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相聲大會是郭德綱,張文順,李菁三人創立,但到最後成了郭德綱一人的產業?

霆鋒當道


北京相聲大會最早是由郭德綱開始嘗試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張文順先生和李菁。

1998年,郭德綱和田立禾、範振鈺等老先生一起,在大柵欄中和戲院舉辦相聲大會,每週一場。由於準備不充分,演了八週就沒有新節目了,只得停辦。

到了2002年,郭德綱和張文順、李菁三人一起,在廣德樓辦起了相聲大會。

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德雲社最初的創業元老,當時只是一個草臺班子,並沒有註冊。



廣德樓的演出基本都是賠錢,每個月郭德綱要貼進去八九千塊。那段時間郭德綱除了說相聲,就是寫劇本、做主持等等,通過兼職來的錢補貼相聲大會。

當時媒體還有一篇報道,題目叫《廣德樓重整雄風》。報道里面特別提到,郭德綱、王惠是北京相聲大會的發起人。

由此可見,郭德剛是相聲大會的發起者和組織者。相聲大會的經營和管理也是由郭德綱夫婦負責,並不是郭德綱和張文順先生、李菁三個人合夥做生意。

張文順先生在創業初期,對郭德綱有沒有財物上的資助,我們無法知道。不過張先生並不看重這些,一心只為相聲,他和郭德綱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張先生去世前,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郭德綱。郭德綱重情重義,德雲社後臺一直供著張先生遺像。張先生女兒張德燕在德雲社工作。

張先生外孫寧雲祥雖然不說相聲了,但老郭肯定會照顧他。甚至有人猜測,德雲社應該有張德燕母子倆的股份。

至於李菁,他應該算作是創業初期的員工。雖然沒有參與經營,但在後臺和演出中都有比較大的貢獻。



在郭德綱小舅子王俁欽出的書中,對德雲社創始人問題的做過解釋。書中說郭德綱之所以在媒體面前說創始人有張文順和李菁,那是捧他們。

這本書本身傾向性太明顯,可信度不高。

相聲大會到了03年被改為德雲社,直到06年才註冊成立公司。公司有兩個股東,郭德綱老婆王惠、和郭德綱小舅子王俁欽。

所以,從早期的相聲大會到現在的德雲社,郭德綱夫婦都是主要的經營者,德雲社是他夫婦倆的也就沒有太大的爭議。


一鍋魚三樣


郭德綱三進北京,前二次都無功而返第三次才算是站穩了腳跟,可是這其中的波折和辛酸是沒有經歷過的人體會不到的吧。郭德綱初到 孤掌難鳴因為沒有人手才找到張這順和當時只有17歲的李菁 攢成一個班子,後起名北京相聲大會,但剛起的班子和那時相聲的不景氣日子是非常難熬的,為了拉票一群志同道和的大冬天地站在門口的雪地上一邊唱著一邊打著竹板吸引觀眾,就這樣有時的演出收入還不夠後臺演員們的盒飯錢,到這時都是郭德綱拿出他在其它單位串場賺來的錢來貼補,這一年是1995年也就是剛成立的北京相聲大會。在這當中郭德綱為賺錢在某臺一檔真人秀的節目中,被當猴子一樣關在 櫥窗中供人觀看。就這樣郭德綱串場的錢對當時在2003年改名成德雲社也不能圍持下去的情況下,王慧也就是郭德綱的妻子把家人給她 買的汽車和首飾都賣了支持郭德綱。從這些方面來說支持德雲社正常運轉的資金來源是郭德綱,而北京相聲大會成立之初就在一起的張文順和李菁不過就是最有資格的元老級人物,而不是有資金投入的合夥人,這一點從二位的 閒談話中就能表現出來,二位從來沒有說過投入多少錢或對郭德綱把持德雲社有什麼實質上的說法。至於說李菁離開德雲社那是人各有志不能強求,李菁招人 質疑的事選著離德雲社的時機不對。






微風細雨4309


你跟兩個人合作賣燒烤,你負責進貨、做燒烤架子、刷廣告等,只有最後做買賣的時候,三個人一起擺攤,但主要也是你在烤,其他兩個人一個攬客一個幫你遞烤串。

最後買賣做大了,你還帶了幾十個徒弟,但那兩個最初的合作者還是隻會攬客和遞烤串。之後你跟你媳婦成立燒烤連鎖公司,其中一個合作者跑路了,另一個你一直養著,還給他子女安排了高管工作。

