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為什麼把封國封那麼大?卻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大秦帝國洪


周王室作為分封的操盤手,王室當然是會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盤留給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樣的把封國封的比自己還大。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關於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周朝滅了商朝後,把“自己”的領土分封給了諸侯國。


為什麼說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呢?因為周王室並沒有把“自己”領土分封給諸侯國。王室分封的土地,在當時都是無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殖民據點。早期諸侯國,就是諸侯帶著僕從在封地先蓋一座城,城蓋好之後就窩在裡面,連城都不敢出去。因為分封的早期,諸侯實力也很弱,城外的蠻族和猛獸都是會吃人的。(因為都是一個一個的據點,國與國之間的間隔很大,並不接壤。這也是為什麼西周時期很少有諸侯混戰的原因)

也就是說,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態,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國土分封給你。

而是——我封給你一群人,再封給你一塊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後你帶著我封給你的人,出去自己創業吧。至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全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說,有個很有錢的老闆給自己的兒子投資了一筆錢,讓兒子自己去創業。在兒子創業期間,老闆會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後來老闆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差,兒子的生意越來越好。最後,自己創業的兒子反倒把自己原來老爸的公司給吞併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後被秦國所滅,其實就跟這種大家族分家,最後兒子把自己老爸給吞併了的過程,是一樣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時,王室並沒有傻乎乎的把諸侯分封的特別大,也沒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別小。最早分封的時候,周王室就是領有土地最大的勢力。而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據點,根本談不上是一個國家,頂多就是一個城邦。

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哪裡能威脅到掌控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麼,既然周王室的勢力那麼大,為什麼最後反倒被諸侯勢力超過、吞併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跟分封制度沒關係。周王室後來的沒落,主要是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但在西周統治的後期先後出了周夷王、周厲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攪的周王幾內亂不斷,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後來周平王東遷,其實就是周天子在宗周(關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禦犬戎,內不能安撫人心,最後才不得不選擇遷都洛陽,苟延殘喘。



第二、周王室受禮法制約,無法像諸侯一樣通過改革振興。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還有一套限制諸侯的禮法制度。但是這套制度對周天子同樣也有約束力。對於諸侯國來說,只要能夠富國強民,他們就怎麼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維護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厲王在位的時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這無疑於是自己刨坑挖墳,自己埋葬自己。最後周厲王弄得王幾大亂,老百姓極度反感周王室的統治。

後來貴族煽動國人暴動,敢走周厲王,又恢復了祖制。之後繼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選擇與貴族妥協。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看到了戰國七雄的國君紛紛在變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陷入絕境,只能等死。

這一條其實是第二條的延伸。春秋時代,各國都在擴張勢力。唯獨周王室無法通過兼併小國而擴張自己的勢力。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義上是所有諸侯國的天子。這種至高榮譽,導致周天子只能繼續分封,而不能兼併國家。說的直白一點,從來都是父親給兒子分財產,哪有父親吞併兒子財產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塊死地,四周皆是諸侯。不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陽,連同周天子一起東遷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鄭國,後來也因為地理位置不佳,在後來淪落了。


總的來說,周朝的分封與漢朝以後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簡單說,周朝的分封是往敵方勢力中插入若干個據點,這個時候中國地圖還是多個點的形態;而漢朝以後的分封,才是把國家的土地劃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諸侯。


Mer86


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朝諸侯分佈圖大多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分佈圖,通過分佈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處於周朝邊疆地帶的諸侯國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諸侯國的十幾倍,幾十倍的大。像齊國、燕國、晉國、秦國等等,給人的印象就是為什麼周天子把他們分的那麼大,而自己的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很難在地圖上找的到。

其實這是一種誤導,西周的大規模分封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之後,二是周公攝政時期。兩次大規模的分封都是加強對殷商貴族及周王室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所以分封在當時交通不發達而疆域又極為遼闊的周朝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創舉。但是當時分封諸侯並不是像我們後世看到的那麼樣,諸侯都有廣闊的疆域。其實在中原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諸侯國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數城大小,我們今天也會注意到,在中原地區有數量極為眾多而又很小的諸侯國。在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地處中原經濟發達的小諸侯國,首先成為被兼併大對象,因為他們國力太小,又處於四戰之地,擴張起來極為困難,像如今的德國,處於歐洲四戰之地,擴張成為奢望。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群毆的對象,德國能有今天的領土和國力相當不錯了。但這些中原小國一旦有一個大國崛起,往往國力上升很快,因為中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在古代,這些就是國力。像春秋的鄭國、宋國和戰國時期的魏國。但是他們後勁不足,極為容易衰弱。處於四戰之地,誰都可以打他,常年用兵、國土狹小,肯本不足以支撐太久。鄭國、宋國、魏國都是例子,還有二戰時期的德國

