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認為廣汽和上汽沒在用心造車一直玩花樣營銷?

侃侃劉教授


提起上汽,你首先聯想到的是什麼?質量優良?外形好看?還是鋪天蓋地的營銷?

上汽自主品牌銷量猛增
榮威名爵品牌起死回生

上汽集團由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車、上通五菱集團組成,其中上汽乘用車作為上汽的自主品牌部分,當我們把眼光放在上汽集團的自主品牌,銷量表現更是讓人瞠目結舌,2018年上半年,上汽乘用車的1-6月的銷量情況和去年同期相比,每個月都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增加最高增幅(1月)達到了81%,最低增幅(3月)也為38%。上汽乘用車將輕鬆突破72萬輛的年銷售目標!

而上汽乘用車公司僅有兩個品牌,榮威與名爵,一共18款車型,以新能源、互聯網為賣點。

先看榮威,作為被上汽收購的國外品牌榮威350上市之時,其精良的做工、俊俏的外觀以及較為合適的定價,成為榮威汽車的當家花旦。緊接著榮威推出了榮威950和榮威W5,最終以失敗退場。但榮威近兩年的表現堪稱起死回生,2017年,榮威的總銷量超過38.5萬臺,同比增速超過60%,成為中國市場銷量增速最快的汽車品牌之一。榮威I6和榮威RX5是榮威的主力車型,2018年上半年,RX5的總銷量已經分別達到了33876輛、101503輛。榮威i6在經歷了上市初的熱潮後回落,每個月的銷量也有6000臺左右。

作為被上汽收購的英國運動品牌,名爵在經歷了數年的低谷後也起死回生。在2018年1-6月總銷量超12萬輛,同比翻番,名爵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也實現了2倍的提升。全新名爵6在6月底累計銷量達6萬。

伴隨高銷量的是高投訴

然而,如此高的銷量,卻沒有帶來良好的用戶口碑,緊隨而來的是非常多的用戶投訴。頂著0.25cd最低風阻、寬體舒適家轎光環的榮威i6剛上市便遭遇發動機脫落事件,這無疑為消費者對榮威i6質量的擔憂敲響了警鐘,隨之而來的便是變速箱頓挫、異響,車身異響,在某汽車投訴網站上,榮威i6的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投訴排行位列第九,但排在前列的車型大部分銷量都要遠遠高於i6,因此i6的投訴率可以說非常高。現如今的i6銷量其實主要靠網約車支撐。

再說說名爵6,從這款車的概念車放出來開始,就存在著諸多爭議。首先是極具爭議的前臉設計、硬塑料偏多的內飾以及那個上汽自主品牌熟悉的7速雙離合變速箱。在“媒體老師”眼裡,這是一款動力強、外形靚麗、空間較大、斑馬系統好用的家用車,卻唯獨避而不談它的變速箱表現和油耗表現。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採用和榮威i6同款動力總成的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變速箱頓挫異響、發動機噪音過大、底盤偏硬路噪大等問題,只不過上市時間尚短,問題還未集中爆發。

那麼上汽是如何在口碑稱不上上佳的情況下打造銷量爆款的呢?

答案便是修煉外功,做好營銷。

上汽的看家法寶“營銷制勝”

第一眼看名爵6,或許你真的會被其打動,時尚動感的外形,掀背式後備箱、斑馬智行系統、與思域對標的動力,7秒破百,價格比思域要低上2萬。搭配上上汽鋪天蓋地的豪華互聯網性能座駕、7秒破百、38米制動、名爵百年運動基因等宣傳,再加上網絡上無處不在的“海軍”。這樣來看,名爵6的熱賣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名爵6和榮威i6,包括名爵和榮威的大部分車型都是如此的偏科,你不能說它是款樣子貨,畢竟它們的動力參數確實很強,但是實際駕駛感受呢?所以它們可以代表一部分的上汽自主車型,動力參數很好、配置很高、外形時尚、互聯繫統很有噱頭,然而駕駛感受、乘坐感受、NVH控制、車輛做工都不算出色。但即使這樣,上汽自主品牌的售價卻達到了合資品牌的水平。

上汽的口號是“用心造客戶喜歡的車”,但上汽的商業運作能力要大於產品本身,用心確實用心了,但都用在了汽車外功的修煉,要相信所有炒作出來的網紅車型,也都有一天會過氣。如果這就是上汽自主車的品牌之路,那麼上汽自主車型終有一天會失去消費者的信賴。

