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到底是不是漢族人?有哪些歷史依據?

中國秦始皇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我們學習《木蘭辭》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認為花木蘭理所應當的是一個漢人女子。事實上,這個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並不是漢人女子,而是一個鮮卑女子。這也許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但是這恰恰也是事實。

傳奇的鮮卑女戰士

在《木蘭辭》裡面有這麼一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可汗”是古代遊牧民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在《木蘭辭》裡面出現這樣的稱號,足以證明當時花木蘭所效命的朝廷並非漢人建立的政權。但是也正是《木蘭辭》裡面同樣出現了“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這樣的句子。我們都知道只有漢人政權才會將最高統治者稱呼為“天子”。

在《木蘭辭》裡面同時將最高統治者稱之為“可汗”、“天子”的,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恰恰正是《木蘭辭》出現的南北朝時期。根據現在的文獻資料研究,《木蘭辭》通常被認為創作於北魏時期。

結合史實推測,花木蘭生活的時間大概是在北魏初年。她參與的這場戰爭,應該是北魏與柔然的戰爭。公元5、6世紀的北魏正集中力量在完成對中國北方地區的統一。在北魏統一北方的時候,遠在蒙古高原的柔然部落也趁機崛起,成為了北魏政權的威脅。

隨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繼位,一改往日被動防禦的姿態。面對柔然的入侵,拓跋燾親率六軍大舉北伐柔然。從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先後8次親率大軍深入漠北,討伐柔然。神麚二年的戰役中,太武帝西追柔然至兔園水。“分軍搜討,東至瀚海,西接張掖水,北渡燕然山,東西五千餘里,南北三千里。”太武帝的這次征伐,雖然未能滅柔然,但柔然遭到了沉重打擊,在之後七、八年的時間裡與北魏相互同好。

太武帝於太平真君四年、五年、十年連續三次大舉親征, 其中最後一次對柔然的打擊最大,“盡收其人戶畜產百餘萬”,柔然可汗“吐賀真遂單弱,遠竄,邊疆息警矣”。這次對柔然的沉重打擊之後,“蠕蠕亦怖威北竄,不敢復南”。

雖然花木蘭極參加了北魏與柔然的戰爭,但是這並不足以證明花木蘭就是鮮卑人。事實上,從北魏早期的徵兵體制當中,只有鮮卑人才有資格加入軍隊。早期的北魏實行的是八部軍制,類似於後來同出東北的滿洲八旗,牧民上馬為兵下馬為民,父親退伍後,由兒子世襲軍籍。這種鮮卑人特有的軍隊編制可以使慢慢開始漢化的鮮卑人全民皆兵,有充足的兵員,又保證了拓拔八部的完整。從《木蘭辭》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花木蘭一家正是鮮卑的世襲軍人,由於父親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所以她代父,也可以說是代弟從軍。自此開啟了她女扮男裝的傳奇軍旅生涯。


血統上的鮮卑人,文化上的漢人

從血統上來看,花木蘭無疑是鮮卑人。但是經過民族的融合,花木蘭屹然成為了一個文化上的漢人。在《木蘭辭》開頭便提到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以及後文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從這兩句詩句不難發現一個標準的漢族女子的日常生活。

在花木蘭身上看到的漢族女子的形象恰恰是鮮卑族漢化的表現,在五胡亂華的那幾個民族當中,要論漢化程度最高的當屬鮮卑族。經過了幾代鮮卑人的漢化,到了花木蘭的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鮮卑女子都已經懂得了漢人女子的這些禮儀。所以這個時期的花木蘭事實上也可以稱之為漢人女子。


煮酒君


我們是通過《木蘭辭》得知花木蘭這個巾幗女英雄的動人故事,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身年代,仍然傳說紛紛,莫衷一是,花木蘭到底是不是漢族人呢?今天就來談談。


關於花木蘭的故事有兩個流傳最廣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間,北方柔然國南侵,北魏進行全民總動員,連老人和小孩都不能倖免,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花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發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年,屢建功勳,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將書信交給羅成,木蘭途中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木蘭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給妹妹花又蘭,託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

