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造出了“亞洲第一鉅艦”,為何最後卻遭慘敗?

李鑫


不沉的戰艦還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薩沙帶你看北洋水師定遠艦

日本海軍著名的段子是:日軍旗艦“松島號”上一個身負重傷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臨死前抱著炮彈流著淚嚷道“定遠為什麼擊不沉啊……”。戰後,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蹟”被日本編成軍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薩沙也是北洋水師歷史的愛好者(不敢說研究者)。上個月去威海旅遊,遊覽了著名的劉公島和定遠鐵甲艦很有感觸。不覺聯想起今天的遼寧號。聽薩沙說一說吧。

定遠號和鎮遠號是北洋水師的2艘主力艦,也是整個亞洲絕無僅有的大型鐵甲艦(日本在1877年購買的扶桑號才是亞洲第一艘鐵甲艦,排水量只有3000多噸)。

什麼是鐵甲艦?就是戰列艦或者說重型巡洋艦的前身。

在19世紀中後期來說,鐵甲艦是歐美列強的主要作戰力量,是一支世界級海軍必不可少的裝備。

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975年就下令裝備鐵甲艦,討論購買鐵甲艦就更早了。

甚至著名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去世時,還念念不忘購買鐵甲艦,留下無論如何也要買的遺言(怎麼似曾相識?)。

除了少數有識之士對鐵甲艦有較深的認識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基本是跟風。

這就像今天裝備航母一樣,很多人絕對有了航母的海軍就是世界第一流海軍了。

至少滿清從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鐵甲艦,對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是好事。他可以順理成章的花費巨資購買鉅艦,擴充自己半私有部隊的北洋水師了。

客觀來說,造價140萬兩白銀的定遠號,性價比非常高,並不算貴。

這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是德國海軍建軍思想的一個傑作。

最初李鴻章自然是想在世界海軍第一強國英國,購買鐵甲艦。

英國人店大欺客,將土耳其等國因故不要的二三流鐵甲艦轉賣給中國。

這些鐵甲艦便宜是便宜,性能太差,設計上還有嚴重缺陷。

李鴻章又不傻(其實他很傻),不會連續被英國人騙(之前已經上當買過幾艘垃圾船)。

於是,李鴻章將眼光轉向另一個對華軍售大國:德國。

德國在歐洲屬於後起之秀,普魯士擊敗奧地利、法國建立國家至今,也還沒有多少年。

就海軍上,德國並不強大,造艦業也是起步不久,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工廠。

如出售定遠艦的伏爾鏗造船廠,在歐洲屬於二流工廠,1851年剛剛成立。

就歐洲海軍戰略上,德國很不利。它處於腹背受敵,被封鎖的情況。

就實力來說,德國海軍無論如何加速建設,也不可能壓垮英法俄三國。

即便是和英國單挑,德國也沒有什麼把握獲勝。

鑑於這種嚴酷的情況,德國海軍確定了造艦的基本戰略:防禦力優先。

艦長劉步蟾

沒學打人,先學捱打。

既然敵人數量遠遠多於我們,我又被壓縮在狹小的海域無發高速機動,那麼必須建立防禦力超強的軍艦。

這樣一來,我首先保證我的軍艦不會被擊沉,然後發揮火炮和訓練的優勢,爭取超水平發揮。積累小勝為大勝,最終就有可能獲得制海權。

對於德國來說,這也是唯一可行的戰略。

反應在定遠號上,就是該艦的防禦能力非常驚人。

定遠號的裝甲重量,高達1500噸。換句話說,定遠號裝甲的重量,比參加海戰的超勇撞擊巡洋艦還要重(1300噸)。

大家說,這誇張不誇張。

定遠號的裝甲最大厚度高達355毫米,水線以上全部是德國的優質鋼板製成。

0.355米,也就是和瘦小女士的厚度一樣。

裝甲和人一樣厚,這是什麼概念!

定遠號的彈藥庫、動力艙、主炮,全部在厚重裝甲的保護下!