那處於周朝邊疆地區的諸侯國呢?今天我們看來他們疆域都很遼闊,其實在西周分封初期,他們是最慘的。他們的分封之地在當時都是蠻荒之地,周王室根本無力直接統治的地區。不像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發到,像當時姜子牙的齊國,當時山東半島地區還是東夷部落, 處於原始狀態,殷商勢力在極大地影響力。秦國更不用說了,就是一直空文,因為他的封地還在戎狄的勢力之下。所以當時周王室在邊疆地區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給你一個據點,給你點人口,自己建個城,代周天子統治該地,能有多大作為就看各個諸侯國的本事了。類似於後世的殖民地,到一個地方,建立一個據點,然後慢慢擴張勢力。

所以在當時邊疆地區還處於權利真空的時代,各個邊疆地區諸侯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然後在不斷地抗擊部落的侵擾與主動的擴張之後,疆域越來越大,最終成為疆域廣闊、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實力遠超中原各國。像南方的楚國,在那個時候南方都是實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國就不斷的、無休止的向四方擴張,疆土最大時幾乎是整個北方各國疆域總和。

所以,在西周時期周天子還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國的面積是差不多的。但到了東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國開始發起兼併戰爭,此時的周天子已無力控制各國。


蝦果仁


實際上,周王室是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最好的,諸侯的土地一開始並不大,之所以給人周王室比諸侯小是因為分封制長期實行顯露出的弊端。

西周的大規模分封有兩次,一是武王伐紂之後,二是周公攝政時期。兩次分封各有原因,但站在當時周王室的立場上,可能找不到比分封更加有效的措施了。

武王伐紂雖然消滅了商朝的核心力量,但朝歌以東仍有不少殷人勢力,周人無法將之完全剷除,於是就實行分封。

帝辛(即商紂王)之子武庚受封於殷都,以安撫殷人。但周武王顯然不能信任武庚,不僅設立三監(即周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管轄殷商王畿,監視武庚,同時還將宗室功臣中能力出眾者分封到邊遠地帶,穩固周王室的統治,如太公望(即姜子牙)封於齊,周公封於魯,召公封於燕。

武王分封的背景是商朝雖亡,但仍有實力,周朝並未能徹底統治殷商核心之地,天下未寧,周武王卻在克殷兩年後去世,繼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輔政,周王室內部的爭權奪利也浮上水面。

管叔不滿周公輔政,加上武庚煽動,原本負責監視武庚的三監卻和武庚一起反抗周公了,逼得周公親自東征,殺管叔,平定動亂,並進行第二次分封。

由於殷商故地的反叛實力受到巨大打擊,周公分封將邊界向東推進,他的魯國(實際上是他的兒子伯禽受封)和太公望的齊國都向東邊移動,進入山東。

如果將當時的周朝領地類比成一個橢圓,齊魯與鎬京形就是橢圓的兩端,而周公營造的成周和分封殷商遺民的宋國,則處在橢圓的中心,整個橢圓的西半部都處在王室的直接影響下,東半部則交由宗室和親信,王室施加間接影響。

兩次分封,其實就是周王室從關中老巢出發,自西向東發展勢力的過程,最終由周王直接統治關中之地和河洛之地作為王畿,各諸侯則是周王在地方的翻版,周王通過諸侯來實現對王畿的統治,當然,周王實際上是將這些領土的行政管理權等諸多權力交給了諸侯。

權力交出去是很難拿回來的,周初王室有西六師和成周八師,武力相當可觀,對於不服的諸侯,要麼是武力威懾,要麼直接剿滅,周王可以直接滅掉諸侯。

隨著時代發展,周王室的實力呈現下降趨勢,周昭王南征不復,也就是全軍覆沒了,周穆王四處征戰巡遊,對王室實力的消耗可以想見。周宣王雖號稱中興,但晚期卻屢戰屢敗。到周幽王身死、平王東遷,宗周的廣大土地和軍隊都丟失了,周朝的實力下降得厲害。