《木蘭辭》是樂府詩,作於南北朝時期,所以故事應該發生在南北朝或者南北朝之前。

關於出身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風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說她是唐初人。

綜合比較起來,花木蘭是北魏時人的說法要靠譜些。


關於她的姓氏,在《木蘭辭》裡她不叫花木蘭,就是叫木蘭,木蘭的姓氏是有爭議的,有的說是姓朱,有的人說是複姓木蘭,還有人說她姓魏。

花這個姓是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弟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能夠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認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的《完縣誌》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他是穎州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黃州人,河南省的《商丘縣誌》則說木蘭是商丘花宋村人,花木蘭也是分身乏術,這麼多地方在爭。
眾所周知花木蘭是北魏末年的巾幗英雄,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人拓跋珪建立是國家,而花木蘭打仗的柔然也都在蒙古一帶,顯然是北方遊牧民族間的戰爭,雖然花木蘭的家鄉可能在河南或河北,但是他們是北魏的子民,一般來說應該是鮮卑人,而不是漢人。

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定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雄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就是出生於黃河流域某村的女子,她屬於哪個民族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古中國北方胡漢已融合了、已經漢化了,按照現在的話說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遺產君


說說我的看法。

歷史研究有個最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要學會分析和掌握基本的邏輯推理。如果只是記憶,那隻能是硬盤而已。

無數的知識分子一口咬定花木蘭是鮮卑人,就如同他們咬定漢族血統不純一樣,最基本的分析都沒有做,起碼的邏輯都沒有。更別提研究了。花木蘭是鮮卑人還是漢人,其實我並不感興趣,因為課題太小了,可參考的資料很有限。這個問題很難得出結論。因為證據不夠嘛。《木蘭辭》裡的確提到了可汗點兵。但這又怎樣呢?

如果認定花木蘭是北魏人,那北魏只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並不是說北魏百姓都是鮮卑人。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鮮卑族一個從山洞裡走出來的民族,它能有多少人?清兵入關時也就十萬,還不全是滿族。北魏裡的老百姓絕大多數肯定是漢族。這是毋庸置疑的。從這一點看,加上《木蘭辭》裡的漢文化描述。花木蘭是漢族的可能性還要大一些。

北魏時期的鮮卑似乎是白種的可能性更大,歷史記錄是有描述的。從錫伯族是鮮卑後裔看也是如此。真正的鮮卑是白種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日耳曼基因R1b。這個基因在漢族裡並沒有,漢族裡只有一點點白匈奴的R1a。這樣的話,一是說明鮮卑人口非常有限,二是損耗掉了。尤其冉閔殺胡令專殺帶有外族特點的人。三是逃走了。否則就沒有錫伯族了。

今天的錫伯族基因裡黃匈奴的O3最多,北方各族裡都是這樣。連滿族都是O3佔了2/5的比例。這說明後來被稱為鮮卑的其實是匈奴裡的北三苗羌人,與漢族是同源的,是被漢朝打敗被迫加入鮮卑的。錫伯族文化與西南的佤族、彝族有類似之處,比如抹你黑文化。其實這是因為佤族是西南百濮支系裡的矮黑後裔,彝族文化則是羌系融合了百濮文化的結果。百濮是大禹族留在四川的民系,東胡則是大鯀族被髮配東北的遺留。所以文化很明顯就反應了鮮卑是大鯀族的聯姻對象日耳曼基因。這也是北魏存在白種記錄的原因。

