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的經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用戶54988624483


作為一個地域論者,同時作為當年南下深圳的一員,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歷史上看有四個方面值得思考:

1、下南洋。就歷史上的商幫,粵商下南洋是一個註明的移民浪潮。下南洋的先民靠著吃苦耐勞,在南洋打出了一片天地,使得當改革開放之後形成了強大的後援力量。

2、開埠早。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已經開埠。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獨一性的港口優勢。

3、香港,澳門的連帶優勢。這種連帶優勢在英國殖民香港就開始。以及在建國後,我們其實完全有能力武力統一,但是為了技術以及發展的需要,保留了香港的窗口。使得毗鄰香港的廣東得到了先發優勢。

4、集中發展的經濟特區。不管怎麼看,深圳成為特區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耗全國之力興建的特區吸引力眾多的製造業,形成了到現在也不可撼動的集群優勢。

這是從歷史上看的。

從文明上看,廣東是典型的海洋性文明省份。

1、海洋性性格。

廣東先民由於勞作耕海牧漁形成了獨特的風險觀,使得廣東省在很多時候都敢為天下先。

2、宗族文化的獨特性。這點尤其以潮汕地區出名。因為相對傳統的宗族文化使得分散經濟迅速能夠調配一切可以調配的力量,從而在競爭中形成優勢。

還看今朝

作為一個以市場為先導的省份,可以擺脫眾多體制性的原因。在某些地方,體制是限制市場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廣東因為商業優先原則,使得體制和商業形成了合力。這點就非常可怕。

其實歸根到底,依然是人的差別。吃苦耐勞,不甘平庸,合理理解風險使得整個地區充滿活力。


一枝研學


作為70年的那一代人,我以收藏品來展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強大的發展歷程。


(七十年代廣州公交票欣賞)

七十年代,聽老人們說,廣東大多數地方還不如我們湖南衡陽,有些廣東女人還以嫁到湖南為榮,記得我老爸學校當時就有二位老師娶了廣東老婆。

(1982年的廣州糧票欣賞)

八十年代,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開始飛速發展,之後全國人們掀起南下廣東的熱潮。
(1992年去深圳珠海的邊防證)

1992年一位老人在南海邊劃了一個圈,於是九十年代初流行一句話“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記得我高考一結束就帶了二百元錢去廣東玩,那個時候,只要有一個工廠剛開始建,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租好房子在附近,等著它開張招聘了。記得當時有個流行的段子,一位女孩因每天堅持在未建好的工廠門口等,竟感動了工廠老闆,工廠一建好,首先把她招了進去。

(1995年的廣州暫住證收據)

那個時候剛到廣東時躲避查暫住證的經歷,估計六七十年代的許多人都有切身體會,當然那時也沒辦法,全國人們的蜂湧而入,讓基礎設施還沒建好的廣東難以承受,尤其是以外來工最集中的東莞,當地不得不採取一些過激的辦法來阻止外來洶湧的打工人潮。

當時的《外來妹》電影就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而其主題曲《我不想說》也唱出了多少打工者的無奈。

(1996年廣州去珠海未印清票價的汽車票)

大學畢業,我放棄在湖南的教師工作,跑到了珠海。當時記得內地當老師才三四百元錢一個月,而我在珠海當時有近二千元一個月。

廣東的經濟發展首先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及香港澳門和全國人民的資金和人才的湧入,其次是得益於嶺南文化和全國文化的相融及相互促進。

現在的廣東,已經歷了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想不強大能行嗎?雖然現在全國各大城市都發展起來了,但廣東仍然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湘平古珍郵館


廣東經濟強大不假,自1989年廣東GDP首次位居全國第一以來,至今已經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如無意外,未來廣東GDP仍然會穩居全國第一。但是說廣東經濟強大到難以置信可能就有點過了,廣東2017年GDP達到了89879億元,確實很高,但是相比江蘇、山東等經濟大省,它的領先優勢其實不算很大。