再回到橢圓說,周王室被諸侯環繞在橢圓內部,儘管遠離了大多數外界威脅,卻也鎖死了周人向外拓展的通道,堂堂王室是不可能大肆吞併諸侯的,那樣反而可能激起諸侯群起而攻之。

周王室唯一的發展通道是西方,但西戎的強勁卻使得周王室沒有太大收貨,西周最終也是亡於犬戎。

反觀諸侯們,這個憂慮並不是普適性的,對於處在邊緣的諸侯來說,風險與機遇並存,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叱吒風雲的諸侯國,如齊國、楚國、秦國、晉國等,無一不是處在邊緣,他們沒有像衛國和邢國那樣被戎狄所滅,而是滅了戎狄,壯大了自己。

總的來說,分封之初,周王室的土地是遠遠大於諸侯的,但周王室的土地不斷縮小,有些諸侯卻在激烈爭奪中不斷壯大,最後逆襲碾壓周王室。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載比西周更為清晰,知名度也更高,所以往往人們看到關於周朝的消息,十條有九條裡周王室是比諸侯小的,這也難怪會形成周王室小的錯覺。


平沙趣說歷史


周王室在分封的時候,並沒有把封國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們大多數人看到的東周列國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時候卻不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國以屏藩朝廷,列國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別好,我們熟知的齊秦晉楚燕等大國,在西周初年只是一個小國甚至還是部族,地理環境非常兇險,面臨著隨時被滅的危險(秦人一開始只有一個小邑,靠近西戎,常年爭戰,過著刀光劍影的日子;齊國臨近當時還很強大的東夷,齊國還不如宋、衛等國好;燕國地處偏北苦寒之地,面臨北狄威脅;楚人並不是周王室的諸侯國,經過常年爭戰,才從漢水流域打出去成為臨近南蠻的大國)。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領地卻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領地是當時最富足人口最多的關中地區和河洛地區,物產豐富,險關要隘都在掌握之內,只是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平王東遷,把肥沃的關中分給了秦人,失去了發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斷的把自己的領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領地越來越小,而列國卻通過戰爭兼併,越來越大,造成了東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津城沐雨


周王室的土地比諸侯國小,是在東周時期。東周時期,禮崩樂壞,周王畿僅限於洛陽盆地之內,土地當然不大。可在西周時,周王畿是包括整個渭河平原、涇河流域一帶、洛陽盆地及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狹長地帶,號稱千里之地。這時期周王畿之地,是遠大於一般諸侯國的,足以雄霸天下。

《孟子·萬萬章下》記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達於天下,附於諸侯,曰附庸。”

以《孟子》之說,周王畿之地方千里,諸侯之地最大也不能超過方圓百里。因此,在西周時周王室擁有土地最大,實力也最雄厚,諸侯根本無法威脅到周王室的地位。即便是周王室實行分封,使得王室實控土地逐漸減少;可各諸侯國依據分封制與宗法制,同樣也要實行分封,各諸侯國的公室力量也是逐步削弱的。所以,如果嚴格按照分封制與宗法制實行下去,各諸侯國還是無法威脅到周王室的地位。

問題在於周王室能影響到周王國內部的諸侯國,卻無法影響到周王室周邊的戎狄異族。到了西周中晚期,周王國西北的犬戎、東南的淮夷、南部的蠻夷都迅速強大,對周王國造成了巨大威脅:犬戎在周懿王時,一度逼得周王室從鎬京遷都到犬丘;周厲王與周宣王時期,犬戎多次殺入涇河流域、甚至深入到渭河平原;淮夷在周穆王時,一度進攻到黃河邊,差點進攻到宗周鎬京,周穆王被迫允許徐偃王自立為王;周厲王時,淮夷再次進攻到成周洛邑附近,王師前去驅趕,反遭敗績;……。因此,即便是在內部無人能挑戰周王室的地位,但在外部戎狄異族已經多次威脅到周王室的安全了。

