載過一個故事。

倭人最先來到中國,遇到漢人,漢人問:“你從哪個國家來啊?”倭人回答:“吾國。”之後因為諧音的緣故就傳成了倭國。本來一切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後來‘倭’這個字在漢語中意思變成了貶義,瞭解到這一點的日本自然不願意再叫這個名字,於是產生了換國名的想法。

日本這個名字背後又有什麼含義呢?

經過一番考慮,他們決定將國名改為‘日本’,寓意日出之地,日出的源地。不過改名字並不是他們提出來就算完了。

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又是他的外交大國,所以得到中國的承認是他們必須要做的。《舊唐書》中有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

書中記述倭人因為嫌棄原先的國名於是將國名更換為日本,致信隋煬帝,信中稱這是日出之地的天子給日落之地天子的信,要求隋煬帝承認新國名,隋煬帝很生氣,下令再也不接收日本來信,因為他們不懂禮數。

日本見目的落空,就想其他辦法。但在這件事上對中國使用強硬政策是不可能的,他們實力不足,所以只能軟磨硬泡。

根據史書記載,從公元7世紀開始,幾十年來他們一直上書希望中國能承認新國名。

為什麼說這個名字能夠使用至今和武則天有關係呢?

他們一直上書一直到了武皇時期,因為實在煩了他們這麼一直上書,加上武皇當政時期政法都在革新,對外邦的態度也更加包容。武則天就承認了他們改名為日本。於是從公元7世紀日本這個國名就一直用到了現在。

不過我個人認為日本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在他們的角度看可能是維護國家尊嚴,但真正想要維護起來不應該只在表面上下功夫,發展國家內部實力才是正道。在日本民族的內部他們認為尊嚴,榮譽是至上的,位於日出之地的民族是最高貴的。

對此,我想說一個民族有自信心沒什麼錯誤,但是一旦被這種心理驅使去侵略其他民族,到最後這個民族一定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強大,永遠不是自認為的。


小小嬴政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

從字面來看,我們應該能猜到日本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日本者,日之本也,寓意太陽昇起的地方。

日本最初不叫這個名字。在唐朝以前,流行的國名是“倭國”(わこく)。直到唐朝,才被改名為“日本國”(にほんこく)。

給日本改名的人是女皇武則天。根據唐開元人張守節《史記正義》的記載,“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

張守節活躍的年代,與武則天的時代相距不遠,他的話值得我們相信。日本就此從倭國變成了日本。

武則天為什麼要給日本改名?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日本對倭國的名字早就有所不滿,認為這是一種蔑稱。他們認為自己是太陽的子民,他們生活的土地是太陽昇起的地方。

例如,隋大業三年(607)使者小野妹子呈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就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的句子。日本早就以日出之國而自詡,這種意識與佛經中“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是西方”的說法遙相呼應。

因此,日本使者才向武則天提出改名的請求,並獲得批准。

此後,日本的國名也就從倭國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日本。


HuiNanHistory


誠邀,如題。基於某些歷史原因,部分國民總是覺得日本如何如何不好,那麼你知道天天喊著要打到的日本國名是怎麼來的嗎?

實際上日本古代的名字並不叫日本。

據史料記載,日本與中國的首次直接交往是在東漢時期,漢帝封其島國為漢屬倭奴國,封其王為卑鳴呼女王,並授予倭奴國印。當時的日本還處於奴隸制國家,與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相比算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國。據說當時日本列島諸侯分裂,日本南部的其中一個小國派出使者向當時的曹魏請求朝貢,曹丕同意了日本的請求,並賜金印和冠衣。野史記載,當時的日本使者還勾搭曹丕去巡遊日本,不過曹魏多數大臣反對,這才沒有成行。但是不管咋說,當時的日本是叫倭國是沒有疑問的。

那麼日本什麼時候又叫日本呢?

原來日本統一後覺得倭國這個名稱很是不好聽,有點侮辱的嫌疑,於是多次向宗主國中國要求改正名稱,經過多次上書,武周皇帝實在煩了就賜它另一個名字。據《史記正義》中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電視劇裡看歷史


“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旗,它和每個國家所代表的東西都是息息相關的,不說別的,我們國家的國家就是選自我們傳統的鮮紅色,而且這也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有很多的含義,代表著我們全體人民對祖國的熱愛。相比較於日本的,他們的國旗就很單調了。



但是也能看到很多東西,他們的國旗非常的簡單,其實和他們本身的國名息息相關的。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國名是有很多的轉變的那麼為什麼他們要改成這個名字呢,其實是一段非常長遠的歷史的。