漢朝打擊匈奴導致匈奴分支烏拉爾N系遠走,O3系分兩個方向分離,一是繼續藏系、彝系、克欽,二是與東胡鮮卑聯合。而日耳曼主體則被迫去了歐洲。白匈奴主體則在秦國崛起過程中已經進入印度、波斯、古羅馬了,留下的一點不多。西突厥就是日耳曼留在草原的高加索奴隸軍團,羯人應該就是這一支。所以從山洞裡出來的這些鮮卑必然不會有多少人。今天北方民族裡幾乎都沒有R1b,維吾爾裡有一定比例,錫伯族裡就更少。所以這麼看,花木蘭是鮮卑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多是匈奴北三苗。但是漢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後來隋唐的那些被稱作與鮮卑有點關係的人,可以大概率確定是北三苗。從姓氏和文化都能看出來,獨孤一詞,你去苗族看看有沒有?實際就是蠱毒、鼓犢的意思,彝族乾杯都讀督,出自牛犢。蒙古多數姓氏都能破解,道爾吉就是道濟、濟公。因為濟公是苗蠻祖先的形象。騰格爾就是白匈奴古羅馬的探戈、堂吉訶德,就是唐哥陶唐氏帝堯的意思。漢族等苗蠻後代都篤信十三這個數字,明朝一朝篤信十三,蒙古和苗族也是重3、9、13。隋文帝時期營建的當時全世界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帝都有十三道城門;隋煬帝陵中出土隋煬帝佩戴的腰帶是一條十三環蹀躞帶,代表了古代蹀躞帶環數的最高等級,還有十三太保;唐代皇帝上朝的時候所穿的服飾與大臣不同,皇帝的金帶上加有13個環,以示尊貴。漢族古箏是十三絃,還有漢族彝族共有的三絃。

真要研究,你會嚇一跳,你會發現那些書本學者不負責任的說辭完全沒有價值。且不說遊牧人口歷來面對中原人口都是面對汪洋大海,撼動不了。何況遊牧裡大多數還是自己人。


國病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起源於南北朝《樂府歌詞•木蘭辭》,花木蘭到底是漢族還是遊牧民族,其實《木蘭辭》開篇就已經講的很清楚,花木蘭是漢族不是遊牧民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花木蘭在家裡織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織布是漢族農耕文明的傳統,遊牧民族是不會紡織的。

但是,有人考證說,花木蘭是漢化的鮮卑人,那我們就必須搞清楚鮮卑人是從哪裡來的,是什麼時候開始漢化的。秦漢時期鮮卑人居住在大興安嶺一帶,最早被稱為東胡或者林胡,從屬於匈奴治下。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輔的孫子劉進伯官居“度遼將軍”,在征討匈奴時失敗被浮,囚禁在獨山(今遼寧海城),他的後代有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為獨孤氏。

鮮卑人從兩漢時期,就已經開始接觸漢族文化,漢族和鮮卑族是相互影響的。但是,鮮卑人大規模漢化,是從北魏孝文帝改革開始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471年即位,從475年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頓吏治、變革稅制、頒俸祿制、改革官制、遷都洛陽。本質上來講,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漢化改革”,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同漢俗。拓拔(皇族)→元姓、獨孤→劉姓、丘穆稜→穆姓、步六孤→陸姓、賀賴→賀姓、賀樓→樓姓。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漢化?西晉“八王之亂”,嚴重的消耗了漢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五胡(匈奴、鮮卑、羯、羌、氐)遊牧聯盟為首,諸多的遊牧民族乘機湧入中原,對中原的主體漢族實行大規模的騷擾和屠殺,歷史上將這一時期叫做“永嘉之亂”。從公元306年起,隨後的百餘年間,遊牧民族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歷史上也把這一時期稱作“五胡十六國”。

“五胡亂華”時期,對漢族人的經濟文化破壞相當慘重,漢族人遭受到遊牧民族大規模的屠殺,導致漢族大規模的南遷(衣冠南渡),中原的漢族從“永嘉之亂”前的2000萬人,下降到北魏初期的400多萬。承受不了迫害的漢人,為了保護自己也不得不進行自衛和反殺。冉閔發佈的“殺胡令”,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就把羯族(白種人)給滅絕了。在這種沒有節制的民族大屠殺中,漢族人口太多是殺不完的,但是人口較少、長相、語言不同的一些遊牧民族,就永遠的滅絕消失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個目光遠大的鮮卑族領袖,他看到民族仇殺的結果,短期內遊牧民族可以取得優勢,但是任何一個政權都不可能“萬世永存”,一旦鮮卑人失去政權後,漢族人對鮮卑人積累的民族仇恨,可能會導致鮮卑人的滅族,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民族大融合,提前佈局把鮮卑人融合到漢族人中去。融合的方式就是說漢話、用漢字、穿漢服、改漢姓,最後遷都中原,完全融合到農耕文化中去。