在當年的亞洲來說,根本沒有一種炮,能夠擊穿定遠號的主要裝甲。

在黃海海戰中,定遠號被日軍中大口徑炮彈擊中高達160發。全艦多次燃起大火,火炮和設備有一定損傷,官兵傷亡也不輕,可就是打不沉。

日本海軍著名的段子是:日軍旗艦“松島號”上一個身負重傷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臨死前抱著炮彈流著淚嚷道“定遠為什麼擊不沉啊……”。戰後,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蹟”被日本編成軍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此戰後,定遠號還是自己航行回到港口的。

如果不是滿清海軍修理能力太爛,定遠號還是完全可以緊急修理後,繼續出海和敵人決戰的。

德國人對定遠號也是肯定的。德國始終堅持該艦的設計思路,一直到二戰也沒有改變。

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北洋水師被沒有先進鐵甲艦的聯合艦隊打掛後,各國不但沒有停止裝備鐵甲艦,反而加速了建造。

當然,光靠防禦而不強調進攻,肯定是死路一條。

即便是鋼鐵俠,被人24小時按著打,遲早也打殘了。

定遠號裝甲厚歸厚,並不是無敵的。

作為早期鐵甲艦,定遠號沒有考慮到水下防止魚雷的問題(當時魚雷還是新事物),水下沒有安裝裝甲。

同時,定遠號的火炮大部分沒有防護裝置。

以305毫米主炮為例,炮塔裝甲厚達305毫米,頂部沒有防禦能力,僅有一層25毫米厚度薄鋼板。

150毫米火炮的炮塔防禦能力更弱,至於大量的機關炮是露天放置的。

換句話說,即便定遠號不會被擊沉,把火炮都打掉了,你也就是活靶子。

強調防禦的同時,德國人特別強調火炮的強大。

定遠號的主炮威力強大,至少在製造的10年內,絕對是世界第一流。

它有2個主炮炮塔,分別配備雙聯裝克虜伯1880式305毫米重炮,一共4門。

火炮極為沉重,單炮就重達32噸。

火炮有效射程7800米,炮彈分為實心彈和開花彈,重量為二三百公斤,威力驚人。

這種火炮在當年絕對是巨炮,可以擊沉所有同級別鐵甲艦。

黃海海戰中,305毫米巨炮擊中日本比睿號。比睿號因為失控,冒險從定遠號附近穿越,在很近距離被305毫米巨炮擊中。炮彈在後檣中爆炸,破壞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軍醫以下官兵“十數人被擊成碎粉而死”。“海軍大尉高島萬太郎、海軍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負傷”。比睿號幾乎失去戰鬥力。

“定遠”艦射出的1顆305毫米口徑炮彈命中了“西京丸”,炮彈從“西京丸”的艦尾附近射入,穿過甲板下舷側的艙室,在軍官餐廳和機械室之間爆炸,導致軍官餐廳以及附近數間艙室的採光天窗、艙口蓋全部被毀,機械室裡的氣壓表、航海表等儀器儀表也遭到極大破壞,更為嚴重的是,連接水下舵葉和甲板上操舵室內液壓舵輪的蒸汽管路被打斷,8柄液壓舵輪失去了作用。

只是,除了很近距離的這2炮以外,定遠號再也沒有305毫米主炮擊中敵人的記錄。

該炮在黃海海戰中已經過時,最大的問題是射速慢。

該炮依靠人力和蒸汽動力輔助轉動,理論射速每分鐘3發,實際上絕對不可能。

因為火炮過重,轉動速度極慢,炮的瞄準速度非常慢。實戰中,往往十幾分鍾甚至幾十分鐘才能打一發。這種火炮彈藥只有每門50發,理論上10幾分鐘就可以打光。

黃海海戰打了幾個小時,直到海戰結束之前,主炮才沒有炮彈,可見射速之慢。

這種巨炮不適合對付中小型軍艦(尤其是航速很高的軍艦),適合對付同樣行動緩慢的巨型鐵甲艦。

客觀來說,這也不是定遠號自己的問題。

日本包括松島號在內的多艘日本軍艦,也裝備320毫米重炮。實戰中,這些重炮比定遠號的主炮還爛,命中率基本是0,射速非常慢(30分鐘1到2發)。

其實,定遠號的主炮在建造之時,已經使用了比較先進的技術。

在定遠號之前,300毫米以上大口徑主炮通常是炮不動,整個炮塔移動。

大家想想看,整個炮塔有多種。這樣的設計讓射速更慢,幾乎就不可用。

除了重炮以外,定遠號首尾各有1門150毫米克虜伯火炮,同樣是1888型號。

這種火炮有效射程11000米,比305毫米火炮遠得多。炮彈重50公斤,威力相對較弱,但仍然有很大的破壞力

該火炮採用老式的架退技術。也就是火炮開炮以後,連同炮架一起後座,然後緩慢的還原到炮擊位置。整炮重量高達10噸,實際射速很慢,每分鐘不超過1發。

即便如此,150毫米副炮也遠遠強於305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容易瞄準、射速較快,實戰中更容易擊中敵艦。

305毫米主炮貌似很牛,但擊不中敵艦不就等於0嗎?

