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對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投資,東北經濟是否能雄起?

狼煙嘯起


再字去掉吧,東北幾時獲得過國家的大量投資?倒是家底沒少讓國家拿走。

東北在沒有投資的情況下,稅收存款也都在增長,如果有投資,是不是勢不可擋? 遼寧省瀋陽市固投1700億,只有西安的4分之1,如果瀋陽走7000億投資,GDP萬億也是分分鐘的事。

再看看各地的高速公路情況,東北的高速公路修建水平遠遠不如中西部,高鐵網很稀疏,而中部省會幾乎都是米字形,到底誰獲得了巨大投資,一目瞭然了吧。



大長春崛起


一個地區的經濟不僅取決於當地的工業基礎、還受限於當地的區域人文思維、人才、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即使對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投資,東北經濟在五十年內也難以雄起。


1、區域的人文思維即精神層面的東西,要想提高基本上得二代人。


比如,我們扶植非州人,這麼多年非州人是個什麼樣子?即使給了很多先進的好東西,還是不能利用,或是不願意改變,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是東北人,但我沒有一絲的榮耀感,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很大。


比如,交通為例,我想只要在東北的人,我上個月回佳木斯,私家車和出租車可以在人行道上加速,行人都得讓,而且行人還習慣了,並不認為這是什麼不對的事,闖紅燈,佔用右轉專用道、拐車不打燈,總之,想怎麼開就怎麼開,而且不是個例,是普便現象。


2、東北特別是某省某市等,二十多年沒有改變了:靠大量的扶植就能崛起?

想必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東北人喝酒真能打架,但想過沒,大家的日子過得好嗎?東北很多地方都是貧困的,但為什麼會呢?因為不專注經濟,只強調武力值,而且東北每個人都會穿貂,我上次回家:家裡人說,哎,怎麼沒有貂呢,表情很輕視,其實大家的條件都不是很好。

3、大量的人才外流:東北二十多年,大量的人才外流,大量的資本外流

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東北的身影,三亞、北京、青島、廣州、很多地方東北人買房、移居、人才不回來,有錢人投資外地,去外地生活,留下的都是城鄉或是鄉下的人來到城市裡來,精英、有錢人走了,下面的一波來了,更亂了。


4、東北的機制問題,說了不止二十年了吧,只說一件小事:在東北某市,滴滴被打出去。


我在東北親身感受得到,任何行業都有人為壟斷,收糧的、跑交通的、運輸的、酒、就連滴滴都能禁入,全國這麼多個大大小小的城市,我還是震驚東北某市的這點本事。


東北經濟要發展,如同火上架起一口鍋:首先我們得確定這口鍋底有沒有漏洞,這就是精神和區域文化,然後再看我們手中有沒有點火的東西,這就是人才和機制,最後才是看底下有多少柴火即扶植。


我熱愛我的家鄉,但是我怎麼就愛不起來呢,我一直努力的愛著,尋找著美好的回憶,但是每次從冷冷清清的小機場出來,就讓我心驚膽顫:城市比想象的灰暗了,但是車卻比以前張狂了,連商場中的行人的說話都變得狂燥了,這是怎麼了?也許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用文章交流,用文章來達、用文章找同類人:真人、真實、真案例,更多原創回答,請關注-點贊-留言。今日頭條孫洪鶴:十年以上創始管理諮詢機構資歷、商業模式專家、專注互聯網創業投資、品牌營銷等領域,歡迎大家監督指導。


孫洪鶴


東北不需要投資,需要更多的經濟自主,政治不干預經濟即可。東北本身人口不多,加大中俄,中朝貿易即可,東北經濟增長完全可以在提3到4個百分點。就是這麼簡單。東北的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可以對俄和朝鮮出口,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和農民收入,不得不說東北大米賣俄羅斯比賣關內的利潤高。不過渠道限制嚴重,極少數人能出口。對朝鮮出口可以採用易物貿易,朝鮮海產輕鬆滿足東北對海產需求。油礦產業地方化,兩桶油年年虧損,東北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願意接收政府負擔,雖然我們很窮。


東北神哥李打油


30年內不會起雄。這是由其所處的客觀環境決定的。

1、東北地區有漫長的冬季,“一年倒有半年休”。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冬季寒冷而漫長。“休冬”、“貓冬”現象普遍存在。熱脹冷縮待產時間長。機械損耗、能源利用成本、生產週期成本、產品出貨率等都很低。同樣投資,在南方回報和利潤收入更高一些。

