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太平軍名將,清朝勸降韋俊陳玉成,為何卻殺了石達開?

少俠一號


因為形勢不同了,石達開是窮途末路,清廷認為他毫無利用價值可言,而韋俊和陳玉成不同,他們對於清廷而言,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當然不會輕易殺害。下面我們不妨分析下三者的情況:

韋俊——清朝瓦解太平軍的突破口;

韋俊應該說是太平軍投降將領裡頭混得最好,而且是獲得善終的人。



而韋俊之所以能夠獲得清朝的優待,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他投降得早,他是太平天國第一個投降清朝的中高級將領。此外,韋俊的身份很不簡單,他是北王韋昌輝的弟弟,天王洪秀全老鄉,是太平天國早期的重要將領。



因此,他的投降對太平天國內部產生很大的打擊。而清朝正好可以以韋俊為突破口,不斷離間太平天國內部。對韋俊的優待更多是做給太平軍將領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看到朝廷的寬廣博大之胸襟,讓他們以為投降朝廷即可高官厚祿,享盡榮華富貴,進而更利於朝廷對其他太平軍將領的策反行動,逐步瓦解他們的抵抗意志。

陳玉成——勝保想誘降他,進而勸降扔在抵抗的太平軍;

陳玉成是太平軍後期重要骨幹將領,和李秀成一起,成為後期太平天國的中堅力量。而陳玉成更是厲害,被俘遇害時才26歲,但已經叱吒疆場,正如他勝保說的“三洗湖北,九下江南”,陳玉成的軍事才能確實給清軍制造相當大的衝擊。而這應該也是勝保想勸降他的一個原因。



其次就是陳玉成投降時,雖然太平天國敗局已定,但是仍有一定的力量在負隅頑抗。如果勸降陳玉成,那麼即可極大的動搖剩下的太平軍的抵抗意志……

石達開——英雄末路,清朝殺他為了驚醒百姓;

石達開是遭到洪秀全猜忌和排擠後,負氣出走的,也就是說,石達開的部隊是一支孤軍。

而且在沒有外援和支持的情況下,石達開帶出來的部隊,越往西走,人數就越少。1863年5月,走到大渡河時,石達開手上的隊伍已經所剩無幾了。隨後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所阻,最後糧草斷絕,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所以,石達開才不得不捨命救三軍。



也就是說,石達開接受南字營都司王松林的條件,像清朝投降,他自己也知道難逃一死,只是希望清朝當局能放過自己的部下,這是一種毫無談判根基的哀求,其決定權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

結果,清朝當局背信棄義,在石達開被押解到成都後,夜襲大樹堡,把石達開最後的部隊一併消滅。

至此,石達開已經完全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一來,自己的隊伍消耗殆盡;二來,自己負氣出走,早已脫離太平天國。因此,對於清朝來說招降他毫無意義,還不如將至公開處以極刑。

而為人忠義的石達開,在民間還是有較高的名氣,處決他,將能給百姓一個很大的警嚇,讓百姓看到反抗朝廷的悲慘下場,這反而更有作用……


這些歷史要讀


清軍在對待被俘獲的太平天國將領問題上,有三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勸降而不殺,二種是勸不降而殺,三種是不勸便殺,而且殺的手段極為殘忍。其中,處理韋俊就是勸降不殺。處理陳玉成就是勸不降而殺,處理石達開便是不勸便殺。

那麼,為什麼清軍抓到韋俊和陳玉成後,要勸降他們,而不勸降石達開呢?

(韋俊劇照)

關於韋俊,準確地說,還不是清軍抓到他,勸他投降,而是他主動投奔清軍的。

韋俊為什麼要投奔清軍?有兩個原因:一是韋俊在守衛武昌的時候,被清軍包圍了9個月之久。韋俊已經彈盡糧絕,走投無路。二是當時正好發生了天京事變,洪秀全借韋昌輝的手,殺掉了楊秀清,又對東王府進行了滅門,而且清洗了東王的部下。接著,洪秀全又讓石達開回來,殺掉了韋昌輝。這樣一系列的變故,讓韋俊懷恨在心,因此,他主動打開武昌城門,投奔了清朝。

