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拜孟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在我們膠東農村,當人死後,在出殯的時候就有摔灰盆的風俗。也有的地方將摔灰盆叫摔“老盆”,這種習俗相傳是製陶業祖師範蠡死後,由他衣缽傳人的徒弟,將范蠡製作的老盆摔碎,來傳承他的衣缽。後來,當家裡的老人死後,人們就將提前準備好的瓦盆,讓死者的長子在棺材起靈準備下葬前,在靈前摔碎,這就叫“摔灰盆”。在農村,誰頂了“灰盆”,誰就是家業的繼承人。

在我們當地農村,老人去世後,都在家中停屍三天,第三天出殯,我們叫排三殯。一般都在靈前放有一個青色的瓦盆,前來弔唁的人點上三柱香後,就在這個瓦盆裡再燒上一些紙錢。這停屍的三天間,香火不斷、焚紙不斷,據說這些紙錢就是去那邊的路費等。

等到出殯的當天,由長子頂著瓦盆出門,在路口由管事人端著瓦盆在孝子頭頂轉一圈後,用力摔碎,便於死者一同將紙錢“帶走”。

隨著灰盆的破碎,這死者也就像這灰盆中的紙灰一般,灰飛煙滅了,算是人生劃上了句號。而他身後的事情,就移交到了下一代的身上。在過去農村,大多是長子頂灰盆,如果長子提前故去,則由次子等依次擔當。沒有兒子的由本家的侄子來作為“孝子”完成這個儀式,所以那個時候,有的人家出現多個侄子爭當“孝子”的情況,說白了,就是為了繼承死者的遺產。

我們那裡,還有一個與摔灰盆有關的現象,那就是墊在地上摔灰盆的石頭一般是找一塊三稜青石,這樣灰盆摔在上面就會破碎。如果沒有摔碎,是不可以摔第二次的,人們必須從上面走過去,用腳踩碎,當然,灰盆是越碎越好。而等下葬歸來的時候,這塊石頭會被孝子撿回家,放在糧缸後面的角落裡存放起來。據老人們說,此石可鎮宅辟邪,也有的稱此石為“借壽石”,說是能借來死者的福壽,能護佑子孫後代健康長壽。

摔灰盆,是漢族人死後出殯時特有的風俗,是死者告別這個世界的一種儀式,也是後人對死者的一種尊重。而且這灰盆必須要摔碎,也是為了去世的人便於帶走那些焚燒的紙錢。

其實,農村人在去世後,摔碎灰盆是農村千百年來的一種喪葬習俗。讓去世的人帶走盆內已經焚燒成紙灰的“紙錢”,也是對於活著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作為地方喪葬文化及習俗,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將慢慢改變,去其糟粕最好。你認為是不是這樣?


建行漸遠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要摔碎?

這是一種風俗,寄託著子女對已失去的父母的美好祝願。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都會在家裡停放三天,在他們遺體的正前方會擺放一隻瓦盆;後輩守孝時會不斷地在瓦盆裡燒紙,每當有人前來弔孝,也會在瓦盆燒紙,這些燒紙代表了紙錢,會隨著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瓦盆裡的燒紙燒的越多意味著給老人帶走的錢越多,在另外的一個世界,會過得越富裕。

摔瓦盆,叫摔老盆,不是隨便哪一個人都可以摔的,必須是長子長孫才可以;長子在時,由長子摔;長子若不幸早逝,則必須由長子的大兒子代替;逝者的二兒子,三兒子們及他們的兒子,是沒有權利摔瓦盆的。

出殯的那天,棺槨停放在路中間,長子跪在棺槨前面,雙手高舉瓦盆過頂,用力摔碎瓦盆,意思讓離家的老人把這些錢帶走,到另一個世界過富裕的日子;瓦盆摔過以後,就由槓夫抬起棺槨把老人送到墳地。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如果瓦盆沒有摔碎,長子家裡就會把瓦盆珍藏起來,因為這是老人把福氣留給了子孫。將會保佑後代興旺發達 。

