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奮戰卻輸得最徹底,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靜夜史


最大的輸家,這話說的絕對有道理!

按勝利者獲得戰利品的國際規則而言,英國無疑是二戰勝利者,不過卻輸的最慘,從二戰前30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超級殖民大國,變成如今英倫三島還在鬧獨立的中小國家,從跺跺腳世界金融市場就會抖三抖的金融大國,變成現在美國身邊的小弟,哈巴狗!

這,怎麼說都算是輸家吧?

他比德國輸的更慘,至少德國現在還是世界第四經濟大國,歐盟最大的政治力量,比日本輸的更慘,至少日本是世界三經濟大國,政治影響力也和英國相當。

那麼作為戰勝國,作為三巨頭,為何英國反而輸的最慘!

其實這一切都是美國幕後主導,而英國被動入局造成的,究其根本,不過是美國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國際新次序將英國打翻下馬,最後狠狠踩二腳的原因。

而這一切都謀劃其實從一戰前就開始了!

當曠日持久的一戰開始前,英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就已經在動搖,因第二次工業革命春風照耀,這個世界最大的新興力量是後發崛起的德國和美國。

一戰前,德國美國與工業產量這最重要的國力指標上就已經超過了傳統的老大帝國英國和法國。

唯一維繫英國殖民大國地位的就是英國那還算龐大的海軍,無數的殖民地帶來的資金財富還有大英帝國皇冠的榮譽。

簡而言之,英國其實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看上去強大無比,不過是個空架子。

要不德國也不敢如此咄咄逼人,讓英國疲於奔命,最後英法俄聯合,除了抓住大國矛盾之外,不過是英國為了堅守舊次序而做的努力而已。

可是這一切在一戰後,成了泡影,一戰英國也是勝利者,但他們依然是輸家。

他們輸掉了金融霸主地位,這對於產業空心化的英國而言,無疑是最致命的打擊。沒有了工業,他們還能靠金融維持財富和地位,沒有了金融,他們靠什麼維持財富和地位?難道僅僅靠那不靠譜的殖民地!

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答案是美國!

作為一戰最後出面收穫勝利果實的美國,其實才是一戰最大得利者,在戰爭中,他們左右逢源,兩邊做生意,最後在選擇適當的時機,操縱德國猶太金融家,發動內亂,然後德國宣佈戰敗,再加上之前被顛覆的沙皇俄國已經落敗,最後一戰結束!

戰爭結果,不過是英法兩國,在戰鬥中和德國俄國拼的筋疲力盡,最後獲勝。

留下的除了勝利國的虛名還有那無數的外債!

而債主就是美國,也因此,一戰之後國際金融城從倫敦變成了紐約!

最後一戰打完,發生的事情又埋下了二戰的隱患,那就是被稱呼為停戰條約的《凡爾賽和約》這個合約與德國而言是災難卻也種下了之後復仇的火焰!

《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其實也是大國政治角力的結果。

對待德國,最嚴厲的是法國,為了報復法國主張徹底消除德國的戰爭潛力,於是他們要求德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這個地區是德國最大的煤鐵戰略資源產地,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求德國無數的賠款,目的不言自明,讓德國失去工業還有揹負沉重債務失去經濟。

對待德國,態度中立的是英國,而英國不是為了德國好,他只不過是害怕過分削弱德國之後歐洲大陸成法國一家獨大,最後自己那套百玩不厭的大陸均勢政策

對待德國,最好的是美國,明面上是為了保留德國經濟活力,獲得商品輸出的市場,其實歸根結底不過是為了讓德國有能力重新武裝,最後在做一次打手和終結者,讓歐洲徹底衰弱而已。

最後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

因為德國最後真的奇蹟般重新武裝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他們崛起的奇蹟怎麼產生的?

這個要好好問問美國啊!