在東北地區,效益比較好的行業是能源。如熱電廠、發電廠、煉油廠、供暖公司、加油站、煤氣公司等,但已經飽和,壟斷市場。沒有實力很難打入。

有一次到哈爾濱看冰雕,看了10分鐘就跑回賓館了。差點被凍死,票錢也不給退。亞布力滑雪場也是,太冷了……

2、孔雀東南飛。人才、青年勞動力、技術結構等殘缺不全,流失嚴重。東北地區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空心空巢嚴重。人力技術成本高。

3、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黑老笨呆的管理和思維積重難返,改革、改造、改變的難度大。而這些老企業,大多佔據了有利地形。重新找個安適的場地,很不容易。另外,與老企業合作,人員安置、設備更新、老廠房重建、離退休人員接納都是難題。

東北地區開發較早,被稱為“共和國長子”,但近年來,資源大部分接近或已經瀕臨枯竭之境。紓困問題一大堆,層出不窮,每一項都急需解決,甚至反覆解決而難決。

比如,國家每年都要向長春一汽投入或補貼500多億元,但問題依然存在,年復一年,難有起色。成了抱負。

4、工作作風和風俗,也是一個難點。人心叵測,不好管理。“環境差,風險大,一不留神就趴下”。

幾年前,有一次聽幾個老總作報告,很有意思。其中金盃老總說:現在,我們金盃公司已經實現出口創匯了。我們感覺很高興。後來他解釋說:出口是指向朝鮮、蒙古賣了幾輛車;創匯是指把銷售給廣州客戶的車輛,收取美元回貨款。二者相加,就是出口創匯。眾人感到很有意思。

5、東北地區地處祖國大東北,海陸空方面的貨物供銷、倉儲、運輸成本也高。生產——運輸——消費三要素距離遙遠、環節複雜,不確定性較大。


當然也有其他人為<strong>因素。不一一贅述了。自己看報紙、看網絡就清楚了。


中囯觀察家


我經常會冒出一個疑問:東北老工業基地需要進行投資嗎?



南抖音,北快手

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快手,不輕不重的是直播吃燒烤


每個東北人可能看到上面的那兩句調侃的話,都會臉紅脖子粗的和人爭論。

但是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東北經濟形態的轉型方向!

比如說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目前中國電視劇影響力最大的,仿美劇按季來拍攝的電視劇有什麼?當然就是《鄉村愛情10》(說實話,我連1部都沒有看,說明了我的孤陋寡聞)!

如果你是一個看客,你可能已經表示出了對鄉村愛情的不屑,說句實話,我也對鄉村愛情表示不屑。

但是作為了一部拍了10季的電視劇,已經是堪比了長壽美劇的存在。

另外就是全國各地東北燒烤的遍地開花,甚至東北燒烤已經堪比中國四大小吃:沙縣國際,蘭州國際,排骨國際,黃燜國際。

所以,如果真的想振興東北經濟,不要總是立足什麼吸引外部投資,國家經費。

我們應該立足全國人民給予的標籤:快手、燒烤,充分的將地域歧視轉變成獨特的生產力,這才是充滿聰明才智的東北人,因勢利導的選擇。


不是解放託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對於自身發展來講是具備條件的。

不過,投資只是一方面,東北老工業就像一艘大船,體型大,調頭也難,需要的週期長。

東北振興更要靠年輕人。 東北,一個出生率無限接近1.0的地方,每年淨流出人口200萬以上。


東北地區現狀留不住年輕人。年輕人喜歡從事的IT等新興行業,東北太閉塞,基本沒有發展的空間。 東北高新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在6.5%左右,比全國水平低近13個百分點。2016年互聯網百強企業中,北京33家、上海20家、廣東12家、浙江11家。遼寧、吉林、黑龍江,三個大鴨蛋。

東北國有經濟為主,中小企業生存空間狹小。目前,遼寧省的國有經濟佔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超過50%,都遠遠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要想吸引年輕人,大環境得讓每個遵紀守法的人能感受到安全公平吧! 官僚作風和關係社會是東北最大的障礙。東北的市場意識還需極大提升!

東北,能否解放思想,能否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讓東北人在家鄉也能致富,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東北振興。

去年瀋陽開展了“三引三回”的工作。1月,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宣稱將在東北進行超過200億元的投資。

東北,在路上!