韋俊投奔清軍後,對於清軍來說,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畢竟這是太平天國的將領主動投奔過來,這是第一次。所以,優待韋俊,就意味著瓦解太平天國的軍心。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清軍封韋俊為參將。讓他帶來清軍圍攻天京。

陳玉成被抓的時候,太平天國已經走到了最後的階段。不過還沒有完全覆滅。還有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這時候,清軍將領勝保極力勸說陳玉成投降,並以榮華富貴來誘惑他。

清軍這樣做,其意義也是為了讓陳玉成帶個頭,從而引誘更多的太平軍將士投降。當時清軍和太平軍的交戰,已經走到了最後的關頭。如果陳玉成能投降,將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會有一大幫清軍將領跟著陳玉成學。

(陳玉成劇照)

不過,英王陳玉成畢竟是英雄,他臨危不懼地說了一句:“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然後從容赴死。體現了一個革命英雄的本色和氣概,讓清軍的陰謀落空。

但是,清軍對石達開的處理方式完全一樣。當時石達開在大渡河邊被清軍圍追堵截,太平軍在突破無望,只剩下兩千人的時候,石達開為了救這兩千人的命,主動前往清營。他當然不是去投降,而是想用自己的命,把這兩千人救出來。不過,石達開想得過於天真。清軍不但立刻把他抓起來,而且也沒有放過太平軍這最後的兩千人。

清軍抓到石達開後,用非常殘忍的凌遲手段,殺害了石達開。那麼,清軍為什麼不勸說石達開投降呢?我覺得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石達開劇照)

一是石達開是主動前來赴死的,不是抓住的,不存在勸降他的問題。

二是當時石達開的部隊已經全軍覆沒。如果要勸石達開投降,必然是為了引誘其他人投降。沒有什麼可引誘的,自然用不著勸石達開投降了。

三是石達開是從天京出走的一支部隊,雖然當時太平天國天京政權還在,但是,畢竟石達開的部隊,和天京政權是有很大矛盾的,勸降石達開,對於瓦解天京政權沒有太大的意義。

四是清軍實在很痛恨太平天國,抓到太平天國的將領,勸降的很少,大都是處以極刑,以之發洩自己心中的憤恨。

五是石達開是英雄,他有一股凌然的正氣,無論如何,他是不會投降的。就算勸他,也是白費力氣。

總之,清軍處理被抓住的太平軍將領,都是站在不同時期不同立場來考慮的,因此處理方式不一樣。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廷殺石達開是因為形勢不同了。事實上,這一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廷已經完成了對太平天國的反攻,尤其是坐鎮祁門的兩江總督曾國藩,已經完成了對天京包抄的戰略佈局。

只要對天下大勢稍微留心一點的人,就能看出洪秀全已經撐不了多久了。何況時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自他在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擔任湖南巡撫開始就一直和太平軍作戰,對局勢的敏感度非常高,他認為此時的大清朝已經不需要用石達開來做千金買骨的效應了,而且石達開的身份太特殊了。

這位廣西大山裡走出來的反清義士,不僅是太平天國的創始人,更是太平天國剩下的兩個“永安王”之一,他在太平軍中的威望並不弱於洪秀全。

所以招降石達開,駱秉章是有憂慮的。

如果石達開只是表面上接受了投降,可一旦放了他後又來個背後捅刀子,這樣的風險實在太大了,駱秉章不願也不敢擔這份風險,所以一個死了的石達開比活的石達開好,死了的石達開是無法成為後太平天國時代的領袖的,死也就成了石達開最後的命運。

但韋俊降清的情況又不一樣。

“天京事變”後,韋俊的哥哥韋昌輝被洪秀全亂刀砍死,這讓韋俊心生恐懼,因為來自天京的指令對他進行了多次排斥和試探。

在他獨守武昌期間,實際上他已經拒絕了湖廣總督官文的誘降,但洪秀全指使陳玉成、楊輔清等多次對他進行打壓,承受雙重壓力的他在無奈之下投了清廷。

此時的太平天國勢力雖然不如“天京事變”之前,但依舊士氣如虹。而曾國藩因為咸豐的猜忌,不得不以父喪守孝為由躲到了鄉下老家,所以湘軍只有各自為戰,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和調度。