美國為了扶持德國經濟,輸出了無數資金給百廢待興的德國。

道威斯計劃,將德國揹負的沉重戰爭賠款負擔減輕,可以說這個計劃開始後,是美國用美元代替了德國還錢,讓德國可以輕裝上陣。

之後的楊格計劃就更露骨了,幾乎是用海量的美國資金。

讓德國經濟還有工業重新啟動,不僅如此,美國還給予了德國無數技術科技上的援助,從飛機發動機到化學工業,到燃料工業,什麼法本工業的煤轉油技術,什麼戴姆勒奔馳和通用合資建立汽車工廠,都是美國扶持德國重新武裝的體現!

也因此,德國在一戰結束後僅僅20多年,就重新崛起,並藉助本來就有的工業基礎和人口基數人口素質,成了歐洲最強國!

就連納粹希特勒的上臺幕後都是華爾街資本扶持的結果,所有這一切付出都是需要有投資回報的,而德國給的回報就是再一次做打手,打垮英國已經搖搖欲墜的殖民帝國!

於是二戰爆發,德國這個打手橫衝直撞。

法國束手就擒,英國負隅頑抗,蘇聯苦苦支撐,而美國在幹嘛?

他們在重複一戰的故事,左邊我賣武器資源,右邊我也買武器資源,兩敗俱傷後在出來拉偏架,最後他衝出來說,哥幾個別打了。和氣生財,然後赤膊上陣用無數的金錢武裝自己,進而成了戰爭終結者,一顆原子彈,又讓他成了救世主和最後的霸主!

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蘇聯的崛起,不過也沒問題,和蘇聯的崛起相比,肢解英國才是美國的最終目的!

然後這可以在二戰結束前的無數次談判過程中體現!

英法殖民帝國為何會在二戰後瓦解,就不得不說二戰前那無數次的會議,什麼雅爾塔會議,德黑蘭會議,戰後的勢力劃分,最終目的都是讓英國法國殖民帝國瓦解。

因為美國提的條件是,基於民族直覺基礎上,解放民族國家,解放殖民地。

多麼冠冕堂皇的藉口啊。

那麼美國最終目的是什麼?

商人國家唯利是圖,美國最終目的不過是戰後的世界市場而已,佔據了世界市場主導了金融權,美國霸權才是順理成章啊。

如果英國殖民帝國不瓦解。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輸出國,最強大的國家。

他們那裡為自己無數生產力換來的商品找到傾銷地?

就這樣,英國在美國一步步計劃周密步步為營的安排之下。

先是在一戰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沒有了錢,對殖民地控制本就削弱的英國,又在二戰中用獨立為誘惑換來殖民地穩定還有支持,最後在美國蘇聯刻意要求和威脅之下,讓殖民地民族解放。

然後大英帝國就成了英倫三島直到今天,最後英國這個戰勝國反而成了二戰最大的輸家,因為他輸掉了一個世界帝國!

今時今日這樣的故事還在上演,工業上大國反超第一大國,然後在要求金融霸權,在反轉要求世界霸權,這就是超級大國產生的根源!


阿斗不傻


也不能這麼說,畢竟英國還保留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地位。

雖然他已經排到了第4位。

而二戰的發起國德國和日本這兩大邪惡軸心,已經註定了在二戰後的世界體系中成不了具有影響力的世界性政治大國了。

但是英國人也確實輸得夠慘了,這是沒辦法的,作為前世界霸主,任何一次維護霸權的戰爭,如果不是贏得暢快淋漓,他都是得不償失的。贏了得不到更大的利益,輸了將會失去所有。

就算是打平,對他來講也是不划算的。因為那個時候他也得需要和他的對手和盟友分割自己已有的利益。

所以,作為世界霸主,二戰中英國是必須要失去一些東西的。

二戰是美蘇兩國成為世界級強國的崛起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投入了1.1億軍人,大約2500萬軍人被殺。這場戰爭,也讓美蘇兩國迅速崛起為兩個超級大國。

二戰期間,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在戰艦、運輸機、戰機、火炮、坦克、卡車、彈藥和食品方面,美國不僅供應自己使用,還提供給了盟友使用。據統計,二戰期間美國共向盟友支援了2000多萬噸的各種物資。