定遠號區區2門150毫米火炮,在黃海海戰中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它先是擊中日軍旗艦松島號,將第7號炮位掀掉,炸死了4名炮兵。

隨後,該炮又擊中日軍老式軍艦赤城號,當場擊斃艦長阪元八郎。

日本戰史中這麼寫道:安裝在飛橋右翼的1門47毫米口徑哈乞開斯機關炮的炮盾被擊穿,1號機關炮炮手一等水兵宮本丈太郎、2號機關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當場死亡,正在飛橋上設法指揮自己的軍艦擺脫追擊的“赤城”艦艦長阪元八郎太,頭部被彈片擊碎,身軀隨著炮彈爆炸形成的衝擊波丟到了海中。

定遠號又1發150毫米炮彈,打穿了最弱的西京丸號。

日本戰史又寫道:炮彈從“西京丸”的艦尾附近射入,穿過甲板下舷側的艙室,在軍官餐廳和機械室之間爆炸,這導致軍官餐廳以及附近數間艙室的採光天窗、艙口蓋全部被毀,機械室裡的氣壓表、航海表等儀器儀表也遭到極大破壞。更為嚴重的是,連接水下舵葉和甲板上操舵室內液壓舵輪的蒸汽管路被打斷,8柄液壓舵輪失去了作用。

遺憾的是,該炮的戰績就僅此而已。

150毫米火炮,恰恰是北洋水師的弱點。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以7000多噸的定遠號來說,竟然只有2門150毫米火炮。

而日軍4000多噸橋立號、吉野號各有10門以上,甚至比較爛的2000多噸老軍艦比睿號都有8門。

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進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達每分鐘10發左右,是北洋水師3倍有餘。

射速具有極大劣勢加上敵炮的數量又多了幾倍,最終就是北洋水師在中距離炮戰中吃了大虧。

定遠號、鎮遠號這2艘鐵甲艦確實是打不沉,卻也逐步失去作戰能力。

定遠號還有4門75毫米火炮。

這種火炮口徑太小,對於大中型軍艦其實沒什麼用,打打小型炮艦還湊合。

定遠號也沒有正規部署這種炮,只是作為掩護登陸部隊的野炮。在海戰中,定遠號自然也可以將炮放在甲板上開炮,以增強火力。只是,該炮就沒有任何裝甲防護,敵人機槍也可以將它們打掉,幾乎沒有生存能力。

另外就是57、47毫米口徑火炮4門,都是對付迫近的小型艦艇,如炮艇之內。

這4門火炮射程4000多米,射速很高(每分鐘高達20發)。

日本戰史寫到被機關炮掃射的情況:比睿號陷入一片硝煙中。各炮位的水兵抱頭鼠竄,紛紛尋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濺紛飛。

可惜彈藥威力有限,只能在近距離擊穿100毫米左右裝甲板,對敵方主力艦無效。

37毫米機關炮8門,這就是對付魚雷艇和其他小艇的的。

它的射速更高(每分鐘60發),但威力小,只能200米距離只能擊穿24毫米鋼板,射程也只有2000米。

軍艦還配有3具魚雷發射器。這玩意的意義不大,因為鐵甲艦不可能隨便進入幾百米內和敵人交火,當年魚雷射程只有幾百米,所以根本用不上。

裝備艦載魚雷艇2艘,分名為“定一”“定二”。排水量16噸,艇長19.5米,110匹馬力,航速15節,裝備1門37毫米機關炮。

魚雷艇,倒是有一定作用。

當年軍艦都沒有做防魚雷設計,中了魚雷就掛。

魚雷艇不值幾個錢,突襲中萬一擊中就賺了;就算沒擊中,不過損失一艘小艇而已。

16噸的魚雷艇不能駛到遠洋,必須放在龐大的定遠艦上。

有意思的是,定遠號還有舊式軍艦的撞角,估計是受利薩海戰的啟發。

大家看到這種撞角非常銳利,一旦撞到可能會對敵艦造成嚴重損傷。

只是,前提是你能撞到敵艦。

在現代海戰中,軍艦普遍航速超過10節,甚至15節。

這麼高的航速,除非一方操作軍艦出現重大失誤,不然是極難撞到對方的。

這個撞角壓根沒用。

定遠號差的,就是航速了,只有14節。

一艘軍艦綜合性能是固定的,突出一些性能,必須要放棄另外一些。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終放棄的就是航速。