這就讓清廷需要有千金買骨的人,從而瓦解太平軍的士氣,告訴他們只要投降官軍、投降朝廷,既往不咎,照樣高官厚祿,韋俊就是代表。

實際上,這還是有效果的,比如淮軍悍將程學啟,就是陣前降清的。

至於陳玉成,此時已經是同治元年,又是太平軍的後起之秀,而且太平軍的實際控制區域已經逐漸減少,如果能夠招降他固然好,招降不了殺了也不礙事,此時已經影響不到大局了。

事實上,汪郎以為駱秉章之所以不招降石達開,最關鍵還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叛徒,特別是那些信仰堅定並具有領袖氣質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威逼利誘而妥協,即使面對生死的考驗,依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自己的信仰,而石達開就是這樣的人。

太平天國的翼王,雖然在“天京事變”後不滿教主洪秀全的任人唯親,一氣之下帶著自己的隊伍脫離了大本營,一路向南、向西進行了流浪式的征伐,但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是誰,自己應該做什麼!

事實上,太平天國前期的地盤,比如安徽、江西根據地的鞏固和建設,都是在石達開的指導下完成的;而一戰打得湘軍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的“湖口戰役”,也是他指揮的。

汪郎有時候在想,如果洪秀全哪怕是具有一點點,如劉邦、朱元璋等人在王朝初創時的心胸,太平天國也不至於走到滅亡的地步。

因為石達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中繼楊秀清外最清醒的人之一,他雖然接受了洪秀全騙鬼的那一套,但並不排斥儒家,但歷史確實善於開玩笑,老天爺也不想讓洪秀全真正成事。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此三人遭遇不同,所面臨的形勢不同,所以清廷在不同形勢下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韋俊是主動投降,陳玉成是被誘捕,石達開是以一人之命換全軍之命而不得。

一,韋俊

韋俊在太平天國早期與哥哥北王韋昌輝一同立下不少戰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韋俊一直在武漢一帶作戰。1856年也就是定都第三年,發生“天京事變”,石達開和秦日綱挫敗了北王韋昌輝叛亂。其後一年翼王石達開執政,石達開全家雖被北王所殺,但石達開並未如同北王般報復,韋俊也未被牽連。次年,石達開不滿天王疑心牽制,出走“天京”,而此時韋俊在武昌已被圍困一年之久。幾近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韋俊向淮軍李鴻章投降。

清軍接受韋俊投降是必然的。首先,韋俊是太平天國高級將領中第一個投降清廷的,象徵意義非常大,可為此後策反的先例。第二,此時的大形勢是天京旁的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無力對抗太平軍,韋俊反水能打擊太平軍的大後方。

二,陳玉成

陳玉成,是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提拔上來的,和李秀成可謂太平天國最後兩根柱石。陳玉成十五歲跟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此後憑藉戰功一路升遷,20歲出頭便獲封英王。此後幾度跟李秀成配合打破清軍。1862年解安慶之圍而不得,其後為取河南而被叛將苗沛霖誘捕。

陳玉成被捕時對清軍來說與巨大價值。雖說太平天國已經日漸勢微,已經無力再對清廷發起有威脅的攻勢了。但是顯然清廷希望加快滅亡太平天國,成長起來的漢人地主武裝清廷亦有戒心。以陳玉成的高位,對太平天國情勢瞭解必是極深的,若能投誠,“剿賊”成功之日可待。所以清廷並未直接殺了陳玉成,勸降日久。其後情勢再變,天京被圍,且陳玉成硬氣,終於在押解京城途中被殺


三,石達開

石達開可以說,除了馮雲山以外在太平軍的將領和士兵中間是威望最高的一位。能衝鋒陷陣,素有謀略,文武雙全,他的離開,幾乎使太平天國這座大廈倒了一半。

石達開在大渡河陷入絕境,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想以一人之命換數千士兵性命。此時已是1862年,太平天國的覆滅已是板上釘釘了。而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的一面旗幟,號召力巨大,留他等於給清廷留一個隱患。這時清廷是必要殺他的,剿滅太平天國無論是軍事上政治上都不需要他石達開了。清廷用凌遲之刑待他以震懾百姓,而他不吭一聲詮釋何為英雄好漢。