具體到軍火生產上,美國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238萬輛汽車,25.7萬門大炮,10萬門迫擊炮,還有各種飛機32.4萬架。


(美國在二戰時期的戰鬥機生產線)

蘇聯雖然在武器裝備生產方面要遜色於美國,產量也不少。為了支持和德國的大規模戰爭,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坦克和裝甲車11.9萬輛,大炮51.6萬門,迫擊炮20萬門,各種飛機13.6萬架。

  •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傾國之戰大大激發了美蘇兩國的戰爭潛力,也給了他們在世界範圍內跑馬圈地收割老霸主英法利益的機會。

戰爭還沒開打,為了表示對美國的感謝,英國就把大西洋上很多軍事基地借給美國人用了。說是借,其實就跟白拿一樣。

隨著美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對德國和日本的勝利,這兩個大洋也就被收歸囊下了,而大英帝國此時也只好默認。

於是,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傳統勢力範圍被代替了。

(二戰期間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反攻)


  • 為了打贏德日意法西斯,大英帝國給殖民地人開出了非常豐厚的條件。

二戰這種大戰,就憑大英帝國靠本土的幾千萬人要想打贏德、日、意法西斯簡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時大英帝國最大限度的動員了他殖民地中的人口資源。

可是很多殖民地並不想為大英帝國賣命,他們認為這是列強之間的爭霸戰爭和自己無關,反而能夠藉機讓自己獨立。

比如在印度,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想為英國作戰,並且由於英國過於透支印度的資源用於戰爭,讓很多人產生不滿,反而加入到了軸心國一方。

英國不得已答應在戰後讓印度獨立,印度人很高興,變得積極參戰,在二戰中大約有250萬人加入到了軍隊中為英國作戰。並且,印度成為英國重要的武器生產基地和原材料供應基地。

如果當時沒有印度的支持,不論在北非戰場還是在東南亞戰場,英國人都撐不下去。

但是,戰爭結束後,這塊大英帝國最大的殖民地也就順理成章的獨立了,對英國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

(圖為英屬印度的旗幟,1947年這面旗幟從印度降下,代表著大英帝國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殖民地)

強大起來的美蘇對大英帝國的打壓

二戰結束後世界很快進入冷戰時期,這一時期世界舞臺成了主要以美蘇兩國鬥法為主的舞臺。大英帝國此時當然也不服,所以曾想維護一下往日的榮光,讓世界看看大英帝國還沒有老去。

可是,無論是在蘇聯眼裡還是在美國眼裡,英國都已經不是當年的世界霸主,而是一個虛弱不堪的紙老虎。他們才不願意和這隻紙老虎瓜分世界,只想找機會擠壓他的生存空間,甚至兩國會聯合起來擠兌這個前霸主。

所以,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不僅蘇聯威脅大英帝國放棄蘇伊士運河,連美國都要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打壓英國,當時英國都懵逼了!

所以大英帝國不僅是二戰中的大輸家,在二戰之後重建的世界體系中,他也是輸家無疑。

現在大英帝國任命了,只想當好美國的小弟

大英帝國現在已經任命了,不再想著怎麼主導世界局勢,畢竟以他幾千萬人口的彈丸小國在超級大國面前根本就沒有發言權。

所以,大英帝國現在成了美國忠實的小弟。在各方面都非常願意配合美國人,哪怕其實撈不到什麼好處也樂此不疲。

比如,在美國攻打阿富汗的時候,大英帝國是最積極的響應者之一,並且在阿富汗戰爭期間成為損失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共有313人陣亡。

雖然阿富汗現在已經和英國更沒有半毛錢關係了但大哥幹什麼,小弟一定會追隨的!