對於消費者來說來說我們需要的是踏踏實實做產品,老老實實抓質量的汽車廠商。作為自主品牌中,最有條件、起點最高、最有希望趕超合資車型的上汽,只有哪天持續進階造車理念、服務客戶的意識層面的真正刻在了上汽的品牌基因裡,上汽自主品牌才真正有可能和合資品牌並肩。作為上汽自主車型的消費者,也只有一天到那一天才敢理直氣壯的說出“我買的上汽國產車,不比你的合資車差”這樣的口號!希望這一天不會讓我們等的太久。


老司機侃侃車兒


上汽和廣汽是自主品牌中最認真造車的兩家國有車企,產品無論是設計,品質和技術水平都是有口皆碑。個人認為,如果中國汽車最後只剩下五家,那麼上汽和廣汽會留下!至於營銷,這是大家都在努力做好的一塊,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個不會做營銷的車廠車都賣不出去,用心造車有啥用。

首先說設計,上汽和廣汽都是國內團隊在做,rx5,i6,GS4,GS8是自主品牌設計無可爭議的代表。上汽邵景峰廣汽張帆是國內最有名氣的設計師,雖然兩位也都是在大眾和奔馳工作過,但更離不開上廣兩家車企的培養和信任。這比那些靠抄襲和老外(或者高薪挖外國設計師)的民企強上百倍了吧,這裡就不點名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上汽廣汽設計國內一片叫好,國外我是屢屢斬獲設計大獎,什麼德國紅點,IF等。

再來說做工,源於和合資公司合作多年,再加上用心學習,上汽廣汽無論用料和做工在國內是公認的優秀。而且供應商都是國際一線品牌,質量穩定可靠。有些噴子可能說,都是拼湊貨沒有核心技術之類,其實主機廠只要把握住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車身四大件即可,小的零部件還是交給專業的公司去做比較好,畢竟術業有專攻。

論技術水平,上汽和廣汽也是一流。上汽的新能源,發動機,變速箱,全新架構平臺大部分都是自主開發(有一款發動機和變速箱與通用合作開發共享產權)。新能源有混合動力e550 e950 eRX5 ei6,純電動有E50 ERX5,氫燃料電池車開發到隨時量產的水平。互聯網與阿里聯手,不要以為上汽只是單純的外購,其實上汽也有一大班子攻城獅在做互聯網和智能駕駛。廣汽自主開發的1.3T1.5T2.0T發動機也不錯,可靠省油,新能源嶄露頭角。

最後說營銷,上汽最火的營銷是互聯網汽車,好無疑問上汽在互聯網汽車方面走在了前列,並引領中國汽車邁向互聯智能新階段。這是一個靠差異化競爭打開市場藍海的經典案例,營銷本身也是創新。再有就是i6百公里油耗2.99升,打破吉尼斯世界記錄,當然開出這個油耗駕駛員真的有技術,老百姓自己肯定開不出這個水平,但是發動機省油是肯定的,畢竟吉尼斯紀錄不是隨便打破的。奇瑞號稱開發了熱效率37%的發動機,也可以去挑戰這個油耗記錄,如果同樣車重情況下油耗比2.99低,上汽自然就不會再吹了。

最後,車能造好是本事,營銷做的好也是水平。


北之白楊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576752964490971015, "vid": "v02004ec0000bgbno72k781rnvcjl3rg\

高調的高調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協調”理論刨析一下關於造車這件事。

1.汽車技術

汽車整車企業關鍵技術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汽車整車系統開發與集成技術;造型與車身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汽車動力系統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汽車底盤系統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 汽車電子電器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汽車工藝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汽車質量開發與管理技術;汽車製造設備設施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等。

其中核心研發技術集中在:整車系統集成(國內所有自主企業短板),動力系統研發(傳統內燃機,高效內燃機,氫動力,電機驅動,多動力複合驅動),底盤系統(適合不同動力系統的底盤平臺)研發,電子電器集成與開發(含人工智能),工藝開發(製造實現)。

2.國內汽車企業研發技術現狀及遠景

核心開發與研發技術和國外先進技術相比在跟進,距離在縮短,暫時沒有超越的領域。

根據現在技術投入和對市場需求研究的投入,超越國外技術不是問題。

製造技術,工藝開發能力還稍顯落後,直接實體制造管控能力基本接近國外先進技術。

3.汽車是個人人都可以評述的大眾產品,又是一個研發技術發展飛快,商業實現相對緩慢(安全和准入要求高)的行業,同時核心部件供應掌握在外資手中的行業。

自主企業從模仿到跟進時間跨度比較長,整體行業受詬病時間比較長。輿論更多的關注在於行業進步跟不上民眾對汽車行業發展進步的期望。

4.“三桃殺兩士”的市場環境使得能夠以平靜的理性的發展觀看待汽車行業發展的人很少。

5.個人主張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系統協調”的指導思想解決汽車行業面臨的困境是正途。