1989年之後,雖然江蘇和山東的GDP一直落後於廣東,但是也在不停的追趕,大多數年份裡,廣東、江蘇、山東之間的GDP差距都不算很大,不過到了2008年之後,山東就開始跟不上了,它的GDP與廣東、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到了2017年差距已經擴大至萬億之上。

廣東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改革開放近40年,廣東一直充當著排頭兵的作用,有大量的政策支持。改革開放之初的五個經濟特區廣東就有3個,全國最早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廣東就有2個,廣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東南沿海,不乏優良港灣,同時廣東毗鄰港澳,可以更好地吸引來自港澳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廣東人經受海外影響,富有經商智慧,廣東的“潮商”就全國著名的商幫之一。而且廣東籍海外僑胞眾多,隨著改革開放,這些僑胞紛紛來投資建廠,為廣東經濟發展注入動力。還有廣東人敢為天下先、包容開放的精神,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此打拼,“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話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裡已經深入人心,廣東也是全國流動人口最大的省份。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發展成為比肩日本東京灣區和美國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的全球四大灣區之一,所以未來廣東的經濟發展仍然會領跑全國。


錦繡中源


為什麼廣東的經濟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因為他們是中原貴族的後代?!這就有點搞笑了。血統論是沒有多少科學依據的,最主要的原因無非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下面我來分析下具體原因:

1.天時

說到天時,廣東的發展不得不感謝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五大“經濟特區”——海南、深圳、汕頭、珠海、廈門,廣東獨佔三座。尤其是深圳,這一波改革春風中,區區30年,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如今的四大一線城市之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這不過是廣東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2.地利

廣東三面環海,不乏優良海港,面向整個南海、東南亞,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再加上背靠香港這個世界金融中心、廣州的廣交會,對外貿易發展非常迅速。

3.人和

廣東籍海外僑胞是最多的,這些海外僑胞大多在外發展得不錯,大陸市場一旦開放,都紛紛到廣東投資建廠。由於發展迅速,廣東又對國內人才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吸引力,深圳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明證,其發展完全是由外來人口一手造就的。

有此天時地利人和,廣東的經濟強大到任何程度都不足為奇。


廣東包打聽


廣東非常包容外地人,再加上1000家左右各行業的專業批發市場形成了濃厚的商業氛圍,吸引了很多五湖四海的外地人來廣東經商,辦廠,本人在廣州開廠,做批發,感覺廣東非常適合創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我是2010年開的廠,二十幾個人的小廠,自產自銷,從開廠到現在沒有亂七八糟的收費,不論工廠廠房還是批發的店鋪都是壓兩個月租金,交一個月租金,就是兩壓一租,很少的資金就可以起步運轉起來,壓力小,不像除廣東以外其他省都是一年一交租金,讓人受不了,廣東有大量的各行業的專業批發市場,僅僅廣州市就有各種專業批發市場不低於1000家,有服裝,鞋子,襪子,內衣,牛仔,皮具,尾貨,海鮮,糧油,水果,乾貨,乾果,中藥材,文具,玩具,化工原料,傢俱,陶瓷,酒店用品,二手廚具,情趣用品,工藝品,汽配,摩配,化妝品,洗滌用品,美容美髮用品等等,還有各個行業的原材料市場,其中很多都是一級批發市場,這些專業的批發市場養活了大量的工廠,廣東存在著大量的隱形富豪,大量的100人以下的小廠並沒有納入GDP,所以廣東真正的GDP遠不止這麼多!


大匠皮具廠


身為廣東人應該有發言權,主要一點是地域位置好。

全國最主要的三個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廣東幾乎完全佔據了珠三角全部流域面積。

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廣東佔了兩席,雖然總量沒北上多,但人均是超過北上的,尤其是深圳,發展速度堪稱現代奇蹟,很多拿廣州和深圳對比的,不是廣州發展慢,而是深圳實在太快了。

還有廣東在改革開放初期,敢為天下先,很早就大量發展生產力,吸引外商投資。

但是廣東除了珠三角地區之外的城市是中等甚至中下水準的,尤其是雲浮市,至今GDP還沒破千億。廣東發展確實不均衡,這也不能怪政府,粵西粵北確實丘陵山區多,道路運輸用地都不通,為什麼沿海和靠大河流的城市基本上都不會窮,一句話:運輸是致富的關鍵。