………………………………………………………………

關注“財經大白史晨昱”,換個姿勢聊財經。


史晨昱


如果不計成本再對東北老工業基地進行投資,東北經濟似乎可以雄起一下。問題是誰願意投資?為什麼要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投資?而不是把投資放在比東北老工業基地更有競爭力和更有活力的地方?

題主的意思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經按照計劃經濟模式大規模投資東北,創立了東北工業的輝煌時期。現在東北落後了,希望國家再次大規模投資,能否重現當年的輝煌。但是遺憾的是,現在不是計劃經濟時代,而是市場經濟時代,如果東北人的投資意識和環境不改,國家是不可能大規模投資的。即使投資,也只是曇花一現,不可能保證東北經濟持續發展,更別說雄起。

中國改革開放前,由於思想觀念、管理體制、市場意識的差異,排斥外來投資。雖然也盼望過上富有的生活,但並沒有國家或個人願意到中國來投資。直到改革開放後,給予外來投資者相對的優惠政策和環境,才吸引了外來投資者。反觀東北,投資環境不但沒有改善,反而不斷限制和排斥外來投資者,也就出現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最後,東北老工業基地會像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一樣,走向衰敗也是非常可能。而一些符合東北特色和環境的新興產業(如特色旅遊),不斷長大和崛起,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總之,期望國家像過去一樣大規模投資,重現東北經濟的輝煌,是所有東北人的心願。但現實是東北的投資環境在不斷惡化,資金和人才不斷流出。改變“投資不過山海關”現狀的關鍵,不再取決於外部因素,而在於東北內部投資環境的改善。與其投資老工業基地,還不如發展適應東北環境的新型產業。


合競共贏


國家一直在投,普通老百姓還是不必操心了。尤其是資源方面,已經被國企壟斷了,民營資本插不上手。民間資本投資要考慮投入和產出和投資風險。如果把錢投到東北的機床行業,還不如自己重新組建一家機床廠。好處是沒有包袱輕裝上陣。東北國企富餘人員太多,民營投資者是負擔不起的,並且風險很大。通鋼曾經被民企收購過,結果派去的總經理陣亡。再說機床的主要市場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如果製造機床就該靠近市場,何必跑到幾千公里之外。投入不投大家自己掂量辦吧!

不過如果能夠僱傭到朝鮮的廉價勞動力,去丹東一帶生產服裝鞋帽倒是可以的。

東北要大發展需要有一輪國際資本的衝擊和推動。珠三角的崛起就是靠國際資本的推動。遺憾的是目前國際資本都青睞東南亞印度和孟加拉這些人口充裕,勞動力廉價的國家。目前唯一一點希望是美國趕緊解除對朝鮮制裁,看看能不能借助一下韓國的資本。但是東北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短缺,勞動力價格也不便宜。恐怕作用也不大。


無藏南即九百五十一萬


中國的東北地區是東亞得天獨厚的豐水寶地。

一百多年前,俄國和日本同時看重了這個地區,因為這裡有朝鮮半島,有日本列島,和西伯利亞豐富的資源,而且先天的,經濟發展的絕對優勢。

無論從礦産資源,土地肥沃,還是人口,港口碼頭,都有東亞地區不可替代的先天條件。

俄國和日本都想建一條,北到西伯利亞,東經鴨綠江,經過漢城,到達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鐵路,而把西伯利亞豐富的森林資源,油氣資源,煤礦資源交流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而把日本列島的產品運往西伯利亞,而壯大俄國的東部經濟。

有了經濟基礎,人口就會得到空前的增長。

日本也是這樣考慮的,日本想法和俄國同出一轍,日本也想利用中國的東北地區,而使日本擺脫資源匱乏的局面而稱霸整個東亞。

一百多年前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東北打了一仗,並且日本取勝,並在東北建立了大型礦山企業和機器製造業,鞍山的鐵礦,撫順的煤礦,齊齊哈爾的機器工業,瀋陽的製造業,大連的船泊製造業,完備的鐵路運輸,從哈爾濱到漢城的直通鐵路。

這些工業,日本全部用於了太平洋戰爭,和對華戰爭。

最後的中日戰爭,日本完敗。

而東北地區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起到了龍頭的作用,許多的東北師傅到內地參加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使中國的工業突飛猛進,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局面。

今天東北振興,有著基礎性的力量,東北有希望。


寶樹白石34222787


沒有被投資過,一直都是東北給全國輸血,輸殘廢了,沒人搭理了,回過頭來,當年被輸血的身份,瞧不起當年幫過他們的東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