這種習俗看似很陳舊,卻滿盈著人性中的美好,值得肯定。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雖說現在農村的葬禮禁止大操大辦,一些習俗也比以前有所簡化,但是在出殯前由摔盆子的風俗還在延續著。

這個盆子是置於亡者靈前的老式瓦質盆子,一般直徑4寸在右,深1寸有餘,是燒紙錢用的,也叫紙盆。有的地方還叫“陰陽盆”、“吉祥盆”。


盆子在出殯前要頂在頭頂的。頂盆的人是長子或長孫,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就由血緣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如果死者無兒無女,就不得不由別人來代代替。當起棺時,抬棺領頭者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這時頂盆人必須一次性將盆子摔碎。


之所以要摔碎盆子,是因為表示摔盆者與死者的關係由此變得親近,甚至確立了財產繼承的關係。

為什麼必須把盆子摔得粉碎?一,按地方習俗的說法,這個盆子,就是死者生前用過的鍋,摔得越碎越便於死者攜帶而上路,到了“那邊”繼續用這口鍋做飯;二,這個盆子是死者收取家人燒送的紙錢、衣物的物件。只要摔得粉碎,死者日後才會“香火”不斷,活著的家人也不至於惹禍上身;三,與傳說中的孟婆湯有很大關係。只有將盆子摔碎,死去的人才不會誤喝孟婆湯,才會將今生今世的親人忘得一乾二淨,了斷“前世”恩恩怨怨。

其實這些都是傳統思想及儀式的流傳,也只不過是大家圖一時心理上的安慰和說法,也許是為了減輕失去親人的悲傷。不必當真,“信則有之,不信則無”的。


為生活而提神


摔老盆,是農村喪事在家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摔老盆後,便起靈抬柩把老人送向墓地下葬。

摔老盆,是要有身份資格的,那就是長子長孫。它意味著長者去世後家法執掌和財產繼承人選的肯定。有長子長子摔,沒長子,長孫摔。按與去世者血親的親疏遠近,依次派選。

親人去世,痛哭欲絕。老盆摔後,親人下葬。一堆黃土,陰陽永隔。想起老人的勞苦,想起老人的恩德,往日的音容笑貌,歷歷湧向心頭,可這一摔之後,便永無再見的機會,老孃再不為我立黃昏,無人再問粥可溫,悲從心來,恨從怨生,怨造化之短暫,恨老天之不公,高高地舉起老盆,狠狠地摔向地面,瓦片迸飛,兒子的心痛苦到了極點,哪還管他家法和財產的繼承。

盆碎平安歲,老孃天國無悲愁。盆碎子歲安,兒承懿範傳千秋!





王兆林0309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看到這個題目,讓人有點酸楚的感覺。的確,在農村家裡老人去世後,出殯前,都會讓長子摔盆,而且要摔碎。現在的年輕人對喪葬禮儀的這個風俗都不知道,今天山村梅花來與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出殯前燒紙用的盆,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面話正面說,謂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晦氣摔出去;二是將眾人燒給去世者的紙錢通過接觸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陰曹地府有足夠的錢花;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 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為什麼必須要摔盆?在農村,出殯前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長子長孫來完成,如果死者沒兒子,那麼就由上門女婿(養老女婿)來代替,如果女婿不能代替,那就只能讓血緣關係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當然請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摔盆就意味著自己變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財產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來繼承,如果家族沒有後人,那麼就沒人給死者摔盆,而死者就會淪為不得善終之列。這在古代是非常忌諱的。



以上是山村梅花對問題的解釋,儘管說應該提倡移風易俗,但是,對過去老輩留下的風俗,是難以改變的,人們以這種方式來寄託對死者的哀思。


山村梅花


在我們老家,摔瓦盤被稱為“摔老盆”,這個盆子摔下去破碎的那一刻起,意味著自己的親人正式昇天,離開了人間。為什麼叫老盤呢?因為長者死了,不叫死而叫老了。

親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就由負責喪事的總管,安排人去買泥瓦盆,擺在靈堂的正中間,這個老盆的作用,就是盛放燒紙的,因為守靈時孝子孝孫要不間斷的燒紙續紙,而老盆就是盛放燒紙的器物,在老盆內燒過的紙灰,不能倒掉,要將其用燒紙包好,等出殯時和親人的棺材骨灰盒一起下葬。

