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悠然見東山


農村俗語“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走親戚,對於農村人來說,在過去是很受重視的。即便是當時的交通不發達,有些親戚距離比較遠,但是也還是會隔一段時間就相互走動一下,一旦誰家裡來客人了,那都是熱情招待。而關於親情,老輩人偶爾會說起“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這樣一句老話,其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姨父姑父不是爹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姨父、姑父雖然叫法上都帶有一個“父”字,但是卻並不是父親,也不可能像父親一樣對待自己。換言之就是這些親戚,不可能會像自己的家人一樣。姨父也就是媽媽的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丈夫,在有些地方也把姨父稱為“姨爹”。而姑父也就是爸爸的姐姐或者是妹妹的丈夫。相比於姨父而言,姑父是要更親一些的。

但是在民間一直有著“姑父姨夫不是親,牛屎馬屎不是糞”的說法,認為姨父和姑父是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他們都是因為和爸爸的姐妹及媽媽的姐妹組建了家庭之後才成為家中成員的。而古人認為親情關係是看血緣的,只有有血緣關係的親情才會長久,一旦姑姑或者是姨媽去世了,那親情也就斷了,老話“姑舅親,才是親;死了姨娘斷門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在過去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的,所以親戚比較多,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女人的社會地位也不高,是指望不上多少的。

舅媽嬸母不是娘

舅媽也就是舅舅的媳婦,而嬸母既指伯母,也指嬸嬸。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雖然舅媽、嬸嬸們可能表面上待你好,但是並不是真心待你的。在過去還有著“三親”和“三不親”的說法,其中“三親”指的就是舅舅、姑媽和姨媽,因為這三個親戚之間和父母的關係是最近的,都是一母同胞出來的,是從小就有感情的,而且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而“三不親”則是指舅媽、姨夫、姑爺,在有些地方也把嬸母認為是三不親中的一個。原因前面已經說過了,他們和晚輩之間的關係是因為“三親”而後來才建立的,一旦“三親”去世了,那雙方之間的來往就會少了,而一旦走動少了,那親情也就慢慢淡了,最後可能就不來往了!

不過,古人還留下一句俗語“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戚之間只有頻繁走動,這樣感情才會越來越緊密。何況在我們的身邊,也還是有不少的家庭,和姑父、姨夫、舅媽及嬸母關係非常緊密的,所以關鍵還要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馬上就要過年了,常年在外面的年輕人,是該回到家鄉,然後把該走的親戚都走一遍,而在平時的是也還是要多聯絡感情。因為等到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我們一把的也就是親人了!

農夫也瘋狂


農村俗語“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說,“牛耕田,馬吃谷,老子受罪兒享福”。爹孃老子是最親最疼兒女的,所謂的親情,就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因此農村老話說,“有孃的雞兒叫嘰嘰,無孃的雞兒靠牆棲”就是這個意思。


天大地大,父母的恩情最大,是任何人都不能比擬的,也代替不了。因此農村老話說“姨夫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在我們這裡,就有“姑爹不是爹,嬸子不如娘”的說辭,可見,只要不糊塗,沒有人會認外人做父母的。因此農村老話說“只有再生的兒女,沒有再生的父母”。如果誰說別人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定是豬油蒙心,糊塗了。

“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老白話,一看就明白說的是什麼意思。姨夫和姑父,雖然都帶個“父”字,舅媽和嬸母,雖然都帶個“母”字,但畢竟親生的,更是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在民間老話裡就有“三親三不親”的說法,所謂的三親,就是指“姑,舅,姨”因為他們和自己有血緣關係,因此叫“三親”。所謂的三不親,指的是“姑父,姨夫,舅媽”,他們是因為“姻親關係”和自己有聯繫的,因此叫“三不親”。

當然也要說說“嬸母,有的地方叫“嬸孃””,“嬸子”,那是自己父親的弟弟的媳婦,掐指算來也是姻親關係,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因此也屬於“三不親”的範圍。但也不絕對,因為叔叔的關係,嬸母也是最親近的人,是入了自己宗譜的人。

至於今天,再說這樣的老話“姨父姑父不是爹,舅媽嬸母不是娘”,應該是有些觀念落後了。就算是以前社會,也有姨夫姑父比親爹好,舅媽嬸母比親媽好的例子。俗話說得好,“愛屋及烏”。如果姨姨姑姑對自己好,姨夫姑父也會對自己好的。因此農村“三親三不親”的說法就有些落伍了。

“財富是苦出來的,親情是走出來的”。如果再抱著以前的陳腐愚念,那親戚真的是越走越窄了,因為自己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啊。老話新說,應該說“姨夫姑父不是爹,好比親爹,舅媽嬸母不是娘,勝似親孃”。畢竟“關起門來無外人”,姑舅姨的配偶,怎能和自己沒關係,不親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