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富人思維」?

什麼是「富人思維」?

圖片來源:699pic.com 陌上花開

某平臺上有個回答讓我印象很深刻,大概是講一個人因為小時候家裡很窮,於是做任何決策都會從錢出發。當他知道當程序員很掙錢時,高考志願就填了CS。畢業後他一直在互聯網公司工作,但每家公司都不長久,每次都因為幾千元的工資漲幅跳槽,也為此放棄了之前公司的期權與股份。後來他步入了中年,工資更高了,但還是在不停地加班、換工作,升職已經進入瓶頸;而同一時期的很多同事很多都因為之前公司的上市一夜暴富,實現了財務自由。不能說他現在過得不好,只是他明明可以有很多次更好的機會,卻一次次失之交臂。

這個回答對我觸動很大。作為一個“窮養”大的女孩,小的時候媽媽讓我學鋼琴、學舞蹈、學畫畫從來毫不吝嗇,而對於女孩子都喜歡的漂亮衣服、各種小首飾、包包則格外“節儉”。物質的匱乏導致我上大學後開始瘋狂地購物,因為捨不得買太貴的東西反而買了一堆沒什麼用的“便宜貨”壓箱底,而我“富養”的室友們則會選擇添置數量更少但是質地精良、價格高的衣物(這也是我現在的消費方式QAQ)——結果我不停地買買買之後居然成了全宿舍花錢最多的人!這個過程持續了一年多,直到大二的時候才消停。

上面故事中的那個答主,直到一個月掙好幾萬塊錢,依然是“窮人思維”;小時候的物質匱乏也造就了我的“窮人思維”,好在後來我認識到了“時間的價值”,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習與生活,選擇了現在的工作。

還有一個問題是“世界上那些彩票中鉅獎的人最後都怎樣了”,在高票回答中,鉅額的獎金並沒有讓得到它的人們走上“人生巔峰”,恰好相反,他們很快將那些鉅額獎金揮霍一空,接踵而來的是窮困潦倒、鋃鐺入獄、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其中有一些人在接受採訪時感慨道:“真希望我不曾中彩票!”

什麼是「富人思維」?

圖片來源:699pic.com 陌上花開

你看,如果沒有掌控財富的能力,不屬於你的錢終歸是不屬於你的。

這種“掌控財富的能力”,我們把它稱為“富人思維”。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你掙了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了多少錢。如果你要去建造帝國大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個深坑,打牢地基。如果你只是想在郊區蓋個小屋,你只須用混凝土打15cm厚的地基就夠了。大多數人在努力致富時,總是試圖在15cm厚的混凝土上建造帝國大廈。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關於致富的“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準則”是這樣說的: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負債,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負債就是資產。

用通俗一點的話說,窮人與富人思維的差異就體現在資產與負債的觀念上。

這裡直接引用書中的兩張圖來區別資產與負債。

什麼是「富人思維」?

什麼是「富人思維」?

怎麼來分辨資產與負債呢?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個農夫與鵝的故事,資產就是養的鵝,它會源源不斷地下金蛋。比如說同樣是房子,對於房地產商來說,賣房子可以得到收益,房子就是資產;比如說你有一套房子,出租給別人,每個月能拿到租金,它也是資產;而如果你貸款買了一套房自己住,每個月要為它償還貸款,還要付各種物業水電費,它就是負債了。當然自住房是剛需,這個負債也是沒法躲掉的。(只是想舉例說明一下資產與負債的區別,對於是否應當在大城市買房不表態)

如果你想致富,只需不斷買入資產就行了;如果你只想當窮人或是中產階級,只要不斷地買入負債。正是因為不知道資產與負債的區別,世界上才會有這麼多人有財務問題。

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他們的工資基本和收支平衡,也沒有什麼結餘去買資產或者負債了,勉強保證衣食住行(對,說的就是剛畢業時候的我)。想要改變這種財務狀況有兩條途徑,一是“節流”——即減少“摩卡因子”,如果不是必須要花的錢,最好不要花,能省就省,看起來每次都只花一點點錢但是積少成多還是蠻可觀的(參考我大一時買買買的故事)。二是開源——提高主動收入。比如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工作技能提升上面,以此提高工作收入,這種提高是很可怕的,有的2~3年收入就能翻一倍。或者開拓副業(比如喵當初在工作之餘也會在別的地方寫稿賺銀子呀~)

投資的前提是有本金,但對於“窮人”來說,至少要擺脫月光的現狀,才能進行資產配置。

什麼是「富人思維」?

