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區別在哪裡?

聽海之貓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簡答, 通過彈藥分辨即可。

火箭筒發射的是火箭彈。

火箭彈本質就是一枚火箭,在發射中火箭會持續運作提供向後的推理,保證火箭彈飛行目標。當然也有在發射時,迅速加速完的火箭彈。

無坐力炮發射的是炮彈。

同所有炮彈一樣,炮彈一旦出膛只是靠慣性飛行。無坐力炮並不是真的沒有後坐力,只是比較小而已。

所以無坐力炮是1門炮,火箭筒則是發射火箭彈,不是一回事。

其實蘇聯人給RPG取的名字非常貼切,就是火箭助推榴彈。

從外形上來看,火箭筒的發射筒,只是起到固定火箭彈的作用,所以通常很輕便,大部分區區幾公斤而已。有的發射筒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發射後丟棄。

而無坐力炮的炮管需要承受膛壓,一般比較厚重。以我軍82無坐力炮為例,火炮就有25公斤的重量。

另外,無坐力炮有炮閂,再填裝的時候需要打開炮閂,火箭筒則沒有。

就精度上來說,無坐力炮的炮彈初速快,有的還有膛線,炮擊精度比較高。

相反,火箭彈發射以後,比較容易受到橫風的影響。尤其是遠距離發射火箭彈,受到影響更大。

56式40火箭筒經歷過1962年中印戰爭的考驗,證明它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武器。

中印戰爭的解放軍老兵回憶:在無風情況下,56式40火箭筒炮擊非常準確。有經驗的射手100米內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標,曾經有9發火箭彈消滅印軍10個地堡的戰例。56式40火箭筒發射超口徑榴彈,威力不小!地堡被它擊中後,往往被炸得碎石、殘肢、機槍零件滿天飛。輕便的火箭筒比無後坐力炮機動性好,野戰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衝,及時進行火力支援。

如某連火箭筒班班長黃緒林,衝擊時在50米距離上擊毀攔阻我步兵的機槍一挺,後又擊毀正準備逃跑的106.7毫米迫擊炮一門,牽引車一輛。

隨後的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鬥中,56式40火箭筒就表現出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威力不足。珍寶島戰鬥中,56式40火箭筒對付不了蘇軍的T62主戰坦克。

看看這一段記載:於洪東(一等戰功英雄)指揮著兩架40火箭筒和兩挺機槍也開了火,子彈打在蘇軍“烏龜殼”的 鋼板護甲上,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後面有一輛裝甲車被40火箭筒命中,冒起了黑煙。突然,於洪東身旁的賈玉明喊道:“排長,敵人坦克從後面衝過來了。”於洪東回頭一看,果然,4輛蘇軍坦克和2輛裝甲車,繞過了島南端,從我國內河的島西江叉上包抄過來。於洪東心裡一陣暗喜,來得好,反坦克雷場該發揮威力了。隨即命令戰士周錫金說:“用40火箭筒,敲它兩炮,把他們引過來。”周錫金熟練地裝上射彈,瞄準第一輛坦克的側甲板,擊發了扳機。“嗵!”地一聲,火箭彈準確地命中了坦克的腰部,但沒有鑽透,只震得蘇軍坦克巍巍一顫。

鑑於這些問題,蘇軍很快裝備了改進版的RPG7火箭筒,在60年代全部淘汰了老式的RPG2火箭筒。我軍也很快仿製,這也就是今天我軍著名69式40火箭筒。

西方認為,RPG7的性能強於RPG2三倍以上,相當了得。

美國統計,到今天共110個國家擁有500多萬具RPG火箭筒(還有大量沒有記錄的黑RPG),至於火箭彈藥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這500多萬中間,就有中國生產的一部分。

至於我軍的無坐力炮,在中印戰爭和中越戰爭也發揮巨大作用。

無坐力炮最大的優勢是射程大大超過火箭筒,而且準確度很高,非常適合打擊敵人距離較遠的堅固工事。

82無坐力炮的神炮手,曾連發14炮接連摧毀越軍12個火力點。


薩沙


最簡單的區別方法: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彈不需要炮筒也可以直接使用,而無後坐力炮的炮彈則必須要有炮筒的束縛才能使用!為什麼?因為火箭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炮彈,它的全名叫“火箭助推榴彈”,是自己帶有動力裝置的,所有的動力都來自於炮彈上的火箭發動機,炮筒對它的作用僅僅是固定和收束尾焰,基本上不用承受膛壓,例如大家熟知的107火箭彈,不用任何的發射器具,直接擺著地上就能使用,如下圖所示:

▲107火箭彈無器具發射

但是無後坐力炮則不同,炮彈沒有炮筒的束縛是射不出去的,其實僅看名字我們也能知道,無後坐力炮就是火炮的一種(低膛壓炮),它使用的彈藥是炮彈,跟所有的炮彈發射原理一樣,戰鬥部的動能主要來源於發射藥爆炸產生的能量,至於一些帶火箭發動機的炮彈,那是火箭助推增程炮彈(很常見的,155榴彈炮也能使用增程彈),發動機是在炮彈脫離炮筒之後才會點火的,主要的動力來源還是發射藥爆炸,所以,無後坐力炮想要發射就必須要有炮筒的束縛,因為炮筒要承受發射時產生的膛壓!下圖為無後坐力炮發射原理圖:

這就是區分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方法,其實還有一種說法也可以用來分辨這兩種武器,那就是從發射器具,即炮筒去區分,前面說到了,火箭炮(筒)的炮筒基本上是不承受膛壓的,僅僅起到固定和束流的作用,所以,

火箭炮(筒)的炮筒通常是由輕便、廉價的材料製成,比如玻璃纖維等;而無後坐力炮的炮筒則需要承受發射藥爆炸時的膛壓,所以,其炮筒的材料是金屬的,要堅固耐用,可以多次發射,並且炮筒內壁是由膛線的,如下圖所示,就是一款卡爾·古斯塔夫M3E1型無後坐力炮,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炮筒內部的膛線!

▲卡爾·古斯塔夫M3E1型無後坐力炮

最後再說一下,

現在的單兵便攜式火箭筒,炮彈上的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其實是很短的,只有零點幾秒,也就是說炮彈還沒有出膛的時候,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就消耗光了,出膛後的火箭彈已經沒有動力了,基本上是靠慣性在飛行,很少再出現火箭發動機一直工作的情況,這是為了保護射手會被尾焰燒傷,像下圖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的Panzerschreck火箭筒,看到那個擋板沒有,不是防彈的,是用來擋火箭彈出膛後的尾焰的,因為老式的火箭筒發動機是一直工作的,出膛瞬間很容易誤傷射手!

▲德國Panzerschreck火箭筒

因此,今天的火箭筒發動機工作時間都很短,炮彈還沒出膛燃料就耗盡不再工作了,至於異端RPG-7,這玩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火箭筒,雖然它的炮彈帶有火箭發動機,但是這個發動機是在離膛25米後才會啟動的,戰鬥部出膛時的能量來自於彈體尾部的拋射藥爆炸時的做功,有點類似於無後坐力炮的發射原理,因此,我們雖然習慣把RPG-7稱呼與火箭筒,但是這貨是跨界的,結合了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的特點!


哨兵ZH


無後座力炮屬於炮,是依靠發射時發射藥產生的動能推進其飛行,和普通火炮的炮彈是一樣的。而火箭筒則是具有自己的發動機的,為其太飛行過程中提供動力。飛行過程中有沒有自身動力,這是兩者的根本性區別。

無後座力炮,原理就是火炮的原理,炮彈本身的發射藥在膛內燃燒產生能量,推動炮彈前進,飛出炮膛,並利用這個力繼續飛行。而不像傳統火炮用管退方式吸收發射時的後坐力,無後坐力炮直接利用尾部的噴口讓這股燃氣噴出,從而達到消除後坐力的目的,因此射擊時不像傳統火炮那樣有太大的晃動。

但是火箭炮,火箭筒等使用火箭彈的武器就不同了,火箭彈自身是具有火箭發動機的,無論是出膛還是飛行過程中,都是有持續的自身動力支持的,而無後座力炮則沒有自身動力。至於火箭炮的管子,更多的是定向和包裝作用,並不影響其使用,但是無後座力炮沒有了發射管是不能使用的。像很多人津津樂道的107毫米火箭彈,就可以在脫離發射器的情況下單獨使用,接上引信擊發就能使用。