公元493年,拓跋宏藉口要南征南齊,率領30多萬步騎軍隊,從平城(山西大同)出發,到了洛陽。恰逢大雨連綿,大家都不想再往南走了,孝文帝一身戎裝騎馬站立在大雨之中,大家又出來阻攔。孝文帝說:“南征計劃不能取消,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如果不能南進,就把都城遷到這裡,以圖長久之計。”其實,遷都洛陽之事,孝文帝和心腹們早就安排好了,就等大家的一句話。諸多大臣一想“只要不再南進,遷都洛陽就遷都吧!”

據某些歷史學家的考證,花木蘭(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人。花木蘭替父從軍時,正值北魏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距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還有50多年時間,鮮卑人還沒有開始大規模的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花木蘭已經老了,所以說花木蘭肯定不是漢化的鮮卑人。北魏政權建立後,改變了對漢族人的歧視和屠殺,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也有人考證說花木蘭是陝北延安人,但是,根據木蘭辭的原文:“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延安不符合木蘭辭的地理概念,花木蘭作為騎兵一天走二三百里路,晚上到達黃河邊,河南商丘這個地方,就比較符合地理概念。

花木蘭是北魏宋州,河南省《商丘縣誌》說她是商丘花宋村人,比較合理。《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附錄《木蘭辭》及段落點評。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在織布,這是明確的農耕文明特徵,男耕女織。)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花木蘭生活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當時的鮮卑人還沒有漢化,將皇帝稱可汗,並不能說明花木蘭是遊牧民族。)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東西南北市,是定居的城市化的農耕民族的特徵。)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天子是漢人對皇帝的稱謂,可汗是鮮卑人對皇帝的稱謂,正好說明北魏漢化的過程。)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花木蘭的家鄉是一個大城郭。花木蘭的家是定居的農耕家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證明花木蘭家的房子有好幾間,家庭很富足。花木蘭一家定居而沒有住在帳篷裡,從何而遊牧呢?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已經有了小資的情調了。)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冷清先生


如果還原歷史本來面目,花木蘭就是北魏的鮮卑人,她抗擊的是北魏最大的敵人“柔然",功成名就回去後,面臨的還是北魏大地。

據南北朝中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記載,花木蘭本是一個北魏五鳳谷一個普通織女,因為柔然大舉侵襲了北魏疆土,北魏皇帝命令起兵。當時是府兵制,花木蘭因為父親年事已高,弟弟又年幼,於是自己就女扮男裝,騎上父親的馬匹,帶上了父親的刀與弓箭,加入了北魏的軍隊裡去了。

花木蘭替父從軍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她隱瞞了自己的身份,與夥伴們一起英勇殺敵,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大,知道她的身份以後,就赦免了她欺君之罪。花木蘭回去以後,發現家裡人都沒有了,她本來是想報家衛國的,現在發現自己家裡人一個都不存在了,她認為自己活著也沒有意義,痛哭一場以後就拿劍自刎了。後人為了紀念她,就建了一座“木蘭祠"


西晉惠帝時,八王之亂,以後又有“五胡亂華",就是由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遊牧民族大肆屠殺中原的漢族,中國人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量的漢族背井離鄉逃到南方(江南),歷史上稱為“衣冠南渡"。由於,三國以後,被殺的漢族已經很少了,再加上在中原又被胡人亂殺,所以逃到南方去的漢人所剩不多了。

