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發表四川省長署名文章:奮戰大涼山脫貧攻堅這一年

《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詳細觀看扶貧聯繫卡。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節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火塘邊,共謀精準脫貧之策。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2019年2月4日農曆大年三十,吉好也求一家第一次到新居“開火”,和親友吃“團年飯”。新居寬敞明亮,青瓦黃牆,木質房梁,具有濃郁的彝族傳統特色。上圖為吉好也求原來的家,下圖為吉好也求家的新居。四川日報記者 田為/攝

《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求是》发表四川省长署名文章: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按照靠近水源,鄰近公路、學校和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原則規劃修建。三河村共有9個安置點,預計今年6月前全部搬遷入住。上圖為2018年2月拍攝的三河村群眾原居住的地方,下圖為2019年2月拍攝的三河村已建好的一個安置點。四川日報記者 田為/攝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考察脫貧攻堅,看望慰問彝族群眾。一年來,總書記“比大涼山還寬厚的愛”一直溫暖著涼山人民,總書記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一直激勵著四川廣大黨員幹部。一年來,我們在總書記留下的考卷上努力作答,共同書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感恩奮進

“精準脫貧瓦吉瓦,習總書記卡莎莎!”

這句話,走進廣袤的涼山彝區,到處可以看到;走進熱情的彝族群眾家中,家家都會聽到。這句彝語的意思是“精準脫貧好得很,感恩習總書記!”這句話在幹部群眾中口口相傳,成了涼山彝區新的“流行語”。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紅軍長征途中,劉伯承同彝族首領小葉丹在這裡“彝海結盟”,近萬名彝族青年參加了紅軍,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巨大貢獻。這也是一片深度貧困的土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滯後,是全國“三區三州”地區之一,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一直牽掛大涼山,牽掛彝族群眾。從懸崖村,到三河村、火普村,總書記與涼山的山山水水、幹部群眾有許多溫暖的“交集”。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總書記深情回顧了走訪看望涼山彝族貧困戶的情景,祝福大家生活蒸蒸日上、越過越紅火。

總書記的牽掛帶給千千萬萬普通彝族群眾幸福的希望,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被點燃、幹勁被激發。總書記的牽掛幫助千千萬萬基層黨員幹部樹立信心,他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衝鋒陷陣更有底氣、更有力量。總書記的牽掛激勵涼山人牢記肩上的責任,攻克涼山深度貧困堡壘,沒有任何條件可講,沒有任何退路可走。

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中央有關部委、兄弟省份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省上下艱苦努力,特別是彝區幹部群眾感恩奮進,涼山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500個貧困村退出、19.9萬貧困群眾脫貧,累計1454個貧困村退出、65.9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7.1%。由於包括涼山彝區在內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良好成效,全省貧困發生率降至1.1%。

這不是一組簡單的抽象數字。今年春節前夕,我們沿著熟悉的石板小路,再一次走進總書記去年到過的涼山彝寨,看到了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聽到了一個個奮進的故事,感受到了群眾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去年2月11日,總書記來到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中,瞭解一家人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發展需求和幫扶措施,關切地掀開床褥,摸摸被子,並與一家人親切交談,臨別時還一起合影留念。吉好也求特意選擇今年的2月11日搬進寬敞明亮的易地扶貧搬遷新居。用他的話說,就是要永遠記住這一天,記住共產黨的恩情,記住總書記的關懷。

“那天,我握著總書記的手說,您的到來比金子還要金貴啊。”69歲的老阿媽吉木子洛又一次深情回憶起總書記到她家的情景。因兒子車禍去世生活艱難的她如今有了新盼頭,腳有殘疾的孫女,通過培訓成為村幼教點的一名輔導員,孫子考上了省內一所重點中學。

當面向總書記報告“擺脫貧困夢”的返鄉大學生洛古有格,在創辦烏金豬養殖合作社的基礎上,又帶領鄉親們創辦了肉牛養殖合作社,還把經驗分享給村裡更多的年輕人,吸引大家返鄉創業。