歷史風暴


對於二戰後英國所處的尷尬國際地位,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曾有過一番形象的描述:

“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的話語,釋放著一個日益清晰的信號——二戰後的英國,已然喪失了在全球國際格局中的主導優勢,而美國和蘇聯將會成為戰後國際舞臺上的主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國霸權的衰弱,其實在二戰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便已顯現,二戰的作用,只不過是壓死英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抓住蒸汽機時代產業革命的先機,使自己一步步獲取了世界性的工業強國、金融大國地位。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大多集中於歐洲大陸,而在歐洲本土的優勢地位鞏固上,這位全球霸主一貫採取的是大陸平衡政策。

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時,英國聯合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構建反法同盟,將法國皇帝拿破崙關進了聖赫勒拿島;德意志帝國、納粹第三帝國兩個崛起階段,英國又與法國、波蘭等國結成同盟,壓制德國在生存空間擴張上的勃勃野心。

英國人的“拉幫結派”,之所以能玩得這麼順手,前提條件是英國相對於其他強國,能夠保持較為領先的實力優勢。

然而到了一戰前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崛起的美國和德國,其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已經超越老牌的英國,並且急切希望能夠得到與國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這就將英國推到了與美國、德國直接競爭,甚至戰爭對抗的風口浪尖。

英國原先那套拉一派打壓另一派,從而保證自身絕對領先優勢的手段,再也沒有了施展的空間和條件。再加上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英國連那副霸主的空架子也維持不下去了。

尤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等28國抱成一團,組成歐盟這樣一個政治、經濟體後,面對歐洲大陸的“鐵板一塊”,遊離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倫三島,越發顯得孤立和另類。

1944年4月,德國和日本敗亡前夕,各同盟國代表在美國商定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又使得英鎊徹底失去了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主導地位,美元霸權確立。

貨幣霸權的易手,意味著英國構建的金融帝國隨之崩塌,全球的經濟重心由倫敦的金融城,轉移到了紐約的華爾街。產業落伍的英國,其財富和國際地位的維繫,又失去了金融手段的支撐。

手裡沒把米,連只雞都招不來。

戰後的英國,再也維持不了龐大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體系,隨著印度、香港等海外殖民地的丟失,英國也由地理上的世界性大國,幾乎迴歸到歐洲一隅的島國狀態。就連與阿根廷爭奪馬島的戰役,也是顯得捉襟見肘。

至於擺在現今的國際體系上,英國的話語權更是大大減弱,淪落到了“說話不硬,放屁不響”的尷尬境地。由原先北美大陸的宗主國,變成美國全球政治格局中的一個環節,同亞洲日本、中東以色列一樣,是美國平衡歐洲整體局勢的“僕從國”。

相對於風光不再的英國,在二戰中淪為廢墟的德國和日本,經過短短几十年的重新崛起和經濟騰飛,德國在歐盟中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也躋身於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地位。而唯獨英國,再也沒能恢復到二戰前的國際地位。


竹山清溪澗


確如題主所說,二戰真正輸的最徹底的就是大英帝國。二戰永遠將英國踢出了大國行列。而他當年的小弟美國卻藉此成為超級大國。直到今天。


二戰中,法國雖然一個多月就亡國投降,頗被英國譏諷。但正式由於過早地投降。讓國家免遭‘’塗炭‘’,工業體系還在。國家經濟框架還在。所以戰後恢復很快。而英國則是徹底廢了,滿目瘡痍和戰敗國德國區別不大,甚至還不如。戰後當英國記者發現德國普通民眾生活要比英國要好的時候,便憤慨寫道:到底是誰贏得了這場戰爭。但原因何在呢?