西晉滅亡以後,司馬家族在南方建立了東晉。北方(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16個遊牧民族的政權,沒有看到漢人出現。北方前秦強大時,苻堅組織了80萬遊牧民族的軍隊想一舉拿下東晉的漢族王朝。東晉在謝晉和謝安的領導下,用8萬軍隊,通過“淝水之戰"一舉打垮了苻堅的聯軍。苻堅回去後救被殺,由於東晉(漢族)人太少,沒有辦法去統一北方(中原)。

苻堅被殺第二年,鮮卑拓跋珪建立北魏,沒有看到有漢人來阻止,也沒有看到漢人出現,整個中原地區都是各個遊牧民族,他們互相爭鬥,直到鮮卑孝文帝拓跋宏漢化,也沒有看到半個漢族來干涉,怎麼花木蘭會變成了漢族?

花木蘭從軍是府兵制,就是戰前在家放牧或種田,戰時騎馬打仗;漢人是募兵制,當兵打仗都是國家募養,軍隊與老百姓分開的。所以說,花木蘭是鮮卑遊牧民族的人。再則,中國的儒家是從周禮的“巫、史、祝、卜"分化出來的,只有漢族喜歡記“史",就是將歷史記錄下來,遊牧民族沒有記史的習慣。所以,花木蘭除了有《木蘭辭》以外,沒有歷史的記載,這也是一個遊牧民族“鮮卑族"的明證!


張律明


花木蘭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女英雄,提到巾幗英雄必然想到花木蘭。那麼花木蘭到底是哪個民族的呢?今天就和尼采君來探索下這個人物吧。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當時戰爭多發,徵兵比較勤,百姓苦不堪言,男丁都不夠用了,那隻能老的上了。

花木蘭真姓花麼?花姓很少見,但是在百家姓中的確有姓花的。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後代,屬於音訛改姓為氏。據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華氏,古無花字,

從這裡看出,花實際上是華衍生過來的。而關於她的民族,正史上沒有明確記載。

南北朝時期其實天下還沒有大一統,各路軍隊長期對峙。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了民族漢化,畢竟天下以漢人為多,如果想要統一,有些習俗漢字方面都得漢化。服飾方面可以加入少數民族的特色,但是文化已經固定了。你想讓天下都學習你這個民族文化是不太現實的。就像民國時期日本人侵略我國都是以華治華。


對於花姓還有一種說法源於夷族,出自唐朝時期婆利婆利國與訶陵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花氏的起源,在歷代典姓氏籍中記載皆。


那個特殊的時期,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導致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與漢族通婚,逐漸的生活習慣也接近漢族了。這個時期已經分不清他們的後代是哪個族,都被漢族慢慢同化。


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

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

由此可得,當時就算是少數民族也被漢化了,有些祖上是鮮卑族後期就變成漢族了,那個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按民族劃分的那麼細的。都是大雜居,小聚居。

所以我的觀點,還是被漢化了。所以不管花木蘭祖上是哪個民族的,到她這代已經被漢化了。那她就是漢族了。


尼采講歷史


花木蘭是胡人還是漢人?

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漢人和胡人。漢人和胡人本質的區別不是血脈,而是文化傳承。花木蘭這一形象出自《木蘭辭》,只要上過學的都能隨口來幾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所以花木蘭毫無疑問屬於漢文化中的金典女性形象。從這一點來看妥妥的漢族小姐姐好嗎!

但是,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花木蘭屬於北魏政權,這個王朝的統治民族是鮮卑族拓拔部,被統治民族有漢,匈奴,羌,氐等民族。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這一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基本都漢化了,到隋唐統一的時候也分不清楚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是鮮卑族建立的國家的人。在北魏國家裡,作戰的一般是鮮卑人,耕種的一般是漢族。從這個角度看,花木蘭基本屬於鮮卑族。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故里之爭歷代有之。據瞭解,河南人說她是商丘虞城縣人,陝西人說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說她是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內蒙古人說她是盛樂人(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人,河北人說她是完縣人。關於花木蘭故里的傳說就眾說紛紜。