凱騰聚知


廣汽的傳祺和上汽的榮威這兩個品牌成立的都是十分相像的,走的路線都是併購換標後整合技術然後進行自主品牌成立,進行差異化銷售,雖然現在傳祺和榮威這兩個品牌的車看起來都還可以,但是自己的技術並沒有積累,而且依然沿用老舊的併購的生產線,並沒有給消費者一款做工質量都不錯的車!從長遠來看,很難與長城和吉利去比,細節的打磨才是車企走向成熟的標誌,可能技術不先進,但是我們用心去造車和簡單拼湊出來的車的水準一定是不一樣的,希望國有汽車集團公司領導,珍惜你們手中的資源,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造一個百姓品牌汽車。


老閆話車市


提出這個問題的明顯就是車界白痴,不動什麼叫大集團,知道為什麼汽車廠喜歡在上海周邊,武漢周邊,山東嗎?因為有為這些大集團配套的配套廠,配套廠很多都是大集團參股的,再說說你說的那些所謂的認真造車的,看看吉利金剛你敢說是認真造車的嗎?再說說比亞迪有原創外殼嗎?從前山寨豐田那叫認真造車?新能源就是電池➕電機作為一個以前造電池的企業汽車門外漢的比亞迪這種也算認真造車?認真不認真造看技術和設計以及供應鏈控制,一輛汽車萬千配件組成,設計合理配件規格合理才是真正合理認真的造車,這方面上汽廣汽一定比吉利比比亞迪等強


雲獨享1


廣汽不清楚,榮威還是瞭解的。榮威550打敗了多少對手知道嗎?剛上市的能和550一戰的自主品牌就只有一個:奇瑞A3!半年時間幹掉了奇瑞A3,隨後是b y d的F3,當時f3的銷量如日中天,但是曇花一現,就用了3年,f3在我這城市的街道上從街車變成了小眾。中間還出過吉利的帝豪。別的就不說,8年下來榮威550幾乎沒大改款過,但是路上還有人在開,但是上述曾經和它一戰的對手都已盡漸漸退出視野了。足以說明榮威做的比奇瑞,吉利,b y d要好。8年前的車還有人在開,還沒完全報廢!在這裡只是想說,自主品牌裡,榮威的整車質量還是數一數二的!至少經過了8年的考驗!


少林寺小僧虛竹


很多人對上汽並不瞭解 !!

上汽屬於地方國資控股企業,上市公司,世界企業50強。中國最大汽車集團!

上汽集團主要業務涵蓋整車(包括乘用車、商用車)、零部件(包括髮動機、變速箱、動力傳動、底盤、內外飾、電子電器等)的研發、生產、銷售,物流、車載信息、二手車等汽車服務貿易業務,以及汽車金融業務。

上汽集團所屬主要整車企業包括乘用車公司、商用車公司、上海大眾、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維柯、上汽依維柯紅巖、上海申沃等。


上汽的負面形象,主要是被某民企一直詆譭國企,把一汽和上汽相提並論,進而抹殺了上汽的形象。

上汽的研發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進行研發,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上汽一直是正向研發, 收購羅孚MG和韓國雙龍後, 無論是1.5、1.8、1.8T、2.0發動機都是自己造,底盤有羅孚底盤、雙龍主席享譽、柯蘭多,在此基礎上也研發了自己的AP、TIX等底盤平臺,上齒的5速變速箱、6速變速箱,在此基礎上750,550,350橫空出世, 質量上乘,就是油耗大,發動機技術落後。

第二階段

2010年推出榮威350後,由於上汽發動機油耗高,車身重(沒有輕量化技術),上汽開始潛心研發新技術,其後5年時間榮威系列的車型幾乎沒有任何更新換代!

英國人的發動機技術太落後, 其後通用貢獻了自己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但是這個技術屬於半成品。上汽出人出力潛心研發出了先進的中置渦輪直噴發動機1.5T和2.0T,其後在基礎上研發出了自己的1.0T、1.4T、1.8T、2.0T直噴發動機,屬於上汽自己的專利,和通用無關。

底盤進一步採取輕量化技術,大量採用熱成型剛,同時大膽降低車身重量。

DCT純粹就是在通用半成品技術上研發,和通用共同擁有專利技術。在榮威550上試驗溼6速DCT。 在此基礎上, MG GT試驗品1.4T+7DCT。

銳騰率先試驗1.5T和2.0T+DCT新動力組合,新車身組合。

其後榮威RX5橫空出世,上汽才長長地吐了一口氣!