在出殯的時候,通常在去墳場的路上某一處,設置一個專門摔盆的場地,這個場地在每個村子一般都是固定的場所,會放置一塊石頭,用來摔盆的。當孝子孝孫在吹吹打打和鞭炮聲中到達這個摔盆地點時,由長子負責摔盆,長子不在的由次子,以此類推,沒有直系兒子的,就找旁系侄子,還有找乾兒子的,但摔盆的差事,是不會讓女性乾的。

摔完盆之後,孝子孝孫孝女們跪地痛哭一陣,然後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繼續趕到墳場下葬。

為什麼說要摔碎才算好呢?這其實也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和認知,如果摔不碎,則對後人不利,家人的身體和事業都會受影響,如果摔的越碎則後人越旺。我們那裡如果看到摔完沒碎時,不會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幫助趕緊用腳踩碎。

摔盆的習俗,在城市已經幾乎絕跡,也只有在農村還保留這一習慣。


元芳有看法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半年以前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獲得過1554萬閱讀,6492個贊,不知道是否創下全網之最,雖然當時此題沒有收益,但也讓我驕傲了一些日子,說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認同。

現在有人變了角度重新提這個問題,那我也以三十多年的民俗研究者身份,試著變個角度來回答一下吧。

農村出大殯為什麼要摔灰盆?

摔灰盆,也叫“摔喪”。因為忌諱“死”這個字眼,農村人會把人死了稱為人老了,所以有時候也叫摔老盆,當然也有的說摔死盆或者摔屍盆。

摔灰盆的風俗來歷有一個傳說,說是陶業的祖師爺范蠡臨死前想選擇一個繼承人,就把一干徒弟鄉鄰請來商量,他取出一個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說這做陶盆就是我的飯碗,我死後這飯碗傳給誰呢?大家七嘴八啥,議論紛紛。這時一個徒弟說,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後,你這飯碗還是帶到陰間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並把手藝和遺產悉數傳給這個徒弟。就這樣,打范蠡那兒,產生了這個規矩,誰替死者摔盆,便可繼承死著的產業。

其實,這個摔盆是否從范蠡那兒而來,不得而知,傳說而已。而我們知道,盆與人的生死,有著不解之緣,莊子在妻子死後為她鼓盆而歌,便說明自古人們將這盆與死有著一定的關聯。而真正的灰盆,並不是普通的陶盆,盆中有一個大大的圓孔,類似我們的花盆要留個孔漏水,這個盆被稱作陰陽盆,就是界入陰陽之間, 為了避免“死”這樣的說法,有些地方也稱為吉祥盆。

這個盆子在死者停靈後就一直放在靈前,要不斷的在裡面燒紙錢,這時候死者初終,界入陰陽之間,家人親戚們為他燒上很多送路錢。等到起靈時這盆在長子頭上一頂,然後摔碎,隨著灰飛煙滅,正式宣佈死者離開陽世,進入陰世,盆碎了,死者在陽間的飯碗打了,一切都隨紙灰面去。

這摔灰盆有很多講究,最大的講究就是摔盆人的選擇,其實在我們這裡是選擇頂盆人,誰為死者頂灰盆,誰就是死者的繼承人,摔的時候是管事的把頭,將灰盆在頂盆著的頭上一頂,狠狠地摔碎。而這頂灰盆者,必定要是逝者的長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摔盆是一種家庭權力的交接和遺產繼承的確立。頂灰盆者將繼承逝者的大部分家產,也從死者那裡接過其生前擁有的家庭權力,成為家裡的掌門人。一般的來說,在重視長幼有序的時代,這頂盆者必定是家中的長孫長孫,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的。由於這也是一種繼承關係的確立,所以無子女者,要從侄子中選擇頂盆者,誰來頂盆,誰給去世者頂支繼嗣,確定繼承關係和承嗣義務,繼承逝者所有財產,同時也要承擔逝者殯葬費用和以後祭祀義務。

為什麼灰盆必須摔碎?

