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6成美國人存款不足1千美元,美國人為什麼不愛存錢?

我忘思戀


美國人為什麼不愛存錢?美國投資機構Stash對近三千名沒有為退休養老存錢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

百分之七十的人表示自己沒有多餘的收入可以存下來,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示自己不僅沒有多餘收入、並且還在還債。

為社麼美國人會有這麼多的負債?舉個例子,全美的還沒有被償還的學生貸款就將近兩萬億美元。也許一位英國學者的話更準確地揭示了這個現象:對於很多英國醫學院學生來說,他們畢業後的工資上漲速度還沒追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可不就天天還貸款嗎?

當然這只是小部分人,大部分美國人沒有存款,還是因為他們的消費觀念、以及美國的商業策略。 其實之前美國人的儲蓄率很高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大約在15%左右,是現在的六倍。但是自從信用卡大量發行之後,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就徹底抑制不住了。



最為常見的就是房屋抵押。例如,老編給孩子留下一套房,然後孩子就能憑藉這套房辦理一張信用卡。然後,這個孩子就可以揮霍幾百萬的財富(房價的百分之八十),而且她還能一直住著這房子。直到她花完這些錢之後,房子才會被銀行收回。

這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簡直就是瞬間開啟了新的生活。從此,只要美國的經濟形勢還不錯,美國人就瘋狂買買買,買車買衣服。當然,這個過程中就有很多人不小心花多了,從此變成露宿在美國街頭、沒有住房的homeless。



美國人沒有儲蓄,歸根到底,就像那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說的那樣:他們花的太多了、但是掙得太少了;沒有那個能力,卻有了那個消費。這怎麼會有儲蓄?真有能力、能掙錢的那批上層美國人,他們的儲蓄率並不低。


注: 儲蓄率就是工資發下來,除了消費以外剩下的資金(包括存款、投資等)。

注: 美國還有一句勸告是這樣的,很好的印證這種狂熱的消費現象:

注: 美國沒有儲蓄是因為能花錢,而能花錢並不是因為社會保障好,而是因為銀行的金融策略、以及美國的經濟形式。

像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的那幾年,美國的儲蓄率翻了七八倍,難道那幾年美國突然沒有福利待遇、沒有社會保障了?

不是的,只是很多人沒錢了、不敢亂花了。


垂垂老馬


美國人生活其實很簡樸。優衣庫的衣服沒破的還能穿的都會穿。不是他們不願意存錢,而是真的存不下來!雖然吃上面物價不貴,但生活不只是吃,因為還有必要的開支:醫療很貴,醫療保險很貴,公共交通也不便宜,3000美元收入的家庭,醫保500美元就要耗掉1/6月收入,房子的房產稅也不便宜,平均是房價的2%,80萬美元房子房價一年16000(一個月1000多美元),50年房產稅相當於原地再買一次這房子,也等於讓永久產權變成了偽命題!只是個50念產權且土地出讓金是房價的100%,還得提前支付!醫保房產稅後還剩一半收入,如果你家孩子在公立大學讀書,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一年學費3萬美元,每月2500美元,你不貸款你還能吃啥?


口袋裡有糖⌒_⌒


也不能說美國人不愛存錢吧,應該說大部分美國人沒有儲蓄的習慣,原因應該有很多。

消費習慣

有個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一箇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彼此聊起了這一生的不易,中國老太太說:我這一輩子不容易啊,省吃儉用存錢,終於在來之前攢夠了錢,給兒孫買了一套大房子,美國老太太說:我這一輩子也不容易,背了一輩子的房貸,終於在來之前把房貸還清,留給兒孫一套大房子。


這雖然是個故事,但是體現了中國和美國不同的消費習慣,中國人愛存錢,有勤儉的習慣,也講究無債一身輕,而美國人習慣先消費後還錢,支票、信用卡很多年前就開始普及,幾乎沒有零負債的人。

經濟環境

美國由於一百多年來本土沒有戰爭,經濟發展很快,尤其是二戰後確立了經濟霸主的地位,造就了美國人第一有錢,第二能花錢,就連美國政府也是如此,美國國債的總量是世界第一,美國人的習慣是先花錢,不夠就借錢,還不上就破產,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如此,美國人沒有存錢的意識,也覺得不用存錢,不行咱就破產,大不了重頭再來。

所以,在中國,銀行卡的主流還是借記卡,先存錢再消費,而美國,幾乎都是信用卡,先消費再還,所以有存款的很少。


鑫財經


美國不愛存錢是事實.我們中國愛存錢也是事實.要搞清楚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必須人為什麼要存錢.存錢的作用有什麼作用.還有沒有比存錢更能使錢保值與增值的途徑和方式.這有這些都理請了才能知道美國人不愛存錢的理甴所在.才能懂得中國人愛存錢的道理.主要是以下幾亇方而的原因.

一.投資渠道的原因.

在美國除了去銀行存錢以外還有投資渠道.如買股票.買保險.買期貨.買養金保險等等.並且去銀行存錢幾乎沒有利息.近年來好些稍微有點和其他投資來說實在是太怟了.美國人沒有興趣.在銀行帳上有亇千把塊是平時曰常零花支付所需.並不是真的存款.並不是為了保值增值.所以美國人在銀行帳上存錢的多少並不能反咉其金融資產的多寡.甚至是零頭都不能算.