請問:這家連鎖企業為啥變成你一個人的產業。

而且這個所謂的初始創立人,一直只有郭德綱自己在反覆強調,李菁和張文順從來都是順嘴答音,誰聽過他們在外邊說:我是北京相聲大會創立人,是郭德綱合夥人。

這三個人對於北京相聲大會,以及後來的德雲社的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

郭德綱是自然是當成自己的買賣在幹,但他需要別人分擔壓力;

張文順是真心看重郭德綱這個人,覺得他是做大事的,想要幫著他一起幹大事;

李菁是這裡面最鬆散的一個合夥人,他本來就有後臺,不指著相聲和德雲社吃飯,隨時可以抽身走掉。而郭德綱硬把他拉成合夥人,其實也是看重李菁後臺那些資源,想要把他套瓷實而已。

如果這都算共同創立人,那麼北京相聲大會最早的時候是這樣:

1998年,他與天津的老曲藝演員田立禾、範振鈺、黃鐵良、尹笑聲、馮寶華、佟守本、魏文華、金文聲、陳鳴志、劉英奇、寇庚儒、劉學仁等人,在北京大柵欄的中和戲院辦起了每週一場的相聲大會演出。

你們數數有多少創立人,他們都要分股份你給不給。

相聲大會正式在廣德樓演出是2002年,那時候就是李菁、張文順兩個人是最固定的演員,其他很多都是臨時串場的。當時廣德樓的相聲大會演出不但不賺錢,而且基本上是需要郭德綱貼錢進去的——“一下午掙的錢都不夠晚上盒飯的”,“一個月貼個八九千塊錢跟玩兒似的。”那個時間段正是郭德綱到處演電視劇、做綜藝撈錢補貼相聲大會,包括那個很有名的櫥櫃表演,也是那期間接的活兒。

之後廣德樓的演出後來還是因與劇場方的經濟糾紛以及劇場的經營體制問題而在2003年停辦。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除去各種的零碎演出,郭德綱更多的時間都是在家裡給幾個小徒弟曹雲金、潘雲霞、張雲雷等人授課說活。一直到2004年五一,北京相聲大會才在華聲天橋重新開演,但僅僅持續了五個月,因為茶園經理提出跟相聲大會“倒二八”分賬,演員二成、劇場八成。無奈之下,郭德綱決定再換地方。

然後就是天橋樂劇場,北京電臺的大鵬給郭德綱錄音發到電臺廣播,緊接著就是拜師侯耀文先生,德雲社開始了爆發式成長。

說實話,即使張文順老爺子居功至偉,也就是不離不棄,給老郭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李菁先生一直就若即若離,只是因為郭德綱自己硬要把他說成合夥人,人家自己都不大樂意的情況下。到今天反而成了郭德綱奪了他的股份,這是不是有點衚衕抓驢兩頭堵的味道。

李菁自己都未必有臉這麼去咋呼,但真有人敢舔著臉這麼喊。之前相聲吧還有更離譜的帖子,郭德綱所有段子都是李菁寫的,包括你字系列和我字系列,那都是郭德綱厚顏無恥的搶了李菁的成果。

假如這是事實,李菁離了德雲社怎麼就創作能力人間蒸發了呢?有些東西不用戳,自己就是破的。

其實成年人之間的選擇,沒有對錯只有結果好壞而已,既然已經決定分開發展,那就各自安好,非要三天兩頭跳出來說誰誰誰受了委屈,應該有股份,如果不是當事人自己矯情,那就純粹是外人扒拉事兒,真的毫無意義。


鹹魚茶館



北京德雲社是郭德綱獨自創立,張文順和李菁只是創立初期的合作者,算得上是德雲社元老!

1995年,郭德綱創立北京相聲大會,也就是德雲社的前身。直到1998年郭德綱才與張文順、李菁相識,並邀請加入德雲社。也就是說,德雲社並非三人共同創立,而是張文順和李菁加入德雲社比較早。嚴格來說,張文順和李菁二人並非創立者,只能說二人是功臣元老!


人們習慣說德雲社是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三人創立。一方面是因為2003年北京相聲大會更名為德雲社。這個時候的德雲社絕對骨幹只有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從這方面看也可以稱之為創立者。

另一方面是因為張文順和李菁對於德雲社發展真的起到了很大作用。從1995年一直到2003年,郭德綱苦苦支撐北京相聲大會。如果沒有李菁和張文順的支持,也不可能有後來德雲社的成功。


北京德雲社實際控股人是王惠,嚴格來說郭德綱都只是一個員工,張文順和李菁當然也沒有股份!