自身在緩慢走向衰落,外部威脅又越來越致命,這迫使周王室在周厲王、周宣王時期進行了兩次重大的變革。

周厲王的變革即“專利”改革:將周王畿內的土地山林資源大部分國有化。“專利”改革,使得周王室實力迅速強大,在周厲王執政的三十多年內,王室都能保持對內對外強硬政策,取得了很大戰果。但由於“專利”改革在上侵害了廣大封建地主們的經濟利益,在下又無法讓廣大基層民眾分享改革紅利,最終引發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而宣佈徹底失敗。


周宣王的改革較鮮為人知,即“不藉於千畝”改革:把王室“國有”土地——千畝——全面私有化,交給善於經營土地的私人地主代為經營,王室只管在收穫季節收稅。“不藉於千畝”改革,短期內讓王室實力大增,在西北對犬戎發起了全面反擊,在東南則徹底征服了淮夷人。但是,周宣王“不藉於千畝”改革卻在兩個方面出現了致命的失誤:在底層,解散了藉田公社後,使得底層民眾失去了穩固經濟收入,讓他們一方面遭受地主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還得服周王室沉重的徭役,最終民眾不堪壓迫,被迫大量逃離周王畿;在上層,土地私有化後,使得分封地主在市場化的競爭中沒落,逐漸失去了以往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也對周王室離心離德。失去了兩大政治基礎人群的支持,這讓周王室迅速走向了滅亡:公元前771年,西申國聯合犬戎殺入鎬京,西周從此滅亡!


西周滅亡後,渭河平原從此成為戎狄異族的棲息之地。周平王東遷之時,因為無力收復關中之地,被迫將這些地方口頭賞給了秦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這等於是周王室自動放棄了半壁江山:從此以後,周王室的土地就只能與大諸侯國相當了。

王室東遷後,為穩固自身地位,也不斷地分封僅存的土地來收買諸侯。

比如,為了拉攏鄭人,周平王將洛陽盆地周邊的土地分給了鄭國;為拉攏晉人,周平王將汾水流域的土地許諾給了晉國;為感激晉文公平定姬帶之亂,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土地賞賜給了晉國……。

東周王室這些割肉飼鷹的舉動,無疑更加劇了自身的沒落。到了此時,周王室土地已經是比很多諸侯國都小了,能生存下來已經是個奇蹟,就不要說去復興王室了。

因此,並不是周王室要將諸侯國封得那麼大:周王室土地原本就是最大的,只不過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周王室遭遇了種種變故、致使自身不斷地在丟失土地,才造成了東周時周王畿土地不如諸侯國大的局面。


欲雲談史論今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本身周朝之所以實行分封制就是因為受制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其他關係,周朝自己維持不了整個國家的安全和正常的國家管理和軍隊供給。周朝分封制就是要為了鞏固國際政權。周王室把王族還有功臣分封道各地建立諸侯國。然後由諸侯國管理各地,而周王室則管理諸侯國。這樣的優點就是加強了王權統治。缺點就是容易使得諸侯國擁兵自重最終導致大權旁落。所以說周王室之所以只保留小部分領土是刻意為之的。如果周王室只是象徵性的分一點點給諸侯,那不是治標不治本嘛。 本身對於周王室的統治就沒有好處。雖然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分封制是一種極為愚蠢的做法。但在當時來說分封制無疑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方法。


周朝在滅商之後研究了商朝滅亡的原因。最後他們發現,就是因為商朝的政治制度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當時商朝懂主力大軍正在東夷平息叛亂。而商朝的核心就是中央位置,其他地區並沒有設立保障軍隊。所以各地軍力薄弱到了極致。商朝並沒有實行分封制,所以就只有中央的力量來平息叛亂。在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也沒有諸侯支援。周武王也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決心實行分封制。也就是說把諸侯設置成周王室的屏障。一方面諸侯可以起到保衛周王室的作用,其次任由他們自己發展夜可以開疆拓土並且節省了周王室的精力和財力。周朝初期分封制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周王室通過諸侯可以把影響覆蓋到整個國土之上。論對國家的把控來說。確實比商朝時候要強很多。


但是分封制的優點很明顯。但是缺點也同樣突出。分封制給了各諸侯國絕對的獨立自主權利。這就導致長時間發展下去的話,整個意識形態上會出現分歧,隨著諸侯國到不斷強大野心也會隨之而來的逐漸膨脹。當這種慾望膨脹到一點的節點之後就會爆發。而這也意味著周朝江山易主。事實上週王室最初分封的諸侯有數百個之多。但是後來慢慢的各諸侯之間出現了相互吞併的情況。這就導致許多原本就強大的諸侯國更加的強大。甚至強大到威脅中央的地步。