定遠號的航速較慢,日本聯合艦隊航速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是處於不敗之地的。

為什麼?就算打不贏,聯合艦隊大不了開溜就是了,北洋水師是追不上的。以大家都知道的吉野號為例,它的航速高達23節。

14節對23節什麼概念?等於是別人跑的,比你快一倍呢。

在黃海海戰中,日軍艦隊憑藉航速的優勢,輕鬆獲得了戰術上的主動權。

鄧世昌的致遠號,曾經試圖撞沉吉野號。想法很勇敢,但不具備可行性。

致遠號航速18節,吉野號23節,前者根本就追不上,也就談不上撞擊。

7000多噸的定遠號很龐大,有官兵329人。

傳承歐洲海軍的特點,軍艦尾部是軍官們寬闊的生活區。

其中艦長劉步蟾一個人就有辦公室、臥室、浴室、個人會客室等等,裝飾相當豪華。其他軍官按照職務不同也有自己的辦公室和艙室。大副、輪機長、水手長等高級軍官為1人獨住,其他軍官多為幾人合住。

軍官們有專門的餐廳、娛樂室,設有各種美食、酒水和鋼琴之類。

水兵們則慘得多。

他們沒有自己的臥室,只能用吊床睡在自己的戰鬥崗位附近。不睡覺的時候,水兵們還要將吊床收起來,以節省空間。

大家覺得水兵待遇差嗎?其實他們的薪餉很高,一等水兵每月有10兩白銀,是普通陸軍士兵的一倍。同時只要出海,水兵一律有很高的津貼。可以說,定遠號的水兵是清軍收入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定遠號將供奉上帝像的神龕換成了關公,這是中國的戰神。

黃海海戰爆發之時,定遠號已經服役14年的軍艦。

這麼多年來,該艦基本沒有經過升級過,這是很反常的現象。

當年,海軍技術每隔五六年就有很大進步,各國海軍都在不斷打升級,不惜花費巨資。

以日軍為例,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升級了新式中口徑速射火炮。

此次大戰中,定遠號的防禦力是可靠的,火力卻明顯不如人,被壓制的很慘。

雙方300毫米大口徑火炮,實際都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150毫米火炮。

定遠號的150毫米無論射速、數量,還有炮彈的威力都無法和日軍相比。在整個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100毫米以上火炮發射了2000多發。日本人發射了多少炮彈?4萬多發!也就是說,日軍發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彈是北洋水師的20倍之多,這怎麼不能不贏呢?

客觀來說,定遠號官兵還是不錯的,無論訓練和戰鬥意志都很強。無奈裝備和戰術不是敵人對手,最終慘敗。

定遠副管駕英人泰萊說:眾士兵均獰厲振奮,毫無恐懼之態。當予巡視時,一兵負重傷,同侶囑其入內修養;及予重至此炮座,見彼雖已殘廢,仍裹創工作如常。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表現尤為出色,作戰果敢,指揮靈活。行船時刻變換,敵炮不能取準。

可以這麼說,黃海海戰時期,定遠號已經過時,不是日本人的對手了。

只是因德國人牛叉的製造工藝,突出了太空堡壘一般的鐵甲防禦力,才讓定遠號沒沉而已。

聯合艦隊的松島、橋立、嚴島號三艘主力艦,綜合戰鬥力已經和定遠號相當,只是略遜一點而已。

但日軍4000噸以上排水量的軍艦有一堆,北洋水師只有定遠和鎮遠。惡虎鬥不過群狼,戰敗也就是必然的。

實際上,即便北洋水師打贏了也沒有用。

日本已從英國訂購了2艘遠遠強於定遠號的新式鐵甲艦,一時沒有運到而已。

更有甚者,在戰爭期間,日本又最佳訂購了3艘更先進更強大的鐵甲艦,沒有多久也會服役。

相比14年內沒有買1艘新軍艦,基本維護資金都年年拖欠的北洋水師,薩沙要問你拿什麼和日本去拼?遲早還是完蛋。

更可悲的是,以保存實力為理由,讓定遠號困守劉公島。自然, 大戰後的北洋水師實力已經大不如日軍。只是已經被人搞成這樣,橫豎是死,還不如衝出拼了。拼一個夠本,拼兩個有賺。把日軍打慘了,說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結果呢?海戰中被擊中上百發,都沒有沉沒的定遠號,只是龜縮在海港中等死。被日本魚雷艇打成重傷後擱淺,鉅艦只能作為固定炮臺使用。

隨後日軍佔領炮臺,使用重炮轟擊港口,定遠號也就只能自毀,艦長劉步蟾自殺。

定遠號就這樣窩窩囊囊的完了。

客觀來說,定遠號在服役的頭10年,是同類軍艦中頂尖的,也是亞洲最強的。在黃海海戰中,定遠號包括全艦官兵也算拼盡全力,發揮了軍艦最大的威力。只是,任何一場戰爭均是體系之間的碾壓,絕非某種武器的單挑。

就算把定遠號換成大和艦,日本和滿清之間的戰爭,最終也肯定是滿清戰敗。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來用。


薩沙


確切的說,“亞洲第一鉅艦”——定遠艦,並非是國產貨,而是李鴻章為創建北洋艦隊。

從德國購置回來的正宗德國原產戰列艦,鉅艦加入北洋艦隊,也是洋務運動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那這牛氣的鉅艦,後來為啥失敗了呢?