可以說上汽的研發之路不平坦,消化吸收,重新創新,代表了上汽一直在用心,而不是學習某民企只會山寨和網絡營銷 !

中國汽車企業,我只看好上汽和長城比亞迪。某打壓國企的民企不但居心險惡,更是指鹿為馬,瘋狂山寨,瘋狂營銷,在吹噓自己的產品最美最好的同時還不忘記罵一罵所謂的國企罵一罵所謂的二鬼子。


網絡爺爺


那都是傻子認為,說實話,哪個車企沒有用心造車,哪個車企不想把自己的車賣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就是技術和工藝到了極限,中國人性格是糊弄,你看到的地方給你做好些,看不到的地方就開始糊弄了,吹牛逼行,發動機沒研究明白就研究變速箱去了,變速箱沒研究明白就研究地盤去了,絕對是大缺點,人才分散,有的車企國內就很好,研究三大件,其他不研究,有的車企三大件研究不明白,其他研究挺明白,都用心造車了,就是造不明白,


堅持能贏嗎


估計很多人有和您一樣的想法,我卻有點其他意見。

首先,您認為哪些是汽車主機廠OEM的必須做的?一般情況下,主機廠主要負責:1、市場研究,瞭解消費者需求,連消費者需求都搞不清,還造個毛車,2、造型設計與車身開發,這個不用我說了,國內消費者都看顏值,3、整車性能集成,這個關係到整車安全性舒適性等,4、工藝開發,5、供應鏈控制,6、質量及成本控制,7,各種核心技術研究及應用(這可能就是您認為上汽,廣汽只會營銷的原因),9、生產製造的四大工藝,10、您說的市場營銷及售後服務. 以上這些和消費者最終的需要的車型都息息相關。

瞭解了OEM的工作您應該知道OEM是做什麼的了吧。簡單來說,就是解消費者的需要,然後做出整車綜合性能高、質量高,價格合理的車型,最後買賣給消費者並提供售後服務。這裡消費者從來沒有要求OEM必須用自己的核心技術,消費者關心的永遠只是誰的性能高質量好價格便宜,顏值我還滿意。

再說說奇瑞、吉利、比亞迪的掌握的各種核心技術。這些主要包括,發動機,底盤,變速箱三大件,以及比亞迪的新能源相關技術。

先說三大件,估計誰都瞭解國產發動機,變速箱比不過國外產品,而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國產貨,他們需要的是質量更穩定穩定,故障率更低的產品,既然這樣OEM還需要投大量人力物力去,然後繼續用國外產品嗎?站在企業的角度,理所當然可以pass,OEM對消費者負責,做出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就可以。至於底盤,國內企業誰也不用笑話誰,底盤技術獲取途徑都一樣,美其名曰“研究”,其實最開始全是照抄國外技術做出來的,坊間流傳某外資要告技術第一的抄襲,最後以技術第一把其供應商給外資使用而落幕。

對於新能源技術,這個沒辦法,比亞迪比其他所有主機廠都早跑好幾年,確實有較大的優勢,但新能源汽車推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其他OEM還是有時間追趕的。

至於汽車上其他技術,如果所有都要完全自己完成,估計誰也做不過來,而且就算做得過來您能保證OEM能做的比供應商更好。

除了上面的您認為的這些核心技術,其他這些“不務正業”的工作估計廣汽和上汽絕對不了後另外三家,甚至某些方面技術水平還要遠超三家。

從行業特點來看,OEM完全沒必要掌握汽車開發製造的所有技術,而且您也搞不過來,盲目的技術擴張必然分散OEM在其他方面的經理,最後會影響整個項目的質量。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作為甲方,您是和乙方合作順利還是和自己公司內部的同事,這個都不用考慮就有結論。而且供應商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在自己領域的產品上,OEM卻完全不可能,就算您現在有核心技術,您所掌握的核心技術肯定追趕不上整個行業的變革。哪怕連豐田,大部分技術都是和供應商一起開發,每個項目供應商都會去推自己的新技術,汽車相關技術那麼多,OEM真的都能自己全部搞定嗎?所以,我一直認為OEM做好自己職責內的事情就夠了,我們能瞭解市場需求,能整合供應商的各種先進技術,能通過整車集成完成綜合性能很高的車型開發,能通過供應鏈關口降低成本,能通過質量手段做出穩定的產品,這些絕對不簡單,絕對不是不務正業。

在這個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連飛機全都是用國外的先進技術,難道我們汽車行業還需完全自己去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