因為打敗英國的不僅僅是德國。還有一個美利堅。如果說德國只要大英帝國的土地的話,美國要的卻是英國的金錢,殖民地。金融地位。一個要錢一個要地。大英帝國最終能夠活著已經是奇蹟了。面對德國的武力進攻,英國只有答應美國的要求,按照《租借答案》的方式,跳進了美國給挖好的坑裡,明知道是毒酒那也得喝。二戰以後,無力維繫龐大的殖民體系。他們分分獨立,成為美國的小弟,日不落帝國就此成為歷史。永遠不復存。



一場二戰讓英國花費近300億英鎊鉅額經費。為了保衛國家,英國低價向美國變賣了四分之一的海外資產,這些可是優質的金融資產。戰後外債高達37億英鎊。英國的金融地位讓位給美國。不得不依附於美國的地位。如果說一戰後英國只是勉強維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在1894年美國GDP已經超過英國)。那麼二戰就是美國的時機。而英國時代就此結束。


二戰的創傷補僅僅是經濟上的,更是心裡上的,英國已經知道,他已經無法再次偉大,丘吉爾在1951年的演說中說,讓我們恢復信心。這不過是慰籍而已。科技,金融,工業,英國已經無法恢復。更加難以釋懷的是。面對美國和蘇聯的崛起。英國除了依附美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辦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雖然沒有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慘烈,也沒有抗日戰場上遭受如中國一般的巨大傷亡。但是,曾歷經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最高時集結了1000多萬軍隊,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的英國,說一聲浴血奮戰並不誇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付出雖然沒有蘇聯2700萬人的慘重傷亡,也沒有美國一力支撐整個歐洲戰場上的財大氣粗,更沒有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慘烈。但是,始終堅持抗爭沒有投降的英國,一直是美國支援歐洲戰場上的橋頭堡。動員了幾乎所有殖民地的英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完全稱得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作為戰勝國,徹底擊敗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之後,英國的形勢卻急轉直下,隨著全球民族主義浪潮的興起,曾坐擁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卻在很短的時間內,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國由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國,淪為了二流國家,英國的影響力,也從全球縮回了歐洲。

哪怕是在歐洲,英國也遠不如“祖上”那般說一不二。因為,且不說同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法國,單單戰敗之後在廢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德國,無論是工業實力還是影響力,比之英國都絲毫不弱。而且,更慘的是,哪怕縮回了歐洲,成為一個島國,本土依然不消停,如今,甚至連蘇格蘭都有分離英國的可能。

英國遭遇的經歷,說一聲“戰勝國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並不為過。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什麼做出巨大貢獻的英國,反而淪為戰勝國中最大的輸家呢?

首先,當然與二戰之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世界老大——美國,有直接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坐擁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的英國,是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國。歐洲的諸多列強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歐洲才是世界的中心。

但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工業實力就已落後美國。單純比較工業實力,一戰時期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但是,由於歐洲列強有意無意的歧視,一戰勝利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被歐洲列強默契的排擠,其工業大國的地位,也並沒有被完全認可。

但是,這些顯然並不影響美國的真實實力。二戰期間,進一步發展的美國,更爆發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工業實力。且不說美國在二戰期間如下餃子般的海軍艦艇,單單一個租借法案,美國就為盟國提供了高達500多億美元的軍事物資。蘇聯和英國能夠堅持對德作戰,美國提供的援助物資,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無論在二戰期間還是二戰之後,同出一源的美國和英國,往往被我們認為最親密的兩個盟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相反,二戰前後,英國反而是美國成為世界老大的最大障礙。

因為,早在20世紀初就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美國,迫切需要更廣大的市場。但是,佔據全球陸地面積1/4的英國,卻一直將300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視為禁臠,這個龐大的市場始終是英國人的獨食,美國人根本分不了多少羹,這自然引起了美國的極大不滿。

吃獨食是需要實力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由於強大的實力,其他國家即使羨慕也僅僅只能流口水。然而二戰之後,國力大幅衰落的英國還想保有這些殖民地已經完全不可能了:沒有了足夠的實力,卻還想如以前一般多吃多佔,自然是痴心妄想。這也正是戰後英國失去幾乎所有殖民地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則源於英國自身的原因。作為稱霸地球200多年的日不落帝國,如果自身沒有發生問題,任何一個後起之秀都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具備挑戰他的能力。但是顯然,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英國自然也不例外。

隨著稱霸地球日久,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不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後起之秀如德國、美國,都紛紛趕超。英國能在20世紀初仍保持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除了慣性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掠奪龐大的殖民地的財富。