不過也有一些特殊的武器。比如常見的RPG火箭筒(特指RPG7,而不是其他型號),實際上其發射時屬於無後座力炮,通過燃燒發射藥將其擊發,尾部噴口消除後坐力,但是彈藥發射後火箭發動機開始工作,此時又屬於火箭了。


僱傭兵


大家都以彈藥來做區別,我們也根據兩種武器的擊發原理,以及彈藥不同來做個說明。

無後坐力炮的標準解釋是這樣的:發射時炮身不產生或少量產生後坐力的火炮,主要用於直瞄打擊裝甲目標,壓制,殲滅有生力量和火器。

火箭筒的標準解釋是這樣的:通過發射裝置藉助火箭彈自身動力產生的反作用力運動,火箭發射裝置只賦予火箭彈一定的射角、射向和提供點火機構,創造火箭彈工作的前提條件,但對火箭彈的飛行不提供動力。

大家看明白了嗎?其實一個是正常的炮彈(依靠炮管發射),一個是火箭彈(也就是自身帶動力)。

無後坐力炮彈藥裝填方式和傳統火炮基本一樣,帶有炮閂,填裝前需要打開炮閂。擊發時發射藥產生的氣體中大部分從後方噴射,產生一個反向推力抵消彈丸發射的後坐力(是基本抵消,還是有輕微後座力)。由於這種特殊的構造減少常規火炮所需要的後坐緩衝裝置,因此,整個火炮更輕、更便於攜帶。

我國第一代產品就是52式57毫米無後坐力炮,仿自朝鮮戰場繳獲的美製M18無後坐力炮,直到70年代還是我軍重要的反坦克武器。

看炮彈結構,完全就是一枚常規炮彈。

火箭筒中的王者是蘇聯RPG-7,也可以稱為火箭助推榴彈發射器,可以發射40毫米口徑或超口徑火箭彈。使用較為簡易,前裝瞄準後發射即可,後座力比較可觀,沒事別在發射時站後面,要不然真的會引火燒身。

只要武器發射時有氣體往後噴射,最好都躲遠點,看看下面這組,火力更猛。


河東三叔


這個問題好,早年間W君也迷糊了好長時間一直看到發射彈才瞭解此“炮”非彼“筒”。W君下面給解釋明白了,大家就去點個贊。

M3卡爾·古斯塔無後座力炮

AT4反坦克火箭筒

上兩張圖大家感受一下W君的迷糊。

簡單說就是打出去後有動力和打出去後沒動力的區別。

無後座力炮是美國海軍發明的,但最有名的確是德國“鐵拳”超口徑滑膛無後座力炮。它是脫胎於傳統火炮結構的,炮彈發射藥在炮膛內做功,把彈頭“炸”出炮管。

而火箭筒的火箭彈則是不需要在筒內做功,依靠彈體自身的火箭推進劑燃燒持續加力“飛”出發射管的,發射載具在裡面沒有參加做功的作用。舉個栗子:我軍“游擊隊神器”107mm火箭炮就可以無需發射管,直接把火箭炮彈擺好方位自己發射的。

綜上,來個比喻:火箭筒發射就是點“竄天猴”;無後坐力炮就是放“二踢腳”。


軍武數據庫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其實在很多人眼裡,RPG-7和RPG-2這種反坦克武器都被稱為火箭筒,但嚴格來時,這兩個都算得上是無後坐力炮,雖然有火箭發動機,但那個用來增加射程的火箭發動機是在戰鬥部飛出一定距離後才啟動的,發射時也是靠螺接在尾部的發射藥筒。於是就引出了引出技術上便攜式火箭和無後坐力炮的一個關鍵區別:就是理論上火箭彈是不需要發射器具就可以自力飛行的。

小編圖片中圈上的部分就是RPG-7尾部的發射藥筒

火箭筒發射火箭彈,火箭彈依靠自帶的火箭發動機進行自力飛行。比如大家熟知的107火箭炮的彈藥,在應急條件下可以直接架在地上簡易發射;或像BM-24這一類早期的多管火箭炮,沒有封閉的發射管,彈藥直接擺在比較簡陋的發射架上。火箭的推進劑在發動機燃燒室中膨脹後由噴口噴出做功,實際不需要額外發射具的輔助。現代火箭的發射筒其實只起到引導火箭彈射擊方向,收束尾流,以及對火箭彈發射前的保護,尤其是兼作彈藥包裝的一次性發射筒來說。現代一次性便攜式火箭的發射筒大多由玻璃纖維等輕盈廉價的材料製成,所以可想而知是不承擔推進劑做功時的膛壓的。