中產階級常常收入還不錯,然後他們的錢用在各種消費上了。他們的錢並沒有流向真正的資產,只是買回了一大堆以為是資產是負債的負債,導致陷入債務危機。富人最後才買奢侈品,而中產階級會先買下諸如大房子、珠寶、皮衣、寶石、遊艇等奢侈品,因為他們想讓自己看上去很富有。他們看上去的確很富有,但實際上他們已深陷貸款的陷阱之中。

什麼是「富人思維」?

富人的收入就比較多樣化了,而且多是來自於資產,股票、債券、能帶來租金收入的房地產……根本不是工資能比的……哎QAQ掙再多工資也成不了富人。

什麼是「富人思維」?

資產負債觀是財富世界最基本的規律。學習財務知識,本質上就是讓你學會辨別哪些是資產、哪些是負債,如何買入資產,如何讓資產為自己工作從而產生更多的現金流。就像剛剛提到那個蓋房子的比喻,如果你只是想賺點小錢,那你稍微掌握一點掙錢的方式就可以了;但你若想創造自己的財富,必須要提高“財商”,即建立“富人思維”。具體有4項內容:

1.財務知識。即閱讀理解數字的能力。

2.投資策略。即以錢生錢的科學。

3.市場、供給與需求。在市場上,總是有買方,就有賣方。

4.法律規章。要熟悉有關會計、公司方面的法律。我們必須按規則來進行“遊戲”。

這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知識體系,絕不是聽信了“富人借錢,窮人存錢”,或是“富人勇於冒險,窮人貪圖安逸”這些廣為流傳的“富人思維”,並且教條執行就能夠成為富人的。這些更多的是“表象”,而背後真正的原理多到可以形成一門學科。

大多數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資收入,因為他們都有恐懼和貪婪之心。一開始,沒錢的恐懼會促使他們努力工作,得到報酬後,貪婪或慾望又讓他們想擁有所有用錢能買到的好東西。於是就形成了一種模式: 起床,上班,付賬,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他們的生活從此被這兩種感覺所控制:恐懼和貪婪。給他們更多的錢,他們就會以更高的開支重複這種循環。這就是“老鼠賽跑”的陷阱。老鼠被困在滾輪中不停地奔跑,它跑得越快,滾輪就轉的越快,然而終其一生都被困在其中。

我們對於財富的認知大多來源於家庭,可能大家接受的多就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拿到高薪水”模式的教育;這本身沒有錯,每一份不同工作會讓我們學到在學校中學不到的知識——但是這是職業生涯的起點,而不該是重點。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有另一種可能呢?或許有一天能夠跳出“老鼠賽跑”的陷阱呢?我們只需要保持“空杯心態”去學習,從最基礎的理財觀念開始學習,從最簡單的投資品開始學習;也許多年以後能力依然不足以實現財務自由,不足以成為富人,但至少會比我們現在要富有的多。

什麼是「富人思維」?

圖片來源:699pic.com 陌上花開

先去學習如何投資,然後再去投資。

首先投資於教育。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實際上,你所擁有的唯一真正的資產就是你的頭腦,這是我們能控制的最強有力的工具。在投資方面,大部分人選擇的是直接去投資,而不是首先投資於學習如何投資。如果你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就不是在賭博;如果你把錢投進一筆交易然後只是祈禱,才是在賭博。在任何一項投資中,成功的辦法都是運用你的技術知識、智慧以及對於這個遊戲的熱愛來減少意外、降低風險。

當然,風險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知道風險在何處,就可以降低風險。你越精明,就越能應付意外情況。

但是記住要以輕鬆的心態去面對,投資就像一場博弈,與人性的貪婪與恐懼鬥爭。有時你贏了,有時你還要繼續學習,但是一定要從中找到樂趣。

世界上到處都是有才華的窮人。在很多情況下,他們貧窮、財務困難或者只能掙到低於他們應得的薪水,不是因為他們已知的東西而是因為他們未知的東西。許多才華橫溢的人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他們只是專心於做好產品,而對商業體系卻知之甚少。

300年前,土地是一種財富,誰擁有土地誰就擁有財富。今天,信息便是財富。變化會越來越快,越來越顯著,富人的人數會極大地增加,同樣,也會有許多人被遠遠地拋在後面。

“富爸爸”說,永遠不要對自己說“我付不起”,而要思考“我怎樣才能付的起”。當你買入第一支股票或基金,當你開始下決心繫統地學習財務知識,已經在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小小步。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是當你逐步建立富人思維的時候,成為富人只會是時間問題;當你感受到複利的力量的時候,會懊惱曾經的自己只懂得儲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自己”,這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本金,在複利的作用下產生更多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