三河村和火普村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去年分別達到3520元和6933元,所有適齡兒童都上學了,紅白事宜從簡操辦、衛生評比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人生病後看醫生,不再找“畢摩”(彝族原始宗教中的祭司)。

……

大家都盼著能把這一年的變化親口講給總書記聽。

盡銳出戰

去年在涼山考察過程中,總書記叮囑,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各族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

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社會可稱為奴隸社會的“活化石”。與舊社會相比,新中國新生活使涼山彝族同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原因,彝族先民長期與世隔絕,在高山深谷遷徙繁衍,貧困如此集中地發生,在全國都是少有的。擺脫貧困,始終是他們心中的夢想。對四川而言,涼山彝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是名副其實的硬骨頭,攻堅戰的任務異常艱鉅繁重。

用總書記那樣寬廣的視野和胸懷來審視正向涼山深度貧困發起的總攻決戰,就會有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都必須打贏的豪情壯志。啃下這塊硬骨頭不僅關係到彝區貧困群眾的福祉,關係到幾百萬涼山人民的未來,也關係到全國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拿下這場攻堅戰是四川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發展機遇。全面打贏涼山脫貧攻堅戰是總書記對我們的重託,也是我們立下的軍令狀。這項任務能不能完成、完成得好不好,不僅是對廣大幹部群眾堅強意志和工作能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對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四個意識”強不強、“兩個維護”牢不牢最現實的考驗。

涼山深度貧困的總攻決戰是一項巨大而又複雜的社會工程,常規手段、一般方法很難完成任務。唯有按照總書記提出的“盡銳出戰”要求,舉全省之力,才能夠確保在2020年前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

盡銳出戰,必須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在資金、政策、隊伍等方面增強“火力”配置。省委部署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省級領導多次帶隊深入涼山腹地走村入戶,瞭解情況、分析問題。省委省政府系統研究謀劃,出臺產業就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禁毒防艾等12個方面34條特殊政策措施,明確三年新增財政投入不少於200億元用於涼山脫貧攻堅。進一步加強州、縣、鄉、村四級黨組織建設,加大對黨員、基層幹部和本土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從全省各地選派5700多名幹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分赴涼山11個深度貧困縣開展為期三年的脫貧攻堅和綜合幫扶工作。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西昌召開綜合幫扶涼山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大會,會議以電視電話和電視直播的方式一直開到村,參會人數超過10萬人。政策支持力度之大、綜合幫扶力量之強、覆蓋範圍和涉及領域之廣前所未有。

盡銳出戰,不能黨政幹部衝在一線、貧困群眾躲在後面,必須堅持群眾主體,充分激發群眾“內力”。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只有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這場攻堅戰才能真正打出大聲勢、收到大成效,才能從內部更快攻破頑固的堡壘。我們在涼山大力倡導多勞多得,營造勤勞致富、脫貧光榮的社會氛圍,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一支由13位與總書記有過互動交流的彝族群眾和基層幹部組成的宣講報告隊,講彝語、說方言,把總書記的關懷傳遞到更多的村寨,激勵更多的群眾感恩奮進。還有860多個宣講分隊,用身邊人身邊事,宣講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傳播現代文明的好風氣。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農民夜校在涼山越來越受歡迎,全州共辦有3745所。以三河村為例,去年有200多名群眾積極參加建築、廚師、養殖等方面的就業培訓,不少人在培訓後都找到了收入更高的新工作。各個貧困村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制定現代文明村規民約,向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說“不”,婚喪嫁娶殺牛的數量得到有效控制,彩禮金額定了上限,既煮“坨坨肉”,也炒起了“回鍋肉”。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讓我們對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越來越有信心。