而周朝後期周王昏暈無道更是導致周王室的威信進一步降低。直到後來周幽王的一手“烽火戲諸侯”不僅徹底激怒了諸侯也導致了西周的滅亡。雖然緊接著東周建立。但這個時候周王室在諸侯心中的地位和威信已經衰落到了極點。再到後來諸侯之間開始稱霸。霸主國的出現直接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各諸侯國向霸主國臣服,而這個時候的周王室就已經開始淪為了象徵傀儡。可以三國分封制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政治制度肯定是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受制於當時的社會勞動生產力等問題。分封制無疑是一個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周王室因為分封制而璀璨一時,也因為分封制而衰落。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西周是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國力的制約難以撐控那麼多的地盤。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

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當然是最大最好的。據《孟子·萬章下》雲: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幾四等。也就是說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禮也有講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盤外,周天子擁有的軍隊也是多過諸侯的。據《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周天子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大國三萬七千人、次國兩萬五千人、小國一萬兩千五百人。

西周一開始直接撐控的地盤是宗周(以鎬京為中心,即後來的秦國關中。)成周(以洛陽為中心,即原來商朝的統治地盤)所以西周的軍事國力都是凌架在諸侯國之上的,何況當時三分二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所以說周王室的地盤是最大的,而封國的地盤是很小的。



周王室的地盤越來越小,諸侯的地盤越來越大其原因:

第一:周王室喪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為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後並沒有知恥後勇收復失地,反而封給秦襄公。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護駕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給他。其實就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都讓犬戎佔著。據史記: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說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給秦襄公了,但讓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國數代百年時間幾乎都在跟犬戎打。

第二:不斷的分封、賞賜

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後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還是不斷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這時西東周實際撐控土地將越來越少。

舉幾個例子據史記:1以河內地與晉2考王封其弟於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到了春秋時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兩倍多。

第三:華夏文明向四周擴張

西周時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盤就封給王室、功臣、貴族。目的就是讓他們拱衛周天子。當時東邊有東夷、淮夷、越即山東、徐州、江蘇、安徽等一帶。齊國、魯國、吳國、越國、楚國就是向這些地方擴張。南邊有南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楚國向這些地方擴張。所以楚國一直給中原諸國稱為荊蠻、楚蠻。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東北一帶,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讓趙國滅掉的中國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邊有西戎,即今天寧夏陝西、甘肅一帶。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為諸夷跟周朝是有衝突和利益相爭,周朝也是靠著周圍的諸侯國擋住他們。諸侯國在跟諸夷征戰中逐漸走向強大。

齊國:姜太公封為侯建國齊,地不過百里。史記: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還沒到齊地,東夷就準備阻止姜太公就國。史記: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

周成王時淮夷經常入侵,於是讓齊國去討伐。史記:淮夷畔周......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

齊桓公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諸候中誰受到諸夷進攻,齊國都會去救。如燕國受到山戎進攻,衛國受到狄人進攻。史記: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

楚國:楚國一開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過五十里。史記: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

楚國在西周時就敢稱王,還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後來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號。

楚國跟蠻夷相爭,從開始有爵位後一百多年從地五十里變成地千里。史記: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當時周天下給楚國下命令好好看守南方的夷越不要打中原的主意。史記: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華夏文明從四周擴張,例如山東以前是東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西周當時直接控制宗周,成周兩塊經濟人口眾多的地方。諸候有義務向周天子進貢、定時朝見述職、隨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諸候沒有完成他的義務,那周天子就會問罪。據《墨子》: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就是說諸候一次不來朝見就削爵,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諸候的地盤,三次不來朝見就會派六師軍隊去打。師軍隊駐紮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論語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問罪征伐諸侯只有天子才有這樣的權力。

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備犬戎。所以有時候這些事就會讓其他諸候替自己辦。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兒子)就給了齊國姜太公這樣的權限。史記: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四百年後齊國伐楚,楚國講為啥來打我。齊國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權力。你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就是有罪。史記: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我們征伐有罪的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

而楚國打別的國家,別的國家講:吾無罪。楚國回答:吾蠻夷。

第五:東周衰弱,導致諸侯兼併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只有二十多個諸侯國。

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西周滅亡,而東周又衰弱根本鎮不住諸侯。據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就是說因為東周的衰弱,強大的諸侯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

