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目前廣州地區的客家人數有戶籍在冊的不少於200萬。

一部分分佈在廣州周邊的增城區、花都區、從化區,尤以增城、花都更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萬,花都大概有30多萬。另外一部分是在廣州近郊,廣州近郊客家人數量最為集中的區域是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尤其是天河區鳳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漁沙坦村,更是廣州近郊最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位於嘉禾街長湴村的崇德堂,又稱廣安堂,是典型的方形圍屋建築,其佔地面積1070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分上廳、下廳,佈局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各建兩排橫屋,呈上下、左右對稱的建築風格。

廣州近郊的白雲區太和鎮、天河區鳳凰街以及越秀區洪橋街一帶,幾乎看不到什麼圍龍屋了。但白雲區那應該還有一些,不過,都是夾雜在水泥房屋裡了,也看不出什麼圍龍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萬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區,也沒有什麼純粹的圍龍屋。到現在還依然保存著客家圍龍屋這種典型建築的,增城市最為明顯。比如,鄧村、崗埔村、舊劉村、新圍村等村裡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建築群。鄧村四方形石屋、新圍村的客家圍屋是,又叫四角樓;崗埔村、舊劉村的是圍龍屋。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崗埔圍龍屋,位於增城市中新鎮坳頭寸,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廣州市列為內控文物保護單位。據村史記載,其家族由陳如藍率領自興梅焦嶺遷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後320年有餘。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鄧村石屋,位於增城市派潭鎮,是特色鮮明的嶺南客家圍屋建築古村。村裡的村民多姓石,開村祖先在乾隆年間遷來這裡,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村內還建有一座6層碉堡樓。

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顯不一樣的特點。客家人最初進入增城居住時,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二是“雜處”在本地村;三是另闢村場,築而居之。據增城地方誌辦公室1991年的調查統計,全縣398個行政村當中,純粵語村134個,純客家村90個,粵客雜居村74個。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獨特的客家人與廣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獨特現象。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舊劉屋,位於增城市正果鎮嶽村,是廣州最大的圍龍屋建築。本地劉抽到東廂,客家劉抽到西廂,本地劉客家劉還同在一個祠堂同祭一個祖宗牌位,雙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劉與客家劉均按兄弟相稱。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增城市中新鎮五聯行政村高車自然村本地趙與客家趙。全村600多人,客家人佔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趙宗祠”坐東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東;本地趙“登雲趙宗祠”向北。本地趙由中新荷佛嶺遷來,客家趙由紫金遷來。

客家人入增城後,入鄉隨俗,不少習俗也跟隨廣府人,因此,信仰習俗方面有許多相同相融之處。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爺)、洪聖王(南海廣利洪聖王)等。歲時節日也基本相同,春節期間的“燈慶”(客家稱“吊燈”)、燒炮頭(也說搶炮頭)、燒煙花等,客家人與廣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時間不盡相同,規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還有一種打醮消災的活動。有的是客家人單獨打醮,有的是客家人與廣府村人聯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過,現在這種打醮活動已經見不到了,舞春牛、客家山歌依然風行 。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舞春牛在廣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區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人們滿懷深情地讚頌辛勤勞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並藉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表現了對未來生活的祈求、農家的歡樂、愛情的祝福。


舞春牛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徵性地向人們展示春耕節令的到來,催勸農桑,是一種節令性的喜慶活動,內容包括有進出牛、鞭春牛、爭春牛、買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評春牛、繪春牛、貼春牛畫等等,預示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六畜興旺等美好的意願。宋後南遷的增城客家人,包括

程鄉客家語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長寧客家語系的派潭、小樓客家人,還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演變到今天,從圍繞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調錶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節或開耕時節進行。


廣州客家:隱藏在都市中的族群


▲天河區的鳳凰街是一個非常純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鳳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凡是村民比較集中的地點往往都有專門的“歌墟”活動場所,現在形成規模的就有“漁沙坦市場”、“柯木塱公園”、“銀排嶺公園”等固定的歌墟點。


唱客家山歌,在廣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區鳳凰街和越秀區洪橋街一帶,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協會,而且每月都組織斗山歌集會:每月12日,越秀公園四方炮臺便形成了熱熱鬧鬧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號,鳳凰街鬥歌場銀排嶺最為熱鬧,擠滿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廣州客家人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認同的一種獨特空間。據說,也有不少不會講客家話的廣州人或外省人,因為被動聽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協會。我想,客家人與廣府人,甚至與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這也可以作為見證廣州變遷的另一張面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