看過電影《甲午海戰》的友友都知道。當時,“定遠”艦遭日軍魚雷艇擊傷擱淺,為不讓“定遠”艦落入日軍之手。

艦上官兵將艦炸沉在了劉公島海域內,“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也自殺殉國,與艦同亡了。

首先說,定遠艦的慘敗不是獨立現象,而是標誌著整個北洋艦隊的覆沒。

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無疑都是沉痛的,而導致這場慘敗的背景原因則更發人深思。

下面,就請您隨有書君一起回顧歷史,走近甲午風雲,去探尋“亞洲第一鉅艦”慘敗的原因。

一、敗在軍紀不嚴,指揮不當上。

由於電影《甲午風雲》的影響,鄧世昌,劉步蟾,丁汝昌等愛國將領以身殉國的悲壯情節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但是,如果理性的剖析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北洋艦隊的慘敗,和指揮不利關係極大。

雖說李鴻章在北洋水師的硬件建設方面費盡口舌說服清廷不惜血本,投入巨資購買鉅艦,算的上有遠見卓識。但在用人方面,不得不說,他的思想太陳腐了。

他竭力推舉的安徽同鄉丁汝昌,本是舊式封建官吏,直接從陸軍轉行來領導海軍。

不僅對新式海軍的軍事訓練懵然無知,對海上作戰也是既無常識又無實戰經驗,至於指揮海上作戰更是一竅不通。只知道堅持一切唯李鴻章馬首是瞻。

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指揮中心設在定遠艦上,由於總指揮丁汝昌有名無實。

實際指揮者由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兼任。這本就違反了正規作戰指揮程序。

當敵彈打中定遠艦前桅杆,導致令旗無法懸掛,通訊中斷,指揮系統失靈。而另一艘鉅艦鎮遠號又沒有備用的指揮中心,整個艦隊頓時群龍無首,亂了陣腳。

領兵的將不行,打仗的兵也是一言難盡。當時,北洋海軍的軍風軍紀已嚴重毒化。

北洋海軍章程規定不得酗酒聚賭,違者嚴懲。但“定遠”艦水兵在管帶室門口賭博,卻無人過問。

據說,日方曾觀察到,定遠艦的大炮沒有擦乾淨,而且水兵們晾曬衣服也十分隨意,由此斷定北洋艦隊在軍紀上存在很大問題。

大戰之前,“定遠”、“鎮遠”兩艘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3枚,唯練習彈“庫藏尚豐”。這說明,北洋海軍不僅軍備物資嚴重不足,而且基本不練兵!

雖然艦隊最後的慘敗不能簡單歸結到一個人身上,但最高指揮官的無能確實難脫干係。

二、敗在自上而下的腐敗上。

在電影《甲午海戰》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定遠艦上,一群士兵在臨陣磨炮彈,因為大炮居然沒有合適的炮彈發射!

更可恨的是,當時,有一發炮彈射到了敵指揮艦“松島”的彈藥庫裡,然而它竟然是一枚臭彈,根本沒炸!

原來,當時清政府雖然從西方國家購買了一些軍艦,但基本是擺設,有的艦是有艦無炮,有的艦是有炮無彈,被外人譏諷為“存在艦隊”。

海戰中,後續補充的彈藥,或者與火炮口徑不符,棄之無用;或者質量太差,彈身佈滿小孔,炮彈未出炮口即炸膛。

或者彈身銅箍太厚,必須先銼小才能入膛;還有的炮彈底火引信受潮,擊發時成啞彈……更嚴重的是,自光緒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戰爭六年間,艦隊未添一艘新艦。

清政府如此疏於國防建設,其根源在於自上而下的腐敗。

光緒年間海軍專項撥款在4600萬兩,但是十年間,北洋海軍共購買軍艦9艘,花費總額最多也就是1100萬兩以內。

就是說,有近三千多萬兩白銀被中飽私囊了。多麼驚人的數字!

據說,黃海海戰之前6個月,北洋艦隊申請緊急補充彈藥。而李鴻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壽需要用款,不敢轉請為名,予以拒絕!