2002年左右,北京相聲大會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經濟上難以為繼。這個時候,還沒有與郭德綱結婚的王惠變賣首飾,甚至是父親給自己作為生日禮物的夏利車也賣了,換錢支持郭德綱的事業。也正是因為這些錢,北京相聲大會更名德雲社,王惠作為法人。而後德雲社有了很大氣色,開始逐漸火起來。

直到現在德雲社的股份王惠還是佔據99%,是絕對的控股人和管理者。當然現在張文順先生去世,李菁早已離開德雲社單幹。人們提起德雲社想到的就是郭德綱。而且郭德綱與王惠又是夫妻,自然認為德雲社就是郭德綱的產業。其實德雲社應該說是王惠的產業,這裡面還是有區別的。


德雲社到底是誰的產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德雲社能夠依法納稅,並且為觀眾呈現更多優秀的相聲。

德雲社紅火之後,郭德綱也曾主動找到張文順先生,想要給他一些股份,可是張文順並沒有接受。在張先生看來,德雲社還是在郭德綱自己的手裡更有利於發展。


現在的德雲社依然是相聲界一家獨大,郭德綱以及弟子們為觀眾帶來無數的笑聲。如今提到相聲就必然想起德雲社,提起德雲社必然想到郭德綱。其實,德雲社是誰的產業,或者說德雲社賺多少錢並不重要。只要他們能夠依法納稅,就足夠。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不斷的給觀眾帶來更多好看的相聲。


雨天論娛樂


郭德綱、張文順、李菁是德雲社的三大創始人,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是德雲社成立之初並不是股份制企業,成立一個說相聲的團體也是郭德綱的主意,所有資金來源也都出自郭德綱,從這一點來看,張文順和李菁只是德雲社的元老,而不是股東。

郭德綱第三次來北京發展之時,就發誓要在北京幹出個樣來,於是他找到了前輩張文順,以尋求他的幫助,又找來年僅17 歲的李菁一塊兒搭夥演出。他們三個在1995年結成了同盟,從此搭夥過日子,然後開始在廣德樓等茶館演出。直到1998年,邢文昭、徐德亮等相聲演員的加入,他們三個人變成了十幾個人,於是他們給這個團體命名為北京相聲大會!



德雲社從1995年成立,到2005年火遍大江南北,用了整整10年,這十年間,德雲社一直是在幹賠本買賣,入不敷出是常事。因為沒有人認同、支持他們,劇場曾經經歷過只有一名觀眾的尷尬經歷,看不到希望的人走了,但是郭德綱始終在咬牙堅持,他相信德雲社終歸會有出頭之日!

最難的時候,郭德綱的妻子王惠把自己的首飾、轎車全變賣了,然後把錢拿來給演員們發工資;郭德綱曾經在一個玻璃櫥窗內表演48小時的真人秀,就是為了掙錢補貼德雲社。也就是說,在德雲社出名之前的十年,德雲社所有的演出事務、場地租賃費用、演員們的工資全都是郭德綱一個人在張羅。年齡稍長一點的張文順,看到郭德綱的困境,有時候會拿出錢幫助郭德綱,後來德雲社火了之後,郭德綱不止一次的提出要給張文順股份,但是都被老爺子拒絕了。至於李菁,德雲社剛剛成立時,他還是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一無人脈,二無經濟來源,他就是想幫忙也幫不上啊!



萬事萬物都可以通過現象看本質,李菁離開德雲社的這些年,以及他在德雲社的那些年,可曾提過關於股份的隻言片語?因為他自己心裡清楚,他充其量也就是德雲社最有資歷的元老,而不是股東!

至於題主所說的為什麼德雲社最後成了郭德綱一個人的產業,就太好理解了,因為德雲社從始至終都是郭德綱一個人的產業,困難時沒有人伸出援助之手,發達時別人也就沒有資格插手!


再說了,德雲社99%的股份都在王惠女士的名下,確切的說,德雲社應該是王惠女士一人的產業!


相聲迷老於



雍心562


德雲社是郭德綱夫婦共同創立

3月17日,德雲社元老之一邢文昭先生去世,郭德綱在發文紀念時稱其是第一個加入德雲社的人,比張文順先生還要早兩年。在其他場合,郭德綱又說過,在德雲社早期就他和張文順、李菁三個人,演出時先由張文順先生說一段單口相聲,然後郭德綱再說一個單口,接著李菁表演二十分鐘的快板,然後郭德綱再和張文順表演一段對口相聲,最後由三人再來一段群口相聲。


以上兩種說法看起來有點矛盾,我個人的推測是邢文昭先生和大部分德雲社早期演員一樣,都是兼職在德雲社演出,應該還有其他本職工作;真正和郭德綱一樣專職在德雲社演出的,除了郭德綱夫婦以及後來的張文順以外,應該沒有幾個;包括李菁初期也是兼職,他生於1978年,在北京相聲大會1995年成立時年僅17歲,正在北京工業大學讀書,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參與創建北京相聲大會。