廣東只要在廣州和深圳的帶領下,經濟就不會落伍,何況周邊的:東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這些二線城市的配合下,珠三角地區永遠都是國家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小凡娛樂吧


這是2014年,中國各省經濟排名。廣東雖然最高,但是比第二的江蘇只高二千億,而江蘇增長勢頭明顯有優勢,因此廣東經濟雖然強大,但是和強大到難以置信這個詞聯繫不到一起。

廣東的強大,首先是地理,從現代經濟發展來說,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地區,首先要有出海口。廣東有極為優越的港口環境。這一點,是國內除江蘇外,其他地方天然的不足。

然後就是廣東開發早,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以對外貿易為契機的。而廣東早在百年前,就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之一。而香港作為中國對外貿易曾經唯一的窗口,是廣東開放初期重要的資金,貿易支持。這是廣東絕無僅有的有利條件。

最後是政策,八十年代的開放,廣東是最早開放地區,有大量政策支持。也最早適應市場化。


方士的知識樂園


廣東經濟發達,是改革開放幾十年,舉全國之力支持的結果。

改革開放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有三個在廣東,其中兩個在珠三角,在鄧小平、習仲勳、任仲夷、袁庚等的支持下,廣東在發展上可謂是佔盡天時。

在地利上,廣東靠近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又有東南亞廣闊的世界市場和勞動力。廣州本身就是千年商都,廣交會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金字招牌;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有華為、騰訊和大疆等超級企業,也是全世界創業配套資源最好的城市;剩下的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等都是頗有實力的工商業城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以後,廣東的發展又會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在人和上,廣東潮汕地區華人華僑眾多,李嘉誠、黃光裕、馬化騰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廣東有很多華人華僑資源,“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廣東也集中了全國大多數的勞動力。有國家政策支持,佔盡地利之便,擁有全國最好的人力物力的廣東,經濟想不發達都難。


青年史學家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廣東的經濟實力也不是一早一夕起來的,是經過了40年的改革滌盪和上億廣東人和外地人打拼出來的。

2017年,廣東省GDP89879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了10.5%,自1989年以來連續29年位居全國第一。從1990年初提出超越亞洲四小龍以來,目前已完成對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超越,和韓國的差距也不大了,2020年左右將完成歷史性任務。

廣東不但在國內實力首屈一指,早國際上經濟實力也十分強勁。2017年全國有115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其中來自廣東的華為、正威國際、騰訊、萬科、恆大、平安、招商銀行、南方電網、廣汽集團、碧桂園、美的等11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佔全國比重約10%。這11家企業中,來自深圳的華為更是成為中國最強民營企業。

如果廣東作為單一經濟體參與國際排名,他的排名也是在國際前列。2017年廣東GDP摺合美元是13311億美元,低於澳大利亞,高於西班牙,排名全球第14位,經濟總量看是世界產油大國沙特的2倍左右!


財經知識局


1.地理原因;沿海+腹地(澳門香港)

2.客觀原因:經濟體制(浙江有溫州模式,台州模式),敢於創新,私營企業多,經商多。

3.主觀原因:人民自己敢拼,不像有些地方思想僵化,天天想著拿點工資過安穩生活,廣東人會折騰!

而且,現在有種說法,說廣東雖然經濟發達,但是教育資源很差,而在我看來,這種所謂“廣東人更加重於賺錢而不重於讀書”的風氣論,其實很可笑。

似乎風氣這種東西,跟某一地域的傳統文化是無關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養成的。內地教育資源發達的地區,如北京、南京等,都是原來做過首都的地方。

教化人民,當然需要把文化中心和統治中心放在一起,教育資源會少?上海也有相當的積澱,某個時間段可稱為真正的首都。若是無視掉這些歷史,單單就現在經濟條件來談“教育”這種文化類的問題,勢必會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

教育資源又可分為硬資源與軟資源,廣東省的教育硬資源差嗎?基本所有的重點高中都有體育館,教室有空調,出去的同學說,外地的大學條件還不如高中好。

軟資源跟經濟實力似乎也沒有直接相關的聯繫吧。我看到有答案說“不注重基礎研究”,實際情況是,我們跟老師做項目,確實有很多機會跟企業合作:廣東的綜合性985就中大一所,除此以外華工,暨大說句不好聽的,本科被港澳生拉了後腿,一個經濟大省的人才和技術基本都要依靠這幾所學校。再者,請舉出國內注重基礎研究的例子來。國內學術風氣浮躁,可能某些答主自己都罵了不知多少次,然後現在就犯這種邏輯錯誤?