某些155mm榴彈炮、120mm迫擊炮也能打火箭增程彈,但它們顯然不是火箭炮,打火箭增程彈的無後坐力炮也是同理。例如國產PW78式82mm無後坐力炮也發射火箭增程彈,但它是編制給炮兵的,所以解放軍就按照發射原理將它定型為“無後坐力炮”,而不是“火箭筒”或者“火箭炮”。

無後坐力炮發射炮彈,炮彈依靠發射藥在炮膛內燃燒做功來推動戰鬥部。無後坐力炮的結構脫胎於傳統火炮。因此傳統無後坐力炮彈藥並不自帶完整的燃燒室,其發射藥在炮膛內燃燒做功。然而無後坐力炮則不同,其結構脫胎於傳統火炮。因此傳統無後坐力炮彈藥並不自帶完整的燃燒室,其發射藥在炮膛內燃燒做功。


諸葛小兵兵


單兵火箭筒最早是由美軍在二戰時期發明並裝備使用的60mm“巴祖卡”火箭筒,發射60mm火箭彈,從此之後此類武器都被稱為“火箭筒”,但是所謂的“火箭筒”並不都是採用火箭式原理的。

美軍在二戰中裝備的“巴祖卡”火箭筒

一般來說,火箭筒有兩種發射方式,一種是火箭式發射,也就是最“標準”的火箭筒發射方式,其採用薄身管,發射使用火箭發動機推進的火箭彈,筒身在發射時僅僅作為提供指向,不承受膛壓,所以可以採用輕便的複合材料製作而成,也非常方便製作成一次性發射的火箭筒,典型的有我軍PF89式火箭筒和美軍裝備的M136火箭筒。這種火箭筒由於採用火箭式原理,火箭彈通過尾翼穩定,精度相對較低。

我軍PF89型單兵火箭筒

而另一種主流發射方式便是無後坐力炮式,無後坐力炮式本身和普通火炮非常相似,發射的是炮彈,身管需要承受膛壓,彈丸在炮管內受火藥燃氣推動而獲得初速度。但是其炮膛後方敞開,通過向後噴出火藥燃氣來平衡發射時的後坐力,做到低後坐力發射。現在最著名的無後坐力炮式火箭筒有PRG7,古斯塔夫M3火箭筒等。無後坐力炮最大的特徵就是身管需要承受膛壓,不能使用薄薄的一層管子來製作,所以大多數無後坐力炮式的火箭筒都不是一次性的,可以反覆裝填使用。而且無後坐力炮可以有膛線,比如古斯塔夫火箭筒,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火箭筒的精度。由於需要承受膛壓,無後坐力炮火箭筒發射時震動非常大,射手在發射時是比較難受的。

瑞典古斯塔夫M3火箭筒

總體來說,火箭式和無後坐力式最大的區別就是看他們發射時身管是否承受膛壓,不承受膛壓的火箭彈單獨拿出來也可以發射出去,但是無後坐力式發射的彈丸單獨拿出來就只能原地蹦一下,飛不遠了。


浩漢防務論壇


區別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最大區別是一個是利用自身裝藥前進,一個是炮膛內做功加速。