歷史剪刀手


打不過,有利用價值的要勸降,打得過,毫無價底牌的,最大的利用價值就是殺雞儆猴。

韋俊是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的弟弟,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時,被封為國宗。韋俊善戰,太平軍先後三次攻克武昌的戰役他都有參與。1855年,第三次攻克武昌後,韋俊負責鎮守。武昌是太平軍和清軍交火的重要前線,是天京的重要門戶據點。

1856年9月爆發天京事變,讓韋昌輝滅東王楊秀清,韋俊並未參與整個事件。但是後來矛盾轉化為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的矛盾,翼王隻身逃出天京後,家族被韋昌輝誅殺,遂起兵聲討北王,並且調走了武昌的援軍。韋昌輝被誅殺後,韋俊害怕受牽連,外加上自守的武昌孤立無援,於是棄守武昌,轉戰江西。1858年,洪秀全重立五軍主將,封韋俊為右軍主將,是太平軍後期最高級的將領。

清軍策反韋俊的時候,韋俊並不是喪家之犬,依然手握重兵,駐守要塞,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能夠通過策反瓦解太平軍的兵力,動搖軍心,那麼比誅殺的價值要大很多。此時的韋俊便具有這樣的特點——首先他哥哥是天國的王,地位夠高,其次這個王被愚蠢的天國內部滅了,有家仇,再次作為王的弟弟,自己勞苦功高一輩子,卻還不如幾個小年輕(陳玉成)的封號高,實在委屈,然後軍事上很有才幹,瞭解太平軍......這樣一個人殺了多可惜,用起來當反面教材多好。

韋俊投降的時候,雖然大勢已去,但是他至少還沒走到窮途末路,還有很多交換條件。韋俊投降以後,參與1860年至1861年的安慶之戰,滅天國以後,被奪取兵權,但是得以平安老死,是太平天國唯一倖存的高級將領。

再來說陳玉成,個人能力上,陳玉成是猛人,能征善戰,忠於天國,他是不可能被勸降的,然後因為這個年輕人能打,所以在天國坐火箭上升,而年輕人坐火箭上升往往是沒有好處的,容易恃寵而驕。很顯然洪秀全封他當英王的這個舉措就有一些問題,讓為天國盡忠職守的韋俊這些人就覺得很屈辱。實際上韋俊後來就是和陳玉成意見不合,才最終降清。而最後清軍抓住陳玉成,是直接處死的。這個時候的陳玉成投奔捻軍,已經沒有任何政治,軍事資本,只屬於潰匪一流。沒有資本的人,是沒有談判價碼的。

石達開同理,敗走大渡河以後,手上一沒有人,二沒有根據地,說白了就是個流寇,殺了的話,可以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

談判也好,投降也好,看的不是你臉有多大,而是你兜裡有沒有底牌和籌碼。


HannibalLecter


首先,石達開在大渡河兵臨絕境時,清廷四川總督駱秉章就安排當地土司勸降石達開。石達開也確實到了當地土司的地盤進行了談判,在四川土司不願放行的情況下,石達開決心以自身換取部下的活路,因而束手就擒,沒有過多的抵抗(當然事後來看,石達開的部下依然遭到屠殺)。因此,不管當時清廷對石達開是真勸降還是假勸降,至少勸降的表面樣子是做了的。個人覺得駱秉章應該是想生擒石達開這個太平天國的重要人物所以才假意勸降的可能性比較大。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為什麼韋俊可以活下來,而陳玉成和石達開就必然遭到殺害呢?

我們看看這幾個人被擒和降清的時間點。韋俊在1858年降清,當時不僅和他接洽的清軍水師提督楊嶽斌不敢相信,就連後來得知消息的曾國藩和胡林翼等人都不敢相信(不得不說,前期太平天國的將領的革命信仰非常堅定,清廷很難招降成功),可以說當時韋俊是太平天國高級將領中投降的第一人。當時雖然說天京事變導致太平天國的戰略進攻態勢被遏制,但是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成功的挽救了危局,重新撐起了局面,清朝還難言必勝。因此,韋俊這樣一個有影響力的降將清朝必然不能輕易殺掉,而且要作為樣板來拉攏招降其他太平天國的將領。同時韋俊因為與韋昌輝的關係(實質上,韋俊在太平天國內部也被排擠迫害,甚至有性命之憂),假投降或者降而復叛的可能性較低。