盡銳出戰,還必須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去年,中央有關部委定點扶貧投入幫扶資金1億元,幫助引進資金1.3億元;廣東和浙江傾力對口支援,帶來實打實的資金和項目。來自四面八方的幫扶幹部,千里馳援涼山,他們與涼山廣大幹部群眾一道奔走在高山峽谷,深入到村村寨寨,努力工作、深情付出。民營企業也行動了起來。全省11家重點民營企業與11個深度貧困縣簽署了對接幫扶協議;117家民營企業、商(協)會與167個貧困村面對面建起“萬企幫萬村”幫扶關係。還有不少熱心人士積極響應總書記號召,主動奔赴涼山,出錢出智出力。

各方力量在涼山集結,各種資源向涼山彙集,這既增強了我們啃下硬骨頭的信心,也對統籌力量和資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進行系統的制度設計,由省委常委負責“牽口袋”,下設辦公室和若干小組,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州和縣同樣設指揮部,加強派出單位和州、縣的溝通銜接,使得各方力量瞄準最急需的地方、最薄弱的環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聚力攻堅,堅決杜絕“兩張皮”、“兩頭不靠岸”的情況發生。

精準施策

總書記反覆強調,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一年時間過去了,總書記與大家圍坐在火塘邊,一起分析謀劃精準脫貧之策的畫面歷歷在目。針對涼山深度貧困,總書記開出精準良策:要繼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讓住在大山深處的彝族同胞搬進安全舒適的新居;發展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種植養殖業;加強對村民的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讓大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通過發展生產和外出務工穩定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教育必須跟上,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涼山彝區致貧原因複雜,深度貧困與惡劣自然條件、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思想觀念、突出社會問題相互交織,除了一般性的貧困問題外,還有禁毒防艾、自發搬遷、移風易俗等特殊問題。只有認真落實總書記強調的精準方略,下足“繡花”功夫,才能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貧困群眾不僅能夠“站起來”,還能夠“走得遠”。

精準施策,易地扶貧搬遷是有效途徑。對居住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地區的貧困戶做到“應搬盡搬”。去年,涼山投入資金80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8萬戶13萬人,建成住房2.4萬套。同時,推進彝家新寨建設,全面實施建庭院、建入戶路、建沼氣池工程,全州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住上民族特色鮮明、功能佈局完善的好房子。三河村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部開工,首批29戶群眾今年春節期間陸續搬進新家,剩餘的122戶群眾將分兩批、預計6月前全部搬遷入住。

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持續穩定增加群眾就業收入是長遠之計。用貧困群眾自己的話說,住上好房子只是面子,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才是裡子。我們在涼山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每個縣都選擇培育形成一兩個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優勢特色產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拔地而起,全州新增生態林業基地108萬畝、水果基地14.9萬畝。得益於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鄉村旅遊、民俗文化等產業也蓄勢待發。此前,一些貧困地區存在“重生產、輕市場、銷售難”問題,以至於發展的一些產業變成了“交差”產業,一些果樹變成了景觀樹。我們及時研究分析,採取一系列措施,拓展扶貧產品直通渠道,大力推進扶貧產品進市場、進餐企、進展會、進商超,著力破解扶貧產品與市場對接不暢的問題,創立“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標識,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四川扶貧產品暨特色優勢農產品展銷會。今年春節前,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的綜合頻道等12個頻率頻道播出扶貧產品公益廣告,支持涼山脫貧攻堅。從田間地頭到商場超市,把扶貧產品推向市場,也是精準扶貧理念的延伸。

精準施策,除了建好房、修好路和把產業發展起來外,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教育來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改變落後的思想觀念。以前村民認為生病了,就是有鬼附身。其實,愚昧、落後、貧窮就是“鬼”,有文化、講衛生,過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驅走了。我們深入實施“一村一幼”,累計建成村級幼教點3117個;“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覆蓋面達87.9%;15年免費教育惠及學生109萬人,因貧失學輟學狀況有所改善。我們引導貧困群眾從坐板凳睡床鋪用灶臺改起,從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洗衣服做起,逐步養成文明的好習慣。吉好也求說,日子越來越好了,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按照總書記講的那樣把孩子們培養得有出息、有文化、有知識。像吉好也求這樣,重視教育、接受文明的彝族群眾越來越多了。