在美國有非常豐富的多種投資渠道並且都比較成熟與穩定.如膠市近幾羊來從7000多點上漲到25000多點.只要自己不過分貪.或交給證券公司打理.一般情況年利有亇8亇點.10亇點應該是有的.

稍微保守一些的人買國債.利息也比存銀行高多了.並且収益穩定.而且隨時交易兌現.即是有臨時急用.馬上交易兌現便是.非常方更.

有一點長遠規劃的人或者是某亇時段收入較高的人會把一部分的収入投入養老保險國家計劃.為了鼓勵百姓投資養老金計劃還有一些配套資金一併計入亇人帳戶.當然基礎是國家社會保障的.不管是誰都有的.

在美國的國債有二十一萬億六千萬美元.其中有十五萬億美元是美國人自已買的..

美國人的養老金計劃金額有十九萬憶美元之巨.

美國股市市估值據報載也有三十至四十萬億美元之多.當然這一塊是動態的.再說也不都是美國人買的.

你說有了這些投叜渠道.銀行存錢還有意義嗎.所以美國人銀行存錢少不足為憑.

.再著我們中囯也有股市.也有國債可買.也有商業養老可買.但我國改革開放才四十年.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有很多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有一些還缺少有效的制度與法律.老百姓投資股市怕血本無歸.例子比比皆是.投資國債流動性相對差點.又怕跑不贏通貨膨脹.投費養老金計劃缺少政府鼓勵..加上社會保障有待提高.父母養老.子女教育.就業安全等等都需要有備無患.防患於末然.

所以只有銀行存錢才是我們一般老百姓唯一的.最佳的.也是最無奈的選擇.

二.是東西方文化.傳統.差異

東方文化的家族觀念較強.有時到了偏折的地步.如一般東方人.尤其是中國入還有受儒家文化較深的新加坡人.韓國人.臺灣人.香港人都一樣.寧可我這一代做牛做馬.第二代稍微好一點.為了家族.為了子孫後代犧挫自已這一代這二代的生活是常有的事.這就是印尼總資產的90%以上是華族所擁有的原因..二戰後.發展中經濟體能夠成功跨越中等収入門坎的亞洲四小龍都是受儒家文化傳統較深的呢.無一例外.除此之外.還真沒有一亇不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較深的經濟體成功跨越中籌収入的門坎.這應該不會是巧合.

當然現在我們正在成功跨越的路上應該是指日可待.又任重道遠.既要信心十足.又要艱苦奮鬥.

總而言之.東方有東方優點.西方有西方的強項.同理.中國有中國的不足.美國有美國的短處.中美二國友好相處.別人家的短處或者是你認為讓人家自已說.我們說自已的不足這樣就好了.取長補短.世界大同那多好.


茅茅35


美國的文化和中國的確實不一樣,聲明,本人沒有去過美國,但是做過一段時間的美國簽證,大概瞭解的情況是這樣,第一,美國是一種高稅收國家,高稅收就必須讓人們享受到高福利,因此很多都是有保障的,即使不存錢也能保證你的生存;第二,美國是信用體系相當發達甚至完善的國家,每個人都特別注重信用,因此只要你的信用不破產,你可以獲得各個部門的支持,所以存錢對他們沒有意義;第三,就是他們所謂的人權和我們國家不一樣,他們宗旨在宣揚成年人必須自己生存,老人因為有國家保障,所以兒女不用去考慮贍養老人,孩子在18週歲之前做好監護義務就可以了,不用去考慮孩子的以後,孩子的以後需要他自己為自己奮鬥,因此對上面老人不用準備什麼錢,對於孩子不用付出金錢之類的東西,因為教育國家負責,同時,如果生的比較多,國家也有政策支持,因為沒有開銷,何必要攢錢呢?以上僅是對聽到的在美國生存過的同事和朋友的言論的總結,因為本身沒去過,所以沒法去證實,但感覺應該差不多!


一隻牢籠裡的猛虎


如果一個人的方方面面都有保證,他就不需要存錢來應對各種可能的危機,把掙得的錢用來滿足自己當前的各方面的需要,

只有各方面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和保障,醫療、教育、養老住房都沒有保障,才會大量的存錢,為應對未來的各種災難,做好準備。


風華


因為美國沒戶藉制度走到哪都可申請低保,存錢幹什麼,中國有戶藉制度,你申請低保必須回原藉,但人都是愛面子的,誰願回原藉去當低保戶,只有存錢保下一年,下十年,下二十年


白鴿52264148


老美國土大,人口少,各方面都非常發達和進步。一百多年來,國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文明和物資文明)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財富多,收入高,人口少,個人家庭消費等支出……


用戶9722286470877


因為柯立芝繁榮時美國的貧富差距很大了 物價飛漲但是工人的工資並沒漲多少 所以社會的購買力不足 企業家資本家們為了拉動消費推出了“分期”而且是低息或者無息的 所以老百姓特別願意這樣購物首付很少 月供也不多 自此之後 美國的消費就是這樣的模式


吃芥末心很慌的好男人


我們覺得他們這樣很奇怪,或許他們覺得我們那麼愛存款也很奇怪,主要還是兩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福利救濟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差別,進而導致了他們這種不愛存款的現象存在,反觀我們自己,如果沒有存款,以後生病了都沒錢治,孩子上學結婚都需要大筆的錢,倘若不提前存錢,到花錢的時候不就傻眼了,國情不同導致了民情不同,什麼土壤種什麼花,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就要學會在這個環境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