因此,20世紀初的英國,除了龐大的海軍艦隊,其實就已經開始落後其他國家,這也正是德國能夠兩次挑戰英國,美國能夠超越英國的關鍵原因。同時,英國的殖民王朝始終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英國的本土面積太小,本土人口太小。

位於歐洲的英國本土只有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四千萬,對比英國3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殖民地和數以億計的殖民地居民,英國的國土面積和本土人口幾乎忽略不計。因此,在英國鼎盛時期尚可控制如此龐大的殖民地,一旦英國的控制力衰落,英國很難有足夠的實力繼續掌控這些殖民地。而且,限於有限的人口,英國也很難同化這些殖民地。

最後,則由於二戰時期英國幾乎一無所獲,做了個虧本買賣。為了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幾乎已竭盡全力。除了瘋狂的從殖民地搜刮財富作為軍費之外,英國還徵召了高達1000多萬人的軍隊。可以說,為了二戰勝利,英國幾乎把所有的家底全部用上了。

二戰勝利之後,英國除了花光數百年積攢的底子之外,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但是,二戰勝利之後,作為戰勝國的英國,除了從德國瓜分了一部分先進技術之外,戰爭的龐大支出幾乎毫無收回的可能。可以說,二戰勝利之後,英國除了得到了戰勝國的美名,幾乎一無所獲,反而損失極為慘重。這也成為壓倒英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龐大艦隊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是:英國龐大的軍隊,哪怕僅僅維持日常開銷,英國都已堅持不下去。因此,英國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

最終,二戰勝利後,只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而作為事實上的第一強國美國,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鳶飛九天2018


英國的人口和土地面積,註定了英國不可能一輩子日不落。所以英國輸的徹底並不冤枉。

英國的領先得益於最先開始的工業革命,算是享受工業革命紅利且能利用好的第一個國家,還有就是和當時的世界格局也有關係。當時的幾個大國,奧斯曼和俄國掐的你死我活,東方的大國一直種田種田再種田,美國還是一個雛形。西歐各國也走在改革的路上。所以,當時世界上沒有能遏制英國崛起的勢力。英國在科技領先以後,就一直開掛前行了。誰不服就幹誰,打服了,就開始掠奪資源,傾銷產品。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世界格局的變化,一直在削弱英國。最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出現了蘇聯,和美帝這兩個巨無霸。無論在人口還是國土面積上都完爆英國。英國在科技領先的優勢被超越以後,再也和美國,蘇聯抗爭的本錢。衰退是必然的,因為它遏制不了,蘇聯和美國的崛起,那就必然是被取代。


窩聾瘋廚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慘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主要國家國際地位的重新洗牌。在這場洗牌中最高興的是美國,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失去了往昔輝煌的地位,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殖民地的獨立

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力遭到嚴重的削弱,軍事、經濟、政治地位在國際上下降,由於嚴重的損失導致印度等很多殖民地先後獨立。印度本是英國殖民地上的一顆皇冠,印度的獨立標誌著英國已經沒有實力維護自己殖民地的實力了。

二、英鎊國際地位的下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然英國不是世界上第一強國,但是英國的英鎊在世界上地位還是很高的,在國際貿易中很多國家是用英鎊來結算的。

二戰的結束,英國經濟受到重創,英鎊隨著英國國力的下降跟著下降。從此以後,美元接替了英鎊的地位,導致美元成為世界上的貿易結算貨幣,在美國對外經濟制裁中,美元是扮演者一個重要的角色。


用文章記錄歷史的縮影


聰明過頭!或者說聰明反被聰明誤!

1939年希特勒侵波時,英法在德國邊境佈置了百萬大軍,不是趁勢攻入德國,支援波蘭,搞什麼靜坐戰爭。讓希特勒回過頭來收拾自已!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逃出歐洲大陸。

英國靜坐的原因是綏靖主義思想嚴重,企圖挑動德國進攻蘇聯,沒想到希特勒掉過來首先收拾的是自已,聰明過頭!