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確實是非常的繁榮,那個時候不管是土地還是先進的技術都讓別的國家望而卻步,那個時候我們國家也都是非常有好的,畢竟禮貌對待客人都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嘛,有人來我們也是很歡迎的,那段時候不停地有人來到我們這裡尋求好的技術。

其中也包括日本。最開始的時候,因為他們的土地領地還沒有那麼的大,大多數還是分開的,所以當時中國的皇帝就給了他們一個倭國,其實並沒有其他的意識,當時只是覺得他們的國家都是一片一片的,並沒有在一起,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連綿不斷山峰的國家。只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稱呼。


當時只是漢武帝的時期,所以也沒有太多的日本人來抗議。但是到了唐朝就不一樣,那個時候我們兩個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了,中間還有鑑真好幾次出海想要去到他們那裡,但是前幾次都失敗了,一直到七八次的時候才過去了,冒著非常大的風險過去了之後,其實還是想著去給他們帶去先進的技術,還有就是去宣傳中國的佛法。不過鑑真大師過去了之後帶去的很多東西讓他們都非常受用,也得到了他們的尊重。

這個時候因為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薰陶,他們也知道他們的國名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名字,於是就強烈的抗議想要換一個比較積極向上的名字。 後來他們想要自己的國家就像是太陽一樣,所以就把自己得國家叫做太陽的國家。和他們本國非常喜歡的鯉魚逆流而上代表的含義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他們整個國家都特別喜歡這個名字,但是還是得爭中國皇帝的同意。畢竟那個時候他們還是享受著中國的好處,向中國稱臣的,但是當時的皇帝唐中宗並不是很想搭理他們這個小國家,可能當時覺得這個小的國家用不著這麼興師動眾的去改國名,所以就沒太把這個國家派來的使者放在心上。


但是當時的使者卻不甘心,於是就一直在軟磨硬泡,後來武則天實在是讓他們磨得沒辦法了,索性就讓他們他們改成這個國名了。順了他們的意了。 其實他們之所以想要這個名字還是有一定別的含義的,他們認為自己這就是在中國的東方,這樣的話他們就是更加接近日出的地方了,而日落才會在西方,這樣的話中國就是日落的地方,以後就可以比中國更加的先進了,而且這樣的話也可以在以後把中國對他們的影響逐漸的消失,

但是他們卻忘記了當時中國先進的文字,還有醫術,以及更多地一些方面都是他們所不能去磨掉的,這些都已經根深蒂固的影響他們了。所以就算是他們在中國的東方,自己認為自己是日本的國家,像太陽那樣的熱烈,強大,其實也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


策神歷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日本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日本”這個詞,有“日出之國”的意思。

史料所見古人最早叫日本的名字,是《漢書》中“倭國”、“倭奴國”。這是漢人不無蔑視的一個稱號,畢竟那時候的日本就是大漢眼中的一個邊鄙之地的彈丸小國。

日本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個東方的倭國,在拿到漢天子賜給的金印的時候,內心應當是無限歡喜的,能得到大國的認可與賞賜,還是挺不容易的。

不過後來隨著倭人與漢人文化交流漸多,他們漸漸發現,“倭奴”這個詞,並不是個怎麼好聽的詞彙。

於是倭人就想要改變一下稱呼,在隋朝時候,倭國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太子,致書隋煬帝稱:“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

因為日本處於中國的東方,日出東方,所以日本人是比中國人早一個小時看到太陽的,倭國人別的地方實在找不到比中國強的,就拿這點說事,稱自己為“日出處”之國。

這也就是“日本”這個詞的最初含義。

日本的國旗,也有太陽的形象。

到了唐代的時候,在大唐開放包容的文化下,中日之間交流漸多,日本經常派遣唐使來大唐學習,這時候日本這個名字就逐漸傳入,並流傳開來。在西安曾發現有一塊有“日本”兩字的唐代的墓誌,記載了公元678年,正是唐代初年。在朝鮮的史料中也有記載:“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代的史料有云:“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說明日本這個名字,最早是倭國人自認為倍兒有面子的一個自稱,在隋唐時期逐漸傳入亞洲大陸的朝鮮中國,在文化極度繁榮開放的唐朝,才被唐人認可這個稱呼。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們在古代的電視劇之中經常看到人們叫日本人為“倭人”,稱日本賊寇為“倭寇”。倭這個詞作為這個東方小國的代稱,最早出現在我國的神怪記錄山海經之中:“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後來,班固的漢書之中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這種說法似乎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年間,那麼到底“日本”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又是如何代替“倭”成為這個國家的代稱呢?