對於老師素質問題,我就我知道的說兩句:不僅是中大,連華工、暨大招老師,除非你有特別好的學術成果,本科不是985一般不考慮,沒有出國深造過一般不考慮。(臥槽突然發現將來找不到工作了)

高考一本錄取率不高。身邊能走的同學都出國了,我差點也滾蛋了。廣東高考不是一般的難考,前幾年已經全國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省內一本才幾個?這兩年才開始各種升一本。其他所謂的“教育資源充足”的地區,為什麼不能多分給我們一點?

學生“不讀書”問題,請見這幾天港中大老師開講座沒開成,中大學生教室集會唱歌唸詩,以及前段時間小團圓事件。廣東學生受到港澳生“自由”的影響很大,因為平時跟他們接觸就很多。當一所大學因為觀念不同而被社會指責甚至謾罵的時候,其實它才是最自由的,因為它不完全按著現有已經制定好的軌道走,它可以包容與主流不相符的東西存在。如果學生連自己的價值觀取向都要被限制,那讀書還有什麼用?為了在將來成為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價值觀都不自由,更談不上學術自由。

但是同時,廣東的學術水平在全國真的不算頂尖。理工方面,缺乏積澱。商科尚可?文化方面,若不是近幾年因南海問題,我國需要與南海沿岸國家以及諸島國“營造和平氛圍”,要在文化上尋求“共鳴”,要到歷史中尋找“紐帶”,國家再過100年,也不一定會重視這種“支脈二流”的嶺南文化,更不要說南洋的島民文化了。其實在中原文化眼中的嶺南文化,正如《舌尖2》裡面的廣州糖水一般,只要提到便已是恩賜,詳細研究幾乎沒有可能。

某些答主說“沒去過,只是聽說”.....這麼說吧

當外地人問“你們廣州是不是什麼都吃啊?”,我會說“對啊,吃蛇,吃蟾蜍,吃貓,吃老鼠,吃狗,而且天天都要吃,只有這些東西吃。”但是事實是我只吃過蛇。

“廣州是不是很亂?”“是啊,我每天回家都要砍兩個人,包裡隨時放把水果刀。”

你看多簡單。人就是這麼容易受到輿論的干擾。“很亂”應該是因為當年飛車黨,但那是我很小時候的事情了。後來禁摩了,又有很多人說“廣州連摩托都不給開,真Y*&%*%”。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看到有校友用211和985來講問題,不妨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211和985的評價體系裡,地域平衡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國家要保持每省都有211,而且數目似乎也與政治經濟掛鉤,因此單純拿211和985的數量來比,並不太現實。

如果是拿武書連的排名,則更值得質疑,因為這個排名對於綜合性學校有利,而對於如理工學校等非綜合學校不利。

我覺得我在原答案裡面已經說的挺含蓄了。

1.請不要用“中原文化”的思維來隨意評判“島民文化”。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地域歧視的存在,但是能否在發東西之前好好思忖?某些答案真是惡意滿滿。這種“自封為正統”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為什麼當某些人面對同樣是經商島民文化出身的歐美,卻是另一番景象?

2.所謂的教育資源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麼?從一些答案裡面還是可以看出來,商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受到歧視的。請問何為“經世致用”,對清末的實業家應該怎麼看?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學術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要讓學術走出象牙塔。“人文”,呵呵?請不要這樣隨意貶低那些應用科學。

3.在中國,談這種全民性的問題,離開了國家政策都是在瞎談。然而偏偏這一點,人們一般不敢去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