1942年初,希特勒進攻莫斯科失敗,損失慘重。本來英國應趁機進攻歐洲大陸。如若這樣,一百多年前拿破崙的悲劇可能又會上演。

在當時,希特勒結束大轟炸將近一年,英國有時間恢復元氣。再加上英國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廣大殖民地的人力與資源,再加上美國租借法案,英國有時間組織自已的戰時生產,積累人力資源,重新振軍備戰。但英國還是坐山觀虎鬥,坐看德國與蘇聯拚個你死我活。還是聰明過頭。

當然,英國也不是沒有作為,它在北非開闢戰場,與德國的偏師作戰。但對整個戰局不起作用。

待到1944年實施霸王計劃時,在西線是美國發揮主導作用而不是英國。英國只充當了一個小小的配角。即使這樣,在決定是否開闢西歐戰場的會議上,斯大林極力爭取,邱吉爾極力反對,是美國的羅斯福起了決定性作用。結果在二戰反法西斯的事務中,蘇,美兩國起了主導作用,英國反而邊緣化了。也可以說,英國是聰明真被聰明誤!

就這樣,二戰勝利了,美,蘇兩國憑藉自已的實力與戰功登上了主導國際走向的舞臺,英國確實被邊緣化了。

不僅如此,由於英國殖民地的人民看到了英軍在二戰中的表現,紛紛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英國就這樣被一步步削弱了,從世界性帝國退回歐洲,成為一個普通的島國。


陽城導航


英國原本就是一個島嶼國,不!它是一群島嶼,雖然它有相當長的海岸線,但陸地面積和人口都相對較小,日不落帝國主要還是靠殖民地發家的。二戰前,英國已經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本來就沒錢,二戰的浴血奮戰後又欠了美國一屁股債,最後二戰打完,自己的殖民地都不受自己管控了。雖然作為盟國贏了,但是國際地位和權力都丟了。

基於以上,英國絕對是二戰最大的輸家之一。

它失去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失去了它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失去了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並淪為一個癱瘓的經濟體和一個大國美國的旺財。

另一方面,雖然美國是絕對的贏家,在某種程度上,蘇聯或俄羅斯也是如此,但我們可以發現,法國甚至德國的結局都比英國要好。

法國實際上未能進行任何有意義的抵抗(法國所謂的抵抗是在盟軍對諾曼底的攻擊成功後才開始的),也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來擊敗軸心國。然而,在英國的堅持下,法國獲得了安全理事會的主席,達成了與英國非常相似的立場,儘管它的戰爭努力和軍事表現遠遠低於英國。

而四分之一的領土被佔領的德國,成為北約成員,並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德國和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五大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和技術國家之一,如今仍在其中。與英國相比,德國的處境要好得多。如今德國在歐洲佔據領導地位,而不是當年的戰勝國英國。

總結以上,如果不發生二戰,英國在美國巨大的債務面前,也會站不住腳,至少現在英國除了失去權力和對其他領土的控制外,並沒有表現得太差。


兵說


最大輸家難道不是被分區佔領的德國和至今不完整主權的日本嗎?

英國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不過事實上英國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從19世紀美國和日本這兩個非歐洲國家的崛起開始就出現了。英國最多能壓制統一的德國,無法壓制遙遠的美國和日本地崛起。在19世紀末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後,英國的超凡帝國歲月就註定走向終結。

在一戰後、二戰前的國際秩序中,英國其實已不能稱為真正的全球霸權。美國已經早已成長起來,特別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地簽訂,事實上已經宣告英國霸權的基礎之一,海權,由美國和日本共享。只是英國還保留有殖民地和大部分國際組織的主導權,而衰退其實早已出現。

所以英國無論如何不該被看做二戰最大的輸家,英國的衰退早已開始,而能在二戰後通過去殖民化維持部分殖民秩序、建立英美特殊關係等等,都是在控制英國衰退的進程。能夠在退出的進程中最大化利益,這恐怕是英國的真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