諸侯紛紛起來爭霸搶地盤。最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有多種說法)

反正就是找一些過的去的理由師出有名就行,去討伐他國而兼併。例如齊國滅郯國。理由:當年本公路過你們那裡,你們沒有好好招待我。

論語講: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我的理解是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有徵伐問罪的權力。周王室衰弱時,征伐的權力在諸候那裡。所以齊晉等強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他國。本來像一些諸候不朝見、不進貢、擅自征伐他國等,應該是周天子召集諸候問罪討伐。現在變成了齊晉等國替周天子幹了。例如召陵之盟。齊國召集了八個諸候國攻打蔡國和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國服弱表示會進貢。



這時諸候表面上還把周天子當回事:尊王攘夷。一些大國會盟討伐其他國家還會表面上徵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時還請周天子到場。其實就是逼迫周天子來。只有周天子才有徵召諸侯的權力。現在齊晉等國做了,再者諸候也沒有徵召周天子的權力。所以史書給天子遮醜就講天子到會盟的地方巡視。正如宋朝明朝的皇帝給人俘虜了,卻說皇帝北狩。到了春秋末隨著諸候實力越來越強大,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戰國時齊、魏、秦、趙、燕、韓等相繼稱王、相王。稱王是自稱,如當年的楚國。但沒有人認的。相王是互相承認的。這時就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齊秦並強時還搞出東西二帝。


小鴻哥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這是兩個問題,小哥詳細回答。

周天子為何要實行分封制?



西周建國之後,曾經有過兩次分封。

第一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東征之後,分封對象主要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之後,比如皇帝,堯,舜,禹,商湯的後代,因為此時,強大的殷商剛剛被打敗瓦解,周天子的地位還不穩固,所以周武王通過分封的方式,拉攏人心,而周人只有極少數參與了分封,僅限於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

第二次分封,發生在周武王去世不久。周武王臨終之前,指任周公旦繼承王位,然而此舉引發了三監國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懷疑,在商人遺族的煽動下,三監國聯合周武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監之亂引發的後果就是,誘發了東夷和淮夷的叛亂,進而引起中原大亂。為了平定叛亂,周公旦被迫發起了第二次東征。

此次周天子的分封採取了不同的方針,封分的方式就是鼓勵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去佔領那些反叛地區,誰佔領就分封給誰管理。在這樣優厚的條件下,大家都積極主動的去平叛搶地盤了。

所以說,周天子之所以把諸侯國分那麼多那麼大,是因為當初訂立計劃的時候,就是多人參與,多人享受勞動成果的方針,因此就封了很多諸侯國。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地方,比如有的人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有的人地盤越來越小,實力也越來越弱。

所以說,周天子把自己的地盤分那麼小,別的國家那麼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公旦第二次東征時訂立的分封方案導致的。




周天子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地盤做到最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天子為什麼不把自己的地盤做到最大呢?原因有兩個方面。

其一:周天子想用德行感化號召眾人,因此在分封的時候,自己以主人公的方式,將大部分領土分給了別人。

其二:周天子周邊已經被分封完了,相當於他處在諸侯包圍之中,因此阻礙了他向四周擴散。因為那個時候非常混亂,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導致別人不滿意,別人不滿意,就可能拉幫結派,一起來造反。所以周天子只能選擇堅守自己的地盤,遇到特殊情況還得賞賜點出去。這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周天子無立腳之地(歷史上周桓王和鄭莊公之戰,周桓王戰敗,其他諸侯國袖手旁觀看笑話,以後周桓王被諸侯壓制在方圓六百里的狹小區域,再也無法振興周王朝了),因為已經把自己的都給分完了。

所以說,介於以上兩點原因,周天子想把自己的地盤搞到很大,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周天子權利結束,經歷了西周,東周,春秋(周平王東遷開始),戰國(秦朝統一之前)。在這一段時期內,特別是春秋時期,諸侯世襲。而到了戰國時期,個人通過自己努力也能成為諸侯,比如田氏代齊,三家分晉,這也是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階段。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周王室的分封和大家理解的不大一樣。