再看陳玉成和石達開二人被擒的時間點。陳玉成在1862年被俘,當時的陳玉成已經丟掉了他的大本營安慶,手中的精銳部隊也已損失大半,當時陳玉成只能派遣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遠征豫陝廣招兵馬。可以說陳玉成當時已經是沒了牙的老虎,也正因此陳才會因為苗沛霖的那點人馬自投羅網。同理,石達開在1863年被擒時,實質上也沒有多少人馬了,而且還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又遠在四川。所以陳,石二人在清廷眼中的威脅已大大下降。而且安慶一失,可以說清朝和太平天國的戰爭天平已經大大傾斜,清廷已佔據了絕對的主動。也正式安慶失守後,太平天國內部的投降勢頭開始蔓延高漲。

再加上石達開和陳玉成二人在太平天國的地位非同一般,這一點韋俊是根本無法比擬的。清廷可以出於政治招降的目的饒韋俊一命,對於石,陳應該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最後,韋俊的投降有很多無奈的因素,甚至某種程度上是不降清就沒有活路,而降清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而陳和石二人都是不世出的英雄,又是被俘後被勸降,以他二人的性格不可能會投降,所以清朝也就只好殺了他們。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多多見諒,歡迎點評


圍爐品茗人


在戰爭中,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所以,勸降和策反等手段在歷史上得以頻繁運用,並且屢試不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開始追隨洪秀全和馮雲山,一直到定都天京,再到“天京之變”,石達開戰功赫赫,忠於太平天國。1856年“天京之變”之後,石達開為求自保,負氣率軍離開天京。就在石達開離開天京進入江西之後,清廷馬上展開了針對石達開的勸降工作。在針對石達開的勸降工作上,不得不提一個人—— 李元度 。

李元度(1821-1887年),漢族,湖南平江縣人,字次青。晚清時期重要大臣,學者。早期跟隨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後一直跟隨曾國藩于軍中,做過很長時間的首席師爺。



當李元度知道石達開率軍離開之時,馬上給石達開寫了一封勸降信。信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極富感染力。信中說到:

統領平江水陸全軍李元度謹寓書與石君達開足下:

蓋聞神器不可假冒,大業不可力爭,昧順逆者受誅戮,識時務者為俊傑。自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馮雲山與足下稱亂以來,計八九載矣,荼毒生靈,不下數百萬矣。

順逆之理姑置弗論,足下亦將得失禍福成敗存亡之故,猛然省悟,統籌而熟計之乎?足下已成騎虎之勢,雖有悔悟之心,無由自達,此足下苦衷也......

......聞足下頗有為善之資,而恰逢千載一時之會,是以推誠相告,諺雲“苦口是良藥”。唯足下裁奪,即賜迴音是幸。

李元度不愧是晚清理學大師,他的這封勸降信寫的很有才華。但是,石達開看信之後,只連續寫下了幾個“難”字,便不了了之。其實,在勸降這件事上,清廷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對每個有可能的敵對將領都勸降的,石達開當然也在其中。


秦野雁


這個關鍵在於投降的時機了。

首先偉俊投降的時候是在天京事變之後,那個時候太平天國雖然經歷了天京事變,但是實力依然十分強勁,要打敗太平天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可以說那會清朝和太平天國都處於一個相持的階段,這個時候雙方陣營任何一方的投靠,都是一種關鍵性的加碼,所以作用自然不能小看。所以那個時候偉俊投降清朝,清朝自然是十分地歡喜,自然就不會殺了。

而陳玉成則是在後期被俘,那會力量的天平已經倒向了清朝,當然,陳玉成的作用比偉俊要大得多,分量也非常的重,如果能夠勸降陳玉成,則打下太平天國會少費很多力氣,所以清朝也會勸降。

但是總體來說,投降的人,最好是投降的早,這樣才不會有事,如果投降的晚,比如李秀成留在蘇州的八個王,就在投降後全部被殺,儘管他們帶來的家底可不少,精兵七萬。

這個邏輯也容易理解,當太平天國勢力強大的時候,清朝對付起來自然十分困難,這個時候如果有太平天國陣營的人向他們投誠,自然戰爭就好打的多了,對方少一萬人,我這邊多了一萬人,就有消滅對方兩萬人的效果。而且尤其是在早期投靠的人,如果清朝還是殺了他們,那麼其他有這個想法的人自然就會放棄投降,和你死磕到底了,這絕對就會成賠本的買賣。所以清朝對於偉俊和陳玉成都是勸降,尤其是偉俊,得以善終。

