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再迎“巨震”,未來會迎來新能源車的高潮?國產將如何?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目前最大的兩個衝擊,一是2019年的補貼退坡;而是特斯拉的國產;

1、補貼退坡

目前電動車的銷售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國家補貼的,即便是在18年補貼政策下,電動車的售價都比同平臺燃油車貴出幾萬。說直白點,電動車賺的就是補貼的錢。到了19年的補貼退坡,對汽車生產廠家直接是巨大打擊,如果選擇漲價,電動車的性價比就更低了,因為多出的幾萬價格,可以供用戶開好幾年的油費。不漲價,這幾萬的成本是沒辦法消化的。所以說,今年可能是新能源企業大洗牌的一年。前兩年靠資本進入汽車行業的公司可能出現大範圍的倒閉。

2、特斯拉國產

談到電動車,特使拉就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在經過長達數年的虧損以後,在特斯拉model3 全球熱銷的刺激下,特使拉開始盈利。根據目前的不可靠消息,國產的model3售價最低可能拉低到20萬+,這個價格對國產的電動車可以說是毀滅性打擊。這個價格下,會導致很多用戶選擇特斯拉。在品牌力不足,價格又不具有優勢的情況下,自主新能源企業很難和特斯拉抗衡。


兜兜哎粑粑


從業汽車行業十餘年,感觸頗深,藉助“汽車概況”專業平臺向大家絮叨絮叨汽車發展行情變化!汽車剛開始買那會兒是一直以轎車自居,大部分人也都鍾愛轎車,合資車在中國的佈局也大都是轎車,直到後來引進SUV,在合資車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國產車率先研發中國人喜歡的SUV,到目前位置,SUV國產品牌市場和合資車市場可謂是平分秋色!在目前中國汽車技術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新能源背景和技術現況,國產車機會很大

新能源行業是一個新的行業,以前的汽車技術忽然重要,但今後的佈局才是關鍵,能不能扭轉乾坤車發展是大勢所趨,國產車一定要把握住機會,雖然不可以以壓倒性優勢佔優,但最起碼可以平分秋色不是?

新能源車有技術壁壘,但這個是大家都共有的,並且中國企業新能源領域配套齊全,加上國家補貼政策,可以說新能源領域汽車大有可為~

技術實力才是打贏最後戰役的關鍵

現在國產汽車已經在國內樹立了品牌,但要想讓品牌有優勢,通過盲目的市場擴張是不可取的,必須加大對科研的投入,研發出中國人喜歡的汽車,技術實力過硬的汽車,這才是關鍵!

新能源領域一開始會是市場的競爭,但最後都會被技術實力所擊敗,國產車弱想長久佔據市場,立於不敗之地,國產車必須要發展技術~

“汽車概況”專業的平臺只回答專業的汽車問題,歡迎諮詢!


汽車概況


說巨震談不上,說高潮其實也還不算。也許是前段時間的新聞導向給了大家一種錯覺。先是特斯拉的一波熱度,然後日內瓦車展就像是通電了一般,電動的寶馬三系,沃爾沃的電動車品牌Polestar等新車讓人感覺新能源車的春天要來了。

其實光電動車這個領域還需要3到5年或許才能大規模應用(個人估計啊)。目前電動車的配套產業和基礎建設也還要發展時間。現如今對於節能減排,汽車廠商大多會使用48V的這種輕混,早前在奔馳CLS上反響還不錯,吉利的新mpv嘉際也有這種動力規格,這點比亞迪也算是國內電動車的老大了,未來自助車型也會大力跟進新能源,這是大勢所趨。

再說說新能源車的另一個領域:燃料電池汽車。目前最主流的就是氫氣燃料電池,之前有過氫燃料電池的公交車,豐田也出過轎車,中石化甚至還有幾座油氣混合的加油站,利用太陽能生產氫氣。但這些都是美好的設想,目前還有技術難題要攻克,比如低價高效的氫氣生產,氫氣的液化技術等。所以說燃料電池汽車距離我們更加遙遠。






每日車資訊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新能源車在將來的主流地位,不管是因為國家政策導向,節能環保的優勢,低成本使用等原因,都註定了新能源車將來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新能源車的使用也面臨了不少客觀問題,情況如下:

1、電池技術的升級。這個關乎到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續航里程,也是我們現在目前非常擔心的問題。

2、充電樁的建設。現階段的充電樁,也只是分佈在城市的少量區域,並且很少有大型的充電站。車輛在充電時,非常不方便,因為快充樁價格比較貴,所需的電力容量也比較高,所以現階段安裝的比較少。慢充雖然很多,也非常普遍,但是,充電時間過長,有時急用車,非常不方便。

3、車輛維修。現階段新能源車輛的維修分為車身三電系統及其他,其中,三電系統基本上是各個生產廠家,來負責維修。所以一旦車輛出現故障,涉及到三電系統的,就得三電系統的工作人員,到相應的維修站去處理,這樣就造成了維修,非常不及時。目前,維修站有能力處理三電系統故障的技術人員,還是非常少的。

關於國產這一塊以後將面臨的問題:

1、技術升級。真正的從技術上尋找突破口,造一款讓其他國家也非常羨慕的車輛,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再受制其他國家車輛核心技術的限制。

2、配套設施的建設。農村有句老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廠家在生產車輛的時候,也需要考慮一下將來配套設施的建設。當然這一塊是需要政府配合的。

3、政策的引導。好的國家政策必然有利於車企的發展,相應的車企也必須好好利用國家政策,用於發展,而不是套取國家政策謀取自己利益。

從上述幾個方面不難看出,國產面臨的現狀是非常嚴峻的。但是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也是考驗各個車廠領導人的時候了。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站穩腳跟,將來市場就是誰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觀點。有興趣的可以加關注我並且私聊。