德雲社早期的運營模式相當於建立了一個演出平臺,邀請知名藝人來演出,演一場給一場的錢;在這個過程中認可德雲社模式的人會來的越來越多,而不認可的則很少再來,經過長時間的淘汰和積累,才慢慢的形成了後來的規模。邢文昭、王文林、徐德亮、李菁、李文山等人都是這樣留下來的;張文順先生情況特殊,應該是在加入時就已經成為了郭德綱的搭檔,有著事實上的合夥人關係。


郭德綱曾經在多個場合講起過,德雲社早期張文順先生既出錢又出力,幫助他頂住了很多的外界壓力;再加上其家境殷實,時常在郭德綱夫婦揭不開鍋時貼補他們。但是在張文順先生加入時,郭德綱夫婦為經營北京相聲大會設立的公司已成立兩年之久,按理說是不會佔有股份的。


郭德綱為什麼稱張文順和李菁為德雲社創始人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郭德綱在德雲社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左膀右臂的幫襯,共同把德雲社做強做大,所以要捧一些人,提升他們的聲望,幫助他們在內部建立威望,在舞臺上提升名氣。就像在今天把于謙和高峰捧為德雲社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樣,當年捧的是張文順和李菁,頭銜是德雲社“創始人”。

郭德綱這些年最擅長的工作就是為人塑造標籤,比如於謙的“抽菸喝酒燙頭”早已家喻戶曉,與此類似的還有李菁的慢性子和丐幫少班主、張文順的肩膀、徐德亮的“新文哏”相聲第一人、王文林的“有點意思”、孔雲龍的“敢死隊長”、岳雲鵬的忠孝兩全等等,都在這些演員的成名之路上助益不少。


不過要認清一點,郭德綱為他人塑造的標籤就和今天的“人設”一樣,有真有假;作為觀眾分不清很正常,因為人家根本不打算讓你分清;作為當事人來說,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為了捧你而故意設計的,不能入戲太深。比如徐德亮的“新文哏”相聲第一人,其實是為了噁心某天津藝術家的,但是徐德亮自己就當真了,蠻搞笑的!


張文順和李菁應該也分得很清楚,“創始人”的名分是郭德綱強加的,只是為了捧他們而已。所以他們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說過股份的事;倒是不明真相的很多網友隔三差五的就來提問一下,甚至連張文順先生的外孫寧雲祥也有點入戲太深了,還曾經在微博上吐槽過這件事呢!

相聲演員的話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相聲演員在舞臺上始終是在表演,無論他是在說相聲還是在聊家常,內容都是真真假假,作為觀眾來說一聽一樂就得了,沒必要較真。人家自己人心裡跟明鏡似的,吃瓜群眾卻在爭的面紅耳赤的,有意思嗎?


相聲演義


這就是郭德綱的欺師滅祖、獨斷專行、潑皮無賴、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個性使然。本來是共同創建,但他把法人弄到他老婆身上,合夥人成了打工的,並要簽定象賣身契一樣的長期合同,誰能受得了?道不同,不相為謀,你不仁,別怪我不義,分道揚鑣是自然的事!








一名參戰老兵


是他們三人創立,但掏錢出來的就郭德綱自己,賠錢時候大家視而不見,大不了不要酬勞,賺錢少時候大家也可以不爭不想,反正酬勞就那點,你郭德綱投資的你多拿點也就多拿和百八的無所謂,但等買賣越來越大了,利潤越來越好了,對不起~~大家開始算計誰是創始人誰是第一批,誰吃辛苦早誰吃辛苦多,都是最早一批人,為啥我沒有股份?不給我就分家~~給錢少了都不高興,最後一折騰都不滿意對方,最後分家,但是誰始終投資的就沒人說這話了


日照大漠孤煙直


知道郭德綱、張文順、李菁三人是德雲社創始人的,應該都是從郭德綱、張文順和說的相聲《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一方面,臺上是節目,是不是能做得了真也是未必。另一方面,當時的臺詞是“我和張先生、李菁三個人幹一場相聲大會”,只是說在當時只有三個演員就得撐起一下午的演出,並不代表這三個人共同創立了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前身)。

再有,《欽口說》裡也提到過,當時的演員,包括李菁、張文順,都是按場拿工資的,真正的出錢的是郭德綱兩口子。

即便是三個人一起創立一個生意,一個人出錢出力,另外兩個出力拿工資,最終誰應該是企業的主人呢?不能說當初企業小的時候,只有幾個人,做大了就是平分股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