日本,顧名思義,就是日出之處。日本人對太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崇拜,從他們的國旗圖案就可以看出。日本古事記將太陽神天照大神作為日本第一神,天皇一脈為了維護統治,一直延續著他們是天照大神子孫的傳說。

日本原名為“倭”,據日本史料記載,倭這個字是當時“我”“吾”一詞的誤傳。室町時代的《日本書紀纂疏》之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倭人遇到了漢人,漢人問他:“你是哪個國家的?”那人說:“吾國。”所以漢人就誤解了吾國,而出現了“倭國”這個詞。日本人沒有漢字,從中國學習漢字的初始階段只能通過表音來表達意思,當他們意識到文字是具有美感之時,他們就開始嫌棄自己的國名“倭”了。

在日本人看來,倭國是漢人所起的名字,來自於謬傳,頗有敷衍的意思。在後來同中國大陸的交流之時,日本人從國名開始追求和中國的平等地位,就從自己的名字開始著手。另外,白村江一戰之後,倭國害怕得罪了唐朝,想要以新名字同唐朝交流。他們混淆視聽,告訴唐朝他們是另外一個分裂出來的新國家,並非從前的倭國了。

舊唐書之中記載了這段歷史,稱日本國是倭國的別種,這個國家的人因為嫌棄自己的國名而將名字改為日本。這裡的人大多膽大,說話不切實際,所以中國人對他們是懷疑的。根據史學家考證,倭國正是將日本作為國號是在7世紀末到8世紀初這段時間,607年,倭國給予隋朝天子的國書之中,曾經寫下了:日出之地的天子致書給日沒之處的天子。如此囂張跋扈,隋煬帝見後大怒,對鴻臚卿下令:這種不懂禮數的蠻夷之國的書信,以後就不要拿給我看了。

根據宋書之中記載,自從607年小野妹子上書隋煬帝請求給倭國改名字開始,先後經歷了幾代倭王,都在向中國請求可以授予倭國日本的稱號。一直到了武則天時期,日本這個稱號才最終被承認下來,記載在中國的史書之中。

倭人將國名改掉以求得到自尊心的滿足實際上是極為諷刺的,他們認為倭國在大唐之東,相比於大唐是更靠近日出的地方。他們在學習了中國偉大的文化之後,又企圖以改名的方式擺脫掉中國對他們的影響,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自覺地站在了中國的視角,還一定要得到中國皇帝的承認,心中才最終感到踏實。對於隋唐君民來說,日本這就像一個跳樑小醜一般。


木劍溫不勝


日本這個國名是唐朝天后武則天賜給和國(日本列島上的一個較大諸侯國)的,之前一直被中國稱為倭國。“日”的本義是太陽,“本”的含義是國家,故日本二字代表的是日出之國。也就是說日本這個國名大約從公元7世紀開始使至今,而日本的國旗則明顯表達了太陽崇拜。

根據《新唐書》中記載: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翻譯過來就是:唐高宗元年,倭國派遣使者來唐朝祝賀唐朝平定了高麗國。倭國使者慢慢熟悉了中國的語言文化,就討厭倭國這一名稱,要求更改倭國為日本國。倭國使者自己說,因為本國靠近太陽昇起的地方,所以以日本命名本國。當時唐高宗李治沒有答倭國使者的要求,後來天后武則天受不了倭國使者的軟磨糾纏,就賜倭國為日本國。日本在中國歷史上長時間被稱為倭國、大和、東瀛、扶桑等名,但是倭國使用的歷史最長。

倭一字最早出現在《論衡》之中,其語曰:武王伐紂,庸、蜀之夷佐戰牧野。成王之時,越常獻雉,倭人貢暢。也就是說在西周周成王時期,日本列島上就有了小國家,名為倭國。在古代日語的發音中,大和與倭同音,所以中國就將日本人稱為倭國人。根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國使者來漢朝拜,光武帝賜使者金印紫授。1784年,一位日本農民在九州賀志島上發現了這枚金印,金印2.8釐米見方,0.8釐米厚,上刻"漢倭國王"五字!可見日本在歷史 上長期是受中國冊封的,雖非藩屬國,但是亦朝貢中國,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目前這枚金印被日本政府保管在福崗市美術館中,並專門建有金印公園。


