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自古以來,男女婚嫁大多講究“門當戶對”,尤其是在民國這個年代,多數大戶人家都傾向為子女“包辦婚姻”,可偏偏有那麼一位“閨秀”,她家產萬貫不自傲,她才華超群不做作,她一身傲骨不文弱,表面是個氣質高雅的畫家,實則卻是一個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俠女”。心傾“通緝犯”,甘為之下嫁,此人即是“新加坡國寶級藝術家”張荔英。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圖 | 張荔英

閨秀氣質,俠氣橫溢

1906年,張荔英降生在中國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家中,張靜江乃何許人也?他可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生死之交,孫中山稱他為“革命聖人”。除此之外,他還是浙江湖州的豪門才子,家族勢力遍佈政、商、文化各界,家族財產富可敵國。

而身為富翁之女的張荔英也絲毫不遜色,她自幼鋒芒畢露,小小年紀就立志要當畫家,為此張靜江專門給她請了俄國的私人教師。然而,張荔英身為豪門千金,卻滿身“俠氣”。正常大家閨秀平日裡都學琴棋書畫,可她不是,她除了繪畫之外,喜歡的都是男孩子氣的愛好,比如打網球、騎馬、打獵。而且,她內心一直崇拜著英雄,可能也正是出於此緣故,她才會傾心於大她31歲的流亡革命志士陳友仁。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不以成敗論英雄,傾心通緝犯

陳友仁,一個錚錚鐵骨漢子,著名外交家,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和外事顧問,早年間他曾赴英國讀書,後在回國上船時聲明:“我是中國人!”話一說完就把英國身份證及護照一起給撕掉扔海里,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忠誠。

要說起陳友仁的英雄事蹟,那還真不少。他曾參加過凡爾賽和會,代表中國政府提出廢除日本“二十一條”;他曾擔任武漢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以及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有著“鐵腕外交家”、“革命外交家”等榮譽稱號;他曾一舉收復武漢和九江的英國租界,這可是中國近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情!如此種種,足以見得陳友仁的英雄風骨,張荔英戀上他,也算是情理之事。

那一年,張荔英24歲,一直以來,她都奉守獨身主義,決意要為藝術獻身,但是遇見55歲的陳友仁之後,頓時間就打消了獨身念頭。陳友仁的原配妻子早已病逝4年,他的政治生涯巔峰期也早已結束,因為政治上的壓迫,他在國內成為了通緝犯,流亡於歐洲巴黎,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圖 | 與丈夫陳友仁

雖然陳友仁彼時地位已經一落千丈,但是張荔英不以成敗論英雄,執意要嫁給他。可兩人歲數相差太大,而且他本人的政治立場還和張荔英父親張靜江相悖,這於情於理,張靜江都不肯把自己的寶貝女兒交出去。然而,張荔英鐵了心要嫁給陳友仁,她專門寫信給父親,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嫁給陳友仁的決心,後來陳友仁也寫了一封信給張靜江,兩封信懇求之下,張靜江只好妥協。兩人終於如願以償地於1930年在巴黎完婚。

夫妻二人皆被逮捕

張荔英嫁給陳友仁後,生活雖漂泊不定,但日子過得還算幸福,牽手漫步於塞納河邊,並肩參觀盧浮宮畫展,攜手參加法國畫家沙龍,此種日常,悠哉舒心。

可幸福來得快,走得也快。抗日爆發後,因陳友仁從事抗日活動,張荔英亦被牽連,與他一同在香港被日軍逮捕,隨後押送至上海遭到長期軟禁。在這期間,張荔英從不抱怨,也不曾向陳友仁哭訴,相反,她總是為陳友仁畫肖像畫,可能為了紀念,也可能是擔心不能活著結束這被幽禁的日子。而現實也正如張荔英所想,陳友仁後來因病逝世,唯剩她一人留在世間。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圖 | 張荔英與陳友仁

二婚不滿丈夫吃軟飯,六年婚散成名

1947年,張荔英二婚,她的第二任丈夫是陳友仁生前的好友何永佶。在此之前,張荔英曾寫信告知陳友仁表妹自己不會再次踏入婚姻。她說:“在經歷過與陳友仁的美好婚姻後,我曾很肯定自己不會再次踏入婚姻,也打算從此獻身於喜愛的藝術事業中去。”可後來她又被陳友仁的好友們給說服,他們覺得張荔英一個人生活實在太孤單。因此,被成功說服的張荔英再次踏入了婚姻殿堂。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圖 | 1949年,張荔英與何永佶

可何永佶這個人並不是熱血男兒,他從事過很多職業,卻沒有一樣工作能做長久,他一心認為靠太太張荔英賣畫就能養活他,於是乎也就厚著臉皮吃軟飯,張荔英不滿何永佶這種品性,於1953年同他離婚,兩人六年婚姻至此結束。

離婚後的張荔英像是解脫了一樣,自由瀟灑地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因為不能回國,所以遠赴新加坡,先是去南洋美專教授美術,任職長達27年;後又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文化藝術獎章,這是新加坡對張荔英一生在藝術界卓越成就與巨大貢獻的表揚。

一生兩段婚姻,全部草草收場,她餘生拋卻感情,異國奮鬥成贏家

1993年,張荔英於新加坡逝世,這位先驅美術家在歷經半世紀的磨難後,終於安穩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享年87歲。

文 | 千拾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