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社會高速發展,未來總是充滿不確定性,或許正是因為沒辦法“跑前面去看看”,所以才要努力走好當下每一步。

這或許是我們選擇留學的初衷。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家長為了孩子多是不計成本的,可孩子卻可能比家長更擔心收益。

花這麼多錢出去留學,獲取了高學歷,就一定能比在國內讀書,或者普通院校畢業的同齡人在未來擁有更高收入嗎?

爸媽對我們的這番傾力付出,我們“還”得上嗎?

留學得花多少錢?

以留學熱門國家美國為例,先來算一筆純經濟賬。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留學美國的費用,因申請的階段、學校、專業及所在城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以往的數據來計算一個大概範圍:

學費(注:不包含書本費、雜費等)

高中:$20000~$50000/年,寄宿學校比走讀會貴一些。

本科:$12000~$50000/年,基本上綜合排名越靠前的學校費用越高。

研究生:$15000~$50000/年,像商科、CS等熱門專業學費能突破$60000/年,甚至更高。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生活費

一級城市:如紐約、費城、舊金山、洛杉磯等美國特大城市,生活費約為$1000~$2000/月。

二級城市:如亞特蘭大、拉達斯等美國大城市,生活費約為$800~$1000/月。

三級城市:如美國南部、中西部、東南部一些州,生活費約為$600~$800/月。

四級城市:如俄克拉荷馬州、密蘇里州、路易斯安納州等城市,其生活費約為$450~$600/月。

據立思辰留學360介紹:學費、基本生活費、交通出行等所有費用加起來,高本研讀下來家裡差不多至少要準備30~100萬美元;本研則需要20~55萬美元;研究生的話大約是9~25萬美元(數據僅供參考,實際情況以孩子就讀學校及消費能力為準)。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如果按照教育投資佔家庭總收入的20%,那麼年收入至少在兩百萬人民幣以上的家庭考慮高本出國不太會揹負額外經濟壓力,當然,調高教育投資佔比的家庭有很多,願意承擔教育投資帶來的經濟壓力的家庭也有很多。

如此大量的成本投入助力孩子獲取高學歷,未來的收益是怎樣的?

高學歷的回報是多少?

所以你是不是也好奇,高學歷國內畢業生、高學歷留學生以的薪資回報都是怎樣的?

那些“百萬留學,月薪三千”的特殊案例,到底是留學造成的還是個人造成的?

國內現狀:學歷越高,起薪越高。

引用中智薪酬2018年度2700餘家企業調研結果,2018年全國碩士應屆生起薪6824元,本科應屆生平均起薪5044元,專科應屆生起薪4016元。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圖表可以看出碩士跟本科的差距還是蠻大的,本科和專科差距就小了很多。

留學生群體:55%海歸起步薪資超國內碩士。

引用CCG(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數據,在《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顯示,2018年的應屆海歸薪資在6000元及以上的佔比55.2%,海歸踏入社會後的起步點佔有明顯優勢。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同時期進入社會參與到競爭中,絕大多數海歸薪資起點是優於同輩的,擁有高學歷的海歸在薪資上更是會得到社會和國家對人才應有的尊重。

總體來看還是不錯的,而且後勁十足,不過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父母當下的收入水平,依然是個很大的未知數。

比“回本”更重要的是“起點”

教育投資的特殊性就在於,單看純經濟回報是十分片面的。

很多家長在決定送孩子出國留學前或許已經算過了這筆賬。

掂量的是當下掏不掏得出這筆錢,而比“回本”更讓人在意的是孩子本身的收穫。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是否在全球最好的這些大學裡學到了可貴的知識;

是否在滿是精英的校園裡拓展和儲備了自己的人脈;

是否在寧靜的圖書館和愉快的旅途中提高了眼界;

是否在與知名教授和優秀同齡人的交流中開闊了思維;

是否在實習和工作中學會了不斷反思和提高;

是否在異國他鄉的孤獨和碰壁中學會了堅強;

......

金錢不能衡量一切,但總要看到些許回報。

出國留學不是未來的保障,個人能力才是。

美國留學父母心聲: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用眼界和知識讓自己更有修養;用人脈和思維讓自己活得更舒適;用反思和提高讓自己不被社會淘汰;用堅強和毅力達到更高成就。

如果真正努力過、付出過,有個“回不了本,但還不錯”的生活,不是也很好?

父母的教育投資事實上是在幫孩子把人生最低值使勁往上提:獲取一個更高的起點,一個更好的底子。

“我不在意是否能回本,我只在乎你收穫了多少。”

感謝每一對為孩子拼命付出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