遼東半島大連灣陷落敵手之時,清廷正在為慈禧太后大慶六十壽辰!

而為了慶祝太后壽辰而修建的頤和園和三海,費用將近一千萬兩,再買定遠、鎮遠艦各一艘也是綽綽有餘。

有這樣腐敗的政府,軍隊焉能不敗!

三、敗在落後的體制上。

腐敗的源頭是陳腐不堪的國家體制。因此,北洋水師和鉅艦最終的慘敗,其根源在落後的體制上。

甲午海戰時,日本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並在為帝國主義擴張奮發圖強。他們把北洋艦隊寫入了教科書。

國民也把“打敗定遠”都掛在口頭上。連小孩在遊戲的時候,都是分成兩撥,其中一撥被打敗的就被冠以“北洋艦隊”的名號。

當時的日本政府本身沒有太多的儲備來發展海軍,但明治天皇為了發展海軍,每天只吃一頓飯為國民做表率,並把自己私房錢都拿了出來,號召國民進行捐款。

結果國民踴躍捐款,短時間內就籌集到了一筆鉅款。

日本拿著這筆錢不僅開始海外採購軍艦,而且在國內也修建造船廠,大力建造軍艦。

那邊,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這邊,清政府卻仍舊在“大國夢”中沉睡不行。

他們沿襲著封建專制那一套,壓縮軍費預算,不光停止購進軍艦,還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用於封建統治階層的奢侈享樂。

綜上所述,以定遠號為代表的北洋海軍作為洋務運動的最大成就,雖然堪稱亞洲一流海軍艦隊。

但洋務運動本身改革的不徹底,浮於表面,令北洋艦隊這件舶來品嚴重的水土不服。這才是導致鉅艦最終慘敗的根本原因。

如今,甲午戰爭的硝煙已經散盡,但甲午戰爭的警鐘應該亙古長鳴。牢記國恥,勿忘國殤,這正是我們一代代中國人回顧甲午戰爭最大的意義之所在。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誠邀,如題。洋務運動是清朝末年,以曾國藩,張之洞等部分清朝官吏為了挽救清朝,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想而進行的學習西方國家制度的運動。由於算是官方認可,洋務運動的成績還是很不錯的,許多現代化的軍用工廠在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現代海軍,也是當世第九,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得以建立。然而甲午一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的洋務運動也事實上失敗了,至於失敗的原因,小編以為原因有三。



其一,洋務運動的主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洋務運動是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前提下,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使得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二,中國封建勢力的阻擾

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增加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再者洋務派本身階級具有侷限性,洋務運動開辦的企業採用的是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管理體制,缺乏活力和創造力,企業官僚作風嚴重,貪汙腐敗屢屢皆是,這必定會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



其三,列強的阻擾

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外交活動中,由於列強的壓迫,許多時候都是不平等的交易以及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長此已久,洋務運動必不能持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問題中提到的“亞洲第一鉅艦”,我想應該是指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首先要說明的是,定遠號不是我們自己建造的,是1881年由德國建造,1884年竣工,1885年10月交付北洋水師,併成為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旗艦的。就是這樣龐然大物亞洲第一的鉅艦,卻於1895年2月受襲沉沒,不得不說是對北洋水師乃至洋務運動的重創!拋開戰術上的細節不談,從戰爭的整體背景上分析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一、船隻老舊,水平落後

不光是定遠艦,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船大都是1885年左右交付使用,下水時間還要更早。而日本的艦船則不然。旗艦松島號巡洋艦1892年交付、橋立巡洋艦1894年交付、嚴島巡洋艦1892年交付、吉野號巡洋艦更是1894年的3月交付。由此可見,在北洋水師大多還是鐵甲艦的時候,日本海軍已升級為了巡洋艦。技術上進步,直接導致了能力上的提高和實力的提升。

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鐵甲艦

二、艦船噸位配比失調,難以配合

北洋水師兩艘鉅艦,定遠號排水7220噸,鎮遠號排水7314噸,而接下來的來遠、濟遠、平遠、致遠號均為排水量2000餘噸的中小型艦船,剩下的排水數百噸的炮艦,不值一提。反觀日本艦隊,松島號排水量4278噸、橋立號4278噸、嚴島號4217噸、吉野號4216噸、浪速號3709噸、高千穗號3709噸、秋津洲號3150噸,並且以上均為當時最先進的巡洋艦。可以說,甲午海戰就是兩頭大象帶著一幫綿羊來對抗一群餓狼,整體配合之失調,好大喜功不講實際之風氣可見一斑。