精準施策,需要對特殊難題實施靶向治療。我們深入開展毒品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增強禁毒工作力量,加強省際聯合整治和跨區域聯打聯控,新發現吸毒人員大幅下降,布拖、昭覺、越西3個全國毒品問題嚴重地區均實現降級摘帽。在艾滋病防治上,對患者“一對一”落實精準管理,建立全鏈條跟蹤管理治療機制,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追蹤隨訪,“進了門”、“見了人”、“拿出藥”、“端上水”、“張開嘴”、“吞下藥”、“再張嘴”,一個環節也不能漏。在治理超生問題上,包村包戶落實責任,引導群眾生育意願,打破“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針對以往自發搬遷產生的“人戶分離”管理盲區,我們作出專門安排,完善精準識別標準,堅持“不漏一戶,不掉一人”,目前自發搬遷的3萬多名貧困群眾,已經全部納入綜合幫扶範圍。

精準施策,必須要有過硬的作風保障,才能做到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我們按照中央部署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工作,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腐敗問題。在涼山集中開展“查問題、抓整改、補短板”活動,查處一批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案件,解決部分基層幹部作風不嚴不實問題。鮮明正向激勵導向,表揚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單位(組織),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氛圍。

久久為功

新中國成立前,涼山彝族地區沒有統一的政權組織,歷朝歷代沒有形成有效的治理,統治階級以彝制彝,使廣大彝族群眾長期封閉,處於家支林立、分割對立、內鬥不斷的狀況。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涼山完成了劃時代的社會變革,彝族群眾翻身當家作了主人。改革開放以來,涼山一直都是全國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大力度支持涼山脫貧攻堅工作,彝區面貌和彝族群眾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在實現社會文明的歷史跨越。

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告誡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絕非朝夕之功,不是輕輕鬆鬆衝一衝就能解決的。要一任接著一任抓,一仗接著一仗打,一代接著一代幹,積小勝為大勝,最後取得全面勝利。對涼山來說,在接下來不到兩年時間裡,還有31.8萬人需要脫貧,“促脫貧”、“防反撲”、“斷窮根”的任務十分艱鉅,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產業扶貧長效機制構建難度大。由於自然條件限制,涼山很多地方可以選擇發展的產業並不多,核桃是其中之一。過去幾年間,涼山核桃種植面積快速增長,但鮮果市場需求沒有同步增加,精深加工沒有跟上,部分時段和地段出現供過於求,去年秋天核桃價格開始下跌。“核桃困局”折射的是產業扶貧的艱鉅性,缺人才、缺技術、缺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集體經濟薄弱等都是產業可持續發展要突破的瓶頸。

禁毒防艾、控超保學、移風易俗等也是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場場硬仗。毒品潛在威脅和艾滋病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教育發展基礎差,教師編制少,基建缺口大,均衡發展達標難,優秀教師引不進、留不住的現象比較突出。受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落後觀念影響,彝區貧困群眾早婚早育、多生超生問題很突出。有的地方大操大辦婚禮葬禮,鋪張浪費比較嚴重。

涼山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挑戰越多。在今年初舉行的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我們曾向四川廣大黨員幹部提出過幾個問題:自己是不是真正把脫貧攻堅任務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是否實踐了對黨和人民的諾言,履行了自己應盡之責?遇到困難和問題是繞道走,還是迎難而上?有沒有保持咬定目標不放鬆的勁頭、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工作到位了沒有,實際成效怎麼樣?大家的觸動很大。我們就是要時刻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來全面審視檢驗各項工作,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投入脫貧攻堅,堅持把涼山脫貧攻堅作為全省的重點工作,當地州縣的全局工作,盡銳出戰、精準施策,繼續把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起來,把醫療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短板補起來,把思想上的“新房子”建起來,確保彝區群眾與全國各族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留客歌還在山谷中迴響,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言猶在耳。我們一定不負總書記重託,認認真真答好這份題為“大涼山脫貧攻堅”的考卷,把對老百姓的承諾一一兌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