至於後期的,比如李秀成是在天京陷落以後投降(也有詐降的可能)被殺,而石達開則要另外算了。首先石達開是首義六王之一,屬於太平天國最核心的人物,是清朝的死敵類型,號召力影響力非常強大,這樣的人如果放了,日後有重新起兵造反的可能,真那樣就麻煩了,所以對待石達開,最好的辦法是不讓那種可能性發生,自然就殺了。

類似的情況還可以參考康熙時代的三番戰爭。早期從吳三桂陣營投降過來的將領都能夠善終,而晚期投降過來的,比如王輔臣這樣的,即便是地方大員,控制著陝北廣大地區,手握重兵的人,投降過來也不得善終。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早期形勢不明的時候能夠投降過來,說明這樣的人也更為忠心。


Avivid248


韋俊受哥哥韋昌輝的影響,在太平軍內部被排擠、歧視。是主動投降清廷的太平天國高級將領第一人。陳玉成是遭了苗沛霖的道,被誘俘的,清廷對英王最感冒,也最想招其歸降;石達開兵困大渡河是1863年,那時的太平軍已是窮途暮路,石達開想保全部下,所以才主動請降駱秉章,反被凌遲處死,兒子石定忠被石灰石悶死。

為何清廷對他們三人的態度各不相同?原因依在下看來,就倆字“價值”。

中國傳統社會兩軍交兵有不斬來使,不殺降將的傳統。算是戰爭規則之一。當然前提條件是此降兵降降還有無利用之價值。如唐末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雖然造反還攻破了長安城,唐王朝對他可既往不咎,是因其麾下精兵良將猶多,招之可用來對付各地的義軍及藩鎮。

有價值朝廷就樂於勸其歸降。

韋俊~太平天國國宗,後軍主將,二次防守重鎮武昌,號稱天國第一猛將;擊敗胡林翼,擊斃羅澤南,可謂戰功焃焃。韋俊降清對一向視清廷為妖的太平天國是致命的打擊,宣告上帝向妖孽妥協,拜上帝教的神話被擊的粉碎。

1862年陳玉成被押往勝保大營。勝保極力勸降英王,即便被陳玉成譏諷也無所謂。勝保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因為陳玉成還有很高的戰略價值。當時李秀成經略東南,東南的財富重地盡在太平軍之手,清廷與天國究竟鹿死誰手正未可知。陳玉成若能歸降,對李秀成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還有,英王勢力猶大,舊部仍多,若轉而投清,那真是美不可言。只是英王寧死不屈,勝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至於石達開嗎,1863年曾國荃早已合圍了天京城,天國的覆亡亦是早晚之事。他此時請降於駱秉章已是暮路乞降,清廷焉能饒他,連帶著手下數千部眾成了清軍砧板上的魚肉,翼王不智也。


賀灝


石達開,太平天國起義主要參與者,廣西客家人,16歲就開始參加太平天國起義,20歲封為翼王,24歲在九江、湖口大敗曾國藩呢湘軍,此戰一舉成名,令清軍聞風喪膽,號之曰“石敢當”。石達開此後作戰英勇,多次與清軍的戰鬥中取得輝煌勝利,平時體恤百姓民生,對不正之風氣敢以糾正。一生轟轟烈烈,32歲時英勇就義。他的生平事蹟為後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清軍直接殺了石達開,而不進行勸降,歸根到底,其中有三點:1.石達開在軍隊中威望極高,號召力很強,年輕有為,是太平軍的主要戰鬥力量,百姓對其評價很高,紛紛投入到他所帶的義軍中。如此有名望之人,除了弒殺,別無他法,殺雞給猴看,威懾眾人,讓其他義軍喪失希望。

2.石達開作戰英勇,多次挫敗清庭的王牌軍,就連曾國藩差點都被他逼得投水自盡。最可怕的是,在雙方戰鬥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還能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這不得不說他驚人的意志力而視死如生的精神。清軍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以洩敗軍之恨。

3.石達開戰敗被俘後,在成都公堂受審之時,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石達開受刑時,被割幾千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如此真男兒,怎麼勸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