火箭筒主要表現在構造簡單。易與單兵攜帶,當然也有重型火箭筒,作為營一級的存在,那就不用單兵攜帶了。

而且火箭彈也便於士兵攜帶若干。

而且火箭彈的安全因素高。彈頭有安全帽,彈尾擊發裝置為電擊發,磕碰一下並不會擊發。

發射不需要炮管膛壓,只需要瞄準目標即可。

無後坐力炮嚴格意義來講,應該是火箭炮之外的另外一種產物。

就是利用一門擁有炮室,炮管,炮膛的低炮壓的火炮發射專門的炮彈的火炮。

一般無後坐力炮必須是金屬製造,自身重量很大,有穩定的支架和發射裝置。並有簡易炮瞄裝置。

其發射的彈藥一般為帶殼火藥炮彈 ,彈藥為低膛壓低轉速炮彈。

發射炮彈會有專門的人員負責,不像火箭筒。基本瞭解的都可以發射。

無後坐力炮的精度比火箭筒要高一些,操作要複雜一些。基本屬於連營以上裝備。

不像火箭筒可以發到單兵手裡。

一般需要三個人員的配置。

火箭筒只需要兩人或一人即可操作。

由於無後坐力炮的威力和攜帶配置過重過於複雜,現今主流國家基本淘汰了無後坐力炮。轉而研發輕便,易於操作的火箭彈,

不停提高火箭彈的威力,距離,精度 ,和便易攜帶性。

無後坐力炮的消亡是大勢所趨,現在除了中小國家在使用外,大國基本不用了。


天之妖精


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這兩種武器,從外形、用途、使用方式等方面來說,幾乎都差不多,以至於很多人分不清這兩種武器。這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這二者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在發射原理上。火箭筒採用火箭式發射原理,它的發射裝置對火箭彈的發射和飛行不提供任何動力,火箭發射裝置只是作為一個平臺賦予火箭彈發射方向並提供點火裝置,這就好比發射“神舟七號”火箭時用的發射架。火箭筒在發射火箭彈時並不需要承受堂壓,因此筒壁輕薄。火箭彈在被髮射之後是由火箭彈上的發動機提供動力向前推進,所以火箭彈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始終受到三個力:一個是重力,一個是空氣阻力,再一個是因發動機工作產生的燃氣向後噴射產生的反衝作用力。

無後坐力炮的本質還是炮,它的炮彈彈體內是沒有發動機的。無後座力炮與普通火炮一樣,在發射時,炮管都需要承受膛壓,因此筒壁厚重。炮彈在炮管內由於高壓燃氣的推動從而獲得加速度,迅速飛出炮膛,之後依靠慣性在空中飛行。普通火炮之所以會產生後坐力,就是因為動量守恆,火炮的動量總和始終為0,這就意味著炮彈射出時必須有一個反向的動量。由於普通火炮在發射時整個炮尾是被炮閂封閉的,高壓燃氣無法向後流出,這就會導致整個炮身向後運動。

無後坐力火炮的炮閂上有噴氣孔,炮彈發射時高壓燃氣會從噴氣孔向後噴出,由於這部分燃氣自身有重量,所以向後噴射時就會提供一個反向的動量。如此一來,發射炮彈時炮身不需要向後移動就可以維持動量守恆。雖然無後坐力炮在發射時向後噴出的燃氣會給炮彈提供一個瞬間的反衝作用力,但是其炮彈的發射還是主要由炮筒內的高膛壓來提供初速度。


兵說


實際上,現在的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在發射出膛之前就已經將燃料燒完,也就是說在火箭彈出膛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加速的過程。(RPG屬於特例,因為RPG本身的意思就是火箭增程榴彈,在出膛後二次點火增程,嚴格意義上屬於無後坐力炮)

本人是彈藥工程專業畢業的,畢業設計的題目就是某型單兵火箭彈的氣動設計。單兵火箭彈並沒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在飛行過程中一直燃燒加速的那種(那是火箭彈不是單兵火箭筒),而是在出膛的時候就已經停止加速了。火箭發動機和發射藥佔整體比重並不高,至少沒有遠程火箭彈那麼高(畢竟反坦克火箭筒一般射程也就400米以內)

而無後坐力炮分為固定式無後坐力炮和便攜式無後坐力炮,前者以中國的65式無後坐力炮和75式105mm無後坐力炮為例,後者則是以M18傘兵無後坐力炮和M2GC古斯塔夫為例。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三點:

1火箭彈採用火箭固體發動機作為動力,發射藥為固體火箭燃料。無後坐力炮採用常規火藥燃氣作為動力,發射藥為常規雙基發射藥。

2火箭彈發射時只能採用採用電打火,無後坐力炮採用常規擊針或者電打火。

3火箭彈戰鬥部是一體的,發射出去是一整枚炮彈,無後坐力炮發射出去的是彈頭戰鬥部,彈殼還存在炮內

我還要再說一次,RPG系列就是個異端。嘴上說著他是個無後坐力炮,但實際上他比任何一款單兵火箭筒都像火箭彈,拿他說事簡直就是抬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