花木蘭的故鄉到底在哪裡?歷史上曾經爭論不休。徐鵬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華活頁文選》中的文章《木蘭詩》裡指出:“關於木蘭的姓氏和籍貫……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莊村小魏莊這個地方。

因此,我個人認為花木蘭是漢人,因為血脈並不是唯一決定條件,況且中華文明自炎黃時期就開始融合各民族文化了。再過了幾千年,我還是驕傲的說我是炎黃子孫,這其實不是對血脈的驕傲,其本質是對中華文化從骨子裡的認同感!另外說花木蘭不是漢人的,你又怎麼證明她就一定是外族人呢?畢竟幾千年了,單輪血脈傳承的話,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哦,畢竟隔壁老王可是改變歷史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喲(๑•̀.̫•́๑)!

創建於2018.6.15




取個名是真的難呀


花木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一首《木蘭辭》使其替父從軍的美名廣為流傳!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至於花木蘭究竟是否為漢人,歷史上,關於她的姓名,籍貫等並無記載,因此,不得而知!

只是在後世的一些文章及石碑碑文等蛛絲馬跡中,人們推測其為今河南商丘市人!

而關於花木蘭的姓氏,有《雌木蘭替父從軍》中的花姓說,《黃陂縣誌》中的朱姓說,《新唐書》中的任姓說,同時,還有魏姓說,韓姓說等!

關於花木蘭的族屬問題,同樣難以求證,據《木蘭辭》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及“但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可見,花木蘭所在國家為胡人所建立的政權,而花木蘭要抵抗的則是北方遊牧民族!


根據歷史來看,花木蘭應當是北魏人,而他們要抵禦的則是北方草原柔然人的入侵!

很多影視劇也是以此歷史背景作為創作背景,如趙薇與陳坤的電影《花木蘭》。

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中原連年戰亂,大部分漢人及世家大族都跟隨司馬睿南渡,留在北方的漢人則與各少數民族融合通婚!

所以,那時候,各民族間的情形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此,由於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很難考證花木蘭的族屬問題,個人認為,關於花木蘭族屬的問題,也沒有必須要考證的明明白白的需要!


不論怎樣說,她都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世人的榜樣,關於花木蘭,我們只要知道,她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值得世人所尊重的女子,是中華民族,這就行了!

最後,對於花木蘭是否為漢人,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花木蘭,不管是電視電影,還是一些小說,評書等等相信大家都是看過一些的。以前讀書的時候相信《木蘭辭》也是不陌生的,很多人都能夠背誦,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在歷史上花木蘭究竟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花木蘭的記載是沒有的,不管是一些正史還是一些野史上面對於花木蘭基本上是沒有記載的,最早的就是在南北朝的一首詩裡面,也就是木蘭辭,在北魏的時候收錄在《古今樂錄》,但是作者還有年代都已經是不可考了。在隋唐的時候又經過一些人潤色,在明代的時候又經過了一些改編,把花木蘭的家庭背景都寫了進去。

所以說花木蘭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都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到底是漢人還是別的民族也根本不可考了。

當然根據後世的一些記載小說來看的話,花木蘭是北魏時期的人,抗擊的是柔然,所以說花木蘭最大的可能是北魏,北魏我們都知道最主要的還是鮮卑人,所以說花木蘭是漢人的可能性很小。

歷史本來就有非常多的爭議,真相到底是什麼呢?還有待考察。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厲害了,這可說不好,誰知道歷史上有沒有花木蘭。

如果處於孝文帝之前,文中有可汗大點兵,絕不可能是北魏晚期。處在孝文帝前那肯定是漢人,府軍軍戶,自耕農,良家子,兵冊,基本都可以證明了。鮮卑士兵,人家不用點的,也不會像花木蘭一樣自己帶把劍買屁馬一個人去。

如果處在孝文帝之後,呵呵,那也是漢人,為啥,皇帝都是炎黃子孫了,貴族不是姓李就是姓劉姓陳了,連自己造個姓都沒有,你一個小兵,還堅持做鮮卑人?

我瞎幾把扯的,不要相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