大秦鐵鷹劍士


關於日本國名的來歷,有這樣的故事,公元608年的日本引進中國文化和制度,意圖建立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其攝政聖德太子遣使到大隋,在國書表達上,一句不慎,有“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的話,隋煬帝一見大為光火,什麼日出日落的,你要和我中華平起平坐嗎?嗯!當庭就斥其無禮和乖謬,並“遣使”前去“責難”,意思要叫他搞搞清楚。可能日本也覺得十分納悶,此前你們中華帝國把我們喊做扶桑,東夷,東瀛,在字面上多有表達為日出之國的意思,現在自己以日出之國稱自己,並按其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稱呼你們,你們大中華在地理概念上可不就是日落之國嗎?想不到一句不對招致災禍。日升於東,而落於西,這有什麼呀這個。可是,以前日本不叫日本,做為藩國,我中華直以倭稱之,也是有歷史在案的。公元57年,日本遣使而來,光武帝頒賜“漢倭奴國王”金印,自此即倭奴國稱之,更早以前,公元前1世紀,劉歆編纂的《山海經》中即有倭的稱謂,可見倭之稱謂由來已久。不喜歡倭的名字,也記住了被隋煬帝責難的教訓,為不致再次招來橫禍,公元660年,正在全面師學中國的使者變得乖巧起來,就叫大唐則天皇帝給起一名,你就叫日本吧,並做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地理上可不就是這樣嗎?日本二字,明顯就是中國人對自己東邊一個島嶼的感覺和稱呼,可是後來轉師西方的日本,在西化之後,變得乖戾傲慢,骨子裡極度鄙視中華文明,甚至對日本這一叫了一千多年的稱呼都煩了呢。

倭的考證。倭在漢字中是矮小的意思,本來日本個不高,依其本土文化基因,不喜肉食,因而大多矮小。日本考古得出的結論,在江戶時期(1603-1867),男子平均身高1米55到1米58,女性1.43米到1.46米,所以稱之為倭,也是十分形象的。開始可能理解上有誤,還十分高興,並引經據典,華夏多視外族為禽獸,名多以“狄”、“蠻”、“戎”這些獸蟲之名為飾,獨以倭稱之,加以人字,即中國之人還拿自己當人。為何後來變得不喜歡?《新唐書·東夷傳》有解:“稍習夏音,惡倭名”,就是說對中華漢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這一委字不是好意思,倭人即矮人,這不是被人小看小瞧嗎?因而覺得不雅,變得不喜起來。然而日本自有矯情藻飾的傳統,釋倭為音譯,因民族為大和,和為倭的諧音云云,恐怕中國當時對日本文化還沒有這個閒功夫研究,因而此說根本站不住腳。唐朝人也納悶,“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意思是說倭吞併了一個叫日本的小國以後,就冒稱了它的名號,因為來使沒有說明,是否如此,存疑。呵呵,實事並非如此。日本就是我國民間對其地理上的泛指,意即那國家就是在一個出太陽的地方。

英語日本。稱Japan,是漆器的音譯,我們知道,兩千多年前,漆器技術就傳給了日本,日本獨創蒔繪和描金,漸成影響,所以西方即以漆器名之。我們知道,日本人說英語是說不準的,曾留下這樣的故事,其大使在聯合國使用英語發言,說完後受到主持人的表揚,說他日語說得像英語,可是把日本人給氣壞了。Japan到了日本之口讀什麼,Nippon和Nihon都可以,這在日本古音里正是日本一詞,是否如此存疑,魂舞大漠覺得有顛倒乾坤的意味,開始師學西方了嗎。而日本正式成為國名,是在得到了大唐欽定後的日本大化年間,公元640年間,或說更晚一些,在公元734年前後,那時日本不知有Japan。日本漆藝弄得好,中日展開交流,其螺鈿之技反過來作用於中國,在中國稱作描金漆器。中國在西洋人眼中為瓷的國度,日本為漆的國度,這便是文明的力量。致說其它,多荒涎,歷史是顛倒不了的。1993年坂田隆,1997年吉田孝,二人都分別出了好厚的書,專門就日本國號來源進行著述,無論從太陽神的祟拜立證,還是從人名的角度闡述,都不能篡改改歷史,偷偷摸摸的毛病不改,人就永遠不能長大。

何謂日本?再怎麼論,國粹主義者辨不過學者,只不過能盡力把一些字義變得好理解些,好接受些,這也算做一番良義苦心吧。有人講,倭以我,是個形聲字,不論怎樣,都是“漢人給取的名字”,形聲字不錯,從委而不從我,有人便解釋,我是說大唐再叫你哪,來自日本的使者,當時的情景是,噢,你是再叫我嗎,因此就從倭了,回來一路勞頓顛波,可能當時文化有限,把字就搞錯了,即以倭成名。可是歷史的考證,並非這樣,倭與俄相去甚遠,牽強附會那是非常可笑的。不過日本倒可這樣理解,自也無可非議,隨你怎麼解釋,倭字兩千年之久,這個倭奴國的名,就是歷史呀。再說日本,亦當沒有歧義,只是如其民粹所說,“原封不動地接受日本這一唐朝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國號並用於和唐朝交往,實令人非常厭惡”,可是當時也是歡天喜地的,師學大唐,開啟民智,不然不會有今天的日本,割斷歷史只能愚弄自己,掩耳盜鈴,這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吧?抹殺文化與歷史,正會弄丟了自己,正是日本不知為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