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巡洋艦



嚴島、浪速、橋立、秋洲津

三、指揮官水平差距,將帥無能累死千軍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三年私塾,陸軍軍官出身,歷經對太平軍和捻軍的陸戰經驗,無海戰經歷。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東京大學前身幕府“開成所”公派英國留學,歷經炮術學、航海術學專修,1889年曾任海軍大學校長。兩方指揮官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在戰時應對上不同,北洋水師雖有一眾英國留學的海軍人才,可將帥無能也讓人無奈。不可否認,丁汝昌雖有拳拳報國、英勇無畏之心可他還是要對北洋水師覆滅負重要責任。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威海衛告急時,服毒自殺。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

四、綜合國力的差距

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甲午戰爭亦是如此。同樣是民族自救的改革運動,1861興起的洋務運動和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都是歷經三十餘年的改革,本質結果缺不一樣。日本自天皇一下勵精圖治,大臣百姓齊用命,竟已達到“脫亞入歐”的目標。而清朝仍舊固步自封、自以為是,搞出“中體西用”的套路,將洋務運動和民族工業變成撈取財富和政治資本的手段,以至十年海軍未增一艦,一步步將中華民族推入苦難的深淵。



ps:二戰中,日本帝國主義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妄圖挽回頹勢,可仍被美國海軍的航母擊沉。這真是天道輪迴、善惡有報、天理昭昭、自食其果。


滌生門下走狗


決定戰爭勝敗的不是武器,是人!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對印反擊甚至對越反擊戰,都是武器落後情況下取得的勝利!尤其朝戰,堪稱經典,毛澤東思想指揮的軍隊獲得了西方列強,以及日本的尊重。東北關押的日本戰犯只有在朝戰後才真正的服從管教。

其實,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火力與英軍差距不大,巨大的傷亡往往都是發生在冷兵器決戰,我們很願意接受曾經威風凜凜的八旗騎兵被英軍騎兵用馬刀砍得猶如木樁訓練!

洋務運動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海軍照樣紀律渙散,吃喝嫖賭橫行,這樣的軍隊開著今天的167艦艇也會輸。

所以,只有共產黨指繪的,毛澤東思想裝備的部隊才是歐洲列強害怕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覺得現在歐美日澳等國家報團的核心原因。

幾年時間,我覺得現在的人民軍隊應該準備好了,萬事具備,只看東風!祖國統一,中華復興


主戰1166493802


首先,當時的“亞洲第一鉅艦”無非就是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但是定遠號並不是通過洋務運動造出來的,而是清政府耗費巨資從德國購進的。

至於擁有兩艘亞洲第一鉅艦的北洋水師為何會失敗,我個人認為有以下種種原因:


對於“亞洲第一”的解釋

由於擁有兩艘鐵甲鉅艦,當年的北洋水師整體實力上確實算的上是亞洲第一,但這個數據是甲午戰爭之前的。在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開戰之前,很多歐美列強國家都認為大清朝的北洋水師必定能打過日本聯合艦隊,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北洋水師卻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這就好比若干年之後,日俄戰爭中,日本又一次打贏俄國艦隊一樣,紙面實力雖強,但結果還得看實戰。 下面就先通過黃海海戰的結果來簡單描述一下,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何打不過日本聯合艦隊。


從戰爭結果來看,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擊敗大清國北洋水師艦隊取得勝利。綜合兩支艦隊參加作戰的軍艦軍力來看,北洋水師參戰主力軍艦12艘、排水量34420噸、艦隊平均航速為15節、火炮和速射炮合計79門、機關炮129門、魚雷發射管31門、實際參戰魚雷艇2艘(福龍號、左隊一)。其中北洋水師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定遠、鎮遠)以及兩艘魚雷艇的戰鬥序列讓日本聯合艦隊感到明顯威脅,但由於海戰混亂以及魚雷技術的影響,北洋水師的兩艘魚雷艇均未擊中任何目標。 再看日本聯合艦隊的實力,除了商改船西京丸號之外,參戰軍艦共計11艘、排水量36771噸、平均巡航速度18節、火炮和速射炮合計246門、機關炮29門、魚雷發射管37門。單從軍力這一方面來看,日本聯合艦隊在噸位、航速、火炮上佔有相對優勢,且在黃海海戰中始終保持戰鬥隊形,有效的發揮了速射炮密集火力的長處。