大家想象的分封,是周王室坐擁廣闊的土地,說,甲,這塊土地給你了;乙,這塊土地給你了。大家皆大歡喜,從天子到諸侯都美滋滋。

但是哪有這等好事。

商周時期的天下圖景,還沒有完整的版圖這一說,更像是一塊千瘡百孔的奶酪,城池之外不遠可能就活躍著蠻族的部落。

在這樣的圖景之下看周初的分封,就更類似於一種“殖民運動”,而非我們理解的坐地分贓。

打個比方說,你是周天子的兒子,你爸爸跟你說——兒砸!北邊某某地兒山戎鬧得兇,你帶一撥人過去建個城,替爸爸拱衛帝國的北疆吧。

於是你獲封為諸侯了。
封建的意思,封土建國是也。你爸爸封官許願,說,兒砸!我把這片土地封給你(但是山戎在活躍,你能不能把土地真的拿到手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你去建立自己的都城吧(注意建國的“國”指都邑)。

你到了封國,憑著自己家族幾代人的努力,穩固了局面,你的諸侯國就算是穩定住了。


請注意,這樣看待分封,就不會有題主的疑惑了,周天子為啥不把自己的地盤弄得最大?

因為他的地盤本來就是周人控制得最穩最大的一塊地了。

其餘地盤,都是分出去的諸侯披肝瀝膽穩定住局面,趕走戎狄蠻夷,逐漸變成我們領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

到了春秋中後期,天下的版圖和我們的理解就基本上一致了。


夜小紫


其實,西周初年,周天子自己的地盤是最大最好最肥的,而眾多的諸侯國分封的都是王畿以外邊遠的地方。

西周滅殷商,其實並非靠自身實力的強大或是順應天下的民心,而是在商紂長年用兵征伐東夷之時,自己在西面趁機聯合一眾“投機”諸侯部落起事,攻進了朝歌,滅了商朝。對於廣大的殷商故地,周朝無力控制。



因此,西周初年沒有比分封諸侯更好的處理辦法了。分封諸侯,一則可快速控制邊遠的地方和原來殷商的地盤;二則可以讓諸侯國作為周朝中央的屏藩,拱衛朝廷;三則,對夏商後裔貴族,姬姓子弟,各部族的分封,可有效平衡各方的利益,降低西周初年的政治矛盾。

而且,由於分封的諸侯多,諸侯國的封地其實都很小,像春秋時期的齊、晉等大國,那時候還不怎麼強。秦國還只是西周的家臣,直到春秋初年,因勤王有功才被分封。至於楚國,雖然在西周時就已經具備較強的實力,但遠沒到雄據江淮的地步。西周初年,地位最高的公爵級大國,是宋、杞、祝、焦、薊、陳、虢,他們沒一個是我們春秋戰國時熟悉的諸侯。




其實,周朝自身所控制的王畿地區不論疆域面積,還是人力物力,對諸侯都有巨大的優勢。

此外,周朝分封的很多諸侯本身就是姬姓同族,比如晉、燕、魯、鄭、虞、衛、蔡、曹……後來為了進一步壓制南方的荊楚,有分封了許多姬姓諸侯,史稱漢陽諸姬。



可以說,西周中央加上宗師諸侯,其勢力佔到絕對的優勢。

但是,周的分封制是完全的封邦建國,諸侯國分封出去以後,雖然還需聽從周天子號令,但其在國內是完全獨立自主的。



而隨著西周的覆滅,周平王的東遷,週中央的王畿大為縮水,勢力和威望大不如前,而且還越來越弱。之後諸侯國之間的攻伐,周朝已經無法調停。經過春秋長期的弱肉強食,眾多諸侯被強大起來的大諸侯吞併,而這些大諸侯也越來越強,勢力已經完全超過了周朝。



比如楚國,通過不斷的擴張,過去壓制他們的漢陽諸姬被全部消滅,楚國成為雄據江淮的南方大國,自封為王,並且多次北上問鼎中原,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又如齊國,依託山東的魚鹽之利,又經過齊桓公的勵精圖治,成為春秋時期首位霸主,並利用周天子這個旗號,以“尊王攘夷”的名義,會盟天下諸侯,擴張勢力。

而隨著諸侯大國之間的不斷爭霸,周天子的勢力就越發微弱。但春秋後期,周天子只剩下屁點大的地盤;到戰國時代,甚至連湊個五六千的軍隊都得借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