前面我們也說了,這灰盆是死者在陰間的飯碗,正像紙錢要焚燒了才能帶到陰間一樣,這盆子必須摔碎才能帶到陰間,並且是越碎越好。只有摔碎,死者才能帶著飯碗安心上路,不再留戀陽世;只有摔碎陰陽盆,才能證明死者的魂魄隨著那一聲碎響而正式上路。並且,碎碎平安,摔得越碎,後人越平安。所以,為了把灰盆摔的更碎,必須在要摔盆的路口提前放置一塊磚,因為磚的硬度比泥土的硬度大,以確保陶盆摔上去能夠粉碎。而陶盆在守靈的這段時間,一直受火紙燒烤,基本上也已經酥了,一般來說是一摔即碎。

因為灰盆摔碎了證明逝者的陽世已盡,民間便把這摔盆的磚視為寶物,稱做借壽磚,常常放至門前,意為可以借來逝者未享完的福壽。放到門口,也可以避邪鎮宅,吉星高照。同時,這摔碎的灰盆,還有一個用處,就是農村婦女如果坐月子時落下月子病,走路腳後跟疼,便可以這摔碎的瓦塊上走一走,這月子病便可治好了。所以這摔碎的灰盆,通常沒人去掃去收拾,除了板磚會被人拿走外,這些碎瓦塊就那麼放著,一直讓人們踩車輛壓,直到最後沒有了。

當然,一個地方一個習俗,摔喪雖然是漢族人普遍的習俗,但來歷和用意卻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的地方灰盆底部的一個大孔變成多個孔,都有其說法。但不管說法有多少,這一摔,便是宣佈起靈,棺材被高高抬起,紙錢也會高高揚起,逝者隨著鞭炮聲、嗩吶者,被正式送入墓地,這一隆重的儀式,是一種悲壯的送行,極大地觸動著送行人的心靈。


齊東晏子


摔盆是漢人殯禮的習俗,一般是在出殯當天(起靈時)摔瓦盆。青島這邊不管是家裡去世還是醫院去世的人,多數是遺體上靈車後就摔盆。

瓦盆是個泥盆,這個盆叫“陰陽盆”,也稱“喪盆”,是人去世後,家屬給亡者燒紙錢用的。人去世後第一次燒的紙錢也就叫頭紙錢,要燒三斤六兩。(第一次燒紙也有叫暖盆的)



瓦盆通常是在起靈後摔盆,一般是男性為主,亡者長子或者長孫來摔。那麼很多家屬會問為什麼要摔盆,不摔行不行?

因為要符合現在社會的現狀,跟家屬講的最多的說法是,舊時摔盆是確立跟亡者的親疏關係,也就是說誰摔盆誰就具有亡者財產的繼承人。但是到了現在社會,大都以家庭為單位,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女孩子,又不能不摔,所以又得從民俗裡去找說法。

在民間習俗裡,瓦盆的形式有多種,其說法也不一。主要的有,一是說這代表亡者的鍋,摔得越碎亡者越容易攜帶,瓦盆摔碎了,跟亡者說一路走好,也是跟亡者說你現在是去另一個世界了,除非瓦盆重聚,不然到了陰間繼續用鍋開火生活,好好的去投胎。 還有種是,瓦盆底有個洞,流傳的說法是:陰間有位強迫死者喝一“迷魂湯”的婆婆,使其神智迷糊,喝了以後忘記陽世的親人,兒子準備這一有孔的瓦盆, 可使“迷魂湯”漏掉,並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還有的人說,人活著的時候浪費很多水,到了陰間要被罰喝髒水,喝不完不能投胎,那麼多水怎麼喝的完,就用這個帶孔的瓦盆去舀,可使髒水漏掉。



殯葬禮儀的任何一種形式都是表達對亡者的尊重、不捨、緬懷,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寄託。生活要有儀式感不該只是個口號,更應該是種態度。說“祖先崇拜”“鬼神觀念”是迷信的人,為什麼不說佛祖耶穌是迷信,起碼你的先人你還見過不是嗎?