我是個折騰的凡人


國產新能源會有一席之地。外界的狼(美國特斯拉,日本氫燃料)大規模進入之前,還是可以借國家的扶持抓緊發展起來的。

乘用車領域,可滿足市內家用,跨省市使用,則需要做好充電站的建設。

物流商用車領域,微面和海獅類車型尚可滿足需求,依維柯之類的大輕客及輕卡車型,實際續航能力多在180-200km,平時基本可用,冬季則掉電快,加上空調暖風的使用,實際續航是雪上加霜,慘不忍睹。

當前電動汽車兩大頑疾還未解決:①電池能量密度不夠,要麼少電量續航不足,要麼大電量背一堆電池在跑,能量轉化效率低。此外電池衰減、電錶虛點指示不準也會超出你的想象②安全性不足,電動汽車自燃、制動不良、拋錨比燃油車更普遍。

但是,就像蒸汽機、燃油機終將代替馬車一樣,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物流電動汽車看客


吉利博瑞這款車。工藝稍差,買車的時候後備箱蓋子右邊縫隙明顯大過左邊,看了好幾輛都這樣,不知道是通病還是產品批次問題。

內飾做工不算精緻但不比同級的朗動差,配置合資的比不了,國產車的優勢,落地8萬5,帶天窗一鍵啟動倒車影像自動大燈自動空調電動後視鏡等等。

機械部分,這個算是弱項。底盤挺整(現在有點鬆散了)懸掛太硬,過減速帶痛苦。

1.5自吸發動機,手動,動力剛剛夠用,不過開空調滿載那個動力真感人。

低扭還行,基本可以2檔起步,3檔縱橫四海,不care油耗的話在市區基本可以把3檔當自動擋開了,不過油耗高。

NVH一般,胎噪巨大,風噪一般,發動機噪音有點大,我老婆坐旁邊說能知道我什麼時候給油什麼時候收油,全憑發動機的轟轟聲判斷。

開專車的時候,乘客對這車的印象就是:後排空間大,冷氣效果差。我在前排被吹的瑟瑟發抖,人家在後排熱成狗。

國產車用國產油嘛,開到現在,小車車也開始有異響跟鬆動,左右門板處都有異響,但動力還不見衰減,空載2檔地板油依然比較猛。

大燈密封性極好,但亮度感人。我之前賣氙氣燈的,這個車大燈被我來回拆過好幾次,不見漏水,起霧都沒有。

國產車吉利售後政策還不錯,冬天時冷車換擋手感發澀,4s免費換了根換擋拉線,之後換擋絲絲順滑吸入感十足。

二手保值率是硬傷,考慮這個的就不要買國產車了,二手保值率簡直慘破天際。

說白了就是一個認知問題。就像以前我們買手機或家電也會考慮國產的還是外國品牌,再看現在,沒什麼人在乎你手機是國產的還是外國的,好用就好。


檸檬論車



最近發生什麼大事,怎麼就“巨震”了呢?還新能源高潮.....

先明確一點,新能源車是之後的趨勢;但具體是走純電動路線,還是混動、或者是燃料電池這類,目前還在探索階段。只是電動發展的更快而已,但電動本身存在充電慢、能量存儲密度低的問題。


國產電動車目前能夠具備和國際一線車企抗衡的,只有比亞迪。其他的新能源車在技術儲備和和造車能力方面都存在問題。最近吉利入股戴姆勒,並收購smart ,對於吉利的電動車和小型車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提升,(參考之前收購沃爾沃帶來吉利造車技術質的突變)。


如今國產電動車分為兩大陣營:傳統車企、新銳互聯網造車勢力,兩大陣營;前者造車經驗豐富,現金流儲備雄厚,供應鏈優勢明顯。後者思維更開闊,敢於不拘泥舊法,突破現有規則。從長遠來看,新銳造車勢力面臨的是資金、技術實力、供應鏈、以及市場。因為不像傳統車企,有其他產品線提供較大的現金流反哺企業發展。而互聯網造車勢力,完全靠資本,資本耐心有限。就算是特斯拉,車型也是歷經多代才成熟。


很有可能是新銳造車勢力趟雷,傳統車企看明白後大投入跟進。電動車的發展雖然迅速,但在充電速度和續航里程沒有質變的時候,不易大面積替代燃油車。否則只會比現在城市擁堵更為嚴重。

以上供參考!


DQ視角


新能源汽車是發展去世,中國是全球氣候和能源成員國,傳統燃油汽車只是時間問題,新能源汽車走在前列的有美國,日本,中國。國家補貼政策也是根據發展趨勢在制定對應的政策,根據續航車貼對應的款項,中國現在有蔚來,小鵬。以及主機廠幾乎都涉及到新能源領域,有的市場買的還不錯。現在的問題是續航,以及單位高密度聚能技術需要突破,充電技術也隨之跟進,未來高速服務區都可能充電,還有就是充電時間問題。


汽車自媒體2019


相信我,絕對不會出現新能源國產車,而是會出現另外一種新物種氫能源車,這是未來30年我國發展的國家戰略重器



俠客行東哥


所謂的新能源發展至今消極點說消耗了大量資源,資金和寶貴時間,真是得不償失,整個過程中充斥著偏補和透支,能夠算是良性的也就是比亞迪建立了比照內企相對好一些的電動車技術體系,期間最大損失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抑制了國內內燃機技術的發展,實在讓人痛心。好在現在撥亂反正,漸向理性。電動汽車現有技術還不足以全面實用,但是符合未來智能駕駛需求的全電驅動大方向已經明晰,希望我們在符合國情的能源多元化方向上不再犯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