由於日本聯合艦隊航速高,配備了速射炮,並在海戰戰鬥中擺出了“T”字隊形,使得第一遊擊隊和聯合艦隊本隊的各軍艦能迅速對擺出“鱗次橫陣”隊形的北洋艦隊進行包抄合圍。不僅能有效發揮速射炮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彌補了速射炮射程不足的劣勢。 再看北洋艦隊在海戰中的表現就不如日本聯合艦隊,首先,在海戰伊始,作為旗艦的定遠號信號旗裝置被炸燬,海軍提督丁汝昌也因為定遠艦主炮的發射,從年久失修的飛橋上震摔下來受傷。此時的北洋艦隊完全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主帥丁汝昌沒有開戰之前設立好代理旗艦,以至於旗艦定遠信號裝置被毀之後無法傳達戰場指令,要知道在戰爭中,準確無誤的指令是及其重要的。



其二,北洋水師各艦船鍋爐年久失修,均達不到設計航速,再加上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廣甲號的畏戰潛逃行為,北洋水師各艦船始終未成陣形,這也是導致日本聯合艦隊大肆進攻,並取得擊沉經遠、致遠、超勇三艦,揚威、廣甲自爆沉沒,定遠、鎮遠、來遠、靖遠、濟遠、平遠、廣丙這幾艘主力戰艦重輕傷的戰果。而日本聯合艦隊在這場歷經五個多小時的海戰中取得了無沉沒戰艦的成績,僅僅付出了旗艦松島、比叡、赤城、西京丸遭受重創,其他軍艦不同程度輕傷的代價。 (補充一句,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本隊旗艦松島號雖遭受了重創,但伊東祐亨卻將橋立號改為代理旗艦,並沒有讓整個聯合艦隊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


日本海軍的飛速發展:

以上均為通過黃海海戰結果的對比,從而瞭解北洋水師為什麼慘敗於日本聯合艦隊。倘若再從兩國國家政策來看的話,首先清朝統治者那必定是昏庸無能的,大戰在即,海軍經費卻用來給西太后修園子、辦大壽,不發展建設海軍力量,這一點實在是不妥。反觀日本,1888年至1890年旗艦,先後擔任日本海軍大臣的西鄉從道和樺山資紀都提出了海軍擴充議案,實施自造和購買排水量2439噸的“千代田”、4216噸的“吉野”、3150噸的“秋津洲”三艘巡洋艦以及1609噸的“八重山”通報艦的擴充計劃。 至於吉野艦,我相信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不會太陌生,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旗艦,航速高達23節,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艦齡較短,在設計上吸收了當時世界造船業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戰術技術性能上優越於北洋水師同級別的巡洋艦。


綜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甲午一站之後便不復存在了,相反,定遠、鎮遠兩艘鐵甲鉅艦在遭到日艦圍攻之下被彈卻沒有沉沒,而且還能在與日艦對抗狀態下脫離戰場,給敵艦隊留下了震撼的影響。 海戰的結果也應驗了開戰前,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以及全日本的軍民對北洋水師兩艘鐵甲黑船的恐懼,定遠、鎮遠的裝甲和巨炮確實令日本人生畏,畢竟曾經就是被“黑船事件”而被迫打開國門的。

其次在黃海海戰發生之前,也就是1894年8月1日,日本向英國泰晤士鋼鐵公司訂購的“富士”號就已經開工建造了,同級別的“八島”號也於1894年12月6欸開工建造。且這兩艘軍艦在防禦性能上水線裝甲最厚處也達到了457毫米,相當於一戰時期超級無畏艦的水平。

富士級完工抵達日本國內已經是1898年2月,此時甲午戰爭已經結束,若是甲午戰爭在推遲幾年爆發,那麼定、鎮二艦也不是日本海軍裝備的前無畏艦的對手,至於戰爭的結果只會更加慘敗!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要問什麼才是北洋水師慘敗的原因,我想除了清政府固守封建主義舊制度之外,那便是清政府的昏庸腐敗、缺乏遠見才造成了甲午海戰慘敗的最根本原因!


宇澤歷史


唯生產力論的典型失敗,以為只要生產力發展了,什麼大問題都解決了。所謂的發展就是硬道理。愚蠢透頂!最應該發展的恰恰是軟實力,是思維方式,是法律和意識形態,是民族的進化速度。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結果是百無一用!什麼大問題都沒有解決,相反危機日盛,幾乎被八國聯軍瓜分掉中國。直到五四運動才知道思想的轉變和發展才是比什麼東西都更重要的。


鶴騰千里


政府太驕傲了,沒有危險感!腐敗太嚴重了!


手機用戶59607616558


將熊熊一窩。常識。


大張古


兩杆大狙在開闊地對上一大堆AK,你說誰贏。當年船有了,噸位也不小,可惜後續買速射炮的錢拿去給老佛爺修園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