逝聖歸和


在農村,老人去世後,都會在家裡停放三天,在他們遺體的正前方會擺放一隻瓦盆;後輩守孝時會不斷地在瓦盆裡燒紙,每當有人前來弔孝,也會在瓦盆燒紙,這些燒紙代表了紙錢,會隨著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瓦盆裡的燒紙燒的越多意味著給老人帶走的錢越多,在另外的一個世界,會過得越富裕。

盆子在出殯前要頂在頭頂的。頂盆的人是長子或長孫,如果死者沒有兒子就由血緣比較近的子侄來代替;如果死者無兒無女,就不得不由別人來代代替。當起棺時,抬棺領頭者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這時頂盆人必須一次性將盆子摔碎。

摔灰盆,也叫“摔喪”。因為忌諱“死”這個字眼,農村人會把人死了稱為人老了,所以有時候也叫摔老盆,當然也有的說摔死盆或者摔屍盆。

摔灰盆的風俗來歷有一個傳說,說是陶業的祖師爺范蠡臨死前想選擇一個繼承人,就把一干徒弟鄉鄰請來商量,他取出一個做的最得意的陶盆,說這做陶盆就是我的飯碗,我死後這飯碗傳給誰呢?大家七嘴八啥,議論紛紛。這時一個徒弟說,人在盆在,人去盆去,你老人家死後,你這飯碗還是帶到陰間吧,我替你摔了就是了。范蠡同意了,並把手藝和遺產悉數傳給這個徒弟。就這樣,打范蠡那兒,產生了這個規矩,誰替死者摔盆,便可繼承死著的產業。

出殯前燒紙用的盆,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面話正面說,謂之“吉祥盆”。那摔盆的的目的:一是將孝家的喪氣晦氣摔出去;二是將眾人燒給去世者的紙錢通過接觸到大地而送入“ 地府”,使去世者到了陰曹地府有足夠的錢花;三是摔碎孝盆預示孝家從此不再使用,更不再發喪, 而亡者一定來生轉世順利。

摔完盆之後,孝子孝孫孝女們跪地痛哭一陣,然後女性返回家中,而所有男性要繼續趕到墳場下葬。

為什麼說要摔碎才算好呢?這其實也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和認知,如果摔不碎,則對後人不利,家人的身體和事業都會受影響,如果摔的越碎則後人越旺。我們那裡如果看到摔完沒碎時,不會再摔第二次,而是其它人幫助趕緊用腳踩碎。

摔盆的習俗,在城市已經幾乎絕跡,也只有在農村還保留這一習慣。


娛樂大話談


農村辦喪事出殯前為什麼要摔瓦盆?為什麼必須要摔碎?

生活在農村,由於農村受到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農村至今還遺留了很多古時候的風俗傳統,尤其是在一些人們比較重視的大事之上,規矩金額講究更是極其之多。比如在農村,辦喪事出殯之前,都有一項摔瓦盆的喪葬儀式,這樣的儀式有什麼意義呢?咱們今天就來看看。

摔瓦盆,又叫摔“吉祥盆”、摔“陰陽盆”、<strong>摔“老盆”等等,是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一種喪葬習俗。

既然是老一輩的習俗,所以講究自然也是極多的。“摔瓦盆”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摔的,必須由家中的長子來操作,如果家中無長子或者長子不在的時候,就由長子長孫代替,若還無人,就由次子接手,按照這種順序排。

既然是“摔瓦盆”,所以自然是摔得越碎越好,越碎就越代表逝者陽間的親人越平安,逝者在陰間越順利。但如果第一次沒摔碎的話,也不能摔第二次,一搬都是由抬扛者(抬棺之人)踩碎。

摔盆的時候也有很多講究,如果逝者是母親,那麼摔盆的時候長子就必須使用右手,如果逝者是父親,就得使用左手。

“摔瓦盆”作為農村的一種傳統風俗,除了代表人們對於逝者離世的悲傷和緬懷之外,還是繼承遺產的一種方式,因為按照舊例,“摔瓦盆”的人可以繼承逝者大部分的遺產。

